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培训政策与制度改革的背景

教师培训政策与制度改革的背景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是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对于教师培训工作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的实现,这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只有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才能更好地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而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光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够,需要政策制度的保驾护航。

第一节 教师培训政策与制度改革的背景

目前,教师培训的政策制度为何需要完善和改革?因为教师培训正面临全球化的挑战、高科技的冲击和社会转型的变革,面临国家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面临我国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面临自身内涵发展的新机遇。因此,我们对教师培训的政策制度进行梳理、完善、改革、创新,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

一、社会转型对教师培训的新挑战

我国社会正在经历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这种社会形态的变化对教育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教师培训政策制度改革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一方面,在信息社会,知识的价值和地位发生了变化。过去,教师所传授的就是知识,甚至是智慧,但在信息时代,知识与信息有着极大的距离,从信息到学生可以了解的材料,再到融合于能力结构的知识,当中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对信息的获取、选择和消化能力,更不用说形成自己独特的智慧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新的变化,传统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现在只是诸多工作中的三个方面,在知识的吸收过程中实现的态度、才能和本领的形成实际上比知识本身来得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培训也就不能再围绕学科知识的掌握而进行,培训的目标、内容、范式等都应发生改变。

另一方面,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使得虚拟空间成为人们生存空间的重要内容。因此,教育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对社会文化模式和秩序的维护,就不能仅仅局限在现实的行为和空间中,而应该着眼于人们思维活动的规范和引导,着眼于虚拟空间的秩序的维护。不难看到,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凭借互联网所形成的这种虚拟空间,已经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巨大的领域,而且是一个传统教育手段鞭长莫及的领域。“我们已经很难用传统的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模式,引导和规范人们在这种虚拟空间中的思维活动,我们也已经很难凭借以往的教育方式来维护这种虚拟空间中的秩序和稳定。我们也很难应用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建构我们的教学模式。当然,我们也已经很难完全要求那些按照工业社会模式完成社会化的教师,成为人们和学生在这种信息社会的虚拟空间中的示范和楷模。”[1]因此,我们的教师培训必须适应这种社会形态的变化,否则,我们就不能适应信息社会这种虚拟空间中生存和发展的要求,也不能适应在这种虚拟空间中社会和人们对教育的要求。

同时,我国的经济体制正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这种经济体制的变化同样为教师培训政策和制度改革提供了新的社会基础。

所谓教师培训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不意味着要将教师培训完全推向市场,而是要用市场机制推动教师培训的发展。一方面,是要在培训中引入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建立开放、多元的教师培训实施体制,在竞争中提高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益;另一方面,是要将市场机制中的供求关系原理引入培训工作中。今后的教师培训将不仅是任务型培训,更多的是服务型培训,不仅只是自上而下的被动式的培训,更多的要成为自下而上的主动性过程,教师培训工作要更多地根据教师个体发展的要求进行。

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新要求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年)》,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人才强国。宁波市政府将“科教兴市”作为一号工程,积极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全方位地推进教育思想、教育体系、教育发展水平、教育条件保障、师资队伍和教育管理水平等的全面现代化。我们的教育事业发展得非常快,我们教育改革的力度非常大。我们有了新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然而,目前我们教师的素质能应付得来吗?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能达成新的教育目标吗?我们的回答是:不能。因此,我们要健全与之相应的教师培训政策制度,通过有效的培训来装备教师,以推行庞大的教育改革。这是我们的义务,更是我们的责任

(一)提升教师素质是教师培训永恒的主题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对于教师培训工作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法国著名成人教育专家保尔·郎格朗认为将人的一生机械地分为教育和工作两部分是不合理的,学校教育只是受教育的一个最初阶段而不是全部。教育应该贯穿个体一生,成为生活的必需。因而,教师教育也应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

进入21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的快速更新,使得终身教育的理念更为深入人心。处于这样一个观念迅速变化,知识日新月异,整个社会都在向着学习型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教师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者、弘扬者和推动者,其本身首先应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典范。而由于教师所具有的特殊使命及肩负的职责,他们更应该持续不断地接受教育,以使得其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有机会定期地更新和补充知识、技巧和能力。换言之,教师不可能通过一次性的教育而终身受用,并且某一个阶段的培养也不可能满足多元化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多样化要求。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方式等各个方面亦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更为加快,教师的任务也不再仅仅是传递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具有终身学习与不断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因此,传统的重视教师职前培养的教育体系已难以适应新的社会变革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应重视教师的职后培训,将教师素质的培养提高延伸至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

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的实现,这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只有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才能更好地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而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光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够,需要政策制度的保驾护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过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制度的改革,试图将教师群体建立成一个学习型组织,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为国家实现建设学习型国家打下基础。因此也可以说使教师群体成为学习型组织是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政策意蕴。

(二)促进教师持续专业发展是教师培训的趋势与潮流

从世界范围看,随着人们对教育质量关注度的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也就不断得到重视。各国对教育质量问题的关注要求把教师职业作为一个专门的职业来看待,要求教师不仅应当是学科的专家,而且还应是教育的专家,像医生、律师一样具有不可替代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旨在大幅度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教师专业化运动,已经成为世界众多国家提高教师素质的主导运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教师培训的发展趋势与潮流。

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写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对世界教育学术界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认为目前学术界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可归结为以下三类取向: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intellectual perspectives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practical-re-flective perspectives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和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ecological perspectives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2]

所谓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认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拥有教师专业最为基本的两类知识,即“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因而这种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就是向专家、学者学习某一学科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所谓实践—反思的教师专业发展,强调“实践”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主张以各种方式,促发教师的“反思”,以促成“反思性实践”为主要追求。在这种取向中,教师专业发展带有了更多主动探究的成分。所谓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理想的方式,是一种合作的发展方式,促进教师发展的关键,是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

目前我国的教师培训,大多采取理智取向的教师发展策略,而对实践—反思取向和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我国教师专业化的进程来看,有关法律已经为推进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开启了我国教师专业化制度建设的先河。但是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还处于初始阶段,专业化的水平还不高。尽管我国一直是由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主导教师培训,但是,教师培训本身却缺乏专业性,因而形式上的专门化并没有保证实质上的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的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师生涯当中。在一名教师的职业成长过程中,每一阶段均有不同的专业发展需求。既然如此,那么在制定政策制度时就应该充分考虑教师专业成长过程的规律,有必要针对教师成长过程来完善教师培训政策制度体系,以保证教师在专业方面顺利成长。也就是说,教师培训应当符合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要求,服务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要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进程,这是教师培训政策制度改革的内在必然要求。[3]

三、教师培训内涵发展的新任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做好教师培训规划,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要通过研修培训等方式,培养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国家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新的任务,为中长期教师培训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对加快教师培训自身的内涵发展带来新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师培训的改革与发展,本质上是一个从传统教师培训模式逐步向现代教师培训模式变迁的过程。这种变迁符合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反映了当代教师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如教师培训体系由自上而下、任务指定的封闭性体系开始走向关注个性、凸显服务的开放性体系;教师培训的目标由知识型教师到技术型教师,再到研究型教师;教师培训内容由教材教法过关、学历补偿、基本功达标到专业化、综合化与通识化;教师培训的方式由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灌输,到以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为中心的专家引领、教师参与探讨,再到反思性实践;培训不仅仅停留在教师集中培训的“瞬间”,而是开始深入教师工作的全过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等等。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从整体上说,我们的教师培训目标仍然是知识型教师、技术型教师,培训模式仍然多是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被动接受,教师的职业发展仍然处于半专业发展状态。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改革和完善教师培训政策制度就显得尤为迫切。面对现实,我们必须把体现教师培训发展的趋势、满足教师个性化培训需求作为根本性的政策取向,并以此为指导来规划宁波市教师培训事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几年来的改革实践中,宁波市在构建开放、一体化的教师培训体制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人们在重视教师的职后培训、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强调教师实践反思能力的培训等方面已逐渐达成了共识。这就为教师培训政策与制度的改革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