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学设计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学设计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了解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高举“三民主义”旗帜,组织、发动和领导了一系列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斗争。在马克思传入中国之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无疑是那一时代最进步的思想。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学设计

石嘴山市第三中学 景玉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了解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三民主义而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以及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的“二次革命”等基本史实。了解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1905~1925年20年间孙中山提出、发展三民主义理论,为实现三民主义而不懈努力奋斗的历史轮廓;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研究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并实地考察了西方社会后,提出了“振兴中华”的蓝图,它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理论作用。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高举“三民主义”旗帜,组织、发动和领导了一系列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斗争。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难点:如何理解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巨大的进步。

二、学习方法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积累了一些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本课中的一些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在高中历史必修1《辛亥革命》一课的学习研究中也了解孙中山、同盟会以及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的关系,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本的史实基础。但是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对于只有十几岁的高中生来说,学习这些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还是有较大难度的。

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重要含义之一是,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要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其中,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我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一是观察学习法,我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三、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主体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师生能动的建构起来的,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模式,我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其他方法还有:对比法。采用对比法,既适合学生思维所保留的知觉和具体的特性,又能满足他们抽象思维能力有所发展的要求。通过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可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同时要注意启发对比。讨论法。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让他们发现彼此思维中的闪光点,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振兴中华的道路上,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成为推动中国革命与建设进程的强大思想武器。20世纪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100年。

提问:那么20世纪中国经历了哪三次历史性巨变?学生回答:第1次是辛亥革命;第2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3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教师引入:在此期间,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以各自思想理论及其革命实践成为引领时代进步的三位伟人。他们走的是一条救国、建国、强国的之路,是一条振兴中华、振兴国家的之路。有人说:孙中山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毛泽东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在马克思传入中国之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无疑是那一时代最进步的思想。

(二)新课学习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资料刊载:民国初期对300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十位历史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范仲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

材料二2005年,对某校高中学生3000人进行历史问卷调查,排列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影响较大的十位历史人物。排序结果(部分)如下:

1.孙中山 2.毛泽东 3.林则徐 4.邓小平 5.鲁迅

探究问题(1):材料一、二两个统计时隔90年,学生都把孙中山排列于前,你怎样评价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前期的历史贡献?他的什么精神使我们敬仰?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学生介绍孙中山先生,在学生介绍的同时,教师播放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图片,分阶段总结孙中山的革命成就:少年时期——向往革命,壮年时期—实践理想,晚年时期—壮志未酬。

教师过渡:正是由于孙中山先生具有伟大的革命追求,丰富的革命实践,以及对欧美革命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因而能创立出革命的理论。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都与它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思考:三民主义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的中国应运而生?

教师把这个大的问题分解成3个小问题,通过层层设问分析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1.由打油诗引入民族危机: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教师提问:诗中描绘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中国?

2.进一步提问:鸦片战争以来先进中国人救国的探索主张及其实践的结局如何?

3.提出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状况如何?

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确20世纪初《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许多救国主张。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但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以失败而告终。19世纪60、70年代产生,甲午战争后有了进一步发展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为三民主义理论的提出准备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历史的发展证明,要想维护民族独立,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进行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而革命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因此,创立指导革命的理论已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而孙中山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担负起这一伟大的历史重任。

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总结三民主义的背景:(大屏幕显示)

1.鸦片战争之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亡国灭种的社会危机。

2.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救国方案不断碰壁。

3.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教师过渡: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并明确提出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引导学生齐答)“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教师过渡:同年10月,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用大屏幕展示六段材料,师生共同分析三民主义的内容、实质、和缺陷。

关于民族主义出示:

材料一 今之满州,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同盟会宣言》(1905)

材料二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

——孙中山(1906)

关于民权主义出示:

材料三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宣言》(1905)

材料四 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1906)

关于民生主义出示:

材料五 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同盟会宣言》(1905)

材料六 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两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是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大有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端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孙中山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三民主义内在的联系: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王朝统治,夺取政权,是前提;民权主义就是要创建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政权,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理想所在,是核心;而民生主义则是为了追求民生幸福,巩固政权,是补充与完善。三民主义就是围绕“政权问题”所构筑起的思想理论体系。三民主义涉及到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各个方面,因而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教师简单概括:主张民族主义又不反帝,主张民权主义又不依靠国民,主张民生主义又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些局限性就决定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教师提问: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孙中山等人进行了哪些革命实践?引导学生根据已学内容来回答。

关于旧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过渡,引导学生观看录像,领略伟人的风采。录像内容: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的困惑,及苏俄、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

教师引用孙中山1924年在黄埔军校的演讲来过渡到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中国革命已经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徒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所以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我一生革命,便是担负这种责任。”在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折。关于新三民主义,请同学们根据表格提示进行自学。

教师投影新旧三民主义的对比表格,让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增加了哪些内容?这些新的内容反映出孙中山先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讨论并填表格。

img31

教师强调:“新”在反帝,“新”在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反帝反封相结合,“新”在更关注农民和工人。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精神,这同中共的最低革命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此,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教师展示材料,让学生分析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之间的关系:

材料 这篇宣言,区分了三民主义的两个历史阶段。在这以前,三民主义是旧范畴的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在这以后,三民主义是新范畴的三民主义,是新三民主义。只有这种三民主义,才是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毛泽东

结合材料谈谈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得出:新三民主义为三大政策提供思想理论依据;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和政策原则,三大政策是方法、手段;新三民主义是纲领、奋斗目标、统战的政治基础。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

教师提出探究问题(2):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但为何两党最终会分道扬镳?新三民主义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何原则区别?区别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师生得出结论:因为两党的革命纲领有原则的区别;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有根本的不同。

(三)课堂小结

探究问题(3)毛泽东一直是以十分尊敬的态度,对孙中山的历史地位和革命精神作出崇高评价的。如果以时间为序,毛泽东对孙中山的称谓先后有:伟大领袖、处在半殖民地国家的大革命家、伟大革命家、中国民族革命的领袖、中国最早的革命民主派、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或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中国大革命家、我们的先辈等。

你同意哪种称谓?说说你的理由,或结合有关知识说说你看法。

学生自由回答。思路:这些称谓,均是在伟大人物这个层面上评价孙中山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例如,“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称谓,最能足以反映孙中山开创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事业的历史功绩。只要结合具体史实具体说明了孙中山的“伟大”之所在。毛泽东曾提出:孙中山的伟大,“在于他的三民主义的纲领,统一战线的政策,艰苦奋斗的精神”,“三民主义纲领与统一战线政策”,是孙中山“对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同时他又能把革命的主义和政策与革命的毅力和精神相结合,使主义和政策得到贯彻。他始终坚持了三民主义,并且发展了三民主义。不但坚持了而且发展了统一战线。

教师引用孙中山先生的话结束全课:第一句话,合乎人群之需要。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造了三民主义,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合乎了中华民族的需要。孙中山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已经80多年了,但是,不管时代风云如何变幻,这位推翻千年帝制和缔造共和的伟人,始终牵动着中华儿女的心。第二句话,适乎世界之潮流。为了适应世界潮流,他创立了三民主义;为适应世界潮流,在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后,他以伟人独有的超前意识,毅然选择了与俄国合作的道路,并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体现了一位伟人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

孙中山先生用毕生的革命实践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他将世世代代受到中华民族的尊敬。这也就是我要与大家共勉的第三句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三句话,伴随着我们从历史走到了现在,也将伴随着我们从现在走向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