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教师来培训教师

让教师来培训教师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众多学校热衷于“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师培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课程的实施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实践过程中,听了一些老师的讲座后,不少教师都评说这种培训比听专家们讲座的效果好,因为贴近学校的教育实际,讲的都是身边的事例,所以更有启发、更受益处。通过教师培训教师的模式,我们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够迅速进入新课程的角色,让每一个教师都有可能成为新课程教育的专家。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众多学校热衷于“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师培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课程的实施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但笔者认为,让教师来培训教师可能更为实际,更为可行,效果也会更好。

“请进来”花费太高,“走出去”的教师太少

“请进来”就是把一些专家或者有名的学者请到学校来指导工作,或者给教师上示范课,或者进行专题讲座,等等;“走出去”就是学校派出教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或者社会上主办的各级各类研讨活动和培训活动。这些方式,表面上风风火火,热闹非常,但前者花费太高,条件比较好的重点学校可以承受,而一般的农村学校是无法承担的。而且,由于一般的农村中小学和上级业务部门没有或者很少有直接的联系,往往也请不到什么专家。而后者,受益者往往是少数人,而且这部分人本来就是学校的领导或者骨干教师,本身就能够自觉地接受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和知识,其促进作用不大。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有一线教师思想素质的提高和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靠一两个中坚分子或者积极分子就能够实现的,缺少任何一个教师的积极参与,新课程的理念将无法全面而正确地落实。鉴于此,为了正常、稳步地推进新课程,在不抛弃过去“请进来,走出去”模式的同时,学校必须探索一条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寻找一种全新的、有实用价值的培训方法,实现教师培训的最大规模和最大效益。

小课题让教师走上培训前台

在开学之初,学校教科室会同教导处一道,针对新课程实施的目标和要求,在业务部门的指导下,结合部分教育专家和学校部分优秀教师的建议,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立研究的总课题,然后细化总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小的子课题。我校现已进入新课程实施的第二年,针对上一年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将新课程落在实处?”的总课题,再把总课题分解成一些分科(学科)或者小的课题,如学生探究学习的策略研究、影响学生探究学习的因素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课程综合化与学生发展的关系研究、新课程师生关系中教师角色变化研究等近百个子课题。

在新学期开始的教师大会上,学校公布学校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培训计划、已经确立的课题以及分解成的若干子课题及其实施方案。当教师有一个大致了解后,按照教师、教研组长、中层干部、校级干部的顺序选择课题。通过这样的顺序来选择研究课题,可以最大限度地排除部分教师对部分领导的疑惑因素。学校对教师承担的课题有一些具体要求:要有新课程理念;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要有个案分析;要有细节等。

当教师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后,就开始着手准备有关材料,开展大规模的阅读,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同事作一些私下的交流和合作,集中不同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需要教师独立或者合作完成。之后,在两周一次的教研例会上(集中了本学科所有的教师,人数不是太多),每位教师都要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本学科的特征,谈自己对研究课题的构思,可以在例会上先行交流已经完成的文稿。教师同行之间互相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意见,尽可能集思广益,使自己的观点更有新意、更有创新

然后,学校利用每周一次的例行教师大会,选定一位教师作大会发言,对全体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原来的教师例会,都是学校领导一言堂。通过新课程的学习,学校领导们也提高了认识,决定压缩领导发言的时间,尽可能少讲,最好不讲,把多余的时间留出来,让大家一起学习新课程的思想、观点和案例。在开始阶段,由于许多教师没有经验,为了给教师们做示范,学校在前两周先指派两名经常参加各级各类活动且有经验的教师作专题讲座,讲座时间控制在30~45分钟之间,然后用5到10分钟现场回答其他教师的提问。当制度已经建立,教师们形成习惯时,就通过抽签随机确定进行专题讲座的教师人选,一般是上一周确定下一周的专题讲座人选。当遇到特殊情况,比如有教师外出学习归来时,就优先安排,一方面进行学习汇报,另一方面也是自己研究课题的讲座,要求结合这两方面的内容。

“教师培训教师”,草根化的创新

通过上述方案的实施,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学校培训中,由教科室独立承担,费力不讨好、效果不佳的教师培训模式。完成每一个教师独立课题,需要先阅读书籍,查找资料;通过独立的思考,形成初步的培训材料;与同事的交流与合作,完成自己的腹稿;写成书面材料,修改,完成定稿;最后还要大会讲座,现场回答同事的有关提问,等等。这一系列的过程,要求教师选题、阅读、思考、交流、合作、写作、讲座、答辩,对教师的各方面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和提高,使我们的教师俨然成为某一方面的“新课程教育专家”。当然,这也是我们实行此方案的理想目的。

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教师如在生理、安全以及归宿与爱的需要方面都能够得到比较好的满足,这时候就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根据我们设计的方案,在教师培训教师的过程中,教师本人要对其他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首先是通过外部(学校方面)施加的压力,迫使教师本人能够主动地自我增加压力,寻找自我培训机会,创造性地接受培训,改变了过去流于形式、被动接受的教师培训方式。由于教师经过了大量的学习、提高,也使得该教师在其研究领域,站到了比其他教师更高的层次,有些“专家”的味道,使其潜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作出一些对新课程的实施和实践有意义、有价值的思考和建议,满足其希望得到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实践过程中,听了一些老师的讲座后,不少教师都评说这种培训比听专家们讲座的效果好,因为贴近学校的教育实际,讲的都是身边的事例,所以更有启发、更受益处。通过教师培训教师的模式,我们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够迅速进入新课程的角色,让每一个教师都有可能成为新课程教育的专家。

本文发表于2005年4月12日《中国教育报》第7版,被中国教育报评为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