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

时间:2022-10-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仍有着古希腊建筑的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内容,但是经济适宜的原则,又将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神”意,转变为了世俗的人意。万神庙恢弘的气势,复杂而严谨的建筑结构和完备的功能代表了古罗马对于神庙建筑探索的最高成就。

1.3 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亚平宁半岛(Penisola italiana)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1世纪至3世纪为鼎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神殿”转入世俗,讲求规例、匀称、均衡及经济的原则。古罗马建筑仍有着古希腊建筑的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内容,但是经济适宜的原则,又将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神”意,转变为了世俗的人意。这一点,可以直接地从建筑类型、建筑外观的设计方面看出。

1.3.1 万神庙

坐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圆形广场北部的万神庙,建于哈德良(Adrian)执政时期。早在公元前27年,罗马的执政官阿格里巴主持建造过一座万神庙,为纪念奥古斯都[1]打败安东尼和克娄帕特拉而献给所有的神。那座设计为传统长方形的万神庙在公元80年被焚毁。帝国时期热爱建筑设计的哈德良皇帝将其重建,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新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建的建筑物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

万神庙的主体建筑简单庄严、宏伟富丽、结构简练,直径为43.3米的大穹顶覆盖在圆形的主体建筑顶上,而支承穹顶的墙垣高度也大体等于穹顶半径,这样简单明确的几何关系使万神庙单一的空间显得完整统一。庙内采光全靠穹顶正中的一个直径约为9米的圆形天井,光线从上倾泻下来,随着时间变幻,使万神庙内显示出不同的光影景象,有种天人合一之感。科林斯柱廊的使用,把圆形主殿烘托得更为庄严和神秘(图1-16、图1-17)。

图1-16 罗马万神殿

在古罗马早期的时候,庙宇艺术的表现力大都在外部,而从万神庙开始则以内部空间的艺术表现为主。就万神庙本身而论,其外部造型的重要性已明显被内部结构超越,因此柱廊部分成为了外部造型的亮点。万神庙的墙基、墙和穹顶都用火山灰水泥制成的混凝土浇筑,穹顶的材料有混凝土和砖。为了减轻穹顶重量越往上越薄,混凝土用浮石做骨料,墙厚约6米。墙体内沿圆周有8个大券,其中7个是壁龛,一个是大门,龛和大门也减轻了墙基的负担。

可以说万神庙为建筑结构带来了一种变革。万神庙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是拱券技术的完善,但也正是因为万神庙的建造,才使拱券技术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两者可谓相辅相成(图1-18)。

万神庙恢弘的气势,复杂而严谨的建筑结构和完备的功能代表了古罗马对于神庙建筑探索的最高成就。至今,万神庙作为意大利一个重要教堂,定期举行弥撒以及婚礼庆典,不仅是世界各国游客们竞相参观的圣地,也是世界建筑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1.3.2 凯旋门

罗马人崇尚武力,在举行凯旋仪式时,罗马人会在主要通道搭门以示庆祝,凯旋门由此而生。凯旋门多建在城市广场或主要街道上,统治者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功绩,象征罗马帝国的威严和权力,其作为古罗马一种独特建筑风格彰显了帝国的富足与强盛。

凯旋门根据券的多寡主要分为单券式和三券式两种。罗马现存最古老的凯旋门(建于公元81年)——提图斯凯旋门,可以说是单券式凯旋门的代表之作,提图斯是帝国时期弗拉维王朝第二代皇帝,凯旋门是为了纪念他即位前镇压犹太人的胜利而建。作为早期凯旋门其形制较简单,立面大体为长方形,高约14米,宽约13米,深6米,有厚实的拱间壁和高昂的顶阁,装饰有混合柱式壁柱。这座凯旋门正面的台基与女儿墙都较高,整体匀称严整,简练壮美,是最具古典精神的凯旋门之一。建筑物用混凝土浇筑,外部大理石贴面,檐壁上雕刻着凯旋时向神灵献祭的行列,拱门内壁两侧的浮雕构图严谨层次分明,提图斯凯旋门是单个拱券结构精雕细刻而成的建筑艺术品(图1-19)。

图1-17 罗马万神庙穹顶

图1-18 罗马万神殿立面 丁一平摄

三券式凯旋门有三个券形拱门,中央一间通常券洞高大宽阔,两侧开间比较小,券洞矮,上面刻有浮雕。女儿墙头有象征胜利和光荣的青铜铸造的马车,门洞里两侧墙上刻主题性浮雕,其中罗马城里的赛维鲁斯凯旋门和君士坦丁堡凯旋门最具代表性,它们形体高大,比例优美,装饰富丽华美,进深厚,前者高约21米、宽约23米,后者高约20米、宽约25米。它们的形式在后期欧洲建筑上被屡次模仿,对罗马建筑及西方建筑都有巨大影响(图1-20)。

一座座凯旋门就如同无声的史书,见证着历史人物的命运沉浮和昔日帝国的历史兴衰(孙军华,2010)。可以说凯旋门既反映了罗马人的骁勇善战和武力崇尚,也展现了罗马建筑技艺的高超。如今,这些用来鼓舞斗志的凯 旋门也变成了历史与艺术的载体,成为全世界瞩目的艺术瑰宝。

1.3.3 角斗场

罗马角斗场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是弗拉维王朝韦帕芗(Vespasian)皇帝为庆祝罗马帝国征服耶路撒冷的胜利,于公元72年强迫8万名犹太俘虏修建8年而成。它专为奴隶主和市民们看角斗士猛兽搏斗、厮杀而造,所以也称为斗兽场。

罗马角斗场是全世界现存最古老、最宏伟的斗兽场,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石块被挖去建造宫殿和教堂,此后经多次修整才使这座古老而雄伟的建筑得以保留至今(图1-21)。

图1-19 提图斯凯旋门 丁一平摄

图1-20 君士坦丁堡凯旋门 作者摄

图1-21 黄昏下的罗马角斗场

图1-22 角斗场内部 丁一平摄

罗马角斗场整体雄伟壮阔,堪称建筑史上的典范杰作和奇迹,虽只剩下大半个骨架,但其磅礴气势犹存。大角斗场有四层,高48.5米,整体平面呈椭圆形,下面三层为80间券柱式结构,第四层是实墙。从外观看,整个建筑高大宏伟,给人以完整硕大的感受;券柱明暗分明,虚实对比丰富,长圆形柱身让光影富有变化,更加强了它的整体感,展现了几何形体的简单美。每一个开间大约7米,而柱子间净空在6个底径左右,券洞宽阔明亮。在券洞的衬托下,二、三层的每个券洞口的白色大理石立像,轮廓分明且神态生动(图1-22)。

宏伟的角斗场在结构、功能和形式上和谐统一,展示了高超的艺术和技术成就。古罗马人曾经说“只要角斗场在,罗马就在”,它是无可替代的。

1.3.4 巴西利卡

巴西利卡(Basilica)[2]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形,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后来的教堂建筑即源于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边。

最初基督徒在家里做礼拜,自从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后巴西利卡也成为教堂的主要建筑形式。早期的基督教堂几乎全部是参照巴西利卡的建筑形式而建,原来放有法官或者皇帝宝座的半圆形龛成为供奉圣坛的位置,而巴西利卡的结构则被保留,大厅被立柱分为三个部分,中间的中厅最宽也最高,其终端是供奉圣坛的半圆形神龛,两侧的侧廊则比较低和窄。

通过垂直于原巴西利卡的长轴添置一个横廊,就演变成十字巴西利卡了(图1-23)。这种巴西利卡的地基是一个十字形,其横廊高度和宽度与中厅一样。一开始这个建造方法可能不是出于其地基形状产生的,而是为进行神事活动时使圣坛附近有更多的活动空间。从美观角度来说这个横廊加阔了圣坛空间,增强了神圣感。

中厅与横廊交叉的房顶有两个互相交叉的巨大拱弧支持,这两个拱弧叫做凯旋门,代表耶稣战胜死亡的胜利。有些特别大的十字巴西利卡不但有两个侧廊,而且侧廊外还有两个侧廊,因此一共有5个厅。最外边的侧廊最窄最低,中厅最高最宽。这些教堂的内部往往铺有非常豪华的马赛克,但是外部却非常简朴,只有巨大的窗,后期的巴西利卡在墙上也贴有马赛克,而正门则饰有一个门廊(图1-24、图1-25)。

在古希腊,雅典的巴西利卡是君主或者最高贵族执政官办公建筑的称呼,而不是一个建筑结构的名称。罗马人将其引入作为建筑结构,同时,基督教也采用了这种建筑布局来建造教堂,后来罗马帝国时期的大多数教堂也都沿用了巴西利卡格局。

图1-23(左) 巴西利卡布局

图1-24(右) 特里尔的康斯坦丁巴西利卡

图1-25 特里尔的康斯坦丁巴西利卡内部

【注释】

[1]原名盖·屋大维·图里努斯(Gaius Octavius Thurinus),是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统治罗马长达4 3年。在他去世后,罗马元老院决定将他列入“神”的行列,并且将8月称为“奥古斯都”月,这也是欧洲语言中8月的来源。

[2]巴西利卡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是“王者之厅”的意思,拉丁语的全名是Basilica Domus,原指大都市里作为法庭或者大商场的豪华建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