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教学课程的实施

幼儿园教学课程的实施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幼儿园的活动设计,必须以促进幼儿发展为出发点。例如,要在“美工区”添加或更换各种笔、纸张、手工材料。事实上各个活动区都是幼儿表达、表现的舞台,美工区的各种手工作品、积木拼插区的作品、科学区的记录图标等都是幼儿对实物的认识、理解及创造与表现,使环境与幼儿在直接的互动中各自获得了发展。

二、幼儿园教学课程的实施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是设计教育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既体现了某种理论观点,又反映了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针对幼儿园活动设计而言,主要应遵循发展性、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等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幼儿园的活动设计,必须以促进幼儿发展为出发点。教育活动设计应适应幼儿水平,对所提出的教育目标,既不可任意拔高,也不能盲目滞后。教师不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幼儿今天知道了什么,明天将学会什么,而应该着重考虑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如何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学习,以及该活动会对幼儿的发展起什么作用等方面,同时应认识到,促进幼儿的发展应是全面的,应包括身体的发展、道德及社会能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情感的发展等。

2.生活化原则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生活化,就是要使幼儿园的教育具有生活的色彩和意义。要求选择符合学前儿童学习的生活经验,把富有教育价值的内容纳入教学之中,增加教育的人文精神。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包括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寓教育于一日活动之中,及时抓住机会对幼儿实施教育。

3.活动化原则

学前儿童的生活是活动,爱活动是学前儿童的天性。活动化原则是指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应以活动为基本形式,其本质是通过调动幼儿积极进行外部活动而引发积极的内部活动。这种内部活动不仅仅是智力运演,也是情绪调节、态度形成、知识结构化过程。

4.综合化原则

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有机统一的,它需要的刺激是综合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活动目标的综合化。二是教育活动内容的综合化。例如语言教育领域,不仅可以在语言教育领域内部对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进行整合,而且还可以将社会知识、认知知识、语言知识的学习整合在一起。三是活动形式的综合化。即将上课、游戏、休息、日常生活的安排加以整合;再将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加以整合。四是教育活动过程的整合化。每一具体活动内容将认知、情感、行为、能力的培养结合在统一的过程中。

(二)创设支持性环境

幼儿是有能力的、主动的学习者,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各方面的能力与发展的。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动式学习及环境潜在的教育价值,是课程的重要方面。同时环境创设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要以开放教育为基础,创设平等、尊重、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开放和自主的生活、游戏、学习的空间,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每学期开学初,教师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相应的活动区和日常生活环境。如小班设“感官区”、“娃娃家”等,大班设“棋类区”、“数学区”等,中班幼儿吃饭开始使用筷子,有的班还设有“天气预报栏”、“新闻报告栏”等。活动区的设置相对固定,但重要的是,教师要根据幼儿实际能力、兴趣、需要等不断更新其中的材料。例如,要在“美工区”添加或更换各种笔、纸张、手工材料。要让幼儿在“美工区”可感受泥的特性,探究如何团揉、压扁、搓长;在“生活区”可探索如何使用勺子;在“积木区”探索怎样摆放积木才能搭得更高而且不容易倒;在“益智区”可探索怎样快速地完成一幅拼图;在“科学区”可探索磁铁能吸住哪些东西。同时通过环境给予幼儿表达、表现的机会。幼儿改变着环境的内容与呈现方式,例如,夏天来临,幼儿在“娃娃家”玩买卖冷饮的游戏,根据幼儿这一自发活动,教师与幼儿一起商量,把“娃娃家”改为食品店,或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很快建成食品店,于是幼儿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并扮演售货员、收银员、顾客等各种角色,表达自己对各种角色的理解。事实上各个活动区都是幼儿表达、表现的舞台,美工区的各种手工作品、积木拼插区的作品、科学区的记录图标等都是幼儿对实物的认识、理解及创造与表现,使环境与幼儿在直接的互动中各自获得了发展。

课程的产生离不开环境,在幼儿园的课程中环境不只是一种背景,而是很自然地成为课程的一部分。一种方式是从已有的环境中生成课程,即当环境的某个方面成为幼儿关注、谈论的热点时教师就要考虑是否将之发展成为主题活动。如幼儿园附近盖楼房,幼儿从睡眠室能看到工地,他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引导幼儿开展主题活动“我们的新楼房”。伴随每年的中秋、国庆、新年等各种节日的来临,教师引导幼儿一起布置节日的环境。在环境的感染下幼儿与教师一起构建关于各种节日的教育主题。环境记录着课程,走进教室,从环境中就能够了解到该班近期开展的感官活动内容及过程。比如“小兔子喜欢吃什么”的主题前面,说明幼儿正在进行小兔子食性的科学探究活动;“秋天树叶怎样变化”的墙面,记录着幼儿观察、感知、表现树叶变化的全过程。还可以让教师和幼儿根据树叶变化的过程制作“秋季树叶渐变排序卡”投放在益智区作为日常学具。环境是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园与家长之间互动的关键因素。在教育活动中幼儿与环境的互动过程是教师了解幼儿的主要途径。环境为幼儿的合作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资源,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幼儿的活动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会促进同伴的模仿、学习及共同研究。环境是促进家园互动的关键因素。幼儿园里物化的环境(墙面布置、幼儿作品)是一种记录方式和学习过程,教育过程的记录是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学习的每一个过程和教师教育工作的过程。同时家长还可为教学提供各种物质材料,甚至亲自参与幼儿园活动。

(三)活动的组织实施

1.日常活动与游戏活动

幼儿的生活和游戏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幼儿良好生活常规的建立、生活习惯的养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与教师及同伴共同生活乐趣的体验、积极的社会性品质及交往能力的发展、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态度的养成等,都不能脱离幼儿生活。而且,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蕴藏着科学、人文、社会、艺术方面的多种价值与意义,给幼儿发展提供了各种机会。因此,幼儿生活和游戏中充满着教育内容,是实施课程的重要途径。比如幼儿的进餐管理,大多数是保育员老师为幼儿盛饭、倒水等,现在请幼儿自己盛饭盛菜、倒奶,这对培养幼儿自主性及自我服务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样活动区活动和户外游戏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这些活动为幼儿自发学习、自主选择、满足自我需要以及与同伴的合作提供了适宜的平台。总之,发挥幼儿生活与游戏的教育价值,是实施课程的重要方面。“北京奥运会”就是来源于生活,并基于幼儿的兴趣发展成为记录赛事、户外活动等一系列有价值的活动。

2.主题探索活动

主题探索活动采取计划和生成模式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并加以灵活运用。生成教育指教师能够关注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要,从中判断和挖掘有教育价值的契机和内容,开展主题活动。计划总体上更为宏观,使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目标规划活动内容,同样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计划与生成在课程中应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互斥的关系。教师一定要珍视生成活动,因为这些教育机会极易流失,而且很多时候是我们不能预料到的,因此教师一定要睁大慧眼,去捕捉、去实践,使孩子们在我们对其实施的教育中更好地成长。

3.个性化课程

为满足幼儿及家长不同的兴趣与需求,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可开展武术、轮滑、电子琴、围棋古筝、小小主持人等兴趣班,并把兴趣班纳入整体课程进行管理,既能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又能满足幼儿个体化发展的需要。

从身心发展特点看,幼儿不能长时间地集中注意,这就使得集体教学不能成为幼儿园的主导活动。幼儿的学习应是通过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以自主性活动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而实现的。因此应以个体活动与小组活动的形式为主。活动区正好体现了幼儿这一学习特点。不过,集体活动和活动区活动各有益处,集体教育活动主要是为了经验分享、交流讨论、培养幼儿的团体归属感或共同学习而设置。一般集体活动每天约一个小时,而其他的时间,幼儿可以参加教师与小组幼儿的主题探索活动或在区域中自主活动,教师给予幼儿自主选择和改变的机会。教师尊重幼儿参与的兴趣,同时教师的指导也是针对个别或小组的。

随着以教师为中心的集体教学模式向以幼儿为中心的个别和小组学习形式的转变,同伴、环境、材料都是幼儿重要的学习资源和途径,幼儿是在与教师、同伴、环境、材料的多渠道互动中获得发展的。

要注重活动区的有效开展,活动区的创建要有课程意识,把材料变成适合儿童序列的活动,将区域活动的开展与课程的融合性活动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价值。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要从两个维度考虑:一是教师为儿童提供多元化、多层次、低结构的材料,引导幼儿的探索与创造,尊重幼儿自主选择材料权,并参与材料的收集,积极与材料产生互动;二是让孩子充分自主、自助选择材料、重组材料,将探索与发现融入整个活动过程中。此外,活动区应不断更新。环境应跟着孩子的变化而变化,以实现孩子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教师要不断对环境进行修正,以回应幼儿的需要,而且还应根据自己的经验调整环境,使幼儿在创设环境中成为建构的主角。再次还要注重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要保证各类游戏的均衡开展(每周至少一次)。

4.教具的使用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教具的种类也日益丰富。过去的图片、卡片、贴绒、磁性、木偶、拉线教具逐步由现代化的录音机、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录像机、图文传送器等电化教具取代。教具品种的多样化,给枯燥的教学活动带来了生机,使教学活动变得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促使幼儿更快更好地获得知识经验,变幼儿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教具对幼儿的学习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老师们在教学活动中不难发现,五花八门的教具并不是如何使用都有益,而是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学的要求来制作和使用,只有这样,教具才会发挥其最大限度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