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刺头”教师的管理

“刺头”教师的管理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校长而言,在教师管理中如何巧妙地用好“刺头”教师,经常是困扰校长对教师管理的一桩心事。“刺头”现象常使校长陷入两难的困境。针对“刺头”的这一特点,首先校长应加强自我形象的构建,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更何况与“刺头”教师斤斤计较、动怒发脾气,不仅有失风度,而且恰恰随了刺头想“惹你生气”的念头。当遇到“刺头”的问题时,校长在分析自身原因外,还须分析“刺头”之所以成为“刺头”的原因。

“刺头”教师的管理

龚涛声[1] 林 清[2]

校长是负责领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的领导者,校长拥有怎样的领导艺术、采用怎样的领导方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其中,校长的“用人艺术”是其领导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富有创造性的用人方法来管理学校,是21世纪人们不断增强的创新意识所带来的必然。

对于校长而言,在教师管理中如何巧妙地用好“刺头”教师,经常是困扰校长对教师管理的一桩心事。对于一个工作团队而言,“刺头”带来了很多消极的问题,影响到领导决策的落实;但不可否认,“刺头”对一个团队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校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教师:他们的行为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常常与传统的工作理念产生冲突,工作不安分守己,经常违反纪律,甚至煽动员工的情绪与领导作对,特别是遇事找茬,不受规则约束,不服管理,故意刁难领导,“煽风点火”的能力很强,通常这样的教师被大家称为“刺头”。对于学校里的“刺头”,往往学校领导恨其桀骜不驯,抵触管理,怒其“兴风作浪”,惹是生非,常有“欲挑刺头而后快”之感。其实,如果转换一个角度看,“刺头”也可以是学校的积极力量,能为人际的真正和谐创造良好的氛围并且能够为团队注入新鲜的活力,是开拓创新的助推器。有的“刺头”善于交际,有“兴风作浪”的天赋,这种天赋则使他们擅长集结员工,就发动人员、组织活动而言,他们可能是天生的组织者;有的“刺头”想法或者行为举止常常能够影响其他员工的判断,影响力不可小觑,就活跃气氛、掌握活动节奏而言,他们也拥有相当的实力。因此,虽然学校“刺头”的存在常常困扰着校长,但是,刺头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和“兴风作浪”的天赋,将带给学校创造性的、有鲜明特点的思想和理念,这对一个学校的发展是不可多得的。

“刺头”在学校中并不少见,但不同类型的“刺头”对学校的影响也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不同类型的“刺头”及其成因。一般情况下,学校的“刺头”可分为三类。

“怀才不遇”型。这种类型的刺头特点是:比较聪明或有个性,往往能提出一些奇妙的点子,工作能力比较强,对待学校交办的工作游刃有余,他们在工作中表现为过于自负,蔑视领导,不服从管理,总感觉郁郁不得志,怀才不遇。正是基于以上的原因,他们愤世嫉俗,从牢骚不断逐步发展为“刺头”。尤其是在新课改的当下,各种教育理念争相出现,由于教育理念所带来的不同的教学行为和管理的方法也是层出不穷。因此,在学校教学管理中,这类“刺头”就常成为冲击学校规章制度的领军人物。

“逆反心理”型。这种类型的刺头由于对社会家庭的偏见和受到某种不公平的待遇,造成心态的失衡,于是对学校文化不认同,对于学校的人和事总是看不顺,心胸狭窄,生性多疑,存在逆反的心理,慢慢地从排斥他人变为大事做不了,小事也不做,甚至发展到常常煽风点火,惹是生非。

职业倦怠”型。这种类型的刺头对教师职业的前途感到茫然,对教师专业发展不存希望,自以为可以吃老本,不把学校的制度和管理规范放在眼里,工作消极,故意针对领导挑起事端,从“什么都无所谓”发展为“谁能奈何我”。

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士气、合作默契程度对团队的影响力不可小觑。每个成员对团队的向心力大小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大小都是团队凝聚力与士气高低程度的表现,成员之间以及成员和团队之间是否拥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是否能够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等影响着团队的效率。然而,“刺头”则常是破坏团队凝聚力和士气的异端所在,因为他们独树一帜的想法和行动、与常人不太吻合的做法,常常会引起团队内部的不和,引起其他成员的不满,引起领导者的不满,从而导致整个团队的气氛混乱与不和谐,给团队的合作带来不良的影响。

对于校长来说,他必须兼顾一个学校教师队伍的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和教师队伍内部的和谐。“刺头”现象常使校长陷入两难的困境。但“刺头”毕竟是少数人,由少数人而引起整个学校的不和与工作效率下降是领导者不想看见的,因而采取的方法就是将“刺”拔掉,使他们脱离团队,从而维护学校的正常管理秩序。但是从前面所说“刺头”的成因来看,“刺头”并非天生的,它是逐步发展的。从人文管理的角度说,“挑刺”和“拔刺”都不是善待“刺头”的策略。那么怎样善待“刺头”?

1.修己安人是基础

“刺头”最明显的特点是不服从领导的指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在他们看来,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更具有先进性的,没有必要去顺服落后的思想。针对“刺头”的这一特点,首先校长应加强自我形象的构建,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在思想素质方面,则需要校长做到在对己、对人和对事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不夸夸其谈,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带头做到;对待他人要有宽容的精神,不简单粗暴;处事公正,从实际出发,按实际情况办事;敢于冲破旧的观念,敢于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创新,不因循守旧安于现状。针对业务素质,校长必须不断学习,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水平,懂得办学规律,懂得教学规律,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和教育史等知识,了解教育前沿思想和教育科研方法。其次,校长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才能,包括组织能力工作作风,重视工作的效率,雷厉风行。应当多谋善断有决策力,特别在关键时期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决定,并且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有领导气魄,敢于自我批评,主动承担责任,能够采纳教师的建议而不独断,做到德才兼备,以此来作为建立威信的基础。第三,校长要有容人的气度。校长是学校的最高领导,须记“有容乃大”,要容忍教师说错话、做错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与“刺头”教师斤斤计较、动怒发脾气,不仅有失风度,而且恰恰随了刺头想“惹你生气”的念头。如果校长能够注意修身养性,提高素质、增强能力,建立足够的威信,就有可能使得“刺头”甘拜下风,服从领导。

2.辨析成因是关键

当遇到“刺头”的问题时,校长在分析自身原因外,还须分析“刺头”之所以成为“刺头”的原因。这就要求校长能够正确的“知人”,即了解人,但要做到知人并不容易。校长需从教师成为“刺头”的根源了解,是由于“刺头”自身就有的性格,还是由于一些外在的因素,可从以下几点认识和考察:

个人素质和品行。教师的个人素质往往影响着教师师德的形成,而教师的师德如何对教学以及与学生的关系上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管理学生是专制型的、放任型的还是民主型的,教师平时的为人处世如何等等。

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了解“刺头”具有什么样的学历,知识化、专业化的程度如何,在工作中操作能力如何,教学能力如何,对待学生的态度如何,工作绩效表现的状况等等。

工作态度和工作的效率。工作效率常与工作的态度相关联,了解对待工作的态度,是否产生职业倦怠,是否与其他教师之间存在不合理的隔阂,在有不同意见时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对自己所负责的任务是否认真完成,效率如何等等。

学生对“刺头”教师的看法。根据学生的评价来做价值判断,因为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是直接可以感受得到的。应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程度如何,“刺头”教师在与领导和同事的相处之上存在着一些不和,但与学生的相处关系如何等。

共事的教师对“刺头”教师的看法。“刺头”教师的行为和态度往往会带来一些尴尬气氛,但是不同的教师对其的看法却不尽相同,有的批判他们,但同时也存在赞赏他们、认同他们的教师,根据其他教师对他们的整体评价来认识。

了解矛盾产生的直接原因。向“刺头”教师询问,以平易近人的态度与他们交流,确定引起他们不满的根本和直接的原因是什么,继而通过各方来协调缓解,帮助“刺头”教师分析事实情况,并支持鼓励他们合乎情理的创新行为。

校长在全面、准确地认知了“刺头”教师的个性和行为方式,了解了“刺头”教师心理矛盾的原因,从而就能对症下药。对于“怀才不遇”的刺头教师给平台、送梯子,让他施展才华,上天揽月;对于“逆反心理”型刺头,给亲情,送温暖,让他体验学校团体的温暖,改变整个团队的合作状态,协调团体气氛;对于“职业倦怠”型刺头,给目标,送激情,让他看到前途的光明,激发工作的热情。

“刺头”不是没有能力,也不都是无理取闹,多数是因为他们采取了锋芒毕露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学校领导的不满,如果学校领导能够辨析刺头成因,善待他们,适当地给予“刺头”发展的空间,满足他们的雄心,那他们就有可能以自己独到的见解,为学校的教学带来新的冲击和新的视角,这无疑是一股活力源泉。一个管理者最大的成就就是构建并统率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与高度协作精神的团队,而不是完全服从于自己的领导但却平庸无奇的团队。因此辨析刺头成因、对症下药是校长善待学校刺头的关键。

3.巧用马蝇效应是策略

所谓的“马蝇效应”是由美国总统林肯提出的,其字面的意思为“再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它也会精神抖擞,飞快奔跑”,而运用到管理学中,则意为针对不同的员工,若想要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能够满有激情地去工作,那就找出他们身上的“马蝇”——需要,正是他们有所需要,有不满意之处,才会采取各种方式来引起他人的重视。对于“刺头”,我们就可以利用他们的需要,对号入座,投其所好,用不同方式激励他们“飞快地奔跑”。

在学校中,解决“刺头”教师的问题除了校长自身反省以及全面地了解他们,而后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刺头”教师的才能,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为学校教育做出贡献。而运用“马蝇效应”,使每个“刺头”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人尽其才,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根据管理学中的需要理论和激励理论,需要是动机的基础,是推动人的行为活动的原动力,要分析人的积极性的原因,必须了解人的需要。而激励就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种既定目标时的意愿程度,简言之,激励就是激发并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过程。“马蝇效应”恰恰体现了需要—激励过程。通过了解个体的需要,根据其需要,去吸引其注意力并加以激励,促使其往目标前行。也就是说,针对“刺头”教师,校长以其需要为激励的开端,根据其所追求而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为他们提供能够充分施展自己能力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在自己所习惯的工作环境和方式中工作,从而利用他们能够充分调动氛围等才能帮助策划组织教师活动。学校的活力,需要每个教师创造性的活动,巧用“刺头”,正是为学校引入了活跃的思维空气与自由论谈的绝妙气氛,为学习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主要参考文献:

萧宗六:《学校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济正:《学校管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吴价宝:《管理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侯琦:《如何管好“刺头”下属》,《廉政瞭望》,2011年第5期。

李丰涛:《刺头的管理问题》,《人力资源》,2007年第5期。

吴志华:《拔去“刺头”》,《中外企业文化》,2006年第12期。

陈骥:《拔去“刺头”员工的“刺”》,《理财》,2007年第3期。

【注释】

[1]龚涛声,福建省宁德市教育局中教科干部、中学特级教师。

[2]林 清,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