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师生关系应充满人文关怀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师生关系应充满人文关怀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变当前不良的高校师生关系,应将人文关怀的观念贯穿在整个教育之中,凸显大学生的主体性。良性师生关系的基点正是教育的伦理本性。但是,从整体上来说,目前高校师生情感关系的状况难以令人满意。哈罗实验不仅让人们看到幼猴与母猴之间的关系,也在另一个方面提供了解决当前冰冷的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能否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主要取决于教师,充满人文关怀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互相尊重互相爱护。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师生关系应充满人文关怀

李芳霞

摘要:良好师生关系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保障。当前师生关系在业务上、伦理上、情感上渐行渐远。改变当前不良的高校师生关系,应将人文关怀的观念贯穿在整个教育之中,凸显大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师生关系;人文关怀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称,师生关系也是教师教育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师生关系因为种种因素渐行渐远甚至形成鸿沟,引起了许多人的忧虑。因为没人能否认,良好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保障。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哈罗设计了别具一格的罗猴研究。哈洛制造了两种假母猴代替真母猴。一个是由金属丝构成的圆筒,称“金属母猴”,另一个是在圆筒外面盖上一层柔软的毛巾布,称“布母猴”。两个母猴都装有可供幼猴吸吮的奶瓶。笼子的设计可让幼猴自己在两个“母猴”间自由选择接近哪一个。实验结果是,无论布母猴是否供应食物,幼猴除了吃奶的时间之外,大部分时间是与布母猴在一起度过。[1]

哈罗的罗猴实验中,那冰冷的“金属母猴”即便它提供给幼猴奶瓶,而“布母猴”无论是否提供奶瓶,幼猴总是愿意与“布母猴”在一起。哈罗实验不仅让人们看到幼猴与母猴之间的关系,也让人联想起当今高校师生关系的冰冷的现状,更为我们解决当前冰冷的高校师生关系带来了一些启示。

一、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

当代的高校师生关系中,面对的是一个更加特殊的群体“80后”“90后”大学生,在多元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群体,是当前的师生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业务关系上,伦理关系上,情感关系上。

(一)师生之间的业务关系

师生之间的业务关系,是指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别充当一定的活动角色,组成师生双边的活动共同体,形成角色分工合作的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生者,通过教育提高自身的道德与精神境界,这是古人对师生的角色定位。而当今的师生角色却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由于教师科研任务及生活的压力的增大,部分教师仅仅是在“授业”,而对于传统的“传道”和“解惑”则无暇顾及,学生也是为了得到学分,拿到毕业证,带着功利的目的去学习,因而缺少必要的置疑和探究精神;其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作为知识供给方的教师其实只能够供给知识市场中极小部分知识,网络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可以在网络中畅游,寻找适合自己的信息资源,而这一点,高校教师很难做到,当学生遇到问题,更多的是想到去“百度一下”,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其三,师生所关注的知识出现断裂,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当今在校大学生关心的大多是与他们切身利益、直接利益相关以及与社会流行文化相关的那部分知识,我们的大学则依然在教授公认的经典理论和知识。知识本来是大学师生之间最基本的交流媒介,现在这个媒介差不多断裂成了两条不能交错的平行线,师生关系也就出现陌如路人的尴尬局面[2]

(二)师生间的伦理关系

师生间的伦理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要遵循一定的伦理责任,也享有一定的道义权利。良性师生关系的基点正是教育的伦理本性。从根本上说,教育是在价值理想激励下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是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的统一。然而,受多元文化和经济本位的影响,现在高校师生伦理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道尊”而“师尊”受到冲击与挑战,在信息时代高校教师已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教师知识的权威受到了挑战,由于知识的垄断性的丧失,而传统的“师道尊严”也同样受到了冲击;二是受经济本位的影响,即无论是学生方面还是教师方面,他们都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功利目的来学或教的,学生是本着功利目的来上学,只要考试不挂课,则万事大吉,对老师的话置之漠然,教师是本着功利目的来教授,搞科研,应付教学,而很少关注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三)师生间的情感关系

情感关系是老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自然形成的态度和感情上的联系。情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纽带和基础,也是沟通和交流的重要目的。高校师生关系是一种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双方的情感都具有一定的成熟程度。在教育和科研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态度和情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但是,从整体上来说,目前高校师生情感关系的状况难以令人满意。其一,当前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激烈,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以及教师职业成就的模糊性,使教师面临着诸多的压力和不安全感,相当多的教师因不能顺利应对压力而产生职业倦怠,对工作失去热情,与学生交往的态度冷漠机械;其二,部分教师不愿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教学上,导致教学无法满足大学生的要求。学生对教师的知识储备、人格魅力产生怀疑,对教师的信任度降低,使师生关系出现某种程度的疏离;其三,学生方面,他们甚至认为自己交了高额的学费来上学,与学校形成了一种商业化的交易关系,学生一般对学校没有太多的感情依赖,只在乎高校可以给他们的回报有多少。老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不认识老师,师生之情的缺失,使得学生对老师缺乏必要的信任尊重,没有敬畏感,老师也因此对职业没有神圣感,造成恶性循环。

二、人文关怀下的师生关系建构

哈罗实验不仅让人们看到幼猴与母猴之间的关系,也在另一个方面提供了解决当前冰冷的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高校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人文关怀贯穿在整个教育之中,互尊互爱是师生关系改变的起点,默性知识是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精神和情感的交流维系是师生关系重要纽带。

(一)“互尊互爱”师生关系改变的起点

能否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主要取决于教师,充满人文关怀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互相尊重互相爱护。“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获得尊重是每个人的内心需求。“所谓尊重教育,就是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进而培养能够尊重他人,具有自尊、自重、自立、自强性格的学生群体”[3]。在高校,实施尊重教育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相信学生、全面支持和培养学生,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需要作为开展教学和工作的出发点,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学生也要尊师重教,要理解教师的职业,尊重教师的人格,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其次,在教育中,教师要把“爱”贯穿在整个教育之中。所谓“教育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情感的结晶,它不是一种直觉的情绪反映,也不是一种个人的狭隘感情,它超越了父母子女之间、兄弟手足之间、亲朋好友之间血缘的个人情感需求层次,体现了社会发展寄予教师的重托,是无私的合乎理智的具有伟大社会意义的情感。有了“教育爱”教师就能发自内心地热爱本职工作、关爱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老师心系学生,学生就会心系集体,学生也就会心系学校和老师。作为大学生,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也应学会感恩,把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化作实际的行动,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学好学科知识。

(二)默性知识是构建师生关系的基础

根据韦伯斯特词典1997年的定义,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或调查获得的关于事物的事实和状态的认识,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是人类获得的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的总和。野中郁次郎(1995)认为,知识存在着默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和编程知识(codified knowledge)的区分[4]。编程知识能够为现代的数字技术充分表达,也能够反复使用。默性知识具有高度个性化特征,例如人的主观、直觉或者预感之类的,更多地根植于个人的行为、理想、经验中,并具有即刻生产的特征,仅能够在实践中进行交流。由于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大学作为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挑战。高校教师已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教师的知识权威受到了一定的消解,在大学生的求知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学习者团体中的一个平等的成员。伴随着教师知识权威的消解,教师主体性得到了丰富,主要表现在教学设计者、信息提供者、效果促进者、组织和管理者、伙伴关系、帮助者[5],应该说,师道尊严的塑造出现了新的特征或者方式,知识市场背景下,教师的师道尊严和教师专业知识主要在促进学生将信息向知识、智慧转化的过程中得以塑造。在学生解读世界这个情景中,教师不是外在于学生情景,而是与学生所在的情景共存,在这种情景中教授与学生都获得不同类型的知识。作为教师,不是去传授信息或者编程知识,这种权威已经被消解,而是要从默性知识的传授、培养方面来塑造权威:培养学生对世界的兴趣;发现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独特眼光;鼓励和促进学生创新

(三)精神和情感的交流维系是师生关系重要纽带

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6]只有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和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才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德育、管理中,师生的交流基本是处于单向,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基本上没有对话,教育是权威的代表,拥有话语的霸权。

民主平等是师生精神和情感交流的基础,也只有建立在民主方式之上的师生关系才会和谐。确定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权利关系,师生对对方的整个人、对方的完整性和满足感、独立性负责,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根本;学生具有参与教师教学计划的制订、要求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的民主。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具有同样话语权、表达个人认识的民主,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以“对话”形式来进行表达。当然,民主的师生关系需要在制度层面上得以保证。

充满人文关怀的师生关系需要加强精神和情感的交流,师生双方都要真诚、热情。大学师生更应该加强精神上的交流,学业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而非单向的灌输关系。教师不应该以权威自居,而应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讨论,发掘理论课中的人文精神,实行情感教学、愉快教学,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批判怀疑意识,让学生以好奇心和创新力进入课堂,要友好地和学生对话,以个别方式检查学生的活动,以增进学生交流,了解和记住学生的名字和称呼,与学生分享欢笑和幽默,去分享他们的文化,理解他们的文化,培养学生对学习成绩的自豪感。

在生活中,学会欣赏学生,课外遇到学生主动打招呼,休息和用餐时和学生进行聊天,对学生课外活动要参与,留意困难学生,做好贫困生的帮扶工作,寻找合适的机会和父母建立关系,了解学生的不同环境,理解学生的生活方式,真诚地面对学生所面对的问题,理解学生的闲暇爱好,这样,大学生在与教师的平等、亲切的沟通和交往中,得到感情上的满足,最直观地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内心生发出对教师和教育的信赖。他们会因为感激和信任教师而乐意进行感情上的交流,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建议,同教师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刊于《教书育人》2010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李丹.儿童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

[2]尤小立.知识断裂引发师生关系畸变[N].科学时报,2009-01-20.

[3]苏鹏.找准和谐师生关系的坐标[N].中国教育报,2007-09-18.

[4]郝文武.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5]陈琦,教师培训——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基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6][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作者简介

李芳霞(1975—),女,汉族,甘肃庆阳人,宁夏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应用心理学和高等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