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农村中小学校及城区薄弱学校建设

加强农村中小学校及城区薄弱学校建设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农村中小学校建设中,最重要的是要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建设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的标准化学校,将城乡学校之间的差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以此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化。中小学校应设置适量的球类、器械等运动场地。农村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筑面积指标分规划指标和基本指标。农村普通初级中学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使用面积指标应符合《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中表4-4、4-5的规定。

一、加强农村中小学校及城区薄弱学校建设

农村中小学校整体上建设标准较低,质量较差,单个学校规模较小,功能不齐全,与城区学校在规模和标准上都有明显差距。要缩小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首先应考虑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保留下来的中小学校进行标准化建设,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使其与城区学校在办学条件上大体相当。同时对城区薄弱学校也进行相应的改造,完善其学校功能。应关注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在城乡特别是在城区建设一批具有寄宿条件的中小学校,助其顺利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

(一)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

在农村中小学校建设中,最重要的是要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建设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的标准化学校,将城乡学校之间的差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以此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化。

1.关于标准化学校的标准问题

杨兆山等人认为:所谓标准化学校就是在义务教育领域内根据法律规定,确保全国基础教育大体拥有均衡的物资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的规范化学校。标准化学校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学校建设标准的法律规定,约束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相对均衡的办学条件,使每一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法定标准,成为标准化学校,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标准化学校应在校舍、教学设施、图书、师资队伍、学校课程等方面具有相对统一的的标准。

(1)标准化学校的办学规模标准。这一标准主要包括学校的班级数以及班额、占地面积、建设规模和建筑面积等几方面。

根据我国2008年12月1日起实施的《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对相关标准做出如下规定:

1)农村学校规模和班额。根据生源按下列规定设置:①非完全小学为4班,30人/班;完全小学为6班、12班、18班、24班,近期45人/班,远期40人/班。②初级中学为12班、18班、24班,近期50人/班,远期45人/班。

2)占地面积。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用地包括建筑用地、体育运动场用地、绿化用地三部分。

学校建筑用地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占地面积、建筑物周围道路、房前屋后零星绿地及建筑群组之间的小片活动场地。

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包括体育课、课间操及课外活动所需要的场地,非完全小学和完全小学6班应分别设置60 m和100 m直跑道;完全小学12班、18班、24班均应设置200 m环形跑道田径场。初级中学12班应设置200 m环形跑道田径场,18班、24班均应设置300 m环形跑道田径场。中小学校应设置适量的球类、器械等运动场地。

学校绿化用地是指成片的集中绿地和学生劳动种植园地等。非完全小学可不设置集中绿地。完全小学和初级中学宜设置集中绿地和学生种植园地,用地面积为:完全小学6班、12班不宜小于6 m2/生;完全小学18班不宜小于5 m2/生、24班不宜小于4 m2/生;初级中学12班不宜小于6 m2/生,18班、24班不宜小于5 m2/生;全寄宿制完全小学、初级中学12班、18班不宜小于7 m2/生,24班不宜小于6 m2/生。

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用地面积和生均用地面积指标,应符合表8-2、表8-3的规定。

表8-2  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用地面积和生均用地面积指标

img105

注:①完全小学、初级中学未含学生宿舍用地面积。②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所需的实习实验场、自行车存放用地(1.50 m2/辆),可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增加。

表8-3  农村全寄宿制中小学校建设用地面积和生均用地面积指标

img106

注: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所需的实习实验场、自行车存放用地(1.50 m2/辆),可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增加。

3)建设规模和建筑面积指标。农村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筑面积指标分规划指标和基本指标。新建学校应按规划指标进行校园总体规划,首期建设的校舍建筑面积不应低于基本指标的规定。

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规模和生均建筑面积指标应符合表8-4、8-5、8-6的规定。

表8-4  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规模和生均建筑面积规划指标

img107

注:完全小学、初级中学未包括学生宿舍的建筑面积。

表8-5  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规模和生均建筑面积基本指标

img108

注:完全小学、初级中学未包括学生宿舍的建筑面积。

表8-6  农村全寄宿制中小学校建设规模和生均建筑面积指标

img109

(2)标准化学校的基础设施标准。包括学校用房及图书、仪器、设施配备等。

农村普通中小学用房由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办公用房、生活用房三部分构成。

1)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①小学:非完全小学设置普通教室、多功能教室(兼多媒体教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完全小学设置普通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艺术教室)、科学教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兼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教室、图书室、科技活动室、体育活动室、心理咨询室以及教学辅助用房。②初级中学:设置普通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艺术教室)、实验室、技术教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教室、远程教育教室、图书室、科技活动室、体育活动室、心理咨询室以及教学辅助用房。

农村普通非完全小学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使用面积指标应符合表8-7的规定。

表8-7  农村普通非完全小学教学用房使用面积指标

img110

农村普通完全小学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使用面积指标应符合《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中表4-2、4-3的规定。

农村普通初级中学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使用面积指标应符合《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中表4-4、4-5的规定。

2)办公用房。①小学:非完全小学设置行政及教师办公室、少先队部室、传达值宿室;完全小学设置行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卫生保健室、总务仓库、少先队部室、传达值宿室。②初级中学:设置行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会议室、文印档案室、卫生保健室、总务仓库、社团办公室、传达值宿室。

农村普通小学办公用房使用面积指标应符合表8-8的规定。

表8-8  农村普通小学办公用房使用面积指标

img111

注:以上12班、18班、24班的规划指标适用于相同办学规模的全寄宿制完全小学。

农村普通初级中学办公用房使用面积指标应符合表8-9的规定。

表8-9  农村普通初级中学办公用房使用面积指标

img112

注:以上规划指标适用于相同办学规模的全寄宿制初级中学。

3)生活用房。①小学:非完全小学设置食堂、教工厕所、学生厕所;完全小学设置教工宿舍、食堂、开水房及浴室、教工厕所、学生厕所。学生宿舍根据需要设置。②初级中学:设置教工宿舍、食堂、开水房及浴室、教工厕所、学生厕所。学生宿舍根据需要设置。③全寄宿制完全小学、初级中学:除分别按上述用房设置外,应按全校学生规模设置学生宿舍。

农村普通小学生活用房使用面积指标应符合表8-10、8-11的规定。

表8-10  农村普通小学生活用房使用面积指标

img113

注:以上12班、18班、24班的使用面积未包括学生宿舍的使用面积。

表8-11  农村全寄宿制普通完全小学生活用房使用面积指标

img114

农村普通初级中学生活用房使用面积指标应符合表8-12的规定。

表8-12  农村普通初级中学生活用房使用面积指标

img115

注:以上12班、18班、24班普通初级中学的使用面积未包括学生宿舍的使用面积。

在图书、仪器、设备配备上,2008年7月29日发布的《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试行)》规定:①小学生均图书不低于15册,生均教学光盘不低于2碟;初中生均图书不低于25册,生均教学光盘不低于1碟。中小学应定期添置新书,并配有一定数量的音像资料、电子图书。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②乡镇中心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达到《河南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试行)》所规定的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第二种配备方案,其他小学达到所规定的第三种配备方案。初中理科仪器配备达到《河南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试行)》所规定的初级中学理科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标准第二种配备方案。音乐、美术器材的配备不低于教育部Ⅱ类标准。体育器材配备符合《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规定的要求。③小学具有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卫星教学收视设备及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小学逐步配备计算机教室。初中计算机教室配置达到学生上课2人1机。

(3)标准化学校的师资队伍标准。这一标准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对农村中小学来说,在存在着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的同时,还存在着素质不高、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要建设农村标准化学校,就应该建立相应的教师配备标准。但目前,国家并没有出台统一的师资配备标准。

河南省在2008年7月发布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中对师资队伍建设标准提出:“足额使用省核定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配齐各学科教师。教师学科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能按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寄宿制学校配备有生活辅导员,纳入教师编制管理。卫生(保健)室人员配备符合《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规定的要求。”“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以上,高学历教师比率不低于60%;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8%以上,高学历教师比率不低于30%。初中、小学教师能普遍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教学。建立教师进修培训机制,教师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并完成继续教育任务。”“校长必须具有规定的合格学历和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五年以上教育教学经历,并经过培训,持有任职资格证书。空缺的校长岗位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公开选拔、择优聘任。”“教师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钻研业务,因材施教,平等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能有效地实施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监督作用,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

(4)标准化学校的课程标准。这一标准不仅要根据科学的发展与分类而定,还必须同时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我国的现实国情。课程开设的内容不仅应该包括系统的基础性知识,同时还应包括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农村学校的课程应遵循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同时结合农村教育的多样性、适应性和实用性,把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一个标准化学校究竟应开设哪些课程,课程的内容如何能适应学生现实生活,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又能兼顾学生的升学、就业与发展,兼顾区域和城乡的公平,还需要作大量的深入的研究。

2.建设标准化学校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建设标准化学校要对标准体系进行动态调控。标准化学校的标准化体系并非绝对地整齐划一,需要考虑区域、城乡之间的客观差异;各标准化学校即使起点相同,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办学水平上的差异;社会在不断发展,标准也应随之不断提高。

(2)建设标准化学校国家要设立教育发展规模的上限和下限。国家除了要尽快用种种办法把低水平教育的地区、没有达到标准化的学校扶上去,同时也要限制一些条件已经相当优越的学校无限制地发展。国家关注的重点应该是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标准化学校建设,是薄弱学校的标准化建设,而不应该再过多关注优质学校、重点学校建设。国家通过公平分配教育资源,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国家应加大标准化学校建设的扶持力度。中央政府应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标准化学校建设作为重要职责,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通过政府行为,建立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和资助扶持政策,集中财力支持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建设标准化学校,保证这些地区的学生接受相对公平的义务教育。

(4)建设标准化学校国家应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5)建设标准化学校国家要加强质量评估和监督力度。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确保义务教育的高质量也是建设标准化学校的基本出发点之一。为保证标准化学校的建设,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质量监督和质量评估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6)建设标准化学校还要正确处理好学校个性化、标准化、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学校的标准化并不是要把所有的学校都办成一样,否定学校的差异、个性和特色。千校同面、无差异,那是对标准化学校的错误认识。学校的标准化、个性化、现代化之间是互相依存、相互联系的。学校发展的个性化和办学特色不仅是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实现更高层次的均衡发展。改变我国中小学“千校一面”现状,深化教育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学校办学的个性化实际上是无数学校办出特色的自然结果,是学校面对社会发展需求,面对家长、学生对学校多样性要求所做出的反应。把学校标准化建设与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结合起来,充分释放学校的办学活力,无论是标准化学校的建设还是特色学校建设都不是学校的发展目标,其终极目标是建立现代化学校,实现人的培养的现代化。[31]

(二)城区薄弱学校改造

目前城区学校特别是建校较早位于老城区的中小学校,由于初建时生源不多,建校标准较低。随着城区生源的不断增多,城区学校逐步出现了学校占地不足、生均建筑面积不足、运动场地紧张(个别学校甚至没有运动场地)、食宿条件欠缺、学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

从息县的城区学校情况来看,城区学校投入明显不足,设施不完善。全县城区公办初中、小学没有一所具备寄宿条件;除三中外,各公办初中、小学没有一所有标准化操场,北街小学、县实验小学等均没有专门的运动场地;县一中、三中、实验小学、东街小学、北街小学等校大班额现象突出。已经处于城区的城郊中学、城郊小学等条件简陋,特别是城郊中学已经不具备办学条件,不适宜再继续作为学校使用。

加强城区薄弱学校建设也是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各级政府特别是县域政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但近年来,国家安排的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一般限于投向乡村中小学校,对于城区薄弱学校改造则原则上由县级财政承担,这一方面增加了县级财政的教育投入负担,另一方面也让城区薄弱学校的资金来源没有保证,城区薄弱学校改造机会有限。

(三)寄宿制学校建设

投资建设寄宿制学校一方面是解决布局调整后离校较远学生的食宿问题,另一方面是解决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

在山区会出现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的问题,需要建设具备食宿条件的中小学校。即使在中部平原地区也会出现因布局调整带来的部分学生离家较远的现象。如息县陈棚乡将村级小学高年级学生集中于乡中心校就读,出现了大量学生离家较远,中午不便回家。由于学校没有食宿条件,大量学生中午就餐问题不能解决,学生生活和学习受到一定影响。

随着农村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大,在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在城区则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在城乡建设部分寄宿制学校,在方便这部分儿童食宿生活的同时,能够较多地解决其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问题。

目前农村中学食宿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但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还处在探索和试点阶段。从息县项店实验学校的试点情况看,建设寄宿制小学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来源问题。目前尚没有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小学食宿条件建设。二是运行经费问题。如因提供食宿条件而增加的水电费、教师值班补助等,公用经费中没有该项支出,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又没有收费政策。三是学校方面怕麻烦、怕担风险的思想问题。开展学生寄宿,必然增加学校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也相应地增加了学校风险,学校方面特别是学校负责人往往是想了想后就不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