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继续教育在知识经济引领下的发展变革

继续教育在知识经济引领下的发展变革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正在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继续教育。知识经济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呈大批量、多规格趋势。因此,考察、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不仅要考察科学技术知识对社会的影响,还要考察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总之,人类社会正在加速进入的知识经济时代,是一种相对于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而言的崭新的社会经济时代。

第三节 继续教育在知识经济引领下的发展变革

中国正在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继续教育。仅靠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难以担负起提高全民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的重任,只有变革才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知识经济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呈大批量、多规格趋势。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职业岗位转换的频繁、知识更新的频率不断加快,社会文化教育需求日益多样化,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已成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一种必然趋势,是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有效手段。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的长足发展,一个依赖知识和信息甚于依赖传统生产要素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正在全球范围逐渐形成。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P)有关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报告指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12]该报告把知识分为四大类,即知道是什么(know-what)、知道为什么(know-why)、知道怎样做(know-how)和知道谁有(know-who)。个别学者还认为,知识应包括“在哪里(know-where)和在什么时候(know-when)”[13]。知识经济所讲的知识虽然也包含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所有知识,但主要是指能够作为一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并能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知识,其核心是能够成为经济发展动力、能够带来巨大社会财富的知识。

当前学术界普遍认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知识经济概念的界定,各国政要及各界人士也大多持相同看法,即知识经济的内涵是以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为基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产生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经济形态出现阶段性质变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

知识经济从量上看,是指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一定的基本水准,即知识和科学技术渗入整个社会经济生活达到一种程度,以至于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知识所起的作用为基本标志,知识改变了传统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和首要因素;从本质上看,是指它的出现将会引起经济结构、社会就业、分配理论、管理科学、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因此,考察、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不仅要考察科学技术知识对社会的影响,还要考察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总之,人类社会正在加速进入的知识经济时代,是一种相对于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而言的崭新的社会经济时代。它不是从社会意识形态的角度划分的。而主要是从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程度的角度划分的,它覆盖的范围更宽广,不仅包含知识产业,而且是指一个统一的、全新的、包含现代社会各种产业在内的社会经济结构,它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越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14]

当前,我国正处于多种经济形式并存阶段,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带,在通信行业、计算机行业、电器行业等高新技术应用比较广泛的行业,知识经济的特征比较明显。但在广大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产品的技术含量低,更谈不上高新科技的应用。要知道这些地区在整个国家的经济中还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我们要做好知识经济会逐步到来的准备,要创造条件加快知识经济对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各群体的深度影响,最终形成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知识经济的特征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其基本含义是:知识超越了传统的三位一体的土地、劳动和资本而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资本所创造的价值在国民收入中超过传统的工业资本所创造的价值而成为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知识的生产率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15]知识经济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知识化。

知识经济同信息技术、高新技术密不可分。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之所以把知识经济定义为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就在于知识不仅成为继劳动力、土地、资本之后的第四大生产要素,而且成为最重要的核心要素。在信息化的过程中,知识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重要的资源。知识作为一种生产投入要素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知识投入可以代替物质投入,从而达到节约物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知识经济主要由知识劳动者创造。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知识劳动者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劳动者知识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知识经济比重较大,教育程度的高低与失业率密切相关。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的平均失业率是10.5%,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平均失业率仅为3.8%,其中技术熟练、知识丰富的劳动者,其失业率最低,就业率最高。在美国,低技能、低知识的工人相对工资在下降,高技能、高知识的工人相对工资在增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的迅速上升,导致蓝领工人减少,白领工人增加;非知识型工人减少,从事信息处理的知识型工人剧增。

2.产业结构服务化。

作为崭新的社会经济方式,知识经济无论在产业结构、社会结构、人员素质结构还是工作方式上都与以前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迥异。从产业结构看,知识经济时代,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涌现,人类社会开始出现了一大批以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为目的的新兴产业群,如信息产业、智能机械产业、软件产业、生物工程产业、超导体产业、太阳能产业、空间产业、海洋产业等。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社会的主要产业。以知识产业为核心内容的第三产业(有的叫服务业)开始取代第一、第二产业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16]

3.柔性化。

知识经济的出现,导致了社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方式已经代替了大规模的流水线作业。这种“柔性化”生产不仅能够提高效率,而且能够灵敏地反映市场的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由于信息技术和交通的便利,生产开始由集中走向分散,职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先进的通信设备,在家里、办公室乃至出差途中办公。这种生产方式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而且有利于劳动者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

4.世界经济一体化

世界经济全球化既是知识经济的背景条件,也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从经济运行的时空范围的角度来看,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全球化经济。在信息化的同时,知识经济呈现出网络化的趋势。所谓网络化,是指通过信息技术,使各方面的信息和知识连成一体,形成一个网络。知识经济的信息化和网络化趋势把整个世界连成一体,全球化具体表现在现代交通与通信网络将会把整个世界连为一体,全球化的设计、制造、销售与服务将成为时尚,全球化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将成为趋势,人才、资本等也将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从而实现经济、金融的全球化。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全球经济活动的竞争性和依赖性都更加明显。与此同时,知识经济的发展又使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得到进一步加强。[17]

5.信息化。

知识经济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而它最突出的表现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从经济运行方式来看,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化的经济。知识经济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充分发展的产物,是信息社会的经济形态。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在全社会广泛渗透和使用,信息技术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道德等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主要部门;信息和知识成为重要的资源和财富。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对信息与知识的生产、传播、使用能力上的差异。通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网络化进程的加快,使信息、知识的创造、储存、学习和使用方式产生了第二次革命,从而促进了知识和信息的商品化。知识、信息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的速度大大加快,将引起全球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经济的发展日益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生产、分配、消费的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储存以及使用,使整个经济信息化、数字化。[18]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是知识经济的最突出的特点。如美国,从1991年到1995年,其与信息有关的设备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4.4%,其中与计算机有关的投资增速每年高达29.7%。1996年美国企业在计算机和通信设备上的投资高达2120亿美元,而用于传统的工业设备投资只有1300亿美元。自1993年以来,在美国工业增长中,约45%是由信息产业带动的。[19]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信息资源成为和物质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经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信息流[20]

6.创新性。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灵魂,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以知识为基础发展经济,就必须依靠知识创新,因此,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在工业经济时代,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紧密相关;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的地位的重要因素。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基础的经济,是知识作为经济发展的最基本要素的经济,是以知识产业为支柱、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经济。而知识的生产、知识存量的增加、知识的不断更新,首先依赖于创新,包括知识本身的创新,作为知识的应用形态的技术的创新,作为知识的传播、获取和学习途径的教育的创新以及作为知识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保障制度的创新等一系列创新活动。

知识经济是以创新的速度、方向决定成败的经济,靠创新优势来弥补资本和资源的劣势。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固然也离不开创新,但这些技术创新经历的时间比较漫长,范围也比较有限。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速度大大加快,范围将涵盖技术、制度、产品、市场、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并形成一种持续的创新机制,使技术与经济、教育、文化有机结合,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21]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1934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它包括以下5种情况:①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⑤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知识经济的创新既包含了这5个方面的内涵,又在创新的速度上显现出其他经济无法比拟的迅捷。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22]

7.高新技术性。

由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经济,因此,知识经济特别注重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并把高技术作为自己的产业支柱。高技术产业的产出和就业增加最快。高技术产品在制造业中的份额高,知识密集型服务部门发展更为迅速。在政策方面,各国政府注重制定发展科技、教育的相关政策,重视加强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研究与训练的投入。在就业方面,高技术部门就业人数增加,对技术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失业的可能性越小。在知识经济中,智力资源成为第一生产要素,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高技术产业成为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人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23]

8.无形化。

无形化是知识经济的显著特征。首先表现在投入资产的无形化。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知识、智力的拉动。这与传统物质经济中依靠大量机器、设备、土地等有形资产投入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次,知识经济的无形化特征还表现为知识产品及资产的无形化,如信息科学技术中的光纤通信、卫星通信、遥感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等信息产品。成立于1994年3月的美国网景公司,从事网络浏览器的开发,10个月后股票上市,其市值竟高达20亿美元。仅有十几名员工、又无任何传统意义上的固定资产,何以有这么大的价值?由此不难想象知识经济的无形化程度。[24]

9.网络化。

知识经济的网络化特征,首先体现在作为新知识和整个知识资本的增量来源的创新的模型上。传统的理论认为,创新只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按照此观点,创新随着新的科学研究开始,接着是产品开发、生产和进入市场,并随着新的产品、工艺和服务的成功销售而终止。因此,传统理论中的创新模型是线形的。而现代理论认为,创新可有多种来源,包括新的创造能力和对市场需求的认识。创新能以多种形态出现,包括已有产品的增值改进,技术应用于新的市场,利用新技术服务于一个已存在的市场,而且其过程并不是完全线形的。创新要使不同行为者(包括企业、实验室、科学机构与消费者)相互之间进行大量的交流,以及在科学、工程、产品开发、生产和市场销售之间建立和保持反馈。所以,知识经济的创新模式是链环状的。[25]

10.可持续性。

无论是农业时代还是工业时代,都是以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资源为生产力的主要特征,而知识经济时代以高科技为基础,社会经济活动的主流是知识产品的生产、传播和利用。对于自然资源和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还不足20%,远比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小得多,因此不会对能源造成过度开发和利用,不会导致资源枯竭污染。而且,知识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投入生产活动中,可为公众共享并可反复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还会极大地提高劳动力和资本的使用效率,节约稀缺的物质资源,发明新的替代资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26]

二、知识经济与继续教育的互动关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知识经济时代必然改变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必然使社会产生巨大的变革。

(一)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成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1.知识经济的兴起将迫使人们接受更多的继续教育。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曾有人进行过估算,人类现有的科技知识90%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获得的;在未来30年内,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再增加100倍。假如1750年人类的信息总量为1,至1900年则增加到2,1950年则增加到4,1960年则增加到8。信息总量的增长间隔时间不断缩短,但信息总量却成几何级数在增长。据统计,情报文献的半衰期也在缩短,地质学为12年,数学为11年,植物学为10年,化学为8年,机械技术为5年,物理学为5年,金属学技术为4年。现代科技不断变革和加速发展,给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力。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现代科技的变革和加速发展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科学社会化。人要适应社会的这种变化,就要不断更新知识,重建知识结构。对成年人来说,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接受继续教育。否则,就会被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洪流所淘汰。②现代科技持续不断的变革和迅速发展,要求人们接受继续教育的频率要不断加快,次数不断增多,周期不断缩短,真正实践“活到老,学到老”。

其次,知识经济时代也是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科技创新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于物质生产部门,脑力劳动者的数量越来越高于体力劳动者。根据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研究,在泰勒时代10名劳动者中就有9名从事体力劳动,至20世纪50年代仍占多数,90年代占1/5,到2010年只会占到1/10。有人预计到2020年,美国2%的人口就可以生产出足够全国消费的粮食和生产所需的工业产品。也就是说,少数人从事物质生产,大多数人将从事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以及其他服务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知识化将是必然趋势。知识劳动将是绝大多数人谋生的基本手段,知识成为人们的基本消费品。社会给无知者、知识低下者、知识陈旧者的机会将越来越少。因此,要适应社会发展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

再次,知识经济时代还是人们的职业和岗位变换更加频繁的时代。在工业发达国家,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8000多个原有的技术工种消失了,与此同时又出现了6000多个新的工种。据统计,美国人才平均一生流动12次,OECD国家人均5年更换一次工作。这说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引起人的职业变化和岗位流动。自己熟悉的岗位和职业以及所拥有的有关知识会成为明日黄花,或者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已经陈旧过时,不能适应新的需要,“一次充电,终生放电”的时代已成为历史。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接受继续教育将成为人们生存的第一需要。

2.经济收入的增长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使继续教育成为可能。

知识经济必然给人们带来两个有益的结果:一是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丰富人类所需的物质产品,从而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二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从事有效劳动的时间缩短,闲暇时间更加充足。在西方发达国家,长时间带薪休假、弹性工作时间和每周2天工作制度已经越来越广泛推行。我国也早已实行了每周5天工作制。这些都为人们接受继续教育提供了可靠的经济和时间保证,使人们有可能接受继续教育。

3.学习型社会的到来,推动人们接受继续教育。

“学习社会”一词最早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R.M.Hutchins)提出来的。1968年哈钦斯发表了《学习社会》一书,书中对以往的教育理念进行了批判性研究,认为“20世纪应实现新的教育和社会——学习社会”。所谓学习社会“也许就是任何时候不只提供定时制的成人教育,而且以学习、成就、人格形成为目的而成功地实现着价值的转换,以便实现一切制度所追求的目标的社会”。哈钦斯强调要教育所有的民众,使人人为自己学习,使人的潜力得到极大的发挥,尽可能成为聪慧的人。学习社会的目标是提供人在任何阶段的学习机会。1969年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了《迈向学习社会》报告书,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提出社会要提供社区教育、社区学院、空中大学、回流大学等,为学习者服务。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三个基本概念,即“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指出如果学习包括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既指它的时间长度,也包括它的各个方面),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会(既包括它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它的社会的、经济的资源),那么我们除了对“教育体系”进行必要的检修以外,还要继续前进,达到一个学习型社会的境界。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人的生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只有通过经常地学习,才能完善他自己”。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强调了终身学习对教育、政府和社会的影响,认为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

迈向学习型社会,意味着学习和教育将成为人自身发展的基本需要;学习和教育将成为社会成员整个生命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教育将成为一个结构和功能完整的社会体系;学习和教育将成为一种社会责任,而不再是一种义务;学习和教育的形式将包括一切过程,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正规的和非正规的各个过程;学习和教育的内容将包括一切方面,社会的、文化的、专业的、生活的等各个方面;社会及社会的各个组织机构,在行使自己专业职能的同时,还要担负学习和教育的职能。[27]

(二)继续教育对知识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推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与教育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具有更为紧密的联系,教育突出地显示出其巨大的经济价值。知识经济所依赖的智力资本是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知识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主要依赖教育。教育是生产、积累、传播、使用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知识向经济过程融合和转化的桥梁和纽带,知识经济必须以教育发展为基础、为后盾、为保证、为动力。教育是知识经济竞争的基点,谁抓住了教育谁就抓住了知识经济竞争中制胜的根本。

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的创新、传播和转化应用于生产实践变得空前迅速和广泛。知识的急剧膨胀使科技理论和技术知识的老化周期加速。社会劳动者一生只接受一次教育,远不够终身享用,知识经济社会迫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树立一生不断地接受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未来社会的经济发展充满了多变性、难以预测性,加剧了人与人之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竞争性。劳动者一生中可能会从事多种不同的职业,只有不断地学习适应新工作的知识,迅速掌握新技术,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胜。

1.继续教育是知识经济的创新源泉。

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与配置,以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经济的生命线以创新为源泉,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继续教育的任务之一是综合科研和生产实际,使专业技术人员及时、自觉地了解国内科学技术的发展,熟悉和掌握必要的学科、专业方面的新理论、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发创造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继续教育实现了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2.继续教育是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知识半衰期理论”告诉我们,知识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和更新,知识就会出现相对不足,很难满足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而继续教育是解决这一矛盾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继续教育可以使科学技术很快地内化为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的自身素质,从而加强和加快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和速度。继续教育最充分地体现了知识经济是“教育的经济”和“学习的经济”。继续教育就像“充电器”和“助推器”,必然极大地推动着知识经济的早日到来。

3.继续教育为知识经济提供持续而丰富的人力资源。

如果说资本是工业经济的第一资源,那么,人力资源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一个有竞争力的国家不仅需要一流的人才,还必须构建多层次、多结构的知识劳动大军,没有国民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就没有大规模的知识劳动大军,也势必极大地制约知识的吸收、消化和运用;没有国民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不可能形成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知识经济社会,不仅需要一大批有竞争力的专门人才,更要注重开发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梯次配置的人力资源。

知识经济时代的继续教育正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手段。其着重点是开发人才的潜在能力,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建设高素质的专门人才队伍,从而对科技和经济施以积极影响。只有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教育尤其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轨道上来,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2.继续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知识经济社会的特征是知识生产快速,形成知识的爆炸以及知识寿命的缩短。知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核心,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渐被淘汰,知识密集型产业将取而代之,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支柱产业。这种变化意味着绝大多数国民必须适应知识劳动的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劳动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形势下,传统的一般劳动者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面临下岗、转岗的危险。一般劳动者要想转变为知识型劳动者重新就业,就必须自觉加强学习,接受继续教育,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高新技术革命形成了许多新兴的领域和全新的行业,这些都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发展通信事业,就需要一系列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懂得微电子技术的维修工人。这些新兴工作岗位的工人,绝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从事大量体力劳动的工人,而是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又掌握一定技能的新型工人。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需要劳动者知识结构的调整,而且由于技术的更新换代加快,知识更新的周期也相应缩短,所以对于劳动者来说,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掌握最新知识极其重要。这一切决定了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三、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的创新发展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因此,无论个人还是社会团体,乃至一个国家,谁掌握了高、尖、新的科学知识,谁就能站立于时代潮流的前列;谁拥有了大批的现代科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时代呼唤着人才。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对继续教育的依赖越来越大,继续教育的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继续教育作为知识经济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强大的生存发展基础,而且具有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

(一)继续教育观念的创新——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

美国学者莫里斯曾形象地比喻:“观念是人类文化的原子弹。”观念的创新就像原子核的裂变一样,能放出巨大的力量。然而观念的创新,必须以思想的解放为先导。只有彻底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才能使继续教育有所创新。目前,普通高校中的继续教育,都是以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管理过程为模式,缺乏自己的个性、特色和活力,与继续教育的宗旨相悖,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应该在吸收其长处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化教育的理念,打破习惯的思维定式和操作体系的僵化封闭模式,创立一整套符合继续教育内在规定要求的、有特色、有活力、开放型的新模式。

(二)培养目标的创新——由理论型、模仿型转变为应用型、创造型

传统的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其基本特点是注重理论教学,突出原理知识的传授,知识面局限于“是什么”和“为什么”范围,学生的理论知识扎实,但创造能力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强调知识的运用和创新。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更注重指导学生“怎么做”和告诉“谁知道怎么做”的信息。继续教育的内涵在于知识的补充更新,培养目标应该注重和突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及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要突出“怎么做”和“谁知道怎么做”的特点。

(三)教育模式的创新——由单一型、重复型转变为多样型、可变型

受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的影响,继续教育自打引进开始,便几乎完全成了高等学历教育的补充。近几年,随着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这一色彩更加突出明显。当然,在我国的现实情况下,发挥这一职能是完全有必要的,但它不是继续教育的全部或主要职能,在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尽早着手转变这种单一型的模式,真正发挥出继续教育在层次、内容、形式等方面多样性的特征。教材内容滞后于学习需求,是各类教育中的普遍现象。在基础知识教学中,一个版本的教科书几年不变尚且可以理解,但是对于应用型的专业知识教材,就往往引发出了学而无用的问题。继续教育以学以致用为根本,因而在培训教育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尽可能贴近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克服“新瓶装旧酒”,“抬着轿子走老路”的做法。

(四)运行机制的创新——由松散型、自发型转变为可激励、可约束、可保障型

继续教育在新的政策环境下要重新定位,实现自身功能的转变。继续教育在微观上看是一种松散型的在职教育形式,要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就必须依靠法规、政策来调整。而微观的管理制度应当依据国家的、地方的各项法规和政策来建立,从而形成规范化的法律约束、管理约束和测评约束等一系列制度约束机制。通过继续教育立法,建立一整套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把继续教育作为增强国力竞争的一项基本国策,作为每一个专业技术人员的一项权利和义务。由于我国继续教育法尚未颁布,如何根据《教育法》建立一系列与其配套的继续教育法规,是使继续教育走向良性循环的根本措施。继续教育管理机制的重点,是在继续教育主体实施自主办学情况下,形成责、权、利三者统一的约束机制。就是说责、权、利三者必须是对称的,有什么样的责任才能赋予什么样的权利。另外,要建立独立于培训主体之外的评估和监督机制,运用量化和非量化的评估指标体系对继续教育的培训过程进行约束,以保证继续教育的质量和规范的有效实施。对继续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主要是看实施继续教育的各项活动以后,通过提高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以及国民收入得到增长的情况;同时还要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与人才培养质量及数量之比。

知识经济时代的继续教育将更加突出服务意识,坚持科学发展,注重品牌效应,兼顾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专业化建设、专业化管理、专业化教育和科学化发展将是继续教育发展的主旋律,高层次培训和多元化教育模式将是继续教育发展重心,内涵式发展将成为继续教育大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向世界,强化内涵的继续教育将会实现自身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28]

笔者试图通过本章表达下列观点:继续教育的经济属性不容忽视。由前面的论述可知,继续教育和其他教育形式不同,它的受教对象十分宽泛,教育内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性强,教育手段多样。继续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十分密切且独特。当经济繁荣时,经济会支撑继续教育的发展;当经济低迷时,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吸引更多的人员接受继续教育,能够有效地缓冲经济颓势对社会的压力,并且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继续教育从根本上解决的是人的要素问题,因此能够对经济发展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性提供可靠保证。知识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越明显,继续教育的经济属性就会越突出。

【注释】

[1]高丰.经济发展及其度量[J].金融经济,2010(10).

[2]徐佩华.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J].经济理论与实践,2007(12).

[3]Schultz,T.M.Investing in People.Berkley:The University of Calirornia Press,1981.

[4]Schultz,T.M.The Economic Value of Education.Berkley: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3.

[5]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6]林荣日.教育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7]储诚忠.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述评[J].经济评论,1995(5).

[8]蒋义.我国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贡献研究[D].北京:财政部科学研究所,2010.

[9]崔玉平.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算方法综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10]杭永宝.教育发展与就业增长一致性成因及其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3(10).

[11]张凤龙.我国产业升级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09(1).

[12]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1998.

[13]吴季松.21世纪的新趋势——知识经济[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4]曹亚雄.知识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D].武汉:武汉大学,2001.

[15]杨冠琼.政府治理体系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16]曹亚雄.知识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D].武汉:武汉大学,20001.

[17]魏爱军.知识经济的生态价值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18]马立荣.知识经济和企业管理变革[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0.

[19]楚铁雁.巅峰——知识经济挑战中国.中国的未来不是梦(代序)[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8.

[20]魏爱军.知识经济的生态价值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21]马立荣.知识经济和企业管理变革[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0.

[22]刘传清.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建设[D].武汉:武汉大学,2005.

[23]魏爱军.知识经济的生态价值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24]陈岩.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的会计确认与测量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商学院,2008.

[25]张岩:知识经济的内涵及测度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1.

[26]焦芳.知识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3.

[27]郭涛.论继续教育产生的背景与发展趋势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10(1).

[28]第六战略专题调研组,郝克明,张力.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