首页 理论教育 新课程背景下“引领互动”式教研方式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引领互动”式教研方式研究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把集体备课当作形式,自己并没有真正参与。完善备课组评价制度,建立过程和成果相统一,形式与内容相促进的科研评价体系。若单一地只考察出席率,教案完成情况,集体备课次数,势必导致备课组活动流于形式,扼杀广大教师在集体备课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安排“督导”成员不定时抽查考核各备课组活动情况。

刘海燕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各学校的集体备课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极大地激发了教师们的工作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尤其对于一部分青年教师,更是取得了更大、更快的进步。但如今,集体备课却导致了一部分教师抱着“吃大锅饭”的态度,不劳而获地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暴露出教学随意性的问题,最终导致教师专业水平降低,教学质量下降。鉴于此,我们不得不重新探索集体备课的有效方式,让校本研修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备课组为单位,借助教育科研,真实而有活力地开展起来。

一、存在的问题

我校通过几年的教研组、年级组集体备课实践,发现部分教师缺乏关心和纪律意识,部分构成人数较少的备课组基本上形同虚设;个别教师完全没有教学和教研主动性,没有把备课组当作互助共进的团队,缺乏团队意识。因此,集体备课活动就暴露出大量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以“传达”为主,急于事务安排:集体备课就是集中开会,上传下达,忙于交代近期工作安排。

以“教材”为本,不进行创新:部分教师认为,备课就是编写教案,集体备课就是大家一起商量出一份可以共同使用的教案。一切以教科书为本,拿教参当备课的唯一参考。

以“自己”为中心,不愿意共享:因学校对教师们的教学质量评价较为单一,主要以学生成绩为考核内容,因此,个别老师在集体备课时会有所保留,宁愿单兵作战,不愿意交流与合作。把集体备课当作形式,自己并没有真正参与。

以“形式”为主,缺乏广度和深度:老师们在集体备课时,常常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研讨,而忽视整个学期或单元的计划方案、策略教授、学法指导以及命题考查重点内容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

以“考核”为主,重形式轻质量:学校对备课组的考核、检查方式还只停留在对备课组教案的书写是否认真、教案的篇数是否达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是否完整等形式化的检查上,强调“量”化考核,却考核不了集体备课的质量。

以“管理”为主,只管理不指导:备课组活动管理常常是凭经验、凭印象,并没有进行专业化的引领和系统的操作流程。

以“批评”为主,缺少激励:对集体备课组活动的评价机制还不完善,常常是对没有通过“量化”考核的备课组进行通报批评,缺乏激励性评价,忽略了对备课组的集体考评标准和方式。

二、确定突破口

在分析出问题的出处之后,我校教研组就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备课组活动进行以下方面的探索:

1.以人为本,优化结构

一个备课组就是一个小集体,要实现他们的最优搭配,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优化备课组人员配置和结构,从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上进行相应调整,努力提高备课组工作效率。

2.以岗位为依托,规范行为

备课组虽小但仍然应把备课小组的成员进行工作分工,确定相应的岗位职责,如设置备课组组长,管理和组织整个备课组的全面工作;资料收集员,记录每次的备课组活动内容,整理每次集体备课后的研讨成果;宣传员,撰写每次大型的备课组活动的简报。明确分工之后,各备课组成员对自己该做的事情有更清楚的认识,更有利于备课组的管理;学生活动专员,负责收集学生意见反馈,学生习题整合,以及每学月学生课外活动的辅导和安排。

3.以完善的评价为保障,促进教师积极参与

完善备课组评价制度,建立过程和成果相统一,形式与内容相促进的科研评价体系。评价方式将对教师参与备课组活动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有直接的影响。若单一地只考察出席率,教案完成情况,集体备课次数,势必导致备课组活动流于形式,扼杀广大教师在集体备课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以课例研究为依托,探索有效的模式

在专家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下,充分挖掘备课组每一位成员的智慧,实现经验共享、优势互补、潜能开发,以备课组“磨课”或“同课异构”等课例研究为主的教研活动形式为依托,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备课组活动有效模式,促使教师集体成长,主动工作、高效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5.以“引领互动”为关键,点燃教研热情

在教学研究活动中,学校的职能应从组织管理向组织支持转变,建立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工作机制,协调各方力量,为组内研究提供必要的服务。

集体备课组活动应从单纯评价课向注重合作研究的过程评价、形成性评价转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有利于人的精神、心理、情感的互动体验以及和谐发展的文化环境,让每个教师体验成长、成功、发展的快乐,从而激活他们重新发现自我、发现同伴、发现学习的激情。

注重推进专业引领,参与研究,实践体验,发现、挖掘教师潜能,整合教学资源。在备课组教学研究活动中,备课组组长作为每个年级的学科骨干教师,他们的职能是全面领导组内的研究课活动,依据学校工作机制和要求,完成组内研究工作的设计、执行、总结等各项工作,在合作研究中,深化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们的共同发展。备课组内部的互相学习是不可或缺的,而其中骨干、优秀教师们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传递教学研讨的正能量,点燃其他教师主动、积极参与到备课组活动的热情。

三、提高集体备课活动有效性的方法

(一)促进观念更新,“引领”与“督导”双管齐下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要提高集体备课活动的有效性,必须从教师的观念抓起,要让老师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的意义和作用,端正态度,高度重视。

可以采用的方法和形式如下:

专题培训会:请专家作专题报告,让老师们对集体备课的意义有更明确的认识,对开展集体备课的优势了然于心;请本校集体备课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的备课组介绍经验。

骨干精英引领:举行教研组组长、备课组组长以及部分骨干教师的研讨会,使部分优秀的教师起到引领和带头的作用。

组建“督导”小组:在全校范围内甄选优秀教师,组建一支“督导”工作小组,并按时召开小组会议,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各备课组活动情况,并督促有不规范的备课组活动的教研组开展改进工作。

(二)制定管理规范,落实集体备课实效

1.制定集体备课的可操作流程

通过专家指导,以及本校优秀团队的研究,我们认为集体备课可以按如下环节依次开展:“①个人备课,撰写教案、导学案;②集体研讨;③生成整合教案;④根据学情修改教案;⑤课后交流反思。”具体顺序如下:

第一步,每个备课组的老师均要在集体备课前进行分工,负责自己那一个板块的备课和命题,并写出教案;

第二步,集体研讨,每个老师都必须就自己的教案说课,主要说出教学重难点和训练方式,还需要对自己如何突破难点的教学环节作详细说明,并对其他人的说课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思考;

第三步,经过集体研讨之后,备课组统一教学重难点及重难点突破方法,并对训练习题做出统一任务分配,再由备课组长负责,资料收集员把大家的教案收集起来,并按大家研讨时的意见进行修改,最后为每人打印一份整合教案;

第四步,备课组的老师们拿到整合教案后要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改,即再进行个人备课;

第五步,在上完课之后进行必要的反思,及时地与备课组其他老师交流自己的教学效果;

第六步,集体安排和计划本月、本周的学生课外活动内容。

2.集体备课时做到规范有序

定时间、定地点、定研讨内容、定中心发言人。研讨前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大家有备而来。

3.不定时抽查考核集体备课过程

学校安排“督导”成员不定时抽查考核各备课组活动情况。全校通报被督查的各备课组研讨情况,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对年级、个人的过程绩效考核。

4.加强课堂督查,了解课堂教学效果

在抓好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学校通过领导深入课堂听课,检查集体备课的整合教案贯彻情况来进一步落实集体备课效果。

5.改善听评课的广度和深度

开展跨学校、跨年级、跨学科的集体备课,利用公开课、听评课的机会,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三)活用教育文化,营造“互动”氛围

集体备课是学校教育科研文化的一部分。必须要广大教师明白“集体备课作为学校教育科研的重要方式,它的主要内涵有哪些?它的本质是什么?集体备课的要素、途径、目的、结果、评价等有哪些具体内容?”等一系列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集体备课有新的认知,才能认同学校关于集体备课的管理制度。教师只有在集体备课中感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思想、方法有了新的收获,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他才会认同集体备课而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理解学校推行集体备课是对教师教学思想的关怀而不是约束、不是负担。

在备课组研讨活动中,营造良好的“上下互动”氛围,学校领导或者“督导”组成员,也被更多地看作一名参与者,老师们愿意与他们交流讨论,领导们的发言仅仅代表个人观点。当提出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时,他们更多的是和老师们一起研究解决方案,寻求最佳的教学设计。当教学取得成功时,他们也感受到了成功后的快乐。找不到好的解决方案,他们也十分懊恼。这种研究有时要到很晚,老师没有怨言,领导没有怨言,因为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一情感体验的过程,拉近了领导与老师的距离,消除了老师的畏惧心理。作为领导,他们遇到了更大的挑战,那就是如何引导教师的进一步发展,发现发展中的新问题、关键问题,提出新的措施,从而引领教师们的研究方向,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树立“引领”标杆,推进集体进步

教师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引领,集体备课活动的有效深入必然需要专业水平更高的人才进行指导。努力培养那些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实干精神的骨干教师,让他们成为集体备课的引领者、召集者、讲解者、指导者,从而以点带面,推进集体进步。

四、在集体备课研讨活动中落实的重点

1.编写导学案的要点

导学案编写过程中要包含四个要点:研究本单元教学目标、整合教材、设计教法、设计学法。

2.掌握好一个标准,突出重、难点

课程标准为纲。课程标准是规定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各种版本教材编写的依据,学生也应该对课标的要求有所了解。学案中一定体现出课标要求。教师通过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让学生明确考试的重、难点。

3.突出三维目标的设计和落实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时,要按新课标的要求,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能力的发展情况,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运用情况以及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价值观均获得全面发展。

4.不唯教材论,注意整合

集体备课时应依据知识结构,分析重点、难点,理清线索,明确学生在课堂时的自主点、合作点、探究点,使自主互助课堂落到实处,更有针对性,而不是流于形式。

5.精心设计教法

以学生为中心:贯彻我区推进的“学本式卓越课堂”理念,坚持以学论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因学而教。课堂教学以“学”为中心。集体备课活动时,需要讨论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关注合作学习:“学本式卓越课堂”倡导“先学后导、互助展评”的基本模式。老师们应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充分讨论学生活动的设计,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开展,如何保持课堂小组竞争的良性发展;小组展评开展的有效性等一系列问题。要确保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完成教学过程。

贯彻学法和策略指导:在集体备课中要研讨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的问题。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的捷径,掌握了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就会有较大提高。作为中学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塑造学习型人格,以终身学习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精心设计练习:在集体备课活动时,必须就检测或练习的命题开展研讨,杜绝随意的课堂例题和练习布置。做到精讲精练,不搞题海战术,注重当堂反馈结果。通过检测,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将正确的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纠正思维,巩固学习效果。

作业布置也应该纳入备课组活动的讨论范围,精心、合理地布置适量的作业,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才能让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练习得以过手,才能有效地巩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国贞.高中语文有效教学与集体备课案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秦海地.刍议集体备课制度与教师个性发展[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8).

[3]金莺.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李文明.构建实效的集体备课模式[J].新课程,中学,2012(8).

[5]葛应鹏.走出集体备课的误区,努力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科技博览,2012(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