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合作探究学习的问题诊断与解决策略

合作探究学习的问题诊断与解决策略

时间:2022-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若干个学习小组在问题的讨论与解决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竞争。然而研究发现,在地理教学中,合作探究学习仍存在一些典型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适宜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应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主要包括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社会热点问题、热点现象或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地理问题。
合作探究学习的问题诊断与解决策略_学“地”明理树人

上海市市北中学 蒋黎敏

一、合作探究的意义及育人价值

合作探究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基本单位,为了共同的目标开展的一种互助性学习活动。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认为:“合作探究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的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合作探究学习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小组成员只有精诚合作,将个人融入集体中,才能取得优异成绩,养成合作的习惯,提升相互协作的能力。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促进了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学习以学生为主体,通常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通过小组成员相互启发、研究探索,形成一个知识不断生成、不断建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得到提高。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若干个学习小组在问题的讨论与解决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竞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会逐渐增强。五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学习小组由不同性格的学生组成,不存在好坏之分,学生之间的关系会更平等、更民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集体。

二、地理课堂现状的案例分析与反思

地理学科具有教学内容涉及面广、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特征,既需要用科学客观的眼光认识丰富多彩的地理事物,又需要用逻辑条理较强的理性规律来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培养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立体人才,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根据地理教学目标,无论是德育还是智育,合作探究都是可取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合理的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集思广益,分享所见所闻;有利于扬长避短,解决更多问题。成功的合作探究学习对达成教学目标有独特的优势。在地理教学中,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逐渐成为课堂上常用的教法之一。

然而研究发现,在地理教学中,合作探究学习仍存在一些典型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问题一:一味追求教学进度而忽略探究过程

以下以高中地理“臭氧洞”的教学设计为例予以说明。

表1 高中地理“臭氧洞”的教学设计

不少教师会以这样的模式展开教学,虽然教学资料丰富、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但却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参与和探究学习,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且,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了单一的被动听讲过程,不利于德育目标的达成。

臭氧洞是现代大气圈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之一,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无论是成因、现状还是危害,学生都能在生活中找到答案。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便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若在此选用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不仅可以得到多角度的答案,组合成完整的学习成果,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引发更深入的研究,比上述传统教学方法更有趣味性和实效性。在此,组织合作探究学习是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

调查发现,很多教师之所以忽略合作探究学习的原因,乃是担心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会影响教学进度。学生的合作探究虽然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完成的,但学生在其中有很强的主导性,可能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等都不由教师掌控。很多地理教师存在这样的担忧,为把握教学进度而舍弃了合作探究学习。其实,这种担忧大可不必。对于一些合适的教学内容,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充分的前期准备,教师是完全可以驾驭整个合作探究学习过程的。在课堂上开展合理的合作探究学习,不仅不会拖累教学进度,还会产生综合效应,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地理教师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上述教学片段中舍弃合作探究学习实为可惜。

2.问题二:流于形式的合作探究学习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如高中地理“气旋与反气旋”的合作探究学习片段:

师:天气变化复杂多样,导致天气变化的通常是一些小尺度的大气运动形式,如气旋、反气旋、锋面等。今天先来学习其中两种常见的大气运动形式——气旋与反气旋。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人一组合作学习,完成以下表格:

表2 气旋与反气旋的比较

再如高中地理“气压带与风带”的合作探究学习片段:

师: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请同学们4人一组展开讨论,试着根据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找出全球气压分布规律及大气运动规律。

以上两个教学片段,地理教师都在课堂上开展了合作探究学习,学生之间有了交流和合作,教学形式也不再单一,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没有发挥合作探究学习的优势,也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前一个教学片段,教师要求学习的内容是气旋与反气旋的基本特征。该内容较简单且客观单一,学生完全可以由先前所学过的“气压与风”的知识推得,无需合作便可独立完成。其中,独立推导的过程正是学生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培养的过程。此时的合作不但多余,或许还会将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打散。后一个教学片段,教师要求学习的是一个复杂理论,要归纳出全球气压分布规律和全球大气运动规律,不仅需要用到大量相关的地理知识,还需要有很强的逻辑性,将相关知识联系到一起,是高中地理的难点之一。大多数高一学生是无法全面归纳出如此系统的规律的。教师对知识点的建构,在逻辑条理上的分步引导对于复杂理论的学习必不可少。此种合作不仅发挥不出优势,或许还会影响重点的把握和难点的攻克。

三、地理课堂有效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策略

将合作探究学习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实”。基于上述案例所反映的现状,地理教师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合理有效地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1.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将合作探究落到实处的前提

合作探究学习是否能发挥优势、落到实处,与教学内容的选取有很大的关系。教材中的知识点并不都适合合作探究学习。对一些客观存在的地理事物,以了解和识记为主,合作探究学习无法发挥优势;对一些逻辑性较强的地理规律,有较高的理解和应用要求,合作探究学习又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学生很难上手。适宜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应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主要包括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社会热点问题、热点现象或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地理问题。

(1)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社会热点问题适合小组讨论

如高中地理“人口老龄化”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人口老龄化对上海的影响以及如何缓解人口老龄化的措施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学生也认识了上海的人口现状及主要人口政策。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了主人翁意识,课堂气氛活跃,实现了主动学习。类似的如“城市问题”“温室效应”“海洋权益”等内容,教师均可对其进行挖掘,在课堂上实施合作探究学习。

(2)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问题的解决适合小组共同完成

如高中地理“冷锋与暖锋”的教学中,有两处合作探究学习成为了亮点:一是比较“冷锋”与“暖锋”的异同点;二是分析天气变化,完成当地天气预报。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了学生感兴趣之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将学习内容进行了整合,使合作探究容易上手,极具可操作性。在该教学环节,每个学生都为解决共同的问题而积极参与,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活动中达成了教学目标。

(3)较复杂的综合性任务适合小组分工合作

如某教师在进行“劳务迁移”的教学时,给出了若干劳务迁移的实例及相关数据资料,并设置了以下三个问题:①什么是劳务迁移?迁入地和迁出地分别有什么特征?②为什么会有劳务迁移?③劳务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分别有什么影响?该教师采用了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划分小组,要求每个小组解答其中一个问题。基于材料的分析和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小组任务不难完成。学生们在随后的小组间学习成果交流中很快掌握了劳务迁移的一般规律,教学效果较好。在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中,有不少类似的综合性问题,教师不妨将其拆分为若干小问题逐一解决,分工与合作的结合也就体现了合作探究学习的优势。

2.合理的小组划分和组织形式是将合作探究学习落到实处的保障

合作探究学习通常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小组的划分方式和组织形式都会影响到学习效果。按人数,可以从两人一组的最小组到十几二十人组成的大组。按时限,可以是一题一议的临时小组,也可以是维持一学期或学年的长期小组。小组的人员越少,期限越短,就越具有灵活性。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更适合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只要是适合的议题,随时可以组成小组合作学习。即使只有短短几分钟,学生之间已得到了思想的交流,体验了共同学习的过程。此种学习活动因为灵活性高,可在一节课中使用多次,建议地理教师将此种小组划分纳入课堂教学常规。小组人数一般不宜超过四人。

合作探究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积极表达、主动交流、相互合作、取长补短的学习习惯。但从整个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来看,尤其是高中地理,有一些涉及面广、难度大、有较大争议的内容就不适合人数少、时限短的小组完成了。课堂上因时间限制,一味坚持探究很难得出结论,或许还会影响教学效率。此类学习活动可组成五到十人或更多人参与的小组,小组人员有不同分工,合作完成。学习时限也必须变长,延伸至课外。如“城市化”一课的课堂教学前,教师可设计“上海城市生活变化”的学习主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小组合作学习,并将学习成果在课堂上展示。这样的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从生活实例出发理解城市化的过程,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类似的小组划分方式和合作探究学习的有序组织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3.课堂内外多种领域结合,使合作探究学习发挥更大的潜能

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不应局限于地理课堂内,更可延伸至课堂以外,实现多领域的结合。

首先,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有些复杂的地理问题,无法在一节课内完成合作探究学习,那么把课内提出的问题放到课后探究,再将合作探究成果放到课内展示交流,避免了合作探究学习受课内时间限制而无法充分开展,合理地安排了教学时间。

其次,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结合。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通常作为基础型课程的延伸,意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精神,合作探究学习是其主要的教学方法。三种课型在知识建构上相辅相成,而其中的合作探究方法也是相通的。

最后,学校课程与各类学生活动相结合。在各类学生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高。如学生社团、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几乎所有活动都离不开学生间的合作。这种合作,既是学校课程内合作探究的延续和应用,又是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果体现。教师抓住这一途径,在学生活动中加以指导,使活动中的合作探究学习更科学有序,发挥更大的潜能。

合作探究学习可在多学科的教学中开展,但考虑到地理学科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地理教学中,将合作探究学习落到实处,对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