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

时间:2022-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相对于工业品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主要涉及对动植物等具有生命体征的原材料的生产、加工制造及分销至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出发点是高度关注客户的实际需求,强调集成化管理,实质是使农产品供应链节点上的各相关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的核心能力,优势互补,从而有效地实现最终客户价值。这成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动力。在国际上,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一般被用来在最低成本的环境下改进农产品质量。

供应链译自英文的“supply chain”(SC),这个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但其真正发展却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有人考虑到供应链包括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将其意译为“供需链”。但从当前的发展趋势看,国内的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供应链”的说法。

农产品供应链有其独特性。相对于工业品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主要涉及对动植物等具有生命体征的原材料的生产、加工制造及分销至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因为受涉及对象的易腐性、生产周期长、受生物季节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农产品供应链比其他产业的供应链更加复杂。目前农产品供应链的名称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农产品供应链、涉农供应链、农业供应链、农业综合企业等。但实际上这些都是根据农产品的特征和研究的内涵与边界而定的,在本书中对它们不加区分。

至于农产品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区别,实质上可以类比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综观国内学者对供应链及其管理的定义,大多数学者都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由相互间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产品服务的厂家、供应商、分销商、顾客组成的链状结构、通道或网络;供应链管理则是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的过程”。也就是说,将供应链定义为实体组成的网络,而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运作管理或将其看成一种渠道管理、物流管理的延伸。因此,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指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以信息流通网络为依托,应用系统的方法来管理从农产品的生产一直到加工成成品并顺利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使得从农资生产商、农户、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在整个供应链上畅通无阻地流动,达到供、产、运、加、销有机衔接,使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与市场之间联结成最佳的系统优化运转状态,最终实现供应链上各个主体共赢。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出发点是高度关注客户的实际需求,强调集成化管理,实质是使农产品供应链节点上的各相关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的核心能力,优势互补,从而有效地实现最终客户价值。它强调战略管理,不是从链条上的每个成员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去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是从追求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最优化来实现链条上所有成员成本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

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强调节点企业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集成化管理,在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帕累托最优的基础上,实现节点企业间的“双赢”或“多赢”。可见供应链管理着重强调了三个核心思想。

1.合作思想

合作是供应链管理成功的最基本要求和条件。整条供应链竞争力的大小直接取决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合作程度。供应链管理中的合作是一种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它不仅包括“利益共享、风险分担”,而且还包括“信息共享、信用互守、团结互助”,不仅要求在计划、生产、质量、成本等方面的信息沟通和在成本、质量改进上的互助,还要求在产品开发中的相互交流,双方在资金上的互相支援以及双方在人员上的互相交流等;不仅在操作层的物资、信息、资金、人员等方面有合作交流,还在战术层与战略层决策方面相互进行长期的合作交流,制订共同的战略目标与战略计划,同步进行战略管理。

2.集成思想

供应链管理不仅仅是节点企业技术方法等资源简单的连接,它把供应链中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对供应链进行整体优化,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它涵盖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采购、制造、分销、零售等职能领域过程。集成思想无论在横向层面还是纵向层面较传统企业管理理念都有着较大的扩展和延伸。在横向层面上,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供应链的集成,还包括企业外部供应链的集成。在纵向层面上,它不仅要求实现同步化、集成化的生产计划与控制和后勤保障与服务协作等业务职能,还要求实现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产品联合开发、技术支持、资源优化配置、企业合作与委托等。

3.双赢(win-win)思想

在20世纪80年代,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通常都注重企业内部的资源管理,它们的经营策略是一种零和博弈竞争的策略,即总利润一定,一方利润的增加则以另一方利润的减少为前提,因此各企业通常都想方设法以减少对方的利润来提高自己的利润。进入20世纪90年代,企业发现通过合作能提高供应链的整体利润,因此将原来敌对的经营策略改变为合作竞争策略,并强调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实现整条供应链的利益最优,在此基础上合作双方或多方都能从合作中营利。因此双赢思想是合作与集成得以实现的保障,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制定决策的最基本指导思想。

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农产品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激烈,农产品贸易自由化,顾客对农产品的需求变化加快,要求提高,特别是对食品质量安全要求日益严格。在这种背景下,农产品种植者和相关企业如何组织生产、经营和增强竞争能力,需要由农产品种植者到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来协调解决。这成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动力。在国际上,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一般被用来在最低成本的环境下改进农产品质量。

现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带来的益处已经得到学术界、政府和农业企业管理者的普遍认同。农产品经营者要想赢得利润就必须进入或建立有效的供应链,这是将农产品生产与市场连接的一条有效途径。在中国,1999年起开始了农产品供应链及其管理的研究,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工作,且初步研究表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我国农业产业化实践中形成了一些较好的企农利益分配方式,并主要以合同形式确定下来,诸如“保护价收购”“利润分成”以及“合作生产”。但这些分配方式却面临着日益增多的挑战:农资价格上涨及供应障碍,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价格波动,企业或农户的投机和败德行为,国外竞争者的全面冲击等。这些因素的变动都可能造成企农利益分配方式及合同执行上的不稳定。而引入供应链管理的利益观及分配模式有助于更加充分地发挥这些分配方式的积极作用,使其更能适应动态的环境和不确定性。与传统企业管理模式比较,供应链管理超越了机构、企业间的界限,把有关各方都联系起来,形成“利益同盟军”,遵循个体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原则,即供应链中所有参与者的首要目标是整个供应链的总成本最小,效益最高,共同使最终消费者满意,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只有在满足上述目标的前提下,参与者才可以去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供应链管理提倡供应链所有参与者的地位平等,虽然通常也存在一个核心企业,但它更多的是帮助其他节点企业,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合作与互助,而非支配与被支配。在供应链管理中,所有参与者共同建设和维护这个供应链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所有参与者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供应链的建设管理中。

因此,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可以使信息等资源在供应链上各方之间得到充分共享,同时又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降为最低,甚至实现“零库存”管理,整合并最优化供应链的整体物流,实现产、加、销物流过程完全一体化。

英国著名物流学家马丁·克里斯托弗(Martin Christopher)认为,供应链管理实际上是物流管理的延伸,因而导入供应链的过程也是一个推进物流管理的过程。目前物流管理仍是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农业物流管理更是这弱项中的弱项,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和消费者价值的实现。因此,改善农业物流管理已成为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要求。但是作为具体农产品供应链上的龙头企业,其强化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能够辩证地分析与理解农产品供应链的生产能力、可控物流资源与其物流环境的关系。农业原料一般具有内在本质生物性、供应季节性、性状不稳定及易腐败等特性,其影响可不同程度地持续至最终用户;从各级用户的角度看,对其则有食用(饲用)或营养、卫生、安全、感官等要求。这些特点决定了农产品加工体系对物流技术因素和物流管理能力的高度依赖。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龙头)企业通过实施基于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一体化物流管理,将整个流程中涉及的包装、运输、贮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配送等诸要素视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物流系统来加以管理,这不仅有利于充分挖掘“第三利润源泉”,而且有利于整个农产品供应链形成快速反应机制。

随着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以及我国加入WTO后农业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农产品地区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间交互影响与作用日益深化和复杂。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的生存与发展壮大取决于其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国内外经验充分揭示,当今农产品加工业及其关联产业的竞争,更多的已不单纯是某个生产组织、运营环节、具体产品的“单一实体”的竞争,而是表现为整个产业链条、整个运作体系的全面性、整体性竞争,而供应链管理则提供了这一竞争态势下有效的竞争武器。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核心是通过业务外包利用外部资源和服务来减少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运行成本及产品成本,从而增强农产品供应链的竞争力。虽然当前我国逐步形成了合同制或者纵向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其相对于传统市场交易型农业是一个巨大进步。这种经营模式的实施有助于在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局部(即一体化范围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但从供应链管理角度看这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获取整个产业链的绩效和竞争力提升,龙头(核心)企业必须超越其“一体化”边界,将管理视野上溯至农资供应商甚至更远,下拓至批发商、零销商直至最终用户。

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客体(农业原料及其制品)绝大多数属3F(food食品、food饲料、fabric纤维)范畴。21世纪以来,其种类和品牌日益增多,流通渠道日益复杂,消费者对价格、品质、服务日益敏感,购买习惯更加捉摸不定。消费者行为模式的演变给整个生产及流通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能否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并快速响应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否的关键。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快速反应(QR)、有效消费者反应(ECR)等策略则提供了达成这一要求的有效手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提出的快速反应(QR)策略,是一种供应链对顾客需求的变化做出迅速响应的管理策略。其基本要素包括:贯穿整条链的有效的信息通信结构,短的产品开发与制造周期,有效的市场预测和补给,快速的订货和供货系统等。有效消费者反应(ECR)策略是QR和EDI的变体,这一策略使批发商、供应商及杂货店主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把产品送到消费者面前。ECR系统最早由美国食品营销协会(FMD)提出,并陆续运用于食品、服装等行业,成效显著。ECR策略的导入有助于农产品供应链中各主体摆脱“零和”博弈局面,优化分销渠道,通过准确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并迅速响应,获取竞争优势和增值利益。

从本质上看,农产品加工业中导入供应链管理更大程度上意味着贯穿于整条链的持续创新与变革。一方面将推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所有成员在共赢基础上的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这对于解决整个渠道成员分段式信息管理模式下农产品历年“买难”和“卖难”及物流低效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推动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流程再造(BPR)。导入供应链管理并非渠道成员合作关系的外延式简单相加,更非一般性地倡导农工商一体化模式。龙头企业等节点成员在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设计上面向过程而非职能,从而使农产品供应链反应方式上以市场驱动为主导,进而为构建核心优势奠定基础。

总之,有必要采用国际上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对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进行重新塑造,以确保农产品加工制品的有效供给,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证产品安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产品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最终增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