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问题与策略

问题与策略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人才发展的纵向维度把握好这一定位,有助于相关培养目标的编制与教育的实施。但教育的力量依然是强大的,创新人才通常不是原生态下的自然生长,而是良好教育生态下的主动生长。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校长、教师而言,无论出于教育伦理还是诊断技术,都较难判断某位学生未来能否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更不能判断某位学生不能成为“创新人才”。

义务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定位、问题与策略

(发表于《创新人才教育》 2013年第2期)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创新人才教育的定位是培养更具创新潜质的学习者,主要任务是着眼于多数学生创新素养的提升和着力于有先天创新潜质优势学生的特殊发展。当前,核心问题是学生的创新潜质发展落不到实处,其直接原因是囿于教育传统等学校因素,深层原因是高学历崇拜等社会因素。要通过“培养目标的持续导引”等五项举措,为学生的创新潜质发展提供教育的沃土,通过对相关制度、体制、机制的变革等三项举措,构建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关键词:义务教育 创新潜质 行动策略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没有重点初中、重点小学,也不允许分快慢班。这一阶段的孩子兴趣广泛且不稳定,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可塑性都很大,因此,这是创新人才成长链上的一个特殊环节。那么,这一阶段创新人才教育的定位是什么,现实困境又是什么?怎样行动?本文将就这些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 教育定位:培养更具创新潜质的学习者

(一) 把握创新人才发展的基本观点

1. 创新人才成才是有规律的,是一个持续生长的过程。从外在培养的角度看,创新人才成长链的每个节点有各自的定位:幼儿园是播种期,小学是萌芽、生根期,中学是生长发育期、大学是开花期,工作岗位是结果收获期。对中小学而言,“人才”是一个未来时态。培育“更具创新潜质的学习者”才是学校教育的进行时态,也是这一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从人才发展的纵向维度把握好这一定位,有助于相关培养目标的编制与教育的实施。

2. 创新人才的种类是多样的,在对此的理解上不能窄化。创新人才包括科技创新人才、杰出管理人才、创业人才和应用人才等,除科技创新人才与学业成绩高相关外,其他方面的人才与学业成绩是低相关的,甚至是不相关的。对管理人才、创业人才、应用人才如何培养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从创新人才不同种类上把握好其不同的发展需求,这对“更具创新潜质的学习者”的培养内容与培养方法选择尤其重要。

3. 拔尖创新人才不是“拔”出来的,而是在适宜的环境下生长出来的。天赋是重要的,背离天赋而开展的“拔尖行动”通常是低效的,甚至是失败的。但教育的力量依然是强大的,创新人才通常不是原生态下的自然生长,而是良好教育生态下的主动生长。把握好遗传天赋与外在生长环境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因材施教”。

(二) 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任务

1. 着眼于多数学生创新素养的提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校长、教师而言,无论出于教育伦理还是诊断技术,都较难判断某位学生未来能否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更不能判断某位学生不能成为“创新人才”。这是由这一时期儿童发展具有多种潜在可能性的规律所决定的。现实和未来社会的每个领域、每个岗位,都有不断变革创新的需求,需要多元的创新人才;创新型国家不仅以科技领域高、精、尖的创新为重要标志,更表现在全社会各领域每个岗位的创新活力上。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培养“更具创新潜质的学习者”这一功能定位,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是一项提升全民族创新素养的任务。

这一阶段主要不是教给学生某些具体的创新技巧,而是使学生更具创新潜质。即要努力做到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发展持续的兴趣;提升他们敏锐的观察力与发现、捕捉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培育他们的思想自由与批判精神,独立思考与合作意识;培育他们具有“自信”“富有激情”“不迷信权威”“有开拓精神”和“执著的意志”等心理素质。这些心理品质与能力,需要从小培育,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义务教育是其基础性培养阶段。

2. 着力于有先天创新潜质优势学生的特殊发展。每个人都可能有小革新、小创造,但毋庸置疑的是,真正具有“大发明”“大创造”潜质的拔尖创新人才则需要有创新潜质优势的先天禀赋。在对杰出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中,可以找到这类人身上的一些共同特质。英国全国天才儿童协会(NAGC─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ifted Children)对天才儿童的特征描述为:早期就表现出很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无需很多次的重复和练习,就能比大多数孩子学得快;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中间可能会有停顿;能比大多数孩子更早地理解抽象事物,可能会忽略具体的细节;对复杂的问题感兴趣和好奇,喜欢问为什么;能迅速辨认事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因果关系,可能会在理解非逻辑关系方面有困难;对常规的课程和任务感到厌烦;有丰富的词汇,能很好的表达自己;感觉敏锐,可能会出现过度敏感;是一个敏锐的细心的观察者;能批判地辨证地评价事实、观点和人物,也会表现为自我批判;精力充沛;通过体验和操作来认识世界,努力地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能力;表现出很强的幽默感;能理解多数同龄人不能理解的玩笑。这些天才儿童是国家的财富,理应早发现、早培养,给予个性化的长程设计培养,这既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责任使命,也是一种教育的人道精神,利国利民。

二、 实践问题:学生的创新潜质发展落不到实处

当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一项明确的任务时,发现其实我们处在实践困境之中。

(一) 学生先天潜质优势的自主发展得不到教育上的落实

1. 从自主发展的关键要素看,存在“三缺乏”现象。一是缺乏自主发展时间。绝大多数学生在完成公共作业后,基本没有可供自己处置的时间,这需要对学生进行松绑。二是缺乏自主发展权利。学生真实的发展目标往往不是自己确定的,而是由教育的统一标准、家长的意图等外在力量所决定的,学生缺乏真正属于自己兴趣、潜能的学习探究的选择权。三是缺乏自主发展条件。即学生缺乏适合的可供选的优质课程、缺乏适合的优秀指导老师、缺乏开展相应探索活动配套的实践条件。

2. 从动态发展看,缺乏自我发展目标的持续牵引与持续的助长力量跟进。有些学生的确曾有过属于自己的个性发展,但总体上说,这部分学生不仅数量少,而且多数限于成长链的某一环节点上,无长程设计,是非持续、非连贯性的。我们往往看到的是:不仅学生缺乏清晰、持续、稳定且有强大牵引力量的自我发展追求目标;更让人感到可悲的是,教育给予学生的不是不断地维护或放大学生潜质特长的助长力量,而是阻断性的力量。小学阶段某一潜质优势的良好发展势头,因为初中阶段得不到相应助长行动跟进而阻断。

(二) 问题现象的教育因素

1. 创新人才教育目前还不是中小学校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极少有学校把创新人才培养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并进行相应的考核管理。有的学校在教育均衡的大旗下迷失方向。教育均衡不是教育上平均主义,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过度关注,对天才儿童发展内在需求的漠视,不给予特殊教育,同样是一种缺乏伦理的不道德行为。更重要的是,这将有损于民族的振兴与创新型国家的建立。

2. 囿于教育传统。在育人倾向上,偏爱群体同步发展,个体全面发展,不太重视个性特长发展,这是导致出不了“偏才”“怪才”的重要原因;在教育目标上,偏爱广学博识,不太重视科学方法训练;在教学内容上,偏爱传统文化,不太重视永恒真理;在教学方法上,偏爱知识传授、讲授,不太重视过程探究与质疑思辨;在教学态度上,偏爱尊重学术权威,不太鼓励思想自由、挑战权威。从这层意义上说,创新人才教育需要中小学教育的深度转型。

3. 教师创新人才教育素养的不足。教师素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因素之一。当前,师资队伍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自身缺乏创新素养,更缺乏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素养,如在跨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素养,对学生先天创新潜质优势的因材实施教能力、课程建设与决策能力,有利于学生思想自由、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发展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能力和对儿童,尤其是天才儿童的励志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二是缺乏特长、特色教师,学校提供不了足够的、优质的课程选择空间。三是队伍结构难优化。当前,教师流动异常困难,尤其是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不太理想教师的流出机制;囿于目前的人事制度,聘用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也是一件很难的事。

4. 中小学学生创新实践体验活动条件不配套。缺乏创新实验室之类供学生实践的场地与设施,或者这种设施是博物馆式的,适用于展示而不适用于动手;缺乏真正可供学生活动用的、优质的校外实践基地。

(三) 问题现象的社会根源

1. 高学历崇拜的文化传统。升学率崇拜的传统,把学校绑在应试教育的战车上,并且越绑越紧,难于解脱。人事部门设置了过高的招工门槛,很多招工都规定必须是“211”工程大学毕业的,人才招聘出现了严重的“行政化”倾向,而不是走向市场化。这从根源上迫使有创新潜质的中小学生在升学面前自断兴趣之路。

2. 囿于制度与体制因素。近年招生制度有比较大的突破,但从重点高校招生的推荐生看,日常平均学业成绩依然是最主要依据,并没有把对某方面有特殊创新潜质作为重要依据。这对科技拔尖人才选拔也许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对管理人才、创业人才与应用人才的培养是不合理的。对好学校、好教师、好学生的评价标准,近年来教育内部有不少探索,但从实际的操作上看,实质性的改变不多,依然有较大的探索与生长空间。由于优质,尤其是能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办学的民办小学、民办初中非常缺乏,公办学校又是就近入学,没有重点小学、重点初中,加之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这样的办学体制下,一般学校,尤其是农村边远学校中的具有特殊创新潜质的学生,比较难以得到特殊发展需求的满足。精英高中不能办初中、小学的办学体制,有其积极意义的一面,但也容易造成人才成长链的断裂。

三、 行动策略:教育结构要素的优化与良性社会生态环境的构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明确提出,使我国迎来了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探索的黄金时期。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一转型发展中,义务教育阶段要把培养“更具创新潜质的学习者”作为明确的教育任务,要成为一种国家意志。

(一) 提供教育的沃土

要从创新人才教育核心构件建设上,为学生的创新潜质发展提供肥沃土壤。

1. 培养目标的持续导引。这一阶段创新素养培养目标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多数学生的培养目标,包括与创新活动相关的好奇心、兴趣、问题捕捉意识与能力、批判精神、执著的意志等一般的心理品质与问题解决策略和智慧等;另一类是天才儿童特殊潜能个性化长程培养目标。要通过顶层设计,编制各学段乃至各年级创新素养的具体达成目标。用目标的持续导引,把创新素养教育落到实处,并用目标激励天才儿童的自主发展。

2. 课程空间的丰富选择。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落实的。在课程的设置与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创新素养教育,要使之渗透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学生的天赋潜质与禀性差异很大,创新人才又有不同的种类与不同的成长路径,因此,可以说课程的力量来自于对学生成长需求的切合程度。虽然我们难以做到为每个学生设计个性的课程方案,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空间应该是当前切实可行之路。

3. 课堂教学的深刻转型。课堂教学永远是这一阶段创新人才素养教育的主阵地。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与创新素养的滋润。即要把主动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要把主动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包括设置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或提有挑战性的问题等,把学习的思维空间还给学生;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学组织形式的需要变动位置、朝向等,把主动学习的物理空间还给学生。要把主动学习的工具还给学生,即对教学内容作结构化处理,教会学生学习结构和通过掌握、运用结构,开展主动、独立学习的能力。要把课堂中的提问权还给学生,即让学生在预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想问的各种性质和类型的问题。要把课堂教学中的评议权还给学生,包括自评与评他、发表感受、提意见、表扬与建议等。要从师生关系改进出发,使师生互动呈现“积极”“有效”“高质量”的特征。

4. 教师素养的专业跟进。①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和自身的创新素养。聘请社会专业人士为兼职教师,这可以从源头上解决师资队伍的结构问题。美国伊利诺伊州理科高中教师队伍中,50%具有博士学位,并且从社会上聘请了150多位专业人才为兼职教师。②在岗人员素养的提升。创新型教师是懂得如何去创新的教师,也是能为学生作创新示范的教师,更是能用自己的人格与学术魅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师。惟有大面积地提升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创新人才教育素养,才不会扼杀具有创新潜质学生的应有成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水平相对平均,故而,培育一批创新型教师的“种子”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亟需完成的任务。这一方面是“以点带面”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也是对天才儿童教育的特殊需要。

5. 配套条件的优质建设。创新素养还需要在创新活动的体验中得到提升。这类体验活动通常是需要相关配套活动设施支撑的。学生创新实验室建设无疑为创新教育提供了优质的配套条件。2010年、2012年,上海市中小学建设了两批市级“创新实验室”,共总结成功案例83个。各区县也分别建设了一批区县级的创新实验室,把创新素养教育的设施建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创新实验室不同于以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室,是为培养学生创新兴趣、开发学生创新潜质、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施探究性实验而搭建的新平台。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种类型的校外创新实践基地,这是创新活动体验教育的又一种重要的配套实施建设形式。

(二) 构建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更具创新潜质的学习者”培养不只是义务教育阶段内部的事,它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的支持。

1. 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创新人才教育的基础性研究。要开展国际比较与理论研究,以国际优秀经验为鉴,以理论指导为导向,减少基层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方面的盲目性,特别需要减少盲人摸象式考察后的盲动改革。同时,要积极鼓励有实力的基层学校理性化的实践探索,创造出更多如何培养“更具创新潜质学习者”的生动案例。

2. 慎重地对相关制度、体制、机制进行尝试性变革。积极打造小学、初中的新优质学校,有步骤地发展优质的民办学校,鼓励小学、初中、高中一贯制的实验学校,实现办学体制的切实转变,使办学呈现多样化、优质化的良好局面。要进一步加大对招生制度的改革,对推荐生不仅要有创新潜质的考评,而且这一成份因素比例可以适度放大,以营造特长生成长的良好土壤。对什么是好学校、好教师、好学生要有新的评价标准,积极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生态环境。

3. 构建全社会协力推进“更具创新潜质的学习者”培养的新机制。创新人才培养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而是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推进的一项创新性工作。要积极鼓励社会各行各业关心创新人才培养,尤其是大公司、大企业要承担起这份责任来;社会文化资源要对中小学免费开放。

创新人才教育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义务教育阶段真正全面纳入教育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此项改革任务尚处在启动阶段,这是一个充满问题域与理论、经验生长点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 刘彭芝.关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2010,(7).

[2]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的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2,(10).

[3] 孙金鑫.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来自名人大家的观点[J].中小学管理,2010(5).

The Personnel Training Concerning Compulsory Education : Targets,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Song Linfei

Shanghai Chongm ing Teachers Education School

Abstract: The target of the educ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stage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s to equip more learners w ith innovative potentials.The main task i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quality of the average students and to give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novation quality of those w ith natural innovation quality. At present,the core of the problem i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innovation potentials is not ef fectively implemented.The direct reason is the school factors including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systems and concepts.The deep-seated reason is the worship of high degrees and some other social factors. By taking the f ve initiatives including the guidance of continuous training,we provide fertile soi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innovation potentials and build fine social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relevant reform of the systems, policies and mechanism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Keywords: compulsory education innovative potentials practicing strategies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