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案例

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案例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园文化环境是隐性的德育课程,我校地处中国瓷都,学校注重汲取地方文化的丰富营养,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努力实现文化育人。一个学校的文化实质上是学校价值观念的总和,是凝聚和激励学校全体成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精神力量。因此,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必须上升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转变的高度来加以重新认识。学生在学校创设的文化环境里成长,达到了一种不教之教的潜移默化。不断拓展与充实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案例

潮州市瓷都中学 沈茂忠

近年来,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我校始终坚持“关注人本,突出特色,和谐同生”办学理念,认真总结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坚持不懈地追求学校内涵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和谐中发展办学特色,在和谐中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一、与时俱进,凝练办学理念

基于对教育本质的深层理解,我校在创办伊始,就确定以“三个面向”为办学指针,以“严谨、求实、开拓、进取”为校训,并结合本校的实际和特点,逐步凝合出“关注人本,突出特色,和谐同生”这一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文化品位的办学理念。其基本内涵是:

(1)“关注人本”,包含二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以生为本”。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对教师必须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发展人,在深层次上激活教师自主发展和主动创造的内在动力。

(2)“突出特色”,是学校个性发展的需要,特色是打造品牌的前提。主要体现在突出“弘扬地方文化内涵”和“现代文化素养”的特色,重视人文环境建设。

(3)“和谐同生”,就是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各要素的互动互长,共生共赢,和谐发展。其核心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人的和谐发展为主线,既注重人的整体素质与个性特长的同步和谐发展,也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人的生存发展服务。

二、坚持教育创新,提升文化品位

校园文化环境是隐性的德育课程,我校地处中国瓷都,学校注重汲取地方文化的丰富营养,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努力实现文化育人。

1.挖掘瓷都文化资源,开发校本教材

学校编印了校本教材《枫溪陶瓷文化的影响》,通过引导学生领略陶瓷名家风范,品味瓷都文化,反思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爱我瓷都,建设瓷都;爱我潮州,建设名城”的意识,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艰苦实践、注重实干,自立自强、不怕失败,敢想敢为、拼搏创业,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瓷都人文精神,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扎根陶瓷文化土壤,深入整合巧渗透

学校要求各学科根据各自实际,找准结合点,在教学中认真进行陶瓷文化的学科渗透。如历史政治科提出“解剖枫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史,激发学生追求科学、渴望知识、渴望创业等主动发展自身潜能的意识的觉醒”的学科结合模式;地理科提出“引入乡土地理,巧借枫溪陶瓷产业的兴衰史,引导学生主动探求人地关系协调思想”的学科结合模式等等。

3.弘扬优良文化传统,探索德育新途径

学校大力借助潮州市被授予“中国瓷都”称号的大好社会氛围,努力寻找枫溪陶瓷文化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结合点,把“自立者高,自强者胜,实干创未来”的枫溪陶瓷人文传统教育作为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意识的德育新途径,全面加强学生“瓷都意识、瓷都精神”的塑造和培养:专门建设了“枫溪陶瓷文化”、“中国名校”、“绿色环保”、“潮州八景”等四个专题的文化工程;根据高中阶段三个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和教育重点,在各年级教室增辟了“瓷都‘三问’励志墙”,通过警示性教育,让每个学生心灵天天得到净化。

三、充分利用教室墙壁,创新班级新环境

在学校的倡导下,各班级充满着文化气息:①设计了“班级舆论”版块,同学们对一些社会现象、时事政治进行讨论或点评。②设计了“学习交流”版块,展出优秀的作业,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或交流学习心得,同学们无私地提供了他们认为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③设计了“优秀随笔”版块,介绍自己欣赏的文章,或展出自己的得意之作,提高了同学们的文化素养。④设计了“成长历程”版块,用已经取得的成绩来激励自己,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四、开放书吧拓展空间,营造书香新校园

我校在教室和办公室内设置“图书角”,摆放了各种文学艺术、科学文化、政治历史等类书籍。瓷都中学的师生则把这个地方叫做“开放书吧”。“书吧”的建立,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后休闲之余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阅读,进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提升人的智力和品味。“开放”二字蕴含着更加深远的意义,因为取阅的自由给学生一种莫大的信任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尊重他人、为他人着想、诚实守信的良好道德素养。这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案例分析】

一所学校是否具有自己的特色,是否能够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壮大和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学校是否拥有自己的文化。一个学校的文化实质上是学校价值观念的总和,是凝聚和激励学校全体成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精神力量。

学校制度文化是渗透于学校的各种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在传统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制约下,强调结果、强调服从、强调统一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紧紧地禁锢着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像传统的学校中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始终反映在“上级与下级”、“管理与被管理”、“领导与被领导”的层面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始终是“以教师为中心”。因此,学校的制度文化也就缺乏生命力和活力。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就必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例如,建立健全教师、学生民主参与学校管理与教育活动的各种制度;适度弱化学校制度的形式化,给师生的自主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在校园建筑、学校标志、校容校貌、校园绿化即自然因素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与教育理念。对学校环境建设的意义,过去我们主要是从“实用”和“审美”的角度来理解,特别是在实现“普九”的过程中,学校的硬件建设都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人们在强调“气派”、“现代”的同时忽略了学校环境中暗含着的教育理念及其教育意义。结果学校虽然“现代”了,但隐含于环境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却十分保守和陈旧,不利于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最终只能是一种摆设。

事实上,学校环境是一种潜在课程,任何环境的设计都会暗含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环境育人”。因此,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必须上升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转变的高度来加以重新认识。“芝兰入室,久而自芳”,“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把办学思想融于学校的视觉形象之中,让全体教师和学生读出学校的文化与内涵,是我们对学校环境文化的追求。学生在学校创设的文化环境里成长,达到了一种不教之教的潜移默化。

本校校园文化建设基本达到以下目标:

(1)从文化视角出发,搞好校园物质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以及活动文化,形成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能坚持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三位一体,建设好校园物质文化。

(2)不断拓展与充实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能继承地方陶瓷文化传统,切实办好学校文化长廊,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注重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兼容并蓄,全面加强学生瓷都意识、瓷都精神的塑造和培养,努力实现文化育人,激励瓷都学子开拓进取、勇攀高峰的学习精神;能根据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构建校园立体文化平台,用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感染和熏陶学生,达到“时时、处处、人人都育人”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