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展爱心活动

开展爱心活动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开展爱心活动在积极推动文化事业之余,《星洲日报》也不忘弘扬尊老爱幼的精神,倡导孝敬老人的思想。《星洲日报》长期承办儿童收容中心和赞助其他慈善及公益事业。此外,《星洲日报》员工也主动成立“爱心小组”,定期到社区提供义务服务。对《星洲日报》的善举,马来西亚财政部副部长黄燕燕给予充分肯定。

一、开展爱心活动

在积极推动文化事业之余,《星洲日报》也不忘弘扬尊老爱幼的精神,倡导孝敬老人的思想。每年在新春佳节都特别举办大型的“松鹤之夜”活动,其目的主要是让那些身为子女者有机会陪同年迈的双亲参加宴会,有机会表达他们的孝心,并以实际行动来表示他们对长者的关怀和尊重。为弘扬中华文化中孝顺老人的传统,星洲互动网还在网页上利用横幅广告,为华社继续传承孝顺老人的传统和传达浓郁的恩孝亲情传统呐喊,向社会呼吁。

作为马来西亚最大的华文日报,《星洲日报》向来注重举办“爱心社会”的活动,参与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发扬“正义至上,情在人间”的精神,如单独出资承办“恩惠儿童之家”。这个由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工作者张胡坤牧师在1994年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主要是收容来自破碎家庭的儿童,包括单亲家庭的儿童以及由于父亲吸毒而使家庭陷入困境的家庭的儿童。《星洲日报》以爱护儿童,培育社会接班人,避免这些破碎家庭的儿童重蹈其父母覆辙为出发点出资承办。

《星洲日报》长期承办儿童收容中心和赞助其他慈善及公益事业。它希望体现“抛砖引玉”的作用,唤醒社会各阶层人士发扬“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为培育问题家庭的儿童尽一份心力,从而避免这些儿童因为缺乏教育,长大后走向犯罪的深渊。

鉴于读者对该报的信赖,《星洲日报》于2000年10月23日正式注册“《星洲日报》基金会”,专门向社会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帮助。它的成立给《星洲日报》的读者以及其他人士提供了一个认识穷困者苦境的途径,使其成为慷慨的捐助者,与此同时,也为乐善好施者提供行善的渠道,在社会当中建立了行善者与亟待受助者之间的桥梁。

该基金会希望通过筹办各类活动,救济不分年龄、种族、宗教,贫苦、弱势的低下层阶级者。“《星洲日报》基金会”以“推广关爱及分享给不幸的一群”为使命,业已成为马来西亚颇有活力、可信赖、具有高透明度及公正的慈善基金会。该基金会的出发点是,向不幸的人们伸出援手,为家贫的孩子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推动社会教育、文化、艺术及文学活动,以及保护环境。多年来,基金会主办了许多惠及马来西亚各界的活动,如十届“饥饿30”活动,捐助17万元给“恩惠之家”购买土地和建设新楼,为“立百”病毒受害者筹款,《星洲日报》创刊70周年纪念慈善巡回义演等。此外,《星洲日报》员工也主动成立“爱心小组”,定期到社区提供义务服务。该基金会为充分实现创办者的宗旨,制定了许多短中远期计划,希望尽己所能,帮助社会,如筹办训练营,教育贫困及辍学的孩童基本的生活技能,为清贫学子提供奖学金和贷学金,与一些非政府组织携手设立“马来西亚希望基金”,认领和承办两所老人院,与云顶集团联办施特劳斯慈善音乐会等。

秉持“正义至上,情在人间”的理念,本着救济贫苦、服务社会的精神,“《星洲日报》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作为基金会的主席,星洲媒体集团董事长张晓卿欢迎所有关心人类发展和命运的人士与《星洲日报》一起努力,凝聚力量,共同为不幸人士提供援助。他说:“大家应不分国界、宗教和种族,为全人类的共同前途付出关怀和行动,努力建构一个有情有义的世界,我们也要共同追索人类未来美好的展望,因为缺乏严肃的思考,就不会有正义和关怀的行动。”

对《星洲日报》的善举,马来西亚财政部副部长黄燕燕给予充分肯定。她说:“张晓卿领导下的星洲媒体集团及全体员工,在援助弱势群体及发扬民族文化方面,向来都是不遗余力。《星洲日报》全心全意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其卓越表现值得加以赞扬。其社会工作早已不只局限于大马的国土上,而是进一步把援手伸展到海外急需帮助的国家去。”[33]她对《星洲日报》扩大社会的援助范围,并积极为柬埔寨新生代筹募华教基金的工作也表示赞许。她说:“上述活动不仅能促进马柬两国的关系,同时也能让柬埔寨人民看到大马国民的乐善好施,以及积极协助他们发展华教的精神。”[34]她指出:“南亚发生地震海啸大灾难后,星洲媒体集团所发动的‘海啸无情,人间有义’赈灾活动成功为灾民筹获1 500万的义款,这足以显示社会大众对星洲媒体集团的高度信任。海啸的发生也让国民充分了解到人类在自然威力下的渺小,因此,国民应更珍惜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并多做善事。”[35]

2004年《星洲日报》为圆170位残障人士的梦而举办“化碍为爱——许愿树”活动,主动“雪中送炭”,汇集热心组织、公司和善心读者的力量,协助多位残障人士减轻生活负担,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甚至还协助一些残障者实现了旅游梦。有读者对此予以正面评价:“办过活动的都知道,种种需要征求、联络、避免‘顾此失彼’的慈善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需要一股很有热忱的干劲。尤其要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众要求者的愿望,若没有全情投入,员工是很难完事的。无论如何,‘锦上添花’或‘雪中送炭’都是人间美事,只要蕴含赤诚,无虚情假意,确是促进爱心社会的最正面原动力。”[36]

《星洲日报》不仅把爱心撒向马来西亚,还把关爱之心送到中国。笔者于2005年7月至8月间在马来西亚做学术访问,恰好有幸遇上《星洲日报》开展资助3 500名安徽、河南贫困儿童入学和100名贫困大学生上学的巡回捐款活动。该活动邀请了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施寄青女士,向华人宣讲奉献爱心的思想,鼓动他们为资助贫困儿童出一份力。施寄青女士多年致力于中国的慈善事业,当星洲媒体集团总编辑萧依钊邀请她赴大马宣传时,她欣然前往,而且不收一分演讲费,吃住也相当俭朴,毫无架子。施寄青女士用生动的语言、平实的语调、推心置腹的交谈,鼓励人们多献一份善心,换取个人心灵的安宁,推动社会的进步,把爱心撒向中国,充分反映了施寄青女士博大胸襟和关爱儿童的思想。她与萧依钊的足迹遍及西马,从吉隆坡开始,北上怡宝、槟城,南下马六甲、新山,每到一处,报告会结束之后,华人都踊跃解囊捐款,令笔者十分感动。

资助一名儿童一年需370令吉,大学生一年则需1 000令吉,而大多捐款者的月收入也仅有1 500—3 000令吉,相当于3 100—6 200元人民币。他们并不富裕,但是基于族群和文化的同根性,基于对中国贫困青少年入学困难的同情,慷慨相助。3 500名贫困儿童和100名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计划随着活动结束很快得到圆满解决。华人为资助河南贫困儿童及大学生一共出资将近140万令吉。在捐款过程中,没有人问《星洲日报》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把钱交给你们,你们怎样令我相信,你们没有侵吞这些善款?”当时,前去听萧依钊和施寄青的报告会的华人很多也带着《中国报》或者《南洋商报》。2005年,南洋报业集团还没有被张晓卿属下的益思集团收购,但这些读者仍然前来听报告会,并踊跃捐款,也没有提出这一问题,这说明,华人已经十分信赖《星洲日报》,《星洲日报》捐资助学的行善者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2006年12月,集团总编辑萧依钊获悉云南有不少贫困的少数民族儿童失学,在广州开完海外华文媒体高峰论坛后即赴云南访问,一路翻山越岭,摸黑赶路,一个村一个村地进行访问,及时把善款交到贫困学生手中。在赶路途中,当地的人大代表获悉萧依钊一行前来帮助失学儿童,纷纷到她下榻的旅店要求她接受和资助当地的贫困儿童。萧依钊看到人大代表如此诚恳,儿童也确实贫困,又额外增加名额,给予资助。萧依钊与其他同事风餐露宿,舍不得住高级旅店,也不愿意大鱼大肉,硬是从口中挤出钱来,把马来西亚华人的善款全捐给贫困儿童,其行为足以让每一位中国人动容。

实际上,《星洲日报》不仅资助中国的贫困学生,也资助马来西亚的失学儿童,一旦发现有失学儿童,基金会工作人员便会上门访问,了解情况,并及时拨出善款,资助该儿童回到学校。萧依钊说,多资助一名学生,以后在社会上就有可能少一名犯罪的人。

除了失学儿童外,基金会还资助清贫的马来西亚华人学生,设立了“《星洲日报》教育基金”,供大中专学生申请,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时任星洲媒体集团董事的梁棋祥说,不管是参与的大专院校,还是申请奖学金的学生,“《星洲日报》教育基金”已产生积极的反应,在社会上达成共识,显示许多人对星洲媒体集团推动的“教育领航、成人成才”理念的认同。

梁棋祥说:“2002年来,‘《星洲日报》教育基金’总共提供758项总值约2 048万令吉的奖学金给莘莘学子,顺利完成高等教育。”他强调,星洲媒体集团作为文化机构,一向秉持传承文化薪火的办报精神,对推动教育发展责无旁贷,不遗余力。他在第四届“《星洲日报》教育基金”推介礼上致词时说,因为看到许多华裔优秀生被排斥在国立大学门外,也看到因家庭清寒或在申请政府奖学金时被拒于门外的华裔子弟,他们在求学道路上遭遇不少波折,甚至被迫提早踏入社会谋生,他觉得社会有责任为这些华裔子弟提供资助,为华社培育新的力量。梁棋祥说,星洲媒体集团鉴于清贫的华裔子弟缺乏资金入学的实际情况,与各大专院校合作,协助这些学生在国内外大专院校完成高等教育。他说:“星洲媒体这些年来为了提升文化和加强族群教育,致力推动各项教育计划和活动,但能力有限。我们希望星洲教育基金计划未来能进一步扩大规模,让更多华人子弟受惠,这是星洲媒体集团对华社的承诺。”[37]他也希望这项教育基金能发挥抛砖引玉作用,鼓励更多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协助更多优秀的清贫学生完成高等教育。

2006年12月,萧依钊从云南回到马来西亚后不久,遇上柔佛州特大水灾,又马不停蹄地担负赈灾的重任。她写信给笔者,自嘲说自己“不务正业”,偏离了工作职责,但这种精神却让笔者产生无法名状的感动。

看到水灾带来的灾害,《星洲日报》营运总监许春与集团总编辑萧依钊共同打电话给下边各分部主任,要求他们抓紧时间赈灾。各分部主任十万火急地开展赈灾活动,没有任何推诿和退缩,反而想尽办法解决灾民的食宿问题。星洲媒体集团几乎全体动员,如工作繁忙的市场部职员,暂放下正常业务工作,四处向广告客户征求赈灾品和捐款。基金会高级经理汤琇珺,在圣诞节当天依然到处去寻找灾民急需的物品,赶着把它们送到灾区。《星洲日报》柔南区副总经理符传曙和麻坡主任张烈武,两个60多岁的老报人,几乎每天都深入灾区,挨家挨户探访,提供救灾物品。此次救灾完全抛弃了种族的成见,不论是华人还是马来族,《星洲日报》把募捐来的物品都送到他们手中。

《星洲日报》的善举及无私奉献令人肃然起敬,人们对《星洲日报》的信任和期望也令人感动。对于中国人以及媒体来说,《星洲日报》可以作为我们履行公民义务的榜样,鞭策和推动我们为慈善事业多作贡献,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