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明朝时期的教育

明朝时期的教育

时间:2022-0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在东北设卫一百多个,长白山地区的教育一定会因各卫之设而有所发展。此实乃长白山地区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明朝时期的教育_中国长白山文化

第四节 明朝时期的教育

明朝的统治者对教育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洪武二年(1369)十月,朱元璋就谕中书省:“古昔帝王育人才、正风俗,莫先于学校”;“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天下郡县皆立学校,延师儒,授生徒,讲授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1]针对一些官员认为辽东之地乃是边境,不必设学的论调,朱元璋在1384年11月谕礼部曰:“近命辽东立学,或言边境不必建立。圣人之教犹天也,天有风雨霜露,无所不施,圣人之教,亦无往不行。昔箕子居朝鲜,施八条之教,故男遵礼仪,女尚贞信。管宁居辽东,讲诗书,陈俎豆,饰威仪,明礼让,而民化其德。曾谓边境之民不可教乎?夫越与鲁相去甚远,使越人而居鲁,久则必鲁多,鲁人而居越,久则必越多。非人性有鲁越之异,风俗所移然也。况武臣子弟久居边境,鲜闻礼义,恐渐移其性,今使之诵诗书、习礼义,非但可以选就其才,他日亦可资用。”[2]这种思想认识自然促成了东北教育机构设施的建立,促成了东北教育系统的完备。

明朝所设学校有官办、民办之分。官办有儒学(普通中等学校)、社学(普通初级启蒙学校)、书院(中等学校生员的尖子班),还有专科技术学校,如医学、阴阳学等。私学有私塾、民间学者讲学等。

明代在东北设卫一百多个,长白山地区的教育一定会因各卫之设而有所发展。

在官学之外,一些被贬居辽东的内地官员、屡试不第的秀才、致仕乡里的官吏等往往凭其所具有的较高文化素养而设塾授业,形成民间私塾之景观,亦是官方教育不足之补充,更是教育深入民间下层之反映。正统年间,江夏人、监察御史辛浩谪居辽阳,“选授将校子弟,多所成就”。辽阳人叶继芳屡试不第,便以授徒为业,教乡弟子数百人,且多有成就者。

所谓“讲学”就是指文人之间的互相讨论、切磋、请教式的教育形式。洪武十五年(1382),善诗文的黎贞以事被诬,“戍辽阳十八年”,辽东士人从游者甚众。义州人贺钦“闻辽阳新举子丘时雍先生精于诗,遂不远数百里往从学焉,逾年有得而归”。[3]嘉靖五年(1526),兵科给事中刘镝谪戍沈阳中卫,期间“讲学不辍”。李氏朝鲜闻辽东多饱学之士,亦常遣人来学,朝鲜世宗一朝遣往辽东的就达18人之多。此实乃长白山地区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