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方所属高等院校特色分析

地方所属高等院校特色分析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方所属高等学校是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区,大多数靠地方财政供养,由地方形成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了讨论方便,参照武书连等人的研究,我们将地方所属高等学校分成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两大类,其中,未纳入研究型教学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院校,统称为教学型大学。

第二节 地方所属高等院校特色分析

地方所属高等学校是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区,大多数靠地方财政供养,由地方形成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地方所属高等学校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在全国2 600多所高校,中央部门只管了111所,其余2 500多所管理权限在地方。按照学校的规格,地方高校大体分为:省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地方重点院校、地方普通院校、地方新兴院校、地方高等专科学校。省属“211工程”重点大学前面已分析,地方高等专科学校不在本研究讨论之列,故本研究所指的地方所属高等学校主要指地方重点院校(包括省部共建)、地方普通院校等。地方院校数量多,所占普通高校的比重超过8成,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主要承担者,且类型多样,办学层次复杂,有些教育强省,地方政府十分重视和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地方院校办学层次较高,如,苏州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郑州大学等。为了讨论方便,参照武书连等人的研究,我们将地方所属高等学校分成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两大类,其中,未纳入研究型教学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院校,统称为教学型大学。一般来说教学研究型大学办学水平要高于教学型大学。

一、地方教学研究型院校特色项目分析

根据2011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共有177所教学研究型大学。我们随机选取50所大学的特色项目文本作为分析文本,样本大学占此类大学的28.25%,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由附表3可以看出,教学研究型院校办学特色项目在数量上集中在1—2项,仅5所高校提炼了三项特色项目。就特色项目的数量而言,教学研究型院校普遍少于“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办学特色相对不明显。

从特色项目的内容看,近一半的高校围绕“人才特色”提炼特色项目,这种现象与前面的“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很相似。所不同的是,教学型研究型院校的“人才特色”更加具体化和多样化,除了强调“应用型”“实践型”“复合型”等常规人才素养外,“审美”“品德”“艺术”“创业”等人才素养得到重视。如,四川师范大学的“坚持以审美教育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温州大学的“秉承温州精神,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长江大学的“坚持创业精神教育,培养扎根基层艰苦创业的优秀人才”,杭州师范大学的“人文学堂,艺术校园——我校人文艺术教育的历史传承和现代拓展”,重庆工商大学的“育人为本,多途径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此外,教学研究型院校对人才特色的培育,常常立足地方,依托行业。如,吉林农业大学的“以服务社会为己任,扎扎实实把论文写在吉林大地上”,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重经典,强临床,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成都理工大学的“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为国家培养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地质资源勘探与国土资源开发人才”,等等。

教学研究型院校在“治学方略、办学思路、办学观念”等总体层面上的关注度同样很高,超过半数的样本高校将此作为特色项目进行提炼和总结。其中,对治学方略和办学思路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办学观念的关注度。事实上,这三者常常交织着出现,一定要理清谁是谁,在操作上比较难,在理论上也没有必要。总的来说,“国际化办学”“开放办学”“立足地方”“利用学科优势,服务当地”等通常被作为治学方略、办学思路等宏观方面的特色加以提炼和重视。广州大学指出,“学校在五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国际化办学特色”。国际化办学在广州大学已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和自觉意识渗透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在自评报告中,广州大学从“学校国际化办学理念的内涵与历史发展”“学校国际化办学特色的实践与探索”“学校国际化办学人才培养成效”三个方面来论述其国际化办学战略的提出、实施和效果。青岛大学提炼出“发挥地方优势,坚持开放办学,与青岛互动共进”的办学特色。认为“青岛大学根植齐鲁大地,立足青岛而发展。学校发挥青岛的城市优势和地方大学的自身优势,融入青岛,服务青岛,引领社会,与青岛这座卓越的城市共创卓越;依托青岛的国家化特色,践行开放办学理念,拓展国际视野,培育专业品牌,增强开放办学的活力,化城市优势为学校优势;专业设置、培养模式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教学实践融入城市大课堂,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广西师范大学将“发挥人文学科优势,强化服务地方职能,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铸就‘人文强桂’台柱”作为办学特色之一,指出“75年的发展历程,学校始终坚持以认为社会科学优势为广西繁荣发展服务的追求不变,始终坚持以人文社会科学优势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不变。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办学优势,构筑人文社会科学的地方特色,强化服务地方发展的办学职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学校的基本理念,不懈追求和自觉行动,铸就了‘人文强桂’的台柱。”

相比较“985”工程、“211”工程院校,教学研究型院校对教育教学,教学管理等中微观方面的关注度相对较高,有3成的样本院校以此作为办学特色的着力点之一。如,大连大学的“构建以工作室为代表的创新与实践教育载体,培养会做人、会学习、能做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河南工业大学的“统筹‘三个课堂’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湖南农业大学的“构建活动教育体系,全面拓展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大连医科大学的“着力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注重医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广东商学院的“以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校内仿真实习和校内创新创业实践为主要着力点,不断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取得显著成效”,浙江财经大学的“进德修业,教书育人:全面实施本科生综合导师制”,浙江工商大学的“推行‘读写议’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等等。可见,此类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课题,在教育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有效的做法,并形成特色。

此外,地方性、行业性等字眼在文本中出现频率颇高。“依托行业”“服务地方”是地方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点。地方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资源远远不敌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其生长点在于办学地的区位优势,其发展点在于办学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立足当地,整合办学资源成为地方院校办学实践的重要课题。基于此,“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等优秀精神品质也是高校所钟爱的办学特色之一。这类高校一般是地处“老少边远”地区,办学资源稀少。如,吉首大学和安徽理工大学的“艰苦奋斗”精神、湖南科技大学的“韶山”精神、西北民族大学的“黄土地”精神、兰州理工大学的“红柳”精神、山西财经大学的“晋商”精神等。

最后,在教育模式方面,江苏科技大学、长江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样本院校不约而同地将“产学研相结合”这一教育模式作为自身办学特色。一方面说明“产学研相结合”作为一种教育模式能够融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方面的社会需要,将三者有机结合,互相促进,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另一方面,也说明部分高校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尚未形成特色或特色不明显,以至于出现特色雷同等情况。

二、地方教学型院校特色项目分析

根据武书连等人的分类,未入选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校是教学型大学。其中,又分教学1型大学和教学2型大学,前者是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结果为“优秀”的大学,后者是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结果不是“优秀”的大学。另外,还有教学型大学,是指尚未参加第一轮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院校。本研究选取的80所地方院校,均属于教学1型大学,即在教育部第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有特色项目的院校。

从特色项目数量看,绝大多数地方教学型院校提炼了1—2项特色,其中,超过半数的院校仅提炼1项特色项目,还有极个别院校提炼出3项。在数量维度上,不同办学层次的院校表现出一定的差异,“985”工程和“211”工程等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院校普遍能够提炼2—3项特色项目,地方教学研究型或教学型院校普遍提炼1—2项特色项目。一定程度上表明,办学层次与办学特色有正相关性,办学层次越高,办学特色越明显,办学层次高的院校能够提炼的特色项目越多。之所以说是“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特色项目”的提炼实质上是院校自身的“思维表现”。事实上,不同的院校有不同的认知习惯和思考方式,同一个办学实践或办学效果,有些院校认为是富有特色,有些院校则持不同的观点,所以依靠院校自身提炼的“特色项目”,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所以,仅从特色项目数量的多寡来衡量高校的办学特色是否明显,显然不够客观和全面,故本研究对此仅作“最一般”的描述。

从特色项目的内容看,此类院校习惯于围绕“办学思路”“办学观念”“优良校风”等宏观方面提炼相关特色,最为明显的是将办学定位视为特色。根据对关键词出现的频率统计,“立足”“根植”“扎根”或“依托”某地方或某行业,出现了28次,“服务地方或基层”或“面向基层或行业”出现了21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或“应用型高级人才”出现了33次,凡涉及人才,“应用型”作为人才特色成为各教学型院校的首选,所不同的是,有些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前面增添不同的修饰语,如,贵州财经学院添加了“适应能力强”,广州体育学院添加了“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齐齐哈尔大学添加了“踏实敬业、会学善用”,牡丹江师范学院添加了“勤奋质朴、敬业奉献”“具有师范传统精神和地方人文素养”,西安工业大学添加了“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更多的地方教学型院校(据文本分析有11所院校)则添加了“能下去、能留住、能用上、能干好”或“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等近似修饰语。为基层培养人才成为此类院校的主要要义。此外,“思想政治道德型”“艰苦奋斗型”也广受地方院校重视的人才特色之一,此类院校要么行业性突出,要么地处少数民族等边疆地区。如,医药类院校除了注重毕业生的业务能力,还强调人才的品德修养,要求富有“仁爱”情怀、“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等。西安财经学院则把人才特色提炼为“信得过、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十分强调对毕业生道德行为的培养,要求“信得过”。

喀什师范学院更是将“坚持不懈开展反分裂斗争,为南疆培养政治上可靠的基础教育人才”作为办学特色之一。“与反分裂斗争”“政治上可靠”被提到了办学特色的高度,这与喀什师范学院地处南疆边陲重镇,是国内外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这一地缘特点密切相关。对此,喀什师范学院对自身办学周边环境认识深刻,把握到位,指出:

“长期以来,新疆尤其是南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裂破坏活动的重点区域。美国一直把支持新疆的民族分裂势力作为遏制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近年来一方面打着‘反恐’的旗号把势力范围渗透到中亚各国,完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另一方面在‘反恐’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和两面派手段,纵容和支持境外‘三股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对我进行渗透、破坏和分类活动。……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国内外民族分裂主义的分裂和破坏活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仅喀什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2001年先后出现过4次暴力恐怖活动的高峰期。……我院地处反分裂斗争的最前沿,一直是‘三股势力’渗透、干扰和破坏的重点目标。社会上也有很多人说‘新疆的稳定看喀什,喀什的稳定看师院’。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院稳定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式和艰巨任务。建校45年来,我院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从来就没有终止过,出现过多起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面对国内外‘三股势力’相互勾结、图谋把新疆从祖国分裂出去的严峻现实,针对我院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是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如何教育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使学生在思想上达到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坚决抵制‘三股势力’的渗透、干扰和破坏,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建设什么样的喀什师范学院和怎么样建设喀什师范学院首先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作为南疆唯一的一所师范类高校,我院担负着为南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任务。……在‘三股势力’加紧与我争夺青少年一代的斗争形势下,培养政治上坚强可靠的基础教育师资,对于巩固新疆尤其是南疆基础教育阵地,有效遏制‘三股势力’渗透,维护祖国统一,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建校45年来,学院历届党政班子始终牢牢抓住这个大局不放松,确立了我院特有的‘以稳定为前提、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思路,形成了我院反分裂、保稳定、抓教学、育良材的鲜明特色,确保了学院政治大局的稳定,促进了学院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基于对办学环境的深刻认识,喀什师范学院采取具体措施,切实有效地为边疆的稳定,祖国的统一作出了努力,取得了成效。具体有:

一、团结促进稳定,稳定保障教学

在新疆讲政治最主要的就是坚持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首先是把政治上坚强作为对每个领导干部、教职员工第一位的要求。……其次是把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渗透到各专业教学中去。……第三是把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制定了教师教案、讲稿审查,规范了学报、校刊和各系所办报纸的审查程度,坚持学院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第四是加大对相关研究课题的支持力度,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

二、突出重点教育,建立长效机制

学院制定了《关于建立健全喀什师范学院维护稳定工作的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工作预案》,完善和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确保了民族团结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持续有效地推进。

针对我院学生大多来自宗教氛围比较浓厚的农村地区的特点,我们突出抓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无神论教育和‘四个认同’教育。……进一步加强了晚自修和学生宿舍的管理力度。……斋月是影响校园稳定的敏感时期之一。近年来,学院把加强斋月期间的教育和管理作为强化反分裂、反渗透意识的重要环节,在斋月期间深入开展无神论教育。

文化精髓和精神传统也成为地方院校汲取灵感,提炼特色的重要来源之一。通过文本,发现“弘扬”或“传承”“﹡﹡精神或文化”,出现了30次。其中与地方文化有关的文化或精神出现了12次,如延安大学的“延安精神”、塔里木大学的“胡杨精神”、襄樊学院的“隆中精神”、湛江师范学院的“雷阳文化”、赣南师范学院的“客家文化”、伊犁师范学院的“哈萨克文化”、广州体育学院的“岭南文化”,等等;与行业有关的文化或精神出现5次,如,长春师范学院的“红烛”精神、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的“徽匠”精神、河北工程大学的“工程人”精神、内蒙古医学院的“内医”精神,等等;校训精神出现4次,如,西华大学提炼了“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西华精神、湖北师范学院秉承“诚毅勤敏”的校训、云南财经学院的“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精神,滨州医学院铸就了“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滨医精神,等等。其他,还有儒家传统文化、办学传统、“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等精神品质。从字频次数看,与地域有关的文化或精神是地方院校提炼办学特色时重点考虑的对象,其次是行业,再次是校训精神。表明了地方教学型院校十分注意发挥办学所在地的地缘优势和文化优势。

将“地方精神”“服务地方”等作为特色项目的做法几乎是此类院校自觉统一的行为,而这一行为本身颇具“特色”。这说明地方院校对办学特色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未能理解特色的内涵,突出表现为把学校共性当成办学个性,把学校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整体特质、特点当成学校组织内部的个体特色。

三、大学特色的澄清

大学特色不仅是大学生命力和竞争力之所在,更是大学生存和持续良好发展的前提,没有特色的大学常常会处于危险当中。(4)美国高等教育学家伯顿·R·克拉克在其经典著作《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中也指出,“当普遍的不景气发生时,没有特色的院校除了在经费预算中的固定位置外,对资源没有特殊的权利。作为一个可与其他院校相互代替的院校,可能被负责消减预算的官员选作多余的单位动大手术或破产拍卖。各种各样的公共当局更可能试图褒奖那些想办出特色的院校,而不是安于故常的院校。有许多理由促使胆怯的公共院校回避在象征方面平淡无奇,而是力争表明在特定的品质和服务方面和与外部支持群体的关系方面的独特性”。(5)

在全球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背景下,各国间的高等教育竞争和国内大学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通过特色化树立大学良好的公众形象,稳固大学不可替代的地位、提高大学教育质量,才能保证大学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尤其对于一般性大学而言,特色化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许多一般性大学往往是通过走特色化道路,一方面为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夹缝中求生存,另一方面也为发展成为名牌大学提供了一条捷径。(6)因此,可以说,特色化既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大学也开始进入市场竞争的行列之中,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国际化趋势的呈现与发展,特色化将成为各大学在竞争中扩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根据教育部现行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办学特色鲜明的大学才可以评为优秀,有办学特色的才可以评为良好,目的正是在于促进大学形成鲜明的特色。“特色”成为国内高等教育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一时间中国大学几乎都加入了这场“特色化运动”之中,这种“特色化运动”显然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化大学体制改革以及加强高等教育竞争力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的大学“特色化运动”存在误区。大学普遍秉承着办学层次越高越有特色、办学规模越大越有特色、学科设置越全越有特色的发展理念,片面追求学科及规模的大而全,而这种扩张与发展并没有使学校个体形成鲜明的特色,似乎进入了“新千校一面”时代,“同质化”现象仍相当严重。因此,如何是大学真正走向特色化更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附表:

表1 30所“985”工程院校办学特色项目一览表

img11

续表

img12

续表

img13

续表

img14

续表

img15

表2 40所“211”工程院校办学特色项目一览表

img16

续表

img17

续表

img18

续表

img19

续表

img20

续表

img21

续表

img22

表3 50所地方教学研究型高校办学特色项目一览表

img23

续表

img24

续表

img25

续表

img26

续表

img27

续表

img28

续表

img29

表4 80所地方教学型院校办学特色项目一览表

img30

续表

img31

续表

img32

续表

img33

续表

img34

续表

img35

续表

img36

续表

img37

续表

img38

续表

img39

【注释】

(1)钟欣.中国大学生人数世界第一[N].南方日报,2003-7-30.

(2)董学梅,张建林.评估视野中的办学特色——对100所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特色项目的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4):21.

(3)陈平原.中国大学百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36.

(4)刘尧.大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2):87-91.

(5)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96.

(6)卢晓中.自主权竞争权特色化——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现实思考[J].教育研究,1995(5):21-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