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学校个性的高职院校三维文化育人体系构建

基于学校个性的高职院校三维文化育人体系构建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无论是精神资源和物化资源,成熟的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必然会在这两方面形成有机一体的校本个性,进而使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呈现出多元特征和校本特色。如前所述,文化建设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加强包括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四个方面的文化建设更具有紧迫性。

第一节 基于学校个性的高职院校三维文化育人体系构建

胡锦涛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到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总书记的讲话,既阐明了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之外,还具有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职能,同时,也对高等教育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大学文化与学校个性的思辨

(一)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华勒(W.Weller)于1932年在《教育社会》中提出,他定义的大学文化概念为:大学形成的特别文化,大学文化是大学发展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导向,是实现高校职能的土壤和平台,是一所大学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整体精神面貌[1]。具体而言,一般认为,大学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发展形成的,体现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以及行为规范、物质文化载体等共同构成的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乃至历届校友共同遵循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2]

据国内外学者长期研究和分析,得到的比较一致的结论和共识是:大学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构成要素。[3]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从性质上看,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属于“硬文化”,是可以直接看到的、具体的。而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则属于“软文化”,是无形的,抽象的。[4]从结构层次上看,物质文化是基础,是载体,是浅表层次的大学文化;制度文化表现为一定的社会机制与制度,联结着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是规范,是准则,它比物质文化深一个层次;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外显,属于第三层次;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最高层次或最深层次的大学文化[5]

(二)大学文化建设的意义

重视和加强高等学校的大学文化,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推进文化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在当前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由于规模的扩大,大众化的全面深入,再加上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推动,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而学校之间的竞争首先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而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则应当有高品位的文化来支撑。正因为这样,努力建设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最大限度地优化育人环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

第二,推进文化建设是引领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学校文化对于凝聚广大教职员工和广大校友围绕目标、服务大局,建设更高水平、高有特色的高等学校,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就是说,加强文化建设,具有感召行动和凝聚力量的作用,从而对学校事业发展和目标任务的完成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和行为动力,有利于引领广大教职员工和校友积极投身于学校建设,影响和带领社会各界更加关心、关注、支持学校建设和发展。

第三,推进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规模上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主要由两部分来源,一是由中专升格,二是新建而来。但是新建的学校大部分由各种社会力量和民办企业出资,缺乏历史积淀,文化建设明显处于弱势,中专升格学校一般都有一定历史,但经历合并或更名,经历老校区搬迁和新校区建设,文化建设也受到挑战。与此同时,无论是中专升格学校还是民办新建学校在其建校初期往往会把学校硬件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把主要精力放在设专业招学生培养人才上,文化建设相对难以摆上重要位置。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经过一定阶段的规模扩张和建设发展后,已经进入了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的历史新阶段,文化建设需求更加迫切,应当也必须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三)学校个性在文化建设的体现和作用

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存在共性和个性两个维度。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共性,遵循的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通用原则和路径,即按照现代高等教育的大学文化元素和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注重文化建设的普适性和一般意义。同时,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也有其个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个性。在高等教育的诸多类型中,高职教育是具有鲜明的“职业”、“应用”、“技术”等特征的教育类型,在对大学文化的选取上,也彰显出技术文化体系的文化取向,如在对生命意义价值的文化表述上,共性维度下的大学精神表现为“尊重生命价值、认知生活的意义、承担社会责任、维护伦理道德、坚持公平正义”,个性维度下的高职院校的文化表述则为“至善至诚、服务为本、能本乐业、职业情怀”。[6]此外,在文化建设的物质构成、制度设计、行为规范及精神追求上,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个性必然在各个环节得到体现,从而呈现出不同于一般本科院校的文化个性。

第二,区域个性。在一元导向的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在生源结构、专业设置、资源配置、学生就业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尤其是不同的高职院校以一定区域为资源半径,区域内的历史沿革、文化传统,人文积累以及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必须反应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服务定位和专业结构上,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也必然在区域文化的传承和融合中形成共同体,通过区域性文化符号、文化方式、文化行为体现在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中。

第三,校本个性。校本文化是一所高职院校校区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重要文化标志。学院的文化资源一般由精神资源和物化资源两部分构成,不同的高职院校,由于学校发展历史不同、办学定位的不同、专业设置不同,以学院文化传统、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精神资源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而在学院历史和学院文化背景下生成的物化资源,也具有明显的校本符号和象征意义。因此,无论是精神资源和物化资源,成熟的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必然会在这两方面形成有机一体的校本个性,进而使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呈现出多元特征和校本特色。

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三维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如前所述,文化建设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加强包括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四个方面的文化建设更具有紧迫性。那么,怎样才能构建一个学校的大学文化呢?

(一)基本思考:全方位构建,立体化推进

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位一体的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而在构建大学文化体系建设中,必须据此作出分析和探索,基本思路是:

第一,统筹四大领域,进行整体性思考。换言之,学校文化建设既应当有物质层面的设计和考虑,也应当有制度层面的建设,既应当有行为方面的要求,也应当重视精神文化的培育,形成一个物质和精神相适应,制度和行为相协调的文化建设体系。孤立地就某一个局部或方面进行建设往往是难以成功的,没有精神的物质文化犹如摆设而缺乏内涵,没有有效的物质和制度文化支持,精神文化也就很难真正得到提升。

第二,着眼四大内容,着力立体推进。文化建设重在先知先觉、早作打算,同时也要“后知后觉”,持续推进!先知先觉者,在报除旧校舍、建设新校舍时应当事先有文化建设的通盘考虑,在学校升格更名时也有预先安排,则学校的文化建设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如果在学校发展的各个阶段持续地重视学校文化建设,不断地为文化建设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地加强文化研究和宣传,则一定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基本定位:三维文化的主要涵义

按照前面对于文化建设的理解,我们在整合物质、精神、制度、行为文化的理念,结合学院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维文化的主要内涵,并着力推进三维文化育人体系建设。所谓三维文化即诚信文化、金融文化和校友文化,其基本涵义和做法是:

第一,诚信文化,高举精神品质之旗。诚信文化是公民基本素质与金融从业人事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学校设立诚信文化标识和景观,建有诚信文化研究所,构建诚信文化育人环境,渲染诚信文化氛围,加强诚信教育,丰富诚信文化内涵,编撰了中国高职院校中的首部诚信文化读本,发布了学校诚信指数。

第二,金融文化,深植职业能力之根。金融文化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校园文化的职业标志,是金院学子的文化主干,也是学院学生专业素质的综合显现。以金融文化育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锤炼学生鲜明的职业能力。学院以金融机构冠名为抓手,打造金色校园,建设货币博览馆、票证博览馆等刻显深厚金融历史,开设《金融学导论》、《理财基础》等传播金融通识与理论;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开展大面积订单式人才培养,组建银领学院,聘请大量金融系统兼职教师,传播金融文化。

第三,校友文化,广结合作办学之链。学校在三十余年历史,培养了近5000余名校友,他们以动手能力强,岗位适应快,实践水平高,创新创业业绩显著,廉洁自律行为规范,报恩母校情谊深重而享誉社会,因此,通过校友组织,在编织力量之链,汇集办学资源,编织情感之链,编织文化之链,积聚金融底蕴方面,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总之,三维文化作为集金融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于一体的高职文化建设,既是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重要内涵,也极大地促进了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发展,也提升了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品质。

三、三维文化育人机制探索——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前身是原国家级重点中专浙江省银行学校,2000年在部委管理体制调整进程中升格举办高职。从1975年办学到2000年的25年间,学校为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部属学校,因此,其银行情结深厚,金融资源广泛,金融文化深远,特别是从这个学校毕业出去的学生基本上都在金融系统尤其是银行系统就业,这就奠定了其特有的文化基因和发展基础。正因为这样,学校在文化建设的策略上采用了综合考虑和特别重视的思路,具体做法是:

第一,学校发展理念:立足大金融,面向大市场,开创大事业。这是着眼于学校下放地方管理、升格办学、扩大规模等因素的整体思考,也是从当今金融发展趋势和金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地位来考虑的。立足大金融,既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也包括政府、企业金融活动;面向大市场,则考虑学校办学的服务面向和学生就业面向;开创大事业,表明学校快速发展的愿景和创优的目标。

第二,学校办学定位:传承金融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培育实用人才。它明确表明学校将按照管理体制调整后的运行要求,处理好“条条”和“块块”的关系,把传承行业放在首位,服务地方放在要位,把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落脚点和工作重心。

第三,文化建设定位:诚信文化,金融文化,校友文化三位一体。这是学校从高等教育一般规律和学校自身特点出发探索形成的文化建设总体框架,也体现出学校在物质、制度和行为、精神层面的整体思考。诚信文化是全社会尤其是金融从业人员基本操守,金融文化则有其特定的行业精神内涵,校友文化则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高品质办学的积淀和诠释。

第四,文化设施安排。学校在新校区建设安排时,就对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事先安排,如一号门的“诚”石,寓意“诚实”,取自《礼记·中庸》中“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二号门的“信”玉,寓意“信誉”,取自孔子语“民无信不立”,两者直观阐发了“诚信”文化的本意。校内的诚信大道,诚信所有建筑和道路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化冠名,所有景观和雕塑的校友会和校友捐资冠名建设。即使是学校倡导的学风建设规范,诚信明理笃行,也建有诚信讲学堂,明理报告厅,笃行创业园,建有诚信道,明理亭和笃行桥等,把诚信文化、金融文化、校友文化非常壮观地表现出来。

第五,文化建设推进。学校在机构设置时不是简单地把这项职能归在党委宣传部名下,而是采取委员会+职能处的方法,学校设有党委副书记牵头的相关部门参加的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并设立了文化建设处,委员会按照物质与硬件建设和精神与行为建设做了大量调研、协调和研究工作。文化建设处虽与党委宣传部合署办公,但直观地表明学校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在诚信文化建设推进中,学院率先在信息技术系和国际商务系建立了诚信评价机制,然后在全院推广,形成了包括“诚信考场”并通过高职教育文化研究中心做好诚信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在金融文化的推进上,学院校园内主要建筑物都以金融机构简称命名,并斥巨资建成浙江省内首家在高校建立的“货币金融博览馆”、“金苑华尔街”、“808投资工作室”等;在校友文化建设的推进中,学院不仅注册成立了法人社团“浙江银行学校(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校友会”,而且每年5月最后一个星期六为校友回访日,校友们为母校设立了共15个奖项的奖学金和多项奖教金。

第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于2003年率先取得人才培养工作优秀等级,2006年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在示范建设过程中,学校既重视专业建设,也重视文化建设,分别于2007年发布了中国高校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至今已连续四年),2008年发起了全国第一次高职教育与文化建设论坛(至今已办二届),开创了中国高职文化建设和学校责任文化之先河,大大提升了学校社会声誉,丰富了学校品牌,扩大了学校影响力,也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了学校文化建设。

四、结语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内化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和发展能力,优化高职院校的教育功能都具有重要意义。以校本特色为背景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既能彰显高职院校的教育属性,也是保证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务实、有效的重要途径,在人文精神缺失,高职教育工具化倾向明显的现实面前,个性鲜明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责任担当任重而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