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思考

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思考

时间:2022-1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科技创新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教风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是实现社会主义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学生都是本着一种内在的动力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一是依托课堂、科技社团的科技学习;二是依托“挑战杯”等科技竞赛存在的科技创新活动;三是转化科技创新实践成果的科技应用。

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思考

吴敬诚 孙小平 余日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迎接知识经济和新科技革命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实意义

1.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多角度地塑造大学生创新素质

科技创新活动是一种将自己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认识能力,运用到科技创新产品的过程。大学生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科技创新活动的源泉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连续的思维品质,是思维的深刻性、广泛性、独创性和敏捷性的综合表现。通过启发式教学、课外科技活动、创造技法训练等途径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科技创新活动的动力是创造动机,有了创造动机,大学生才能自觉地、主动地投入到创造活动中。通过人类科学发展史以及典型成功案例等教育和宣传,使大学生感到创新、发明就发生在身边,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多角度地激发学生对创造的渴望。科技创新活动的根本是创造能力,创造能力包括专业技能、知识运用、操作能力等能力的综合,科技创新活动给予大学生驾驭创造能力的机会。科技创新活动的保证是科学创造精神,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直面困难的勇气,探索问题的毅力,具备上下求索、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恒心,以及一丝不苟、良好团队意识和协同工作等科学创造精神。

2.科技创新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教风

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是实现社会主义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良好的学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而无形的精神力量,时时刻刻都在对大学生产生强烈的熏陶和感染,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健康成长。

大学生都是本着一种内在的动力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一般来说,科技创新活动需要良好的专业基础、实践技能的支撑,即创新活动以专业学习为基础,以良好的学习成绩、知识水平为保证。善于学习、良好的学风会给创新的成功带来机遇和保证。由于主体的自主性和对成功的渴望,保证了参与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能够把可以利用的时间充分地利用在科技创新活动当中来。同时,参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较成功的学生,大多数是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是学生中较优秀的群体。通过科技创新活动,这些学生凝聚成了一支学习能力强、学习潜力大、学习效果明显、代表优良学风的学生骨干队伍,这支队伍在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在获奖表彰中获得了全校、乃至各种社会媒体的关注,会产生强烈的示范和影响力。这实际上就是优良学风的标准和要求在学生个体身上的具体落实,也就是抓示范形象的塑造,积极氛围的营造和优良风气的形成。

指导教师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指导科技创新活动,教师可以针对发现的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也可以寻求到融入实践教育的更适宜的方式,使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通过指导学生完成有现实意义或前瞻意义的项目,也为指导教师提供了了解本学科发展需求和趋势的另一视角,为课程体系等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3.科技创新活动促进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的提升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突显的社会问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一般不具有一技之长,很难有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用人单位技术革新等工作又渴望人才,职位空位与失业共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参与的科技创新活动,可以使自身的专业基础理论更加扎实全面,专业技能训练更加有素,团队合作意识、实践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可以适应当前企业的需求。一般来说,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的工程,可以帮助大学生提早了解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就业心态。同时,科技创新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的创业精神、基本理论和技巧以及职业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为将来的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

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起步较早,涵盖了科技创新活动的三个内容。一是依托课堂、科技社团的科技学习;二是依托“挑战杯”等科技竞赛存在的科技创新活动;三是转化科技创新实践成果的科技应用。目前我校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以科技学习、科技创新为主。虽然我校的大学生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且受到了社会的关注,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1.学校和学院重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但缺少广泛开展活动的基础平台

学校和学院非常重视学科性科技竞赛活动,在政策、人员、资金、场地等方面大力鼓励师生参与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程序设计、会计信息化等竞赛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我校学生在科技小制作、小发明、专利以及跨学科的综合应用等方面成果还有待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内涵应该不仅仅是若干个赛事或项目,也应包括应用型、普及型、创新型等活动。我们缺乏广泛、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活动的氛围,缺少系统性的科技普及和培训机制等进行科技实践活动的基础平台的构建。

2.科技创新活动只在一部分同学中盛行,没有在全校蔚然成风

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是“应试教育”,以及我校以教学为主的“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过渡阶段现状,导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重知识轻实践,科技实践教学环节也很难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制约。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影响了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以计算机学院为例,根据历次的程序设计竞赛和科技活动月以及获奖情况分析,报名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往往稳定在一部分同学中,这些同学乐在其中,各种科技竞赛和活动总是能出现他们的身影。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对学院和学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却不甚了解,甚至也不想去了解,与上述同学形成鲜明的对比。学校的科技创新活动总是局限在若干群体范围内,起不到大范围的积极效果。

3.部分教师热情参与,但教师的参与面、知识结构面还需大力提高

高校教师具备着较高的思想素质、教育素质、科技素质,教师能否参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参与热情、活动成果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素质的培养。目前,我校在竞赛项目上活跃着一支深受学生欢迎的指导教师队伍,但是数量和影响面还不是非常理想。指导教师数量相对较少,且身兼教学、科研任务,很难满足全校学生的指导需求,同时,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过于重视竞赛项目,导致学生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中不能及时、有针对性地接受指导。

4.重视重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对普及型活动投入不足

学校和学院对一些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活动非常重视,学校在教学培养计划中增加了实践环节、出台《关于鼓励学生和教师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规定》文件、出台大学生科技基金立项政策、建设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等政策和措施,部分学院也相应出台了一些政策,为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创造了较好的软硬件平台。但是,上述投入基本上是为一些标志性、成果性的项目或竞赛的投入,很难满足学生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需要,大部分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只能在宿舍闭门造车,很难进入实验室、机房等科技活动场所接受教师的指导,不利于科技创新活动的普及。

5.优秀科技实践活动成果多,有现实影响力的成果少

经过多年的积累,我校科技创新活动优秀成果时有出现,我校学生频频站在国际级、国家级的科技竞赛领奖台上,也有同学成功地申请专利,部分成果运用到了生产实践中,但是对优秀的成果缺少必要的成果转化机制的支持,许多成果在活动结束后即完成了历史使命,难以形成一定的经济、社会影响力。

三、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些思考

针对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现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就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做了以下一些思考:

1.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责任感并明确其意义。

要结合对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通过科技创新活动立志成才。大学生是建设祖国的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使大学生更加明确建设祖国的重任,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是祖国的召唤。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庭的愿望,家长千方百计给大学生创造了最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希望子女在成人成才的同时给家庭带来荣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让大学生认识肩负的家庭责任,并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掌握一技之长,孝敬父母,回报家庭。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没有良好职业素质和真才实学的毕业生要取得良好的就业是非常困难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让大学生认识就业形势的紧迫性及尽早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必要性,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自我价值。

2.完善组织管理机构,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重视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必要保证。尽管大学生科技创新内涵丰富、牵涉面广,有效地培养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但必须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管理运行机制作保障。首先,学校建立一支以教学、科技和学生工作等职能部门组成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全校范围内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和科技创新活动,制定有关的政策和制度,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其次,各学院成立一支以研究所、分团委为主要力量的大学生科协领导小组,负责对本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创新活动组织、协调规划、队伍培养、学术指导和评价以及科技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

在保障机制上,要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政策、经费、设备、场地的支持;在管理制度上,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和学院大学生科协领导小组要组织审查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成果并进行评审,审查经费的使用情况,奖励有突出成绩的个人和集体。

3.采取切实有效办法,全面调动大学生群体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从战略高度上提高大学生对科普知识的兴趣;加强大学生对科普知识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知识水平。要正确处理“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飞跃”的量与质的关系,做到普及与提高培养相结合,既注意科技创新的群众性,通过组建大学生科技协会、大学生科技创业者协会等各种专业科技社团吸纳更多的学生参与外,又要注意发现、培养一批骨干分子,充分发挥骨干分子的带头和示范作用。要建立偏向重在参与的评价体系,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调动群体参与的积极性。大力开展各种类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效果。改革教室、机房、实验室、网络资源及其他相关学生科技活动场所的使用规定,让每一个有需要的同学能方便、及时地利用上述场所。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对重点团队、重点项目提供良好的场地和经费保证。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是衡量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得如何的重要标志,只有鼓励和发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到科技创新活动队伍中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只有把大学生科技创新变为大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动,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建设才会充满无限的生机。

4.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学生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教师的积极支持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条件。教师是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推动力,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各个环节的指导和把关是促使学生科技创新起点高、成果上水平的重要因素,没有教师的指导,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就举步维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要建设一支乐于奉献、爱岗敬业、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创建指导教师队伍之间、校际同行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与渠道,给予相应政策的鼓励,在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中体现应有的宽容,解决指导教师后顾之忧。

5.提倡产学合作,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实意义

开展产学合作,一方面,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开拓创新思维、获取创新知识、拓展创新途径、产生创新灵感、培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从成功的产学合作中获取成就感和物质保障。建立开展产学合作的信息交流平台,鼓励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结合学校科技合作项目、走出校门与企业、公司、科研机构建立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参与科技成果的开发和转化,深化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本文第一作者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