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高职院校坚持以育人为中心的探讨

关于高职院校坚持以育人为中心的探讨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坚持教学工作在全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是目前高职院校中比较普遍的提法。坚持以育人为中心,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也是高职教育实践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育人为中心”。高职院校更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确定教学内容。以育人为中心,包括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如文化素质、专业才能、职业道德、公民素养等等。

关于高职院校坚持以育人为中心的探讨

“坚持教学工作在全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是目前高职院校中比较普遍的提法。笔者认为这种“教学中心论”,不符合高等教育法规定的精神,也与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办学目的及具体实践相背离。坚持以育人为中心,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也是高职教育实践的必然选择。无论是从高职教育理论还是从高职院校办学实际哪个角度看,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只有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并在此前提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追求卓越,精心构筑全员育人格局,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一、坚持以育人为中心,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

长期以来,许多高职院校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都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或者强调“确立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这种“教学中心论”的依据,是教育部2004年制订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有关条文。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第一个一级指标第三个观测点《教学中心地位》中规定,如果高职院校“重视教学工作,基本能正确处理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基本落实”,其考核为合格;如果能做到“突出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各项政策规定向教学、教师倾斜力度大”,则考核为优秀。这一观测点在整个考核体系中权重系数为0.3。就是这0.3的权重系数,传递了一种错误信息:高职院校要以教学为中心。笔者认为,如此就将手段和目的混淆在一起,必然造成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思路上的混乱。在高职院校“应以什么中心”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有比较理性的认识。

人们常说“教书育人”,教育的本义就是为了育人,即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根本。在这方面,古今中外的学者都有精辟的论述。宋代大哲学家张载说“学所以为人”,法国的教育家卢梭则强调“人是靠教育而成”。他们的论断都说明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马克思主义教育论也认为,教育是为了使一个自然人成为一个“完全的人”。也就是说,人一生下来,只是一个自然人,只有通过完整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才能使他(她)成为一个能适应社会的有用的人。

我国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对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也规定得比较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十一条规定得更加明确:“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在汉语词典里,“育”有“培养”、“培育”之义。《孟子告子下》中载:“尊贤育才,以彰有德。”这里的“育才”,就是培养、培育人才的意思。《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职业院校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9月,李长春同志在吉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一步明确了高校必须“以育人为中心”。他指出:“落实教书育人、育人为本的要求,首先就要切切实实地把育人为本摆在高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我们办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学校,培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育人为本的核心含义,是党和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办学宗旨。高等学校要以对党的事业、国家前途、民族命运高度负责的精神,始终不渝地把育人为本摆在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位置,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育人为本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

由此可见,“教学中心论”显然不符合《高等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中央领导讲话精神,也与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和办学目的相背离。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育人为中心”。教学只是“手段”,其目的在于实现高职教育“育人”的根本“目的”。两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割裂,尤其不能把手段当做目的。总之,高职院校要把育人的根本目的,体现在教育教学、学院管理、环境创设等过程中,始终做到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出努力。

二、坚持以育人为中心,是高职院校教育实践的必然选择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从具体的教育实践来看,教学只不过是育人的一个手段和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目前高职院校的招生和就业都面向市场的情况下,教学工作只不过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已。从具体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工作应分为“招生就业、学生管理、教学改革、行政后勤”四大环节。这四大环节就像四个轮子,都必须围绕“育人”这个中心转动。其中,招生就业是源头性工作和关键性出口,关系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学生管理同样重要,它不仅是校园稳定的根本所在,也是教学得以正常开展、教学质量得以不断提高的前提和保证。如果一个学校管不住学生,一切都无从谈起。行政后勤的管理和服务同样重要,在后勤服务上稍有差池就可能成为学校不稳定的导火索。因此,我们不能把“教学”这样一个育人的具体环节和手段,当做学校的中心工作。从哲学角度看,只有把目的当做中心,使所有工作都围绕目的来开展,才能理清思路,纲举目张,也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我们认为,只有围绕育人这个中心,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避免五官争位,才能协调一致,才能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真正把教育质量抓上去,将学校越办越好。

(一)教学内容方面

教育部启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实施素质教育列为一项世纪工程。素质教育的实施就是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高职院校更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确定教学内容。除教给学生本专业所需的重点知识和核心技能外,要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教育。以育人为中心,包括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如文化素质、专业才能、职业道德、公民素养等等。当然,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学生就业并由此促进社会与学生自身的发展是重点。因此,育才——培养学生专业才能是课程设计的重点。但毕业生也是社会成员,职业道德与人所应有的素质必须得到保证,因此育人使学生全面发展又是课程设计的根本。

(二)教学改革方面

要改变旧的课程教学理念,要掌握并应用“泰勒新课程论”,切实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课程,制订和实施课程计划。泰勒新课程论认为,应当以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相关的课程设计。同时,任何课程设计都必须回答以下四个问题:为什么教(或学),教(或学)什么,怎么教(或学)以及如何评价教(或学)的效果,这四个问题构成了著名的“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模式。在泰勒原理指导下,高职院校应当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新方法和新模式。要探索校企结合、校社结合的培养模式,让企业参与教学和教改,让学生提前进入岗位,边干边学。积极探索特长生培养模式,推行“骨干教师培养特长生-特长生带动一班学生”的“师父带徒型”的技能学习和培养方法。

(三)教学目的和任务方面

教师的根本职责是育人。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要引领学生担负天下责任,传承高尚品德。授业,就是传授知识,研修学业。解惑,既解传道之惑,也解授业之惑。传道、授业、解惑都是育人,而尤以传道为先。因此,育人是教师职业的本质,是教师职业的最高追求,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总之,教师应当利用课堂教学的一切因素,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高职教育的育人目的。

三、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努力构建高职院校全员育人机制

高职院校的一切工作要围绕育人这个中心,还要精心构筑全员参与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建立从院长到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应确定“人人是教育工作者、处处是教育工作阵地、事事是教育工作内容”的新育人观。切实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及环境育人。从我院实践来看,我们始终坚持“从严治院”方针,按照“内强管理,外树形象,质量兴院,稳步发展”的工作思路,做到了“招生就业、学生管理、教学改革、后勤保障”四轮驱动,协调发展。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我院办学规模就居浙江省同类院校前列,同时发展成为令人瞩目的万人高校。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我们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及环境育人”贯彻落实到每个工作环节上。

(一)招生工作方面

必须坚持诚信招生,坚持“不搞虚假宣传,不诋毁别人,不乱承诺”的“三不原则”。招生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在就业服务方面,要求学生学有所长,正确定位,不好高骛远。采取“2+1”模式让学生提早进入实习,了解社会,熟悉企业,掌握技能。采取个人自主择业与学院推介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就业,提高就业率。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有用之才。

(二)学生管理工作方面

坚持严格管理,狠抓行为规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建立由领导、学生管理人员、课任教师、行政人员以及学生干部组成的轮流值日制度。领导必须亲自挂帅,全体教师、行政人员共同参与,院、系两级学生干部协同管理。确保学院每天从晨跑到就寝,从寝室、课堂、到食堂整个校园,均有相关人员值日,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不文明现象、违纪情况等进行督查,真正形成全员、全程育人氛围。进一步总结“两课”教学改革经验,积极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坚持专兼职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支适应新时期需要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针对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空泛,效果不好的现象,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自由与纪律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从学生心理特点、思想道德特征出发,采取从最亲的人、最小的事着手,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的思想教育工作思路,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内在情感,强化学生道德观念上,以期收到良好效果。推行德育百分制考核,全面推进“新三进”工作。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完善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网络,抓好思政主题网站建设。进一步完善思政工作进公寓体制,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和安全的教育管理,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建立一个覆盖全校、辐射社会、延伸课外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立体化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系统。

(三)教学管理工作方面

狠抓教学规范管理,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采取硬性措施和鼓励措施,抓好精品课的建设;抓好教学改革,引导和鼓励教师进行教改。逐步克服学生“学过的用不上,用上的没学过”等弊端。将课程分为一般课程和重点课程,突出重点课程的教学。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将能力分为一般动手能力和重点动手能力,突出重点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进行教材改革,使教材切近生产和企业实际,适应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在资源不够充足的情况下,首先保证教学的需要;制定公平、公正、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建立起严格的考核制度,要求广大老师必须努力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管理学生能力和研究能力。

(四)行政后勤服务工作方面

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克服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后勤管理压力大等困难,采取有力措施,从学生的吃、住、行关心起,从每一个细节上做工作,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学院从领导到职员、到任课教师,从早上起床一直管到晚上10点,从学生的早操、上课、吃饭到晚自习与就寝全程监督管理。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管理和育人模式,得到了领导和媒体的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2005.

[2]李长春.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回信精神,教书育人,育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Z].2006.

(发于《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2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