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课程背景下的青年教师培养

新课程背景下的青年教师培养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所指的青年教师就是指进入教师岗位5年以内的职初教师。通过日常的检查、评比,对职初教师在教案编制、课堂管理、课件运用、作业设计,以及反思重建等方面有较明确的分析。学校制定了青年教师三年培养规划。学校明确了青年教师培养的总体目标和分年度目标,以及实施策略和具体措施。完善青年教师学习、讨论和交流制度,提升对二期课改、“新基础教育”等先进教育理念的理解。

新课程背景下的青年教师培养

闵行区吴泾小学 曹忠伟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解释。但有一点基本相同,即教师在刚刚走上教师岗位时,都有一个3—5年的适应期。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在处理教材、把握教学重点、安排教学进度,以及处理师生关系等教学基本素养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缺乏教育实践经验,也缺少相应的知识储备,很难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自我建构。虽然他们在学习中把理论知识纳入了自己的知识图式,并存储在自己的记忆系统之中,但由于实践不足,这种知识一时还难以转化为实践性知识并用以教育教学实践。本文所指的青年教师就是指进入教师岗位5年以内的职初教师。

我校是一所具有近50年办学历史的老学校。由于地域原因,前几年,学校师资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加上教师退休高峰,学校师资安排捉襟见肘,极大地影响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尤其是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育局的支持下,学校近年来引进了大量的教师,他们普遍年轻有活力,学历高,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学校的师资结构日趋合理,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青年教师的大量引进,无疑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为此,学校将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实施方案,建立相关机制,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引导青年教师进一步提高自我培训、自主发展意识。通过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工作促进每一位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并由此带动整体教师素质的提高。

一、以发展目标为引领,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需

1.自我分析——客观认识自我

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有助于自己的专业成长。近年来,较多的非师范生进入我校的教师岗位,他们的学习背景、社会经历、职业兴趣、专业素养等均存在很大的差距。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新教师的具体情况,也为了他们更好地了解自我,学校开展了新进教师的现状分析工作。

一是对职业性格和职业兴趣方面的分析。通过“职业性格测试表”,了解教师在性格方面存在的与教师职业成长有益的性格特征,以及需要克服或变通的弱点。通过“职业兴趣测试表”,了解教师是否具备成为教师的职业志向和动机、对他人的关怀程度以及在机智、耐心和理解等方面的素质。

二是教师基本技能的分析。通过教学基本功的评比,对职初教师的口头表达、写作、三笔字、信息技术运用等基本技能有个基本的了解,并给出一定的标准,给予最初的判定,对于不达标的督促其加强训练。以此来了解每个教师的能力特长和不足,为教师的自培和学校有针对性的培训提供依据。

三是教师教学素养的分析。通过日常的检查、评比,对职初教师在教案编制、课堂管理、课件运用、作业设计,以及反思重建等方面有较明确的分析。同样在一定的标准之下,对每一位教师的各方面给予一定的判断,从而为教师改进自身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奠定基础。

2.发展定位——寻找成长方向

准确的定位,对于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尤为重要。首先是要求提升对教师岗位的认识,认识到所从事的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门专业。这样,教师才会有一种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才会有对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不断追求

当然,教师个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尤其近年来对教师入口的放开,使青年教师的差异更为明显。因而在定位上,要不断强化教师的自主意识,充分认识自身的发展特点,明确自己的长处与劣势,扬长避短,确立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短期的发展目标,更应该突出其个性,鼓励青年教师在某方面有所突破,早出成绩。

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中,我们将教师的工作岗位划分为四大部分,即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科研和课外辅导。鼓励我们的青年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寻求某方面的突破,尽早感受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自信心和原动力。由于师资和各方面的因素,我校的体育教学情况不甚理想。为加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前年,我校引进了青年教师小Z。这位从未在小学上过课的教师,一开始,对于教学的组织有些无所适从,一度教学次序有些混乱。因为所学专业为田径,因而在田径技能方面相当专业。根据对校内外情况的分析,学校决定让他在学生中开展跳高训练,以发挥其专业能力。很快,他的专业特长得到发挥,所带学生在区小运会上取得了成绩,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亮点。同时,教学能力、管理能力也得以迅速提高。这几年引进的教师,他们都在一些方面崭露头角,成为学校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有的承担了区级研讨课题,有的科研论文多次获奖。

3.规划设计——确定发展目标

学校制定了青年教师三年培养规划。规划具体分析了青年教师的特点,即非师范生多,非应届生多。因而,作为从教的专业素养并不强,但特点和特长较突出的青年教师,对岗位普遍比较珍惜,工作较努力。学校明确了青年教师培养的总体目标和分年度目标,以及实施策略和具体措施。

同时,要求每位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教学风格、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制订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从而进一步增强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和动力。

二、以工作方式为导向,形成教师发展的专业氛围

很显然,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的。因而,构建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合一的专业生活方式,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尤为重要。

1.学习交流——提升对教学理念的理解

完善青年教师学习、讨论和交流制度,提升对二期课改、“新基础教育”等先进教育理念的理解。组织青年教师两周一次学习,确定部分教师进行主题发言,开展对教学问题的分析,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利用寒暑假开展专题学习。校长室、研训室为青年教师赠送各类教学专著,提出学习要求。先后组织教师学习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个新建议》,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等,并于开学初进行了读书交流会。

2.日常反思——养成研究教学的习惯

要求教师定期上交教学反思,一般每月两篇,并充分利用学校内部网络,建立交流分享的平台。教导处、教研组定期开展教学反思的交流、评比,并将好的文章给予指导,修改后参加区各类教学案例论文评选。建立各学科“博客群”,指定专人负责,将个人的学习心得、教学随感、教学设计、课件等上传至这一平台,建立一个开放互动的学习实践平台。

3.交流平台——拓展与人对话的空间

学校积极创设条件,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与人对话的空间。校内,通过师徒结对、教研组、备课组等,实现伙伴间的互助。同时,参与由新基础研究所、进修学院等组织的学校研究小组和伙伴教研组活动,学校的语文、英语、自然、体育等学科先后与其它学校建立伙伴合作项目。在研训员和专家的带领下,开展专题实践研究,使青年教师有了更多与外校学习交流的机会。为切实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我们还多次邀请研训员到校听课、评课,参与教研活动。专家的到来,加深了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改善了教学行为,也提升了教研活动的质量。

三、以变革实践为路径,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叶澜教授指出:教师要学习和研究当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不断更新和提高自己的教育学理论素养,更要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作为教育研究的根基。即教师是在“研究性变革实践”中实现专业的发展。

1.课堂改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根基

首先是查找问题,制订计划。每位青年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征求其他教师(带教教师、同学科青年教师、深入各学科组的行政)的基础上,对照“二期课改”和“新基础教育”等关于课堂教学的有关要求,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剖析,寻找存在问题,确定重点改进内容,制订改进计划。

其次是实践反思,落实计划。教师从备课、上课和反思等各环节,围绕计划,认真实施。学校组成有行政牵头的研究小组,分学科对青年教师的日常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分析情况,提高课改效果。

最后是检查改进情况。学校让每位青年教师填写了《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实施情况自查表》。此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查:实施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对照预设的目标,取得了哪些成效?对照预设的目标,还有哪些问题?根据对前阶段实施情况的总结、分析,对项目继续实施有哪些思考?学校通过综合各方情况,给予实施情况的评价。在阶段总结的基础上,制定下一轮的改进计划并着手实施,通常以一学期为一个周期。

2.课题研究——明确变革的更新指向

叶澜教授说,我们所说的“研究性变革实践”的更新指向,是教师实践前就明晰的,即教师在明白改变实践中的什么后开始行动,而不是在行动之后反思时才发现还有什么要改变。是要求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更新要求的,即把对变革问题的理论分析、改变的具体要求等从认识到实践形态的转化,首先落实到教学设计中,继而体现在实践过程中。为让教师们进一步明确“更新指向”,在开展日常的课堂改进计划的同时,我们鼓励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在实践研究中增强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促使每个教师成为自我发展的自觉需求者。

目前,我校三年内教师的区级课题立项数已达15项,课题一般指向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有“教学情境设置”、“开放性导入研究”、“教师教学评价语言”、“师生互动和资源生成”等,为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研究明确了方向。

四、结语

教师在任职初期,由于实践经验缺乏,往往处于服从、等待的被动接受状态,随着对工作环境的适应,加之经验的积累,他们渐渐熟知工作流程,能应付自如。如果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他们已成为一名合格教师。这时很多教师更愿意按照一种早已熟悉的、习惯的、不变的方式做事,通常并不愿意做出自觉的改变。如果没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他们可能原地“踏步”,成为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应付高手”,但缺少主动发展的意识,也谈不上专业发展。因而,学校的任务就是不断地通过学校的影响,激发教师发展的需求,营造专业发展的氛围,并通过适当的路径,让教师不停地在通向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