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指导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思考

对指导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思考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地理为两种“书”的结合搭建了一座桥梁。譬如在本次庐山植被地带性考察的过程中,语言智能可表现为善言、文采好,能无误清晰地说明随海拔升高植被地带性的递变规律,甚至能吟出《大林寺桃花》等相关诗句。关注现实社会的重大问题和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已成为国际地理教育界的共识之一。本次活动同学们的任务就是亲历庐山神奇,识别地带差异。地理涉及面广,在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

对指导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思考——兼庐山植被地带性考察活动的反思

黄晓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中,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肩负“以天下为己任,为天下而读书”重任的当代学子,不仅要读窗内有字之书,更要善读窗外无字之书。即鲁迅曾说过的“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界这部活书”。

而地理为两种“书”的结合搭建了一座桥梁。地理学科跨“人文与社会”和“自然”两大学习领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进行地理综合实践活动选材丰富(地球表层各种自然、人文要素都是研究对象);诚然,地理学科研究内容丰富,可谓纵千古、横八荒,力图解释普遍性的规律,但这些规律也需与当地实际结合,与时代合拍,这就是地理学科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也是地理学科生命力之所在。鉴于此,《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作为基本理念,倡导“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等实践活动”。本文试着从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意义和一般流程展开论述。

一、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1.学生成长的需要。上世纪末,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简称M I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结构由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生存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这九大智能组成。地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在校期间,以获得和验证地理知识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识国情、受教育、长知识、长才干和做贡献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程,和地理课堂教学相比较,具有学生实践活动范围广、时间周期长、任务更加复杂、待人接物更加鲜活形象、学生表现更加真实的特点,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譬如在本次庐山植被地带性考察的过程中,语言智能可表现为善言、文采好,能无误清晰地说明随海拔升高植被地带性的递变规律,甚至能吟出《大林寺桃花》等相关诗句。

自然观察智能可体现为能分辨出不同高度植物类别:木(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茎(直立茎、攀援茎和缠绕茎)、叶片(心形、长椭圆形和针形)甚至叶的组成(单叶、复叶、羽状复叶和掌状复叶)、叶序(互生叶、对生叶)、叶脉、土壤(黄壤、红壤和棕壤)等等。

人际交往智能可体现为在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喜欢同他人(同学、老师和植物园工作人员等)讨论实践中的地理问题(如山顶附近的黄山松为何没有树冠,丛林中树枝为何水平伸展而不向上生长等)。

其他各种智能的举例在此不一而足,在活动开展中涉及“行、住、食、学、娱”,所以多元智能未必都要与地理学科高度相关,但这恰恰充分体现了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2.地理学科发展的需要。一门学科的生命力在哪里?有人认为学科的生命力在教师的素养和教学的艺术,诚然,教师的舌灿莲花、妙语连珠和亲和力能为教学增色不少,但是从课程全局和长远价值来讲,一个学科的价值在于社会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创新又是同实践紧密相连的,创新之根在实践,那么就是说课程及学科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当前地理科目在中学课程中的地位的确来之不易,若在教学过程中不紧贴实践,则不仅地理新课程制定的愿景很难达成,地理科目应有的生命力和地位也难以凸显,而且地理在人们心中也会被认为是一门虚无缥缈悬之半空的学科。

而单就地理这一学科来说,如前所述,地理学科具有与生俱来的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质,“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二战后人类从战争中解脱出来,在应对大规模建设中出现的人口迁移、工业布局、城市规划、经济建设中,新地理可谓大行其道,获得长足发展;如今再面对全球经济文化问题、人口卫生问题、避灾减灾问题和环境诸问题,这些进一步拓宽了地理教育的领域。关注现实社会的重大问题和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已成为国际地理教育界的共识之一。

由此可知,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契合社会、学科和学生三大因素的需求。

二、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的操作性

一般认为,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步骤是:

1.设疑、准备阶段。在深刻领会新课程精神的基础上,我们地理组年级备课组分别制订各年级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按照教育学原理结合地理科目特点,课题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课题不求涉及面大,但求贴近实际;不求时时处处创新,但求有闪光点;不求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但求有趣有用,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课题研究背景,激起学生主动探寻奥秘的兴趣。如在向同学们介绍庐山植被地带性考察时,植物与周围环境关系密切,其被称为“自然界的一面镜子”,在庐山的白居易草堂附近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碑刻,先圣识其现象,但“不识庐山真面目”。现在同学们都知道这就是垂直地带性规律,许多学者对庐山植被垂直分异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但至今仍存在一些分歧。本次活动同学们的任务就是亲历庐山神奇,识别地带差异。

2.指导与选题阶段。选题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教师提供参考选题和学生自主选题。这两种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可以两者同时进行;可以老师提供参考选题,学生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自主选题;还可以先学生选题,老师再提出有价值的选题。总之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又要做到指导的有效性。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初步选题后,还需对选题进行甄别,进行选题实施的可行性分析,如充分考虑当地地理环境,安全、食宿、活动流程和费用管理等问题各个解决,多多掂量,无一含糊。

3.运用知识开展实践阶段。这个阶段是活动的最主要阶段,是前面计划的实施展开。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地方需要协调变通,比如天气变化、组员身体变化、活动进程中插曲等,这就要指导老师和各组长有较强的情景驾驭能力,既能保证活动按图索骥又关注情景生成,不落窠臼。在活动中,学生扮演主角,完成整个课题体系,教师扮演“平等中的首席”,以应对学生所需指导和咨询。

地理涉及面广,在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中,不仅需要地理教师和学生的通力合作,而且有时还需要其他科目老师和社会人士参与。例如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我们邀请了生物老师和庐山植物园的专家参与,进一步体现了地理的综合性,有时仅凭地理教师一人之力恐难胜任。

活动组织方式可以自由组合为某小组,也可以单独进行,不过提倡小组活动。组内分工合作、组间公平竞争,可保活动在合作与竞争中进行,有利于提高活动水平。

活动流程一般经历访问、调查——讨论合作试验——资料收集——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学生最后的活动成果主要是以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等形式呈现。

4.总结评价阶段。对于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工作,应将终结性评价(小论文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论文可从语言、内容逻辑性、创新性和现实意义等方面赋予权重,制订评价量表评价,也可以表1的形式进行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可用观察、交谈等质性评价方法,评价主体多元化。

表1 小论文评价设计

img251

学生本人参与评价过程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社会人士参与评价是关注社会期望,同学参与评价更加符合学生特定年龄阶段特点。

表2 实践活动过程评价表

img252

注1.评价等级(在相应栏中打“√”):A.1分B.0.5分C.0.25分。

2.评价者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社会评价,各占1/4比重。

为了学生的将来更好地发展,实现持续改进提高,这就是现代评价目的。在这个目的的指引下,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才有意义。让评价走下神坛,使学生学习实践的动机真正从成就动机转化为掌握动机和社会动机。

5.成果展览、经验交流阶段。实践无止尽,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必将是一个永远值得我们思索和践行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1)

2.郑博真(台).多元智能统整课程与教学[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

3.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测量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