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问题

试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问题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效掌握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妥善应对各类新问题,正确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方向,这是当前高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借助这一定义所提供的宏观视野,我们将深入探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及所产生的新问题,并力所能及给出一些解决策略。《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95亿人,其中74%的青少年使用手机上网。

试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问题

杨陆锋

摘 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网络文化逐渐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上网媒介更为多样,信息传递更为迅捷、交互性更强,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搭建了许多新的平台,但与此同时,也相伴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有效掌握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妥善应对各类新问题,正确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方向,这是当前高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新趋势;新问题

信息时代的到来让网络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织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指称,更代表了人类现时代一种新的文化存在。对于网络文化,虽见仁见智,但基本概念的差异也并非大相径庭。一般认为,“网络文化是文化外在形式(网络技术)、文化内在形式(平等性、无中心性等)和文化内容(政治、经济、宗教、哲学、法律等)的综合统一体”,“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基于信息传递所衍生的所有的文化活动及其内涵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活动形式的综合体”。其实,就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而言,一种定义的产生并不会对它的存在有多少改变和影响,只是对研究者而言,可方便理清所要研究的问题的考察角度,并作进一步分析。借助这一定义所提供的宏观视野,我们将深入探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及所产生的新问题,并力所能及给出一些解决策略。

1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近年来,网络技术进一步发展,随着国家3G网络和三网联合项目的进一步推开,网络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重大影响。高校也不例外,特别是大学生这一群体,他们年轻、有活力、好奇心强,追求新事物的愿望强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快;再加上网络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人类未来文明的一个发展方向,高校正加大力量建设“数字校园”,实现网络化管理。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由于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大学生群体本身的创造性,网络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发展变化层出不穷,不拘定俗,我们需要常研究,多调查,掌握当前大学生的最新思想现状和关注焦点,这有利于高校实现对校园的有效管理。通过对眼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调查和研究,它的一些新趋势和新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网络媒介更为多样,信息传递更为迅捷,交互性更强。

1.1 网络媒介更为多样

对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研究,一般主要针对的媒介是电脑,但现在很多新兴媒介也应运而生,如手机、PSP等,这些媒介都带有上网功能,而且体积小,携带方便,使得上网变得非常方便,基本可随时随地上网。2010年4月2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95亿人,其中74%的青少年使用手机上网。而大学生是手机上网最为活跃的群体,有85.7%的大学生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手机上网虽然不能完全替代电脑上网的诸多功能,但是网络的许多重要功能,它都可实现,如手机聊天、手机阅读、手机搜索、手机网游、手机炒股和手机支付等。手机上网功能的日渐多样和方便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数据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随着手机网络技术特别是3G网络建设的发展,大学生手机上网将更为普及和频繁,将成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研究必须要关注的一个新的领域。

1.2 信息传递更为迅捷

由于手机等媒介的不断进入,使得上网越来越少地受到时空限制,信息传递由此变得非常迅捷。网络所构筑的一个虚拟空间,可有效实现信息资源的传递和共享。传统的上网设备电脑,不管是台式和笔记本,由于受制于本身携带不方便和网络连接端口等条件,很难随时随地实现信息传递和共享,也就表明以前的网络相对于现在而言还是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平台不管是硬件如手机等,还是应用软件如飞信、人人网等不断出现,网络沟通变得日益便捷,虚拟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拓展,信息的传递进程也迅速加快。只要你有一部手机——对于大学生而言这已是很普通的必备物件,你就可以马上发布信息,传到网上,而对方可以通过手机屏幕或电脑屏幕马上浏览到。

1.3 交互性更强

网络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可实现信息的交流沟通,即所谓的交互性。正是这一功能使得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从人的本质出发,人的社会性即在信息的交流沟通中实现。网络化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目前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推手,而这一推手的重要特性就是其交互性功能。手机已大大地方便了大学生上网的要求,这一新情况使得他们之间的交流沟通更为迅速,信息发布和反馈之间的时间差更为短暂。这是从网络交互功能的即时性程度看,高校校园网络的交互性更强了。另一方面,随着各种应用软件的不断产生和升级,大学生通过网络所能实现的信息交互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他们交流沟通的信息已不单单局限在聊天、邮件、网游等,这些只属于虚拟世界或者说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对于现实世界,它不会有直接作用。但目前随着网上银行的开通和网络购物的盛行,大学生成为这一潮流的主要力量,虚拟与现实之间的交互作用更直接、更强劲了。

2 当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发展带来的新问题

应该说,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这些新的趋势和特点给高校校园文化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信息传递更加迅捷,覆盖面更大。学生组织的各类竞赛活动,通过网络的运用,往往会在学生群体中吸引更多的受众,引发更大的反响,极大地便利了高校各项学生活动的开展。学生与教师、学校各个层面间也加深了交流,信息发布可以在最短的时限内实现;教师和学校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通过网络获悉学生当前的所思、所想、所愿,畅通了信息渠道,方便了学校开展各类工作。网络也在最大限度上打通了学校与社会的藩篱,各类信息、新闻可以在第一时间在学校内流通,社会的关注热点和焦点也可以在第一时间由学生获悉并得到呼应,各类新知识不管是专业知识和生活常识,各种就业信息和求职经验可以快速地在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因此,高校教育应该鼓励学生掌握正当获取各种有益信息的方法。但另一方面,网络的负面效应也在高校校园文化或隐或显地体现着,这是高校教育需要引起关注和警惕的。

2.1 网络的放大效应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网络的高覆盖、信息传播快的特点决定了网络具有很强的放大效应,它可导致网络舆论的“极化”现象,也就是某些网上舆论很容易走向偏激或极端,造成群体非理性。如对这类舆论引导不好,特别是采取瞒、掩、骗等方式,最后很容易引起群体情绪的爆发,引发群体性事件。随着高校建设的日益完善,教学、管理工作大都井然有序,学校除在一些突发性事件爆发时关注对学生舆论的引导外,对其他情况下的信息或舆论的关注程度就稍显薄弱。有些信息内容的被放大可能到最后也不会演变为群体性事件或给学校带来重大的不良影响,但对学生而言可能会有一定的损害。学生有时看问题有一定的片面性,当把这些片面想法上传网络后,特别是关于一些普遍受关注的事情,可能马上就会在学生群体中流传。例如一些好的活动、一些有性格的教师的好的授课等,有时会受到片面评判,在网上传播一些负面新闻,其他未参与的学生可能就在未尝试前轻易放弃机会了。

2.2 随时随地的上网对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

网络对时空限制的突破已经蔓延到课堂教学。在非计算机教学的课上,学生也带着笔记本电脑,玩着手机、PSP等各类上网通讯设备。网络对课堂教学当然有很大的积极意义,正是因为网络,现在的大学生知识面更加宽泛,思维更加活跃;在教学手段上,网络技术如视频、音效、PPT的运用,也使得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但从其负面影响看,第一,学生活泼的性格往往容易使他们受网络的吸引,当上网已变得随时随地,课堂理所当然成为他们上网冲浪的一个地点,当注意力集中于网络界面,现实空间的力量就变得十分微弱,对于教学秩序、教学效果都有很坏的影响。第二,网络上各类信息的冲击,对于教学内容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大学生大多具有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的特点,很多时候还有猎奇心态,对批判的、负面的观点也常抱有相当的认知热情,有时倾向于网络上的各种偏激的观点而不认同教师的看法。即使认同,有时因为接触网上的信息和各类观点太多,也容易使他们在对这些观点内化时产生迷茫。由是观之,教师的任务就更加繁重了,一方面要充分备课,包括熟悉网上各类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并作出一定的甄别;另一方面要重视课堂秩序,严肃课堂纪律,最重要的是用出色的课堂讲学吸引学生,与网络“抢夺”受众。

2.3 网络内容的娱乐-消费型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承受着学业、就业等各方压力,而网络所带来的娱乐和各类消费主张成为他们排遣压力,甚至逃避现实的方式。笔者根据现在国内最火爆的网络平台校内网上某日所有新信息和新留言的统计分析,其中8%属于专业知识类,6%属于就业问题,班级活动的为10%左右,6%属心情发泄,剩下的70%左右都是与消费、娱乐相关。这应该可以反映大学生上网的一些现状。当然不应否认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调理心情的一个途径,不能完全反映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全部事实,但是学生现在花在这方面的时间比较长,在一定程度对其学习造成影响。除这部分学生外,还有少部分学生特别是一些男生终日把时间花在网游上,严重影响了其生活和学习。网络中这部分娱乐-消费型的内容,如淘宝、网游、视频、影像等正以其强大的诱惑力吸引着大学生的注意力,它所折射出的是这个社会的烦躁不安,对有些学生而言,这成了舒缓压力、逃避现实而非获取知识和信息的精神麻痹物。这种影响危害性极大,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应引起重视。

3 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发展问题的再思考及对策建议

高校作为知识创造和信息交汇的重要场所,它的校园文化是否科学健康有序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和长远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的网络化、符号化,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学生敏锐的时尚感,这都要求高校在校园网络文化管理上与时俱进,适时改变工作模式,正确引导校园文化的发展。从目前高校网络发展的现状看,我们尤其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3.1 理念正确,努力明确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发展中的立场和出发点

中央十六号文件用两段文字分别阐述作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网络建设的问题,这是两个性质有所不同实则相通的问题。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日益符号化,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既能较大程度地体现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也能反映校园网络的建设情况。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一种,同时又给校园文化以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内容和更灵活的表现手法。

十六号文件中提出,要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有些研究者和思政教育者紧扣字面意思去抓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问题,大力建设专业性很强的思政教育网站,或积极搞网络思政建设的各类调查——出一些理论性强而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题目,有时学生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还不了解的情况下去回答一些很高阶的提问,然后研究者再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他们完全忽视了网站的“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要求,也没明确“思想性”本身所具有的隐藏性和超越性,它不可能主动体现,也不可能未经学生消化而达到功效。之所以如此是他们忘记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存在根本,忽略了学生本身对网络的真正需求。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必须要有社会主义特点,要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但最重要的是它需具有育人功能,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正是其最核心的内容。但是如果只从字面上讲思想政治教育,而没有在实质上关注育人,没有关注学生对其他健康向上的多元文化的需求,就等于没有抓住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从长远看不利于它进一步的发展。

3.2 积极探索,不断开拓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介入方式

在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上,由于网络空间的无限开阔性,学校受精力、财力等所限,一般在校园网建设上主要提供学校的各类服务信息、成果展示和管理要求,而对于学生的各种网上交流活动则鲜有关注,甚至有的学校直接不提供技术支撑。于是,学生通过其他公共平台形成另外的不受学校管理的信息交换空间,并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些平台和交流空间,由于游离于学校的管理之外,所以高校很难在这方面推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把它纳入到自己的文化建设系统中。但是,不能因此就忽视这些网络文化的发展情况。尤其是思政教育者,一定要身先士卒,主动占领这些网络平台的舆论引导地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通过网络、课堂和实践活动三个载体正确引导学生。在这些平台中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1)要以服务学生为第一要义,要通过服务学生达到育人的功效,而不应以思政教育为直接目的,更不应以一些抽象理论教育学生,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2)关注学生的热门话题,这些话题基本紧密贴近学生生活,许多属于亚文化系列,但并不违背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社会鼓励多元文化的健康发展,思政教育者不仅应以更加宽容的心态对待,还要积极参与其中,以期达到与学生的话语沟通,从而构筑起多级话语体系,进一步理解学生的各类行为和思想特点,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3 与时俱进,力求实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

每位学生在大学生涯的各个阶段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普遍性的,有些是特殊性的。对于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学生也会随时关注,并用自己的视角不断去分析、解读,都会在网络文化中有所反映。高校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主动参与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与时俱进,掌握最新网络技术,熟悉最新网络交流方式;关注网上动态,引导学生正确辨别各类网上信息,杜绝各种错误、反动舆论对学生思想的毒害;引领学生参与到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使他们在讨论中锻炼出判断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关心学生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各类问题,并及时回答和解决。唯有如此,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才不至于如脱缰野马,走入歧途,才能在网络中营造出有益于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舆论氛围和虚拟空间,才能符合学生需求,既能服务学生,又可教育学生,真正达到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效。

参考文献

[1]冯永泰.网络文化释义[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0-91,94.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10/04/23/5814.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