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概况_继续教育多变

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概况_继续教育多变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概况_继续教育多变第二节 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概况在继续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以便找出我国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这一阶段可以说是我国继续教育的孕育阶段。他把国外继续教育的概念和情况介绍到国内,促进了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

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概况_继续教育多变

第二节 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概况

在继续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以便找出我国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

一、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历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继续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目前的繁荣之势。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继续教育呈孕育状态(www.guayunfan.com)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教育的方针是“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并规定了要“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务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这些规定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继续教育”的说法,但体现了我国对继续教育的初步认识,对我国今后继续教育的起步和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

在此规定的指导下,1953—1956年共出现了三次大的扫盲高潮,普遍地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开始出现各种继续教育的萌芽,如由各级各类学校举办的函授,各单位举办的短、中、长期的培训等。这些教育可视为一种“准继续教育”。由于当时人们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故这种“准继续教育”更多地体现为补偿教育。当然我国在注重发展补偿教育的同时也注意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如1955年12月199—28日,高等教育部与多部委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全国职工业余教育工作会议,时任高等教育部部长的杨秀峰在《大力发展从小学到大学的职工业务教育,努力提高职工文化水平和培养国家人才》的报告中提出,职工业余教育担负着两大任务:一是普遍地提高职工群众的文化水平;二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管理干部。[19]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基本建立,国内矛盾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此后成人高等教育大发展,成人教育系统初步形成。

20世纪60年代,新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兴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涌现出来,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爆炸”的时代。由于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许多新技术、新理论、新学科必须经过再教育的形式才能被很快地掌握。因此从70年代始,继续教育的“黄金时期”到来。[20]但是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正是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经济、文教各方面都处于不正常状态,教育系统陷入混乱和停顿。成人教育遭到严重破坏,机构基本被撤销,队伍基本被解散,各级各类成人学校绝大多数被迫停办。[21]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这个时期我国教育战线的正常教育都基本中断,何谈继续教育?因此错过了国际上掀起的继续教育运动。这一阶段可以说是我国继续教育的孕育阶段。

(二)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继续教育起步并快速发展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我国继续教育开始步入一条健康发展之路。特别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心任务的转移和“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确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我们要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造就这样的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任务。”然而,在我国教育停顿的十年期间,正是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之时,相比之下,我国科技队伍的知识已经严重老化和陈旧。正是这种“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促使了我国继续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复苏起来。各地出现的外语班、业余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刊授大学、进修学院的迅速恢复,以及一些厂矿企业和科研设计部门举办的各种短期培训班等,都是我国继续教育开始正常发展的标志。

正当我国继续教育正常发展之时,第一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在墨西哥城举行,清华大学的张宪宏教授前往出席。他把国外继续教育的概念和情况介绍到国内,促进了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一些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根据国际继续教育的发展情况,结合自身的实际,围绕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对工程技术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竞争机制的形成,社会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愈加迫切。[22]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就制定了有关继续教育的一系列规定。198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科学技术干部管理工作试行条例》,劳动人事部(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各部门、各地方政府相继设置了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继续教育工作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1984年11月,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成立。198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批准成立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标志着我国正规继续教育的起步。1986年,我国“七五”计划报告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对科技人员继续教育的制度”,从而第一次把继续教育突出地列入政府工作范围。

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正式提出“积极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同年10月,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颁发了《企业科技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这是我国专门为继续教育制定的第一个行政法规。同年12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六部门联合颁发了《关于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提出:“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已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职务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重点是中青年骨干。”由此,继续教育对象扩展到了所有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

1988年,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划转劳动人事部统一管理。劳动人事部随后制定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法规和规划,加强了指导与规范。1989年,人事部着手起草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成为指导全国继续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文件。

可以看出,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在这一阶段主要还是在“补课”,补因十年文化大革命而落下来的课。这一时期继续教育主要偏向于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也是时代的要求。在此阶段,国家大力恢复和发展工业,希望以工业的发展来带动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工业的发展,势必引起对技术人才需求的增加,也因此加大了技术人才的培训和再教育的需求。继续教育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获得偏重性发展的。当然,这一时期继续教育的探索和发展,为我国后续继续教育的推进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

(三)20世纪90年代至今,继续教育发展被提到战略高度

1991年12月,人事部印发了《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八五”规划纲要》。1994年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将继续教育纳入了我国教育体系之中。199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从法律上确立了终身教育的法律地位。1996年教育部在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时指出,要“进一步发展各类型的职前、职后培训和继续教育,基本形成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不同层次教育相衔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教育制度和体现终身教育特点的现代社会教育体系”。

20世纪90年代十年间的发展可以说是继续教育的奠基性发展:继续教育开始纳入国家立法和国家发展规划之中;继续教育的资质设定开始规范化和高质量化;继续教育的形式多样化;继续教育的多层级体系开始形成。我们也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观点和要求,从思想和立法、行政实践角度开始践行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一部分的重要地位,继续教育蔚然成风。

到了21世纪,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要求:“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2003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构建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各类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

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支持“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开展远程中小学教师非学历培训试点工作的通知》,利用互联网使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更加方便,范围更加广泛。这也是对新的继续教育方式的一种尝试。同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党同志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并且要求“要进一步完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教育体系,完善继续教育和培养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目前,终身教育的理念已逐步贯穿于我国继续教育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并促进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新的继续教育体系的构建,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第八章专门谈到继续教育,提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至此,我国党和政府已经开始从战略高度对继续教育予以充分关注和高度重视。我国的继续教育已从分散的、缺乏制度化与规范化的模式,逐步发展到制度完备、管理科学、操作规范的专业化模式。从国务院部委、行业主管部门到地方各级政府,直至基层企事业单位,都设有相应的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和人员,建成了覆盖面广泛的继续教育网络和培训体系,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社团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协调工作,建成了显著中国特色的继续教育体系。我国继续教育还具有活动广泛深入、内容比较丰富、形式比较多样的特点,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人才保障。

二、我国继续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继续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

继续教育在我国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为社会各方面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继续教育为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作出了巨大贡献。

《纲要》第八章将继续教育作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方式,显示了继续教育的国家战略意义。继续教育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一部分,在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继续教育体系格局。继续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机制改革,以及形式的多样化,使得这个体系已经基本覆盖了各行业、各年龄层次、不同学历背景的人,不同的人可以在继续教育体系中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教育形式,以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加之继续教育的灵活性,为具有继续教育需求的人提供了时间上的便利,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人们继续学习的愿望,这一切都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提供了可能性。

2.继续教育为社会建设提供了大量人才,满足了社会发展需求。

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掌握知识和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与技能需求对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出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劳动者必须在其职业生涯内不断地学习、更新已有的知识和技能。[23]传统学校教育下的人才在进入社会时,尚需要一个适应社会需求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人才的供应,而继续教育则有效地克服了这一矛盾。继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做到积极应对社会需求、调整教育思路,使得培养的学员具有针对性,能即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有效满足对人才的需求。

以继续教育中的网络教育为例,2003—2005年,网络教育共招生257万人,已培养具有本、专科资格的毕业生130万人,其中符合科技人力资源条件的占绝大多数,达111万人,约占四种渠道培养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7.3%。[24]这一数据仅仅反映继续教育发展的一部分,但就其培养的人才的百分比来看,足以表明继续教育在人才培养和人才提供方面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继续教育通过对人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人才的智力开发向深层次发展,使人的潜在的能量得到充分发挥,进而造就了一批善于创新、富于挑战、勇于开拓的复合型人才,有效地满足了社会的人才需求。

3.继续教育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手段,是科学生产和再生产以及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重要途径。继续教育不仅具备普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一般性作用,还具有特殊性作用。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受教育对象可直接将所学知识用于工作岗位,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宏观层面来讲,继续教育的发展有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更新使得劳动者能够推动生产的深度、精度和广度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和高质量化。同时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和高质量化发展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知识密集产业快速发展,传统的依靠纯粹的劳动力发展的产业走向萎缩,实现产业升级。

从微观层面讲,继续教育的发展使得从业人员能够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消化、吸收、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以及开发研制新产品,采用新工艺,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实现生产力的转化,把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这种发展也有利于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4.继续教育对提升国民素质作出了重要努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大力发展教育,推进继续教育的多样化,使得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公众,教育不再是个别人的特权,而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教育的普及意味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并为建设文明有序的社会奠定了民众基础。

继续教育已经成为不断提升国民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主要教育形式。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与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矛盾将愈加突出。人们在解决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后,必然会更为迫切地要求接受多层次的教育。而我国继续教育正是在实践中,以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面向就业市场等教育多样化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广泛的教育服务,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实践证明,继续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作用是极其明显和巨大的。[25]

(二)我国继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继续教育在类型、规模、层次、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其中既有继续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也有教育规模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扩大和提高,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然而,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我国继续教育还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如下。

1.教育观念陈旧,对继续教育的内在规律认识不足、缺乏长远规划。

我国的教育观念陈旧,长期存在重学历教育、轻培训教育,重全日制教育、轻业余教育,重一次性教育、轻继续教育的现象。虽然不少高校设立了继续教育学院,但受经济利益驱使,一些继续教育学院管理不规范,质量意识不强,给学校和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由于地方和行业保护思想严重,使高校等有办学实力的机构无法开展跨行业、跨地域的继续教育,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影响着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和人才培养质量。

由于对继续教育的内在规律认识不到位,我国的继续教育的发展还囿于成人教育的发展思路,在很大程度上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思路,并在形式上进行了简单化的处理,没有与社会发展、行业发展、人们就业或再就业等紧密相连,更没有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服务,既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脱节,也没有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26]

对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滞后,已开展的继续教育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缺乏理论层面的诠释和认识的统一,导致社会评价的不稳定性和对继续教育的误解。

2.继续教育体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继续教育体制还不健全,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继续教育管理机构来对继续教育进行宏观指导、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继续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保持各阶段教育的连续性,又要注重与行业发展的结合,建立有效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要建立各继续教育机构的有效协作和教学合作。当前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和政策规范的欠缺无法有效地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支撑。[27]

继续教育法规制度还不健全,没有从法制上确立继续教育的地位。我国继续教育法规制度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家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的继续教育法,从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到企事业单位也没有建立起比较健全的继续教育法规制度和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尽管人事部曾颁布了《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七个省市颁布了继续教育地方性法规,但因约束机制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强,往往使规定流于形式,无法保障继续教育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优势。

此外,在继续教育的财政投入方面,制度保障的功能也较为薄弱。

3.继续教育意识淡薄,对定制教育认识不足。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社会的整体教育水平还不高。继续教育起步较晚,社会上有些单位或部门至今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未到位,常常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再加上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尚待完善,国家及单位对继续教育的投入有限,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时间、经费等没有保障,致使许多地方继续教育发展动力不足。

同时,继续教育自身的发展也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走进市场,有的放矢地运用经营产业方式发展。但目前开展继续教育的各类机构,包括高等院校很少对社会需求市场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未能及时客观把握企业和社会需求变动,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导致继续教育运行机制缺乏活力。

近几年,国内各类名目繁多的民办培训机构,学校与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举办的培训机构并存,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培训市场十分无序,致使我国继续教育在吸引社会力量,尤其是企业的广泛积极参与方面不到位,未能实现校企双方深层次合作。面对巨大的继续教育市场,高等院校发展继续教育也只是停留在利用学校富余资源层面,没有自己稳固的阵地,办学资金的来源渠道不广泛,无法满足大批量、高层次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继续教育的师资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质量有待提高。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继续教育培养人才的任务更加艰巨,不断培养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的各方面人才将成为继续教育发展要解决的首要课题。

然而,继续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素质高低。继续教育专业化师资建设不足,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谈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成为天方夜谭。没有一流的师资,很难有一流的继续教育,因此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是提高继续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继续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此外,现阶段由于有的继续教育机构只重视一味地争取生源、不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有的继续教育组织和人员思想不端正,把继续教育当作创收的手段,忽视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从而严重影响了继续教育的办学信誉。得不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同,我国继续教育质量提高面临瓶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应成为继续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