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高职院校办学的特点和服务面向使其普遍存在文理分割、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欠缺等问题,学校对文化素质教育重视不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不够健全。但是,真正意义上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的文化素质教育系统仍然处于探索之中。因此,在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必须尊重高职教学特点和规律,使之切实可行,才能收到实效。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的精神是使文化素质教育得以持续、深化和提高的重要一环。”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傅 筠 承剑芬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将目标定位在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高技能人才” 。高职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广泛和深入关注的问题是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状况,研究重点放在“职业人”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能力的提高上,而相对忽视了作为一个人在职业素质之外的,对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人人生完善具有重要意义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同时,高职院校办学的特点和服务面向使其普遍存在文理分割、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欠缺等问题,学校对文化素质教育重视不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不够健全。

通识教育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来看,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人的和谐发展。在中国社会全面进入小康和现代化建设阶段之后,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职业人”的同时,要关注作为“社会人”存在的高技能人才的文化素质教育和科学人文素养的提高。

2006年以来,在教育部推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过程中,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等文件,对高职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工作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周济部长也指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面起到示范作用,是示范性建设院校的主要任务之一。2007年4月,在杭州召开了“全国首届高职高专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研讨会”,标志着高职教育领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将成为今后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真正意义上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的文化素质教育系统仍然处于探索之中。各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和个性特色问题较为突出,许多学校照搬一些普通高校的做法开设一些概论、导论类文化素质课程,缺乏对高职学校和高职学生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的研究,使高职文化素质教育难以深化和可持续发展。基于这样的现状,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过程中,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从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出发,对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方法和制度保障体系作系统的探讨。

一、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时代特点

高职院校的教育对象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在培养目标、专业和课程设置、生源的基本素质等方面更有较大的差异。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对于自身特点的认识是有效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

1.培养目标

撇开通常所说的培养这一点,从社会整体分工和分层的角度说,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他们中的大多数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他们接受的文化素质教育,既不是精英式的通识教育,当然也不完全等同于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准则教育。

2.教学特点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总方针指导下,高等职业院校课程设置是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普遍重视技术专业课程和技能训练,校企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不断强化,学生在工厂企业实训和实习的时间达到相当的长度。因此,在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必须尊重高职教学特点和规律,使之切实可行,才能收到实效。

3.生源素质

高职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相对于其他普通高校有一定的距离,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基础在中学肯定不是最优秀的。这一点毋庸讳言且必须面对。在他们身上,团队精神、公民意识、社会公德和基本的传统文化素养多有缺失,思考、思想和反思的本领与能力需要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高职院校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兼具补课和提高的双重责任,他们的文化素质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一方面,要让学生对作为文化之根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的基本元素有一些真正的了解和感知,对现代社会需要的团队精神、公民意识、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有更高的觉悟,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近代以来已经发展为共同价值观的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和认同,特别是作为现代西方文明的核心精神——科学理性的追寻和培养不可忽略。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符合时代精神的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必须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以及科学理性等方面皆有所为,才是全面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

二、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观应该采用大课程观,也就是说,文化素质课程不仅指教学计划中开设人文、社会和科技类必修或选修课程,也包括专业课程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还可以把讲座和各类文化科技艺术活动纳入素质教育的范畴,从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角度,建设课程、讲座和活动三位一体的文化素质教育多元化课程体系。

1.在专业教学和实习实训中渗透人文素质和科学理性培养

首先应该看到,目前高职的专业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训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一般都在80%以上,而且备受学生重视。如果把这部分时间仅仅看成是纯专业性的,不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我们就会丢掉这片教育主阵地,文化素质教育就难以深入,也难以持久。而教专业课的教师又占学校教学人员的大多数,如果这部分人被排除在文化素质教育之外,也难以使这项工作做得扎实有力。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的精神是使文化素质教育得以持续、深化和提高的重要一环。”教师可以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内容,既教他做事,又教他做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以诗一般的语言描述过统贯微观世界的海森堡方程竟是如此的简洁和对称:pq-qp =-ih。北大电子学系吴全德院士在实验室里制出了许多分布着金属微粒的薄膜,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现了千变万化的奇妙图案,有的像奇花异草,有的像飞禽走兽,有的甚至像千军万马。科学家在这里既追求美,更在乎对它们形成机理的探讨。我们教师虽然不可能有这些大师院士那么高深的学科造诣和人文素质,但只要思想明确,有意识地挖掘其中隐含的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就会使课程丰满有魂。例如,机制专业提出绿色制造的命题,汽车专业推出的以新型燃料电池为动力的概念,计算机专业关于网络道德伦理和反病毒问题,等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立足专业、放眼全球的人文关怀情怀。在传授专业知识与原理时着重把前人如何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纲挈领地加以介绍,对学生领会思维方法很有好处。

另外,“打工实习”、顶岗实训等环节正是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良机。

2.课程和讲座相互补充

首先加强课程的研究。根据“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对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开设有针对性的文化素质必修和选修课程,文科专业学生至少选修1门科技类课程;工科专业学生至少选修1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对于建设,开发文、史、哲、艺术系列选修课课程,同时立项建设一批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的、切合学生需要的文化素质精品课程,提升选修课的内涵。如“中国美术鉴赏”、“科学技术基础”、“中国商帮文化和创业经营”、“企业文化与素质教育”、“开发你的创新能力”、“先进制造技术”、“职业健康与安全”、“科技信息检索与利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个人与团队管理”等等,从数量的满足到质量的提升,让学生真正得益。

其次,举办具有时代特色和区域特色的大型文化讲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主题。如果说开设系统的文化素质课程是学生文化营养的正餐的话,那么邀请社会各界专业人士开设的人文讲座则是学生文化营养的“牙祭” 。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他们独到的研究领域、智慧的思想火花、深邃的人生见解,这些精神营养对于正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其启发和影响可能会伴随他们一生。每周一次“星期二讲堂”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丰富了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开阔了学生视野,也营造了校园学术氛围。

3.通过课外活动促使知识内化为素质

真正让知识内化为素质的最好途径是活动。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是学生文化素质潜能激发和发挥的平台。在课程和讲座中,学生的主体创造性相对来说发挥的空间有限,主要是接受思想和知识。而在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中,他们是活动的主角,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可以充分地激活并加以施展。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之间形成了相互教育、相互激发、共同提高的氛围。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发现,诸如“阳光体育运动”,“五四科技文化艺术节”、“读者节”、CCTV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动漫设计大赛、人文与自然科学知识竞赛、“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陶冶学生情操等方面有系统课程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不仅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也激励学生在社团活动和各项比赛中提高素质。

三、构建较为完善的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组织管理体系

课程体系的建设和相关教育方案的实施,都必须以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为前提,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制订并出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将我院建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工作目标,在高职教育领域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组建学院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和组织网络,加强学院文化素质教育的领导,成立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办公室,并挂靠教务处,组织开展全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研究制定每年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计划、工作思路和具体步骤,把虚事“实做” 。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绩效纳入部门年度考核体系,实现文化素质教育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

四、建立一整套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测评体系

“没有评估,就没有管理” 。对于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来说,如果没有一整套完整的文化素质教育目标测评系统,我们就无法知道各种改革创新的实际效果,因而也无法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一方面着力研究学分制下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价方式,将学生参加的社团活动、各类自觉与不自觉的艺术或文学欣赏、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类竞赛活动纳入文化素质教育学分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效果进行测评;另一方面,对教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进行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估。

五、几点启示

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没有定则的教育工程,无论是在体系建构还是组织实施过程中,都不能囿于传统教学的窠臼,必须有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有突破,有成效。

1.科学素养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文化素质教育通常指文学、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三大类。实践中,根据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和目前专业教学的现状,需要增加管理、经济等课程,拓展工科学生的知识面;开设自然科学与技术类课程,熏陶文科、经济和管理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拓展课程概念内涵,促进文化素质教育多维度延伸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采用并充分发挥广义课程的教育价值。在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中,使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发挥潜移默化巨大育人功能。在高职教育领域,将学生参加的社团活动、各类自觉与不自觉的艺术或文学欣赏、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类竞赛活动纳入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一种领先的尝试,也是对传统教学管理工作的全新挑战。

3.融汇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隐性课程。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建设,不能走世外桃源式的文化伊甸园之路,而必须与现实社会相结合,与学生毕业后将要进入的产业环境、企业环境相结合。也就是说,高职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内容中,必须有企业文化这一课。但是,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如何才能将它们融入到教育体系中去?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而校园文化本身就是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曾经有教育家说过,要让校园里的每一堵墙都会说话,对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来说,也同样如此。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素质教育是一项说起来很美,做起来很难的工作,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现状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只要我们下决心潜心去研究,总会有所收获,有所建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