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罗马时期的教育

古罗马时期的教育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古典时期,希腊的小学教育以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为基本内容,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和谐发展。在希腊化时期,体育被取消,美育逐渐被削弱。中等教育逐步偏离了希腊教育的传统,其功能逐渐萎缩。罗马在共和早期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既会种田又能打仗的公民,因此是农民—军人教育。同时罗马也很重视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

第五节 古罗马时期的教育

从公元前334年到公元前30年的三百多年,历史上称为希腊化时期(the Helenistic Era)。在希腊化时期,教育方面的变化明显呈现出不同于古典时代的特点。

古罗马的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古罗马的教育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来探讨:公元前6世纪—前1世纪是共和时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5世纪是帝国时期。

一、希腊化时期的学校教育

在希腊化时期,希腊的教育有明显不同于古典时代的特点。

1.希腊尤其是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传播到波斯、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广大地区,从而对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在古典时代,雅典一直是文化和教育的中心。但在希腊化时期,中心转移到亚历山大利亚城,由于亚历山大利亚拥有规模宏大的图书馆、博物馆、动植物园和气象台,吸引了各地的学者,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

3.初级学校的变化。在古典时期,希腊的小学教育以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为基本内容,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和谐发展。在希腊化时期,体育被取消,美育逐渐被削弱。小学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读、写、算等知识性科目。

4.中等教育蜕化。原有的中等教育机构(体育馆)在希腊化时期为文法学校所取代。中等教育偏重知识教学,强调文学教育,忽视体育和审美教育。中等教育逐步偏离了希腊教育的传统,其功能逐渐萎缩。

5.高等教育方面,以学习军事为主的士官学校日益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哲学和修辞学校的盛行,但是演说和辩论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实际功用,修辞学的教学也逐步趋于形式主义。除了原有的柏拉图的学园、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和伊索克拉底的雄辩术学校(亦译为“修辞学校”)之外,出现了由芝诺(Zenon Kitieus,公元前336年—前264年)开办的斯多葛(Stoics)学派的哲学学校(公元前308年)和伊壁鸠鲁(Epicurus,公元前341—前270年)开办的伊壁鸠鲁学派的哲学学校(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00年前后,上述几所学校合并成为雅典大学(University of Athens,从公元前313年基督教被定为国教后,雅典大学开始衰落,到公元529年被关闭)。[23]到公元前二三世纪,雅典大学成为非常著名的学术研究中心和高等教育中心,为传播希腊文化和学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6.在希腊化时期,教育的一个重要转变是教育机会的逐步扩大。教育机会被垄断的局面逐步瓦解,更多的社会集团、更多的人有了受教育的机会。由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断,希腊盛行的城邦意识逐步为世界主义所取代。

二、古罗马时期的学校教育

古罗马的教育发展深受古希腊的影响,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的综合,在西方教育史上被称为“古典文化”。

(一)共和时期的教育

在古罗马的历史上,共和时期又分为共和早期和共和后期两个时期。

1.共和早期的罗马教育

共和早期是在公元前5世纪—前3世纪初,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学校教育,因此简略作个介绍。这一时期,罗马的奴隶制还处于低级阶段,主要的生产形式是小农经济,奴隶在生产部门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大。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商业还不发达。因此共和早期的罗马人主要是农民,加之,罗马城邦与临近城邦之间战事不断,罗马积极向外扩张,因此又要求罗马人具有军人的品质。罗马在共和早期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既会种田又能打仗的公民,因此是农民—军人教育。

儿童的教育主要是在家中由父母承担,7岁后,女孩子跟母亲学习纺织和操持家务,男孩子7~16岁和父亲既是父子关系又是师徒关系,学习种田以及与兵器、战争相关的知识技能。文化教育所占的比重很小,父亲可能教给儿子一些基本的读、写、算的知识。同时罗马也很重视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16岁后男子就成为正式的公民开始服兵役。部分贵族家庭将儿子交给朋友或是显贵的公民,再接受一年父子般的教育,学习法律、政治和军事技能。

这一时期教育基本上是农民—军人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家庭既是生产和经济单位,同时又是教育单位。

2.共和后期的罗马教育

共和后期,在希腊文化教育的影响下,罗马的文化和教育发展也比较快,在此时期,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这个体系是罗马民族特色和希腊学校模式的综合体。罗马的学校教育在学习和吸收古希腊文化教育的基础上,保留了自身文化传统,发展了拉丁文化。罗马重视希腊文,主要是因为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罗马与希腊的雅典一样,在政体上是奴隶主民主共和国;希腊语是当时大半个“文明世界”的通用语言,罗马统治阶级需要有掌握希腊语和希腊文化的官员;希腊文化的水平大大高于罗马。因此,在共和后期存在平行的两种学校系统,一种是以希腊语、希腊文学的教学为主的希腊式学校,另一种是拉丁语学校,包括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三个阶段。[24]

(1)初等教育阶段。7~12岁的儿童入小学,学校是私立收费的。上课地点大多没有固定的场所,教室中有椅无桌,学生在膝盖上书写。教学内容是读、写、算,还有道德格言和《十二铜表法》。音乐和体育在罗马小学不被重视,教学不讲究方法,盛行体罚和死记硬背。《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每一个公民的必读书籍,是罗马重要的教学内容,每一个小学生都被要求背熟其中的法律条文,这项教学内容的设定是为了使得罗马人从小就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此外,女童也入小学。小学教师多是希腊的受过良好教育的战俘,教师的这种构成使得教师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很低且收入菲薄。

(2)中等教育阶段。贵族及富家子弟12~16岁入文法学校,文法学校的教师收入较高,也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被称为文法家或是文学家。学校以文法和文学为主,前者包括作文和演说,后者包括诗歌、散文、音乐、几何、天文、医学、神学和历史地理。体操和舞蹈被废除。教学方法是讲解、听写和背诵,目的是掌握读写说的能力,为儿童进入雄辩术学校打下基础。

文法学校起初完全由希腊人主持,称为希腊文法学校。到公元前100年左右出现拉丁文法学校,并逐渐占据优势地位。此后,儿童同时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或兼上两种学校。前者学习荷马史诗和其他希腊作家的作品,后者学习西塞罗等人的著作。此外,在这两种文法学校也学习数学、历史和自然科学等科目,但这些学科的内容都比较简易肤浅。

(3)高等教育阶段。由于罗马日趋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生活的需要,贵族子弟在文法学校毕业之后,进入修辞学校或雄辩术学校,雄辩术学校的目标是培养演说家或雄辩家。雄辩术学校的建立比文法学校晚一些,开始只有希腊语雄辩术学校,到公元前1世纪中叶,才建立拉丁语雄辩术学校。雄辩术学校重视文学和修辞学,还设有辩证法、历史、法律、数学、天文学、几何、伦理学和音乐等科目。一般由希腊和罗马的修辞学家、哲学家担任修辞学校的教师,学校往往要求教师教会学生用希腊文和拉丁文进行互译和演说。

从修辞学校或雄辩术学校毕业的学生,如果愿意继续深造,可以进入大学学习。有意继续学习的人只能到希腊的雅典大学、亚历山大利亚大学去学习。到了公元70年左右,罗马才建立了一个图书馆,这就是罗马大学的前身。罗马大学建成后,吸引了罗马境内的好学青年纷纷前来学习,罗马大学设有许多科目,包括医学、法学、建筑学、数学和文法、修辞学等等。

(二)帝国时期的教育

1.帝国时期教育改革的特点

公元前30年,古罗马结束了共和政体,进入了奴隶制帝国时期,政体发生了改变,要求为政治服务的教育也进行相应的变革。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疆域辽阔,为了有效统治这个情况复杂的庞大帝国,政府在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进行了改革,形成了帝国时期的教育体系。这一时期比较重大的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大的方面。

(1)国家监管教育

对初等学校实行国家监督,把部分私立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改变过去私人办学的现象,原来私人办理的学校也改为国家统一管理,国家明确提出了办学要求,以便于国家对教育的严格控制;政府对各类学校的教学活动、学校管理等方面提出要求,明确提出设置学校的权力统归帝国所有,建立国家教育制度;逐步控制教师的任免权,改教师的私人选聘为国家委派,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规定由中央或地方支付教师的薪金,免除其兵役、赋役等各种徭役。

通过一系列措施,国家逐渐地控制了教育,建立起国家教育制度。

(2)改变教育目的

帝国政府看到教育在教化民众中的作用,便通过改革教育来巩固统治。共和时期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公民,而帝国时期是为了培养效忠于帝国的顺民和官吏。中等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拉丁文法的地位逐渐压倒了希腊文法,拉丁修辞学校完全代替了希腊修辞学校。文法学校的教学逐渐趋于形式主义化,实用学科减少,学习内容越来越脱离实际。

2.帝国时期的各级教育

(1)初等教育

这时期的小学与共和后期的小学各方面的状况差不多,变化不大。教育内容还是读、写、算和道德教育,教学重点由文学的学习转移到文法分析上。教材是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主。算术方面的教具是手指、石子或算盘,在书写方面,教师要求学生抄写古今名人的道德格言。

(2)中等教育

在帝国时期,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在文法学校里,希腊文法与希腊文学的学习几乎绝迹,其地位逐渐被拉丁文法与罗马文学取代了。从公元3世纪开始,文法学校的教学与实际脱节,实用学科减少,教学逐渐趋向形式主义化,学习文学是为了学习形式和辞令,而不注重内容本身。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法对文艺复兴以后的欧美中学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影响。

(3)高等教育

与共和时期相比,帝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共和时期,雄辩才能在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帝国时期不允许自由演说,因此,高等教育在这一时期不是培养演说家而是为了培养管理者(官吏)。以修辞学校最为典型,修辞教育的学习内容越来越脱离实际,一步步走向形式主义:教师与学生致力于文字上的咬文嚼字,在辞藻上的争奇斗巧。[25]在修辞学校的学习成为追求功名利禄的一个台阶。

值得一提的是,设立了新型的学校—法律学校和医疗学校。

除了修辞学校以外,在罗马帝国时期出现了专门教授法律的私立学校。著名律师在法律学校讲解法律,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解释法律中模糊的地方,学生则被要求阅读和背诵。到了公元4世纪末,私立的法律学校改为国立并设立了法律教授职位。

在帝国时期,政府对医生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罗马政府在各城市和军队里建立医院和医疗队。正规培养成批医生的医疗学校应运而生,由著名的医生担任教师,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医生选用实用的医学著作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之余,较多的时间用于医疗实习,理论结合实践,积累行医经验。

在古罗马社会里,还有各种各样的人从不同的需要出发,跟随哲学家或者在雅典和罗马帝国的哲学学校里学习哲学。而哲学家招收学生以得到收入,有的甚至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培养出一批能自己开业、能成为富家的私人牧师或是能在帝国和帝政法庭上任职的人。[26]

【注释】

[1]沛西·能著,王承绪等译:《教育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版年,P38

[2]胡金平:《中外教育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2

[3]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P2

[4]胡金平:《中外教育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6

[5]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P10

[6]曹占东:《中外教育史》,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版,P7

[7]王凌皓主编:《中外教育史》,东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P5

[8]胡金平:《中外教育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269

[9]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编著:《外国教育史》(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22

[10]戴本博:《中外教育史》(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P19—20

[11]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P7

[12]刘新科:《国外教育史纲》,中国社科出版社,2007年版,P23

[13]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P9

[14]王凌皓:《中外教育史》,东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P5

[15]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P12

[16]《诗经·小雅·北山》

[17]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P27

[18]诸惠芳主编:《外国教育史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P19—20

[19]引自赛尔格叶夫著,缪灵珠译:《古希腊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年版,P165

[20]“智者”(sophists),在荷马时代,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荷马史诗》中,造船工、占星术者、雕刻匠等都被称为“智者”。到了前5世纪后期,“智者”才有了新的特殊含义。

[21]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版,P138

[22]伊索克拉底(公元前436年—前338年),希腊著名修辞学家、教育家。

[23]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P48

[24]腾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第1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P333—334

[25]曹孚等编:《外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P77

[26]S.E.佛罗斯特著,吴元训等译:《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P103—1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