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理教学论”课程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地理教学论”课程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地理教学论”课程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是21世纪中国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地理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教育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之一。通过“地理教学论”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中学地理教学过程,掌握和运用教学规律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在地理教学论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新教育已经是现代地理教育必须具备的要素。

“地理教学论”课程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蒋 溢

(绵阳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科学学院)

摘 要:“地理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教育专业重要的必修课之一,该课程对于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地理教师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地理教学论”课程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是21世纪中国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创新教育;地理教学论;途径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一)什么是创新教育

根据韦氏词典中的定义,创新的含义一是引入新概念、新东西,二是革新,即“革故鼎新”(前所未有),与“引入”(并非前所未有)都属于创新。“现代创新之父”——美籍著名奥地利经济学家J. A. 熊彼德在他1912年提出的创新论中明确指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过程”才能称为创新,他不仅把创造、重新组合、再次发现视为创新,而且强调“把知识引入经济系统”,这才算是真正的创新。他的理论精辟地指出了创新对于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作用。

将创新引入教育领域,实施创新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等这样一系列教育活动。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人的各种能力,如创造发明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求知的能力、将科技转变为生产力的能力,等等。创新教育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发达国家迅速兴起,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创新教育的发展无论在时间上、理念上和实践上都比较迟滞,即使在目前,虽然教育界对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有了相当认识,但由于社会、教育教学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传统的应试教育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仍占据主流地位。传统的应试教育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影响到我们教育观念的改革与更新,进一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科技创造与技术进步的发展潜力。由此,创新教育在中国的开展和推广,尤其是在高等学校教学中重点开展创新教育,这有着更加积极的意义和更为紧迫的压力

(二)创新教育的特点

与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创新教育有着鲜明的特点。

第一,教育目的不同。创新教育以人为本,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人的实践能力,使其能有效地参与到社会活动、发明创造、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科技和经济环节中去。

第二,评价标准不同。应试教育的标准就是考试的分数,教师教得好不好,学生学得好不好,全看考试分数。创新教育与此完全不同,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各种技能的提高,尤其是强调在各种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

第三,教育方式不同。创新教育格外注重启发学生的主动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整个教育过程中极为强调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整个创新教育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的、互动的过程,完全不同于传统应试教育那种教师单向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机械教育方式。

第四,指导原则不同。应试教育的指导原则就是应付考试,获得高分;整个教育制度、教学方法、考核标准都以考试为出发点,以分数为最终目标。而创新教育的指导原则是强调能力、培养能力,以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为出发点,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根本目的,让学生掌握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的是灵活多变、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

(三)实施创新教育的重点

实施创新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群体合作观念、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因为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灵魂,主要表现为善于观察、善于提问和善于分析。在课程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的理论素养,培养学生寻找、运用先进手段观察和分析问题的习惯;合作观念是个人融入群体组织的必要条件,个人只有自觉融入群体组织,才能很好地与其他组织成员分享知识、信息和文化,更新和改善自身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能力,应用能力表现为将内部知识与外部环境对接的灵活性和吻合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韩等国家的崛起就是因为重视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实现二次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原始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的应用能力比创新本身更重要,因而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地理教学论”课程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意义

(一)“地理教学论”在高师地理教育专业中的地位

“地理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教育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它是一门研究地理教学现象和问题,揭示地理教学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学科,以培养合格的地理教学工作者为目的。通过“地理教学论”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中学地理教学过程,掌握和运用教学规律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同时,在教学中通过经常性的案例分析、不定期的组织教育见习和小组试讲等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课外活动设计与开展的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等地理教师专业素养。

(二)“地理教学论”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意义

“地理教学论”是培养未来中学地理教师地理素养和职业素养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学生教育观念的形成、教学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强调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而,新课程对中学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培养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的重要课程之一的“地理教学论”,在教学中就应该密切联系基础教育,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中学地理教师,否则就会使地理新课程的实施走上形式化的道路,得不到真正落实。

1.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已经从过去那种单纯强调专业对口、强调学历教育转变为强调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具有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以现代经济社会的实践和需要为出发点,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高等师范学院地理教育概莫能外。

在地理教学论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新教育已经是现代地理教育必须具备的要素。首先,在地理师资培养中实施创新教育,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更好地培养有教学能力、有创新思维的地理师资人才;其次,在地理教学中将创新思维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地理知识的内容组合上、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充分应用各种最新的知识和设施,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取得生动、互动、主动的教学效果。

2.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现在是我国的一个基本教育国策,吴传钧院士在谈到地理教育时说:“地理教育是一件头等大事。它不仅关系到发展地理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问题。”吴传钧院士的讲话明确提出了学生素质与地理教育有直接关系。地理教育能影响人的一辈子,尤其是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它要求学生既认识自然世界也认识人文世界,并且通过对两个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懂得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并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自觉地保护资源与环境。因此,地理学科是中小学进行素质教育所必需的重要学科之一,无论中外对这门学科都十分重视。要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力量重要基地的高等师范院校也必须在教学中融入创新教育理念,落实素质教育。

3.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需要

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长期存在着与科技实践、实际应用脱节、社会需求脱节的弊病,因此要求改革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呼声越来越强,要求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培养目标由“高级别的专门人才”向“高素质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人才”的转变,重新定位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改革课程结构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这样一个目标来说,高校地理师资的人才培养,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地理教学中的创新型人才即创新型地理教师,而引入创新教育的“地理教学论”无疑是培养创新型教师的开端。

三、“地理教学论”课程教学中创新教育实施的途径

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鉴于“地理教学论”在高等师范学院地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将创新教育应用到课程教学中,从而摒弃传统应试教育的那种呆板生硬的填鸭式教学,更好的激发学生在学习“地理教学论”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和自觉性,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当前应当思考的问题。

(一)教师应具备先进的课程理念

先进的课程理念,首先是指明确理解“地理教学论”的内涵与外延,清晰认识该课程的服务对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课程与创新的结合、思维与实践的互动;其次,在保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适应性和技术技能应用性的同时,根据客观条件和客观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合理灵活地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教学模式,增加研究型、讨论型、自主实践型等课程,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最后,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先进实验仪器设备将之有机整合到教育过程中,构建富有成效的师生满意的课程实施平台。教师要具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个性化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将先进的课程理念浸润于地理教学活动,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革新传统的师生关系

目前中国教育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道尊严”等传统的师生观还是根深蒂固,它的最大弊端是使师生关系总是处于对立状态。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不仅构成教育教学的背景和环境,而且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要素。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民主和创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这种关系当中,学生体验的是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的是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可以说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新教育得以实施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创新课程资源

地理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地理课程目标达成的所有因素与条件的总和,即广泛蕴藏于学生生活、学校、社会以及自然中的所有有利于地理课程实施,有利于实现地理课程教学目的的教育资源。传统的“地理教学论”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教材、教学图件、地理教学模型和标本、图书资料等校内课程资源和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校外课程资源。由于地理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着地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程度和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要开发类型更多、范围更广的课程资源,有赖于广大地理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觉醒和创新,对相关资源的积极开发和创造性地利用。

在地理课程资源的创新中,地理教学工作首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将报纸、广播、图书、音像资料、网络资料等汇集,建立“地理教学论”课程资源库,并不断更新和充实其内容。其次,沟通地理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有效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如让学生交流学习生涯中的优秀教师的形象、教学方法,使生活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最后,要打通与地方学校的联系,使地方学校的教师、学生成为“地理教学论”的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

(四)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仍然是遵循“一张试卷定高低”的评价体制,“一本教材一讲到底”的教育模式,和“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巴讲到底”的教学方式。这样的传统地理教学方法,被证明已严重制约甚至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淹没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向往,单调陈旧的教学方法把生动的课堂知识变成了毫无意义的符号,“地理教学论”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引入创新教育、改革地理教学势在必行

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开展多种自主学习活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中心,大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这不仅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形成独立的、创新的、灵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比如在教学活动上就可以综合采用如下形式:地理游戏活动、地理实践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地理体验活动、合作学习活动等。

要充分利用新科技、新知识、新观念来创新教学方法。比如,充分利用互联网,不仅可以挖掘教学资源,而且可以利用电子邮箱、BBS留言板、及时通信工具、讨论群组等最新的互联网工具来组织教学,进行各种持续的调查、讨论、研究和学习等。这不仅能更有效地利用最新的现代科技,而且能更好地体现师生平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的内容上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数是毫无感性的描述、枯燥的数据,学生对教学的内容不感兴趣,教师对教学的内容也非常疲倦。因此,创新的地理教学,还必须在教学的内容上加以变革和创新。除了必要的理论讲述和学习之外,应增加典型案例分析、地理课堂教学实录等与实践联系紧密的内容,通过分组讨论或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环节,由于它对学习具有反馈、调控、改进等功能,因此,对学习活动进行科学评价,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重要方面。地理创新教学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多样性评价,可以让学生评出自信;对学生进行情感性评价,可以评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发展性评价,可以评出学生自己的希望;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则可以评出学生的智慧。

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尤其要重视激励性评价机制,要引导、激励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教学当中、参与到试讲当中。

总之,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学校,在于教师。只有高校教师具备了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在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学方法、课程资源、师生关系、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逐步实施创新教育,为新一轮基础地理课程改革培养合格的师资。因此,高校地理专业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探索创新教育实施的途径,把创新教育的思想、理念融入自己的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旗,吴邦藩. 新课程理念下高师地理教材教法课程教学改革.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3).

[2] 韩响玲,沈海澜,陈志刚. 以人为本、目标多样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

[3] 陈良,陈加奇. 试论创新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 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6(4).

[4] 杨真珍,王丽娟. 新型师生关系的涵义及其构建途径.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7).

[5] 张金华.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评价方式的变革. 校长论坛,200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