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管理的基本理论

教师管理的基本理论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管理理念必须由“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变。西方管理理论第二代,是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人本管理。人本管理理论有三种表现形式:人群关系学、行为科学、以人为本理论。管理的三大基本要素是人、物与环境。这就决定了管理工作成效的决定因素之一,是人本管理的关键。

第三节 教师管理的基本理论

教师能否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取决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能力的高低,二是工作的积极性,而能力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工作的积极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首先要注意培养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其次要满足教师合理的需求,如政治上要求进步,事业上要求发展和物质上的合理要求,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再次,要尊重教师,要理解和信任教师。最后,还要建立激励机制,如把对教师工作评价与评优评先挂钩,不能因为一次成绩的失误而全盘否定他人的业绩。总之,客观、科学评价教师工作,对教师可以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师德水准和文化业务水平,对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物本管理

西方第一代管理理论,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物本管理。“经济人”的概念最早是由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提出的。他认为,人的全部需要在于经济利益。人都是仅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存在。因而从人事管理的角度讲,只要不断地给人以经济利益方面的刺激,就能达到预定的目的。经济人又称实利人或唯利人,它是假设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是为了得到经济报酬的一种人性理论。

(一)基本理论

1.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的,只要有可能,人就会逃避工作;

2.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必须加以强迫、控制、指挥,才能迫使他为组织目标去工作;

3.一般人宁愿受人指挥,希望逃避责任,较少野心,对安全需要高于一切;

4.人是非理性的,本质上不能自律,易受他人影响;

5.一般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安全需要而工作,只有金钱和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工作。

(二)管理方式

1.管理工作的特点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不是考虑人的感情。管理就是为完成任务而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和监督。

2.管理是少数人的事,与一般员工无关。员工的任务就是听从指挥,努力生产。

3.在奖励制度上,主要依靠金钱来激励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予以严惩。

4.以权力和控制体系来保护组织本身和引导员工。

基于这种认识,当时的管理注重实行物本管理。这种管理的特点是见物不见人,重物轻人;把人当做工具,当作物来管理;人被当做机器附属物,要人去适应机器;对人主要实行物质激励和金钱激励。

物本管理理念下的学校管理缺乏人的气息,学校活动缺乏生机和活力,学校中占据显著位置的是层级分明的管理体系、刚性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齐全的管理设施以及以效率为中心的管理活动,人仅仅为物的作用的发挥提供支持和配合,人是机器和制度的附属品,对人的激励更多的是物质的激励,缺乏相应的文化激励和目标激励,领导者多是一种专制的管理方式,学校的所有活动都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物质功效为目标,学校内部是一种淡漠的人际氛围,个人更多地为满足生活而工作,缺乏应有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管理中更多地强调教师为了学校和教育的实现应奉献自身的能量,而很少把学校视为教师生活与发展的地方,教师的人际需要和情感需要被物质奖赏所取代。虽然这种管理方式能够维持学校正常的管理活动,达成学校管理目标,但就长远来说,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持续提高,不利于组织成员的发展。要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管理理念必须由“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变。

二、人本管理

西方管理理论第二代,是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人本管理。人本管理理论有三种表现形式:人群关系学、行为科学以人为本理论。梅奥创立的人群关系学揭开了现代人本管理的帷幕,他认为:工人获得集体的承认和安全比物质刺激更重要,影响工人积极性的还有工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工人社会地位低下,其积极性、创造性就发挥不出来。20世纪40年代,人群关系学导致“行为科学”的产生。行为科学主张:协调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促进人们自觉、自愿发挥力量来达到组织目标。它重视人的因素、人的外在关系行为以及人和社会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美、日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美、日比较管理研究热潮,使人们认识到:管理模式的背后是文化差异,文化对管理有重要作用,企业不仅仅是经济组织,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产和企业主体。据此,采取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方式。它是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对物的管理,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

社会人也称为社交人,它是假设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物质利益固然可以受到鼓舞,但不能忽视人是高级的社会动物,与周围其他人的人际关系对人的工作积极性也有很大影响的一种人性理论。

(一)“社会人假设”主要包括以下观点

1.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而人际关系则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要素。

2.从工业革命中延续过来的机械化,其结果使工作丧失了许多的内在意义,这些丧失的意义现在必须从工作中的社会关系里寻找回来。

3.跟管理部门所采用的奖酬和控制的反应比起来,职工们更容易对同级同事组成的群体的社交因素做出反应。

4.职工们对管理的反应能达到什么程度,当视主管对下级的归属需要、被人接受的需要能满足到什么程度而定。其核心思想是,驱使人们工作的最大动力是社会、心理需要,人们追求的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人本管理思想的内容

人本管理思想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人是管理的主体。管理活动是社会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在管理活动中,人是管理系统的主体。离开了人,管理活动就无法正常进行。第二,在诸多管理要素中,人的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最重要。管理的三大基本要素是人、物与环境。在这三大要素中,以人为中心,构成了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物要靠人去使用,环境要靠人去适应和改变,没有人的要素作用,其他要素就活动不起来,管理系统就不能运作。因此重视管理活动中的人的因素,是推动管理工作发展的动力。第三,现代管理必须以做好人的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推动管理活动的关键力量。这就决定了管理工作成效的决定因素之一,是人本管理的关键。

三、能本管理

在现代西方社会,人们对物质享受的兴趣趋淡,而对自身创造能力的关注程度日益加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按照自身的兴趣、能力从工作中取得成就),正成为西方人追求的重要目标。面对人类为实现现代工业文明而付出的沉重代价,许多西方学者开始从人性和文化价值观上思考人的发展问题,期望通过“人的革命”来推动人的“自我实现”,以此充分挖掘和发挥人的潜力和创造力,把人塑造成既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又能在自我实现中得以升华的“能力人”。因此,以“能力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能本管理,是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这也将是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三代。能力人假设认为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关注人的创造能力,强调发挥人的创造力和智力,挖掘人的潜力,把人塑造成能力人。

(一)“能力人”假设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以能力的充分发挥和不断提高为人的首要价值追求。在其他价值追求与其发生冲突时,个人愿意牺牲其他价值追求来保证提高能力这一首要价值追求的实现,个人不惜牺牲其他利益来促进提高能力这一首要价值追求的实现。

2.个人把为组织和为社会发挥能力作为其基本道德。个人有着为组织和社会贡献能力的强烈愿意,在发挥自身能力为组织和社会做贡献中获得满足。

3.为个人提高能力和充分发挥能力创造条件,是对个人最主要的激励手段,这一激励手段对个人最具有激励作用。

(二)人类管理理念理的变化

由于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性假设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建立在人性假设理论基础之上的人类管理理念理应发生变化。这就是说,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类管理理念必须充分反映能力人假设的要求,必须充分体现能力在人类管理理念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基础性管理理念

(一)层级管理

学校层级管理就是指在管理活动中要明确各个职位的责、权、利,体现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格按组织程序在学校内部实现统一的管理。这一理念主要来源于古典组织管理理论。学校实施层级管理,首先必须明确各岗位的责、权、利。其次要避免多头领导、越级指挥、越权处事的现象。再次要确立分工不分家的整体合作意识。最后要充分信任下属,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二)制度管理

学校制度管理是指在学校管理活动中,根据国家和有关法规,以及学校自身实际由学校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对学校组织内部的各种关系进行调解,约束和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实行按章办事,依规治校。其理论来源是古典管理理论。制度管理可以使学校管理规范化,可以简化管理过程中的复杂关系,可以解放管理者的时间和精力从而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学校制度管理首先应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制度的出台要合法合理、符合程序要求。其次注意制度的覆盖面,使学校各项管理工作都在相应制度的管理之下。最后要提高教职工包括学生,对制定制度、实施制度的参与性。

(三)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是指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根据一定的目标和现实的客观条件,对学校的未来工作进行有目的地科学地规划安排。这一理念来源于古典管理理论。学校工作中的计划管理是学校整体管理过程的首要环节,有利于整个管理活动的展开,是提高学校管理活动效率的基础。学校实施计划管理首先应充分考虑计划的整体性、针对性、可行性和时效性。其次要发动全体教职工参与计划的讨论并建立计划的执行与反馈机制。最后要保持计划的灵活性,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计划。

(四)量化管理

量化管理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对学校各项管理工作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从而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以保证学校管理取得最优化成效的一种方法。这一理念来源于泰勒,发展于数量学派,都强调实证方法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学校在运用量化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如下问题:1.充分认识它应用于学校管理的局限性;2.要制订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案;3.强化思想教育工作,不要简单地应用量化管理;4.运用量化管理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五、增效性管理理念

(一)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就是把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管理的最重要资源,尊重人的价值,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以谋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的的管理。人本管理可概括为“3P”管理,即从管理对象角度看是人的管理;从管理主体角度看是依靠人的管理;从管理目的角度看是为了人的管理。学校实施人本管理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首先要摆正人与物在学校发展中的位置;其次应注重情感的维系和沟通,通过多种形式满足教职工的情感需要,最后,还需要充分的发展人。

(二)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就是要充分体现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让他们以多种方式和途径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集中大家的智慧来共同推进学校的发展。民主管理理念来源于人际关系理论。学校民主管理应注意:(1)正确认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2)在校内进行合理的分权与授权;(3)要处理好学校的参谋机构;(4)实行参与式管理。

(三)开放管理

开放管理指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注意树立学校的良好社会形象,加强对外交流,借鉴先进经验为学校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这一理念源于系统管理理论。学校在实施开放管理的过程中应注意:(1)要建立学校的识别机制,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2)要积极利用各种传播媒体积极推介学校,同时学校也要善于自我宣传,重视对学校公共关系的管理;(3)与学校所在社区、上级主管单位、家长和校友建立良好关系;(4)积极进行对外交流,引进来,走出去。

(四)文化管理

所谓学校文化管理是指学校管理过程中,以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信念的确立为核心,通过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学校组织文化,激励和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增强群体的凝聚力、亲和力和战斗力,从而提高学校管理效率。这一理念主要源于企业文化管理理论、非理性主义思潮和比较管理理论。学校文化管理应用中应注意:(1)确立学校的价值追求,建立学校的主流文化;(2)建立利益共同体,体现人文关怀,人本管理;(3)不断提高师生文化修养。

(五)知识管理

学校知识管理是指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学校应变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管理活动。它的出发点是把知识看作最重要的资源,把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学校总体实力的关键。学校知识管理真正的本质应当是对信息与人员的管理,其目的在于对教育知识的创新、生产、储存、转移和共享,从而提高管理绩效。学校进行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使学校获得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以最恰当的方式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使他们获得最好的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反过来又推动学校向前发展。学校知识管理的实施与策略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明确责任,调整结构,强化知识管理的意识与能力;(2)创造条件,建立设施,促成显性知识的转化与吸收;(3)营造氛围,建构生态,加快隐性知识的共享和发展;(4)加强联合,增加交流,促进校际知识的互动与整合。

(六)校本管理

“校本”大意为“以学校为本”或“以学校为基础”,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即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改进是其主要的特征,它既要解决学校存在的种种问题,也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及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在学校中。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由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三是基于学校。即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所展开的各类研究、所设计的各门课程等,都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的更彻底。校本主要体现、落实在校本培训、校本课程、校本研究和校本管理四个方面。其中校本管理是核心与关键。校本管理贯穿、渗透于校本培训、校本研究和校本课程之中,起着协调、组织的作用,是其他三者的基础和保障。

校本管理,意为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对于校本管理的定义,人们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校本管理主要指一种以权力下放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思想和模式,其核心就是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强调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使中小学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权力下放来实现学校自主管理和共同决策,使学校全体同仁凝聚和达成共识,提高学校的活力和办学效益。校本管理模式的产生反映了西方教育管理哲学从外控式管理向内控式管理的转变,也是学校管理权的下放和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等角色转变的过程,校本管理使学校有了更大的自主性、灵活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