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形式下地理课程教学的开展

新形式下地理课程教学的开展

时间:2022-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形式下地理课程教学的开展汪喜平新课程改革的到来为开创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增添了一份保障,注入了一份活力。《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新形式下地理课程教学的开展

汪喜平

新课程改革的到来为开创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增添了一份保障,注入了一份活力。同时也给广大教师带来一次严峻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地理学科作为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但同时也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学、学不好的学科。一直以来,地理课的特色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在此次新课程改革到来之时应该如何开展及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扭转地理学科的不利地位,真正使学生学到对终生发展、全面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本人认为既要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同时又要积极准备,采取有效措施。

一、教师理念要更新,行动由思想来指导

长期以来,社会、学校和教师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下,形成了唯高考论、唯分数论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固定的教学行为习惯,这都将非常不利于新形式下地理课程教学的开展,也不利于有效实施地理新课程改革。新形式下地理课程教学的变革也必将面临挑战。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在这理念指导下,我觉得广大地理教师首当其冲要逐渐更新理念,改变旧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教学行为习惯,积极采取新的更加适合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的地理新课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面对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冲击,教师要有勇气

对新课程改革带来的传统地理教学形式的变革所引起的冲击,教师要有勇气面对学校和社会舆论的各种反应。社会和学校也应该对教师教学行为模式的变化有一定的容忍度和认知度。

教师的行为既受制于严格的学校管理,又受到社会舆论的监督。长期以来,为了树立在学校和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广大教师在教学上往往是小心谨慎,不敢越雷池一步。总是按部就班的从事教学活动,习惯于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固定在各自的座位上,保持课堂内的绝对安静,担心自己给学校和社会留下一个管理不严格、马马虎虎、对学生不负责任的教师形象。在教学新形式的开展上也总是显得犹豫不决,缩手缩脚,不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孰不知正是如此,学生创造的火花、创新的灵感一次次被老师一句句“不准““不能”“不要捣乱”扼杀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学校、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对教师教学行为习惯的影响所造成的。对人的教育,不是短期行为,而是关系到一个学生一辈子的事情,不是一个学期、两个学期或几年就能完成对一个人的终生教育的。应该着眼于长远,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终生发展。对地理教学来说,为了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特色,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书本上的学习与书本外的学习相结合等各种新教学形式的开展显得比其他的学科可能更加重要。因此,我觉得社会、学校该给教师们更多的自由空间,因为对于长期在教学一线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们来说,如何教育学生,如何教好学生,如何给学生更适合的教育,教师们更有发言权。当然,教师们也要有勇气接受来自学校和社会的监督。

三、开展新形式下的地理课程教学,学校须配备相应的软硬件设施

地理学科在中学教育阶段的地位长期偏弱,曾一度徘徊在高考的殿堂之外。从2001年成为高考科目以来,虽有一定的改观,然而,与其他的学科相比,很多学生仍然把地理学科当成副科、边缘学科,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很多学生不愿意学地理,没有兴趣,觉得学了没有用,也不知如何学好地理。其实,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独特的学科特色是其他学科难以取代的。只是我们在地理课程的实施中,没有将这一特色很好的体现出来。有的学生学了几年地理还分不清东南西北是怎么一回事,弄不懂怎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也不知从地理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各地发生的一些大事,如何去体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地理事件。如此这般,学生们会感觉到学地理有什么用呢!对自身的发展又有什么帮助呢!如果我们仅仅在理论上、在课堂上来教授学生们学习,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势必会使他们感到乏味,也就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动力和兴趣。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带给他们更多的学习体验和亲身感受。各种直观的地理教具、学具,各类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必不可少。诸如:除传统地理教学必备的地球仪、晨昏仪、各类教学挂图外,还应适当增加等高线模型图、中国政区展示图、火山模型、各类地理演示课件、各种地理小实验必需的设备,建设地理园等等。通过这些配套的地理软硬件设施,在日常地理教学过程中开展更多地理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动脑,动眼,动手,动口,争做学习的主人,在快乐中学习,更能在快乐中成长。这样能更好地将地理学科的特色充分体现出来,也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

四、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战场,但绝对不是唯一战场

如何贯彻《地理课程标准》中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要求,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从长期的教学反馈来看,很多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堂感觉乏味,书本上有的东西不想听,书本上没有的老师教又听不懂,开小差、做其他事情等等。学习效率低下的现象较常见。虽然教师有时也在课堂上采取提问﹑分组讨论﹑让学生演讲等调动学生情绪的学习方式,但由于活动空间总是局限在课堂上,活动的中心也总是围绕课本上某一中心议题展开,学生的目光也总是围着教师转,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挥,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感到乏味。究其原因,固然有教师讲解的不精彩,吸引不了学生;教师教法设计的不科学,不利于开展课堂活动;教授内容的理论性太强,不便于学生接受等等。然而更有长期的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所导致。人都有猎奇的心理,学生也不例外。多让学生到地理园上课,到工业区做小的考察,到风景区实地感受,甚至到田边大棚里亲身体验,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能够较好地让他们从感性知识入手来学习地理知识,再结合课本知识的学习来加以强化。

五、有效开展地理实验课程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学生对学习理论性太强的知识兴趣不高,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效果不如意。让学生学会从感性知识入手来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是较好的途径。为此,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相应的实验课程有利于帮助学生来学习这些较抽象的理论性强的内容。比如热力环流的原理、温室效应的原理、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如何用立杆测影的方法来测定当地的经纬度、如何演示昼夜交替和地方时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的差异等等,这些内容通过实验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效果要更好一些。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动手能力、文字编写能力、分析能力、绘制图表的能力、沟通能力等。可谓通过一个实验学生可以得到多方面得锻炼。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教材的编写也好,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好,在这方面显得犹为不足,有些学校连地理实验室也没有,有的虽有实验室,但里面也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实验器具。在新课程改革中,这种现状应有所改观。

六、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地理校本课程

地理知识的现实性较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如何从身边的地理知识入手,如何将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实践中去,方法除了走出课堂、野外观察、工厂参观等措施外,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地理校本课程来让学生学习也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途径。九江地区的人文、自然地理景观非常丰富。市内市外等各类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如长江、烟水亭、九江大桥、庐山,还有象沿江地带工业的布局、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展望、交通线的布局、城市的规划、校园的建设等等均可纳入到校本课程开发当中去。学校在人力物力许可的前提下,应开发具有现实性的地理校本课程来让学生学习。对生活的感受、对家乡的热爱势必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能力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挖掘和提升,师生之间也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

当然,新形式下的新课程改革,在实施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如何贯彻新形式下的地理课程教学改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而论。本人所谈到的各项具体措施,在不同的学校实施起来也可能将会遇到不同的困难,需要我们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脚踏实地的务实的去选择创造最适合本学校的模式。但不论采用何种模式,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