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培养政策与制度改革的背景

教师培养政策与制度改革的背景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培养政策与制度改革。教师培养政策与制度作为一种公共政策与制度,对其进行改革必然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师培养领域内进行政策与制度改革和创新,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直面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师法》的推动下,教师职业专业化必然成为教师培养政策与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和直接动因。

第一节 教师培养政策与制度改革的背景

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面对经济全球化、学习终身化、科学综合化的世界潮流,教育改革和发展对教师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强调“高素质”和“专业化”。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培养政策与制度改革。

一、宏观层面动因: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和持续变革的时代,面对难以预测的未来,教育因其具有的基础性、未来性、生长性等特点,成为实现人类生存与发展、谋求自身解放、实现民族振兴、建构美好未来的重要途径和工具。教育改革也因而成为社会变革的一项基础性的工程。教师培养政策与制度作为一种公共政策与制度,对其进行改革必然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培养是基础教育的工作母机,教师培养政策与制度总是或强或弱、或显性或隐性地影响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追溯当代教师培养政策与制度60年来的历史轨迹,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教师培养政策与制度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从不完备到逐渐完善的曲折的发展道路,也使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正是制定和实施着的教师培养政策与制度决定着教师培养的步伐和走向。

从教师培养体制改革来看,进入21世纪后,人类社会的变革催生了种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师教育理念,而我国传统的教师培养体制,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社会条件和教育理念对教师培养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培养体制是以封闭型的师范教育为主体的,即在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中,以培养基础教育学校某一门学科的教师为目标,对学生进行专业学科及教育科目的综合训练。这一体制的优点是培养目标单一集中,教育专业性强。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更需要多样化的复合型人才,传统师范教育学术水平较低,学科专业性难以得到体现,难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封闭型师范教育体制虽然在历史上曾为我国的师资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面对国际教师培养的新形式,面对国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封闭型师范教育体制受到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教师培养领域内进行政策与制度改革和创新,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直面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看,21世纪将提供给人类更加快速旋转与广阔多彩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随着以科技为先导,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日益加剧,各国均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教兴国的呼声越发高涨,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浪潮风起云涌。中国新课改也在此背景下正式启动。新课改规模之大影响到整个教育系统的方方面面。教师培养作为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必然要与新课改相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及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它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成功地实施综合课程需要教师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果教师缺乏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就不可能将这些知识技能成功地整合起来,这样就很可能导致综合课形同虚设。因此,如何制定教师培养的政策与制度,是教师适应新课改要求的重要内容。

二、微观层面动因: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要求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相当缺乏,国家不断扩大教师培养的规模,但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教师队伍建设已经进入到从数量扩展向质量提高转变的时期。《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已经得到法律的肯定。在《教师法》的推动下,教师职业专业化必然成为教师培养政策与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和直接动因。当然,一种职业的专业化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它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但最全面、系统地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还是教师培养。在教师专业化的呼声下,教师培养政策与制度改革会不断深入。例如,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完善由政府举办、社会积极参与支持的办学体制”,这一规定使教师培养在办学模式上走向多元化、开放化,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职业向专业化发展。2001年,《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鼓励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非师范类高等学校举办教育院系或开设获得教师资格所需课程。支持西部地区师范院校的建设。以有条件的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为依托建设一批开放式教师教育网络学院。推进师范教育结构调整,逐步实现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有条件的地区要培养具有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和本科学历初中教师,逐步提高高中教师的学历,扩大教育硕士的培养规模和招生范围。制订适应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培养规格与课程计划,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增强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与终身发展能力。”以上这些政策制度强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并在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支持西部地区师范院校的建设、推进师范教育结构调整、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使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进一步得到加强。

教师职业专业化是教师培养的本质,也是提高教师职业社会价值的根本,在历史发展的推动下,教师培养的概念可能改变,师范院校的存在方式可能各不相同,教师这个模式也可能多种多样,但是培养专业化教师的基本职能是永恒的,这正是决定教师培养方向的本质特性之所在。[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迅速增长,急切呼唤优质教师的大量涌现。而对优质教师的需求实质上是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提出了要求。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决定了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与学生一起成长共同发展的学习者和探究新知者。专业化的教师,一方面要有深厚的学科基础,活跃的学术思想,能够了解和跟踪学科的发展,成为学科方面的专家,更要有很强的教师职业素养,能不断更新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有很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成为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而要达到这些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制订专门的培养政策与制度来指导和保证。目前,我国教育正在经历一个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过程。另一方面,社会和教育的转型对人才类型和人才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全面提高全体公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2]培养高素质、创造性的人才,首先需要高素质、专业化和创造性的教师。传统的经验型、技术型和半专业化的教师则难以承担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因此,教师培养政策与制度必须要顺应世界教师发展的趋势,按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实现教师培养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从而适应世界范围内人才类型和人才标准的变革。

三、现实层面动因: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宁波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经济较发达的港口城市。2009年,宁波市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经济运行依然良好,据《2009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4214畅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畅6%。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2009年在全国132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列第12位,在浙江列第2位,成为全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之一。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至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368元,比上年增长9畅2%;农民纯收入达12641元,比上年增长10畅4%。宁波市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宁波市的基础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素质教育正在积极推进。但面对我国加入WTO,面对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任务,基础教育的总体水平必须有更大的提高,改革与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为率先实现宁波教育现代化,作为基础教育“工作母机”的教师培养必然要面临以下三方面的重大挑战:(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3)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这势必要求师资的素质有大的调整和新的提高。

针对前两大挑战,宁波市规划2010年小学和初中在职教师专科和本科学历达到85%以上,高中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达到15%。基础教育教师学历层次提高的目标,迫切要求教师培养提升办学层次,实现教师培养重心上移。要实现教师学历重心上移,宁波市必然要加强教师培养政策与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例如,尽快完成教师培养机构的布局结构调整,明确宁波今后新师资培养规格:小学教师为专科以上,初中教师为本科以上,高中教师为本科以上并适当增加研究生比例。又如,进一步提升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功能,提高师范性要求,增强师范生的教育基本技能,等等。

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来看,教师培养政策与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更是意义重大。从宁波市目前教育发展现状来看,海岛、山区等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比较薄弱,缺少优质教师资源。在此背景下,如何满足农村基础教育对优质师资的需求,不仅是今后一个时期教师培养政策与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涉及农村的长远发展和整个国家社会的和谐发展。2007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从2007年秋季开始在六所教育部直属的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国家重新推行这一政策制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为了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鼓励更多优秀青年为农村基础教育贡献力量。从宁波现实来看,近年来,宁波市城区一些优质中小学校在招聘过程中,硕士研究生入校当教师的比例明显上升,教师的素质、能力较以前有质的突破。而在相当多的农村地区,小学教师尚维持在中师学历水平。农村教育是重中之重。进一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必须依靠农村教师质量的提高,这有待于宁波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优秀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