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识经济下的技术创新与增长

知识经济下的技术创新与增长

时间:2022-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知识创造、知识积累、技术学习的创新的作用,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农业经济时代不足10%,在工业经济后期达到40%以上,到知识经济时代将达80%以上。在创新经济中,上述技术的迅速革新已经开始为那些已经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的商业企业和地区创造财富和经济优势了。

第二节 知识经济下的技术创新与增长

一、从知识经济到创新经济

(一)知识经济与创新

随着知识技术信息作用的加强,知识经济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这种影响更多地体现在知识对经济增长的多层面作用上。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知识创造、知识积累、技术学习的创新的作用,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农业经济时代不足10%,在工业经济后期达到40%以上,到知识经济时代将达80%以上。正是基于此,科学家和经济学家们都认为,如果说200年前工业经济开始替代农业经济,那么如今知识经济正开始替代工业经济,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4]然而,无论是实践上还是理论上,就知识和技术而言,许多学者一致同意把两者看做知识经济增长的动力。这种动力效应的发挥,无外乎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来实现的。例如,20世纪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创新和发明所发挥的作用,其表现是建立了大量的工业研究实验室以推动技术革新,设立了许多研究性的大学以推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发展。[5]彼得·德鲁克曾说:“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知识已经成为首要产业。这种产业为经济提供必要的和重要的生产资源。”[6]

在Solow(1956)和Swan(1956)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知识的增长是由经济系统之外的力量决定的,均衡的人均经济增长率等于外生的知识增长率。Arrow(1962)对外生知识的假设提出了批评,进而指出知识的增长是“干中学”的结果,是由经济系统所决定的,使得人们对知识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认识前进了一步。后来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新知识的产生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厂商R&D投入的结果,R&D成本等会影响到知识增长的速度,从而导致了各国间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此外,他们还非常强调知识溢出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7]如果从整个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18世纪以来出现的几乎所有的经济增长,最终都可以归功于创新。[8]

专栏10-1 知识:经济增长的源泉

发端于20世纪中叶的、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在20世纪90年代显现了强大的扩散力和驱动力,产生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并促使传统产业发生了显著变化。基于现代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变革,使得世界经济,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出现,尤其是90年代美国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9]与以往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相比,知识经济时代的突出特点是,经济增长不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等有形要素,而是依靠知识创造、知识积累、知识扩散和知识利用。2005年年底世界银行发布的《国别财富报告》指出,国家越是富庶,自然资源在其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低,无形资产比率则越高。根据统计,2000年全球人均财富为9.6万美元,其中,无形资本就占了78%,远远超过自然资本的4%,以及生产资本的17.6%。[10]

在新经济增长理论影响下,有人将知识经济称为“新经济”,但是其实质是一种创新经济,因为被创造出来的新财富的核心是创新带来的更大的变革加速度。而智力资本,即不断进步的知识资源是创造新财富的核心。人造卫星、电信、生物技术、微芯片技术的进步、嵌入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数字技术、光学技术以及在可再生能源的重大突破都是这个迅速变化环境中的组成要素。在创新经济中,上述技术的迅速革新已经开始为那些已经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的商业企业和地区创造财富和经济优势了。这种现象或许就暗示着地区之间的经济优势和经济力量将会有革命性的转换。那些进入(也就是说,把在教育和人们的技能方面的投资当做财富的最大来源)创新经济的企业或地区将会繁荣起来。那些不开发人们智力资本的地区,如拉美、阿拉伯中东和非洲,他们的政府机构、工业企业、大学以及非政府组织都存在功能障碍,这些地区将会继续衰落。[11]

(二)创新投资与创新经济

创新经济实质上就是创新和经济的聚合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创新的经济活动——创新经济,以及经济活动的创新——经济创新。创新的经济活动是指一种有价值的新的经济行为;经济活动的创新是指在现有经济活动中,进行新营运模式变革(新元素的加入),使其产生附加价值。然而,不论创新经济或是经济创新,均是以创造价值为目的,这两类活动都是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以现代服务业为例,其新增加值可以来源于两种渠道。一种渠道是发展新的服务业(创新服务业),例如,包括技术研发服务业、设计服务业或是智权服务业等。这些服务业类型都是过去服务业分类中所不曾出现的,因此在整体服务业产品生命周期曲线(PLC)中属于起步阶段(Initial Stage)。另一种渠道是服务业创新,即通过新科技与新营运模式,让传统服务业加值与提升竞争力,而所谓的传统服务业即是处于产品生命周期曲线(PLC)中成熟期或是衰退期之服务类型。[12]

创新经济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创新信息技术的大规模投资驱动的。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与经济竞争中,研究开发与投资、技术发展和创新成为许多国家保持经济增长、维持这些国家在知识经济中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史无前例的科学技术进展正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基础,现代化将越来越依赖于信息和知识。美国重新夺回经济强国以及维持住领先地位,主要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带动。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网络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13%,是同期GDP增长的60倍左右。创新技术的集合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世界各个地区引入并整合,这将使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与其他人相处的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它将使我们用新的方式创造地区财富提供机会,而我们却只是刚刚开始理解这种新的方式。近20年来,科技知识的知识产权通过专利、版权和其他一些新式法律保护形式,日益得到肯定和强化。[13]

(三)知识经济与经济增长

发达国家在历经工业化、后工业化时代后,正在进入信息化、知识化时代,其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在传统三次产业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第四次产业——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型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升级是经济转型、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和核心内容。

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不过是初现端倪,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将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然而,毋庸置疑的是,知识经济对产业及其结构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相对于工业经济时代的钢铁、汽车、纺织等资本、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型产业则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的特点,而且知识型产业的高增长性、高渗透性、高扩散性、高效益性以及高的产业关联性,正在成为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或转变的产业动力:一方面,知识技术产业化的趋向增强,知识产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持续提高和增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传统产业在吸收、利用知识技术产业化的溢出效应的同时,其自身知识化趋向也不断增强,加速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与换代,不仅扩大了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提高了产业附加价值比率,而且传统产业技术基础的改善以及它对知识型产业的巨大需求,客观上有力地支持了知识产业的发展。这样,在知识型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国民经济的产业技术基础将发生急剧变革,从而影响着社会生产、交换、分配以及消费等各个环节,这将为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奠定基础,并促进这种转变过程。

二、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从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看,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正在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急剧的改变。发达国家在历经工业化、后工业化时代后,正在进入信息化、知识化时代,其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在传统三次产业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第四次产业——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型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升级是经济转型、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和核心内容。

(一)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力

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正在兴起的知识经济,经济不断增长,社会财富持续增加,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更具体地讲,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指国民经济的产业构成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更加符合和促进生产力的高层次发展。具体而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于科学技术的新产业,以及最能吸收当代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产业发展速度快、牵动作用强、附加价值高,并能够广泛地在现有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性地对已有生产要素加以重组,形成新的生产函数,使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或使生产规模、质量在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得以扩大、提高,从而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直至主导地位;二是在新兴主导产业形成的过程中,相对传统的产业既支撑新兴产业发展,又可以从新的主导产业发展中获得“溢出效应”,加速和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即使其产业增长方式实现革命性转变——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产业的增长速度和所处的生命周期各不相同,总有一些产业衰退(渐渐退出市场),也总有一些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占领或主导市场)。不同产业间此消彼长的“自然演化”过程,构成了产业结构变迁的主要内容,其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主导产业的更迭,而主导产业的变更又是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标志。一般认为,哪个产业或行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可用R&D强度或R&D活动来表示)越活跃,对创新成果的吸收和融合能力越强,创造能力越强,或者创新成果的商业化、产业化速度越快,周期越短,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越强。那么,这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就可能更快,规模就可能更大,影响也就可能更广泛。如果这种产业又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波及效果,就可能会发生新一轮的产业变革甚至产业革命,进而导致产业结构突变——实现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和升级,几次科技革命及随后的产业革命足可以证明这一点。

假设某个行业率先取得技术突破,或受科技创新的影响更大一些,那么该行业将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和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而且由于科技创新的某种“偶然性”在不同行业中的分布是不均衡的,这就使不同行业有可能进入产业交替增长的“自然演化”过程。[14]与此同时,科技创新在相关行业上的应用,以及通过前向、后向、旁侧的扩散和渗透效应,也可能形成一个新的主导产业群。W.W.罗斯托曾对此问题进行过精彩的刻画,他认为,“任何一个时期,部门都是以不同的速度,或前进或后退”。这种速率大体上与上一次重大的(或根本的)技术突破(或技术创新)的时间有关,“此次突破使这些部门进入报酬递增的阶段。处于高增长率和报酬递增阶段的部门,向后与它们提供机器和原料的部门相联系;在横向上,它们促进它们所在城市和地区的发展;向前它们也有联系……用新的发明和革新是有利可图的”。另外,科技创新与某行业增长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受该行业的技术进步特点(或技术成熟程度)、“是否有一系列外生的创新机会”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可能受该“行业的技术变化是否是累积的”的特性所制约(理查德·R.纳尔逊、悉尼·G.温特,1997年)。很明显,这些因素在不同产业或行业中的分布是不相同的。这样,科技创新的行业差异就会导致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主导产业变更,从而使产业结构处于不断的调整或变革过程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是一种科技创新推动型的产业结构变革。当然,这种变革的范围、深度及速度最终还将受一个社会的需求情况所制约。在分析了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内在机理之后,我们又将面临另一个问题:这些机理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事实上,这些机理的作用是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的。

(二)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具体途径

一般的,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主要有:国民产品的需求结构、消费倾向与消费结构、投资结构与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劳动力和资本禀赋情况、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国际贸易,以及产业政策和经济制度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技术和制度。这里仅从科技创新或技术创新角度来研究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并假定制度不变。技术进步主要是借助科技创新(技术创新是其主要内容),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产业的投入产出状况或生产要素的配置和转换效率,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变革。从供给方面看,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扩大劳动对象范围、提高管理水平等途径来实现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具有直接性;从需求方面看,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则是通过创造和影响生产需求、消费需求以及出口需求,借助于需求结构这一变量来实现的,属于一种间接影响。在现实经济中,这两种影响常交织在一起,共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1.科技创新促进了劳动分工,并改变劳动力就业结构

随着科技进步和分工不断精细化,体力劳动力和脑力劳动力的比例变化加大,从而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结构以及产业(工业)结构。例如,在机械化初期、半机械化自动化和自动化阶段,体力劳动力和脑力劳动力的比例分别为9∶1、6∶4和1∶9。又如,在高技术企业内部的员工结构中,研究开发人员、市场营销人员所占比例较高,现场作业人员所占比例较低,形成“哑铃型”就业模式。另外,科技创新既可以创造出一些新的职业,也可能使某些职业消失。例如,由于打字机的出现,曾使打字员这一职业风光无限,而程控交换机的问世则加速了话务员职业的消失。这是科技创新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途径,其他途径大多是这一途径的转化形式。

2.科技创新使不同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出现差异

科技创新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生产力是随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其根源在于劳动分工。如前所述,由于不同行业的经济技术基础和“技术机会”不同,科技创新的产生及其对行业的影响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可以通过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反映出来。作为科技创新的结果,哪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高,哪个行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低于整个社会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行业内的企业情况也是如此),就会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导致生产要素在不同行业间流动,最终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一般的,相对于农业(生产经营的特殊性)而言,工业、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上升得更快一些,这样,产业结构就可能呈现出“一、二、三”顺次演进趋势,在工业内部则表现出“轻工业化—重化工业化—高加工度化—技术集约化”的特征。

3.科技创新通过影响需求结构来改变产业结构

科技创新与需求结构之间存在极强的互动关系,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是以需求为媒介的,即“新知识和技术革新的这些影响是在增长进程中一层层地添加在已存在的需求结构上的,它不论是对为了适应改变了的生活条件还是为了对新产品做出反应,都会造成新的需求压力”(库兹涅茨,1999年)。也就是说,科技创新一能满足消费需求,使居民用于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享受和发展需要上的支出比例上升,带动服务业发展;二能够满足生产需求升级,拉动固定资产投资,从而改变生产技术基础和生产结构;三可以改变出口需求结构,如由“进口替代”转向“出口替代”再到“出口导向”等。这样,需求结构的改变必然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4.科技创新催生一批新产业,同时也削减一些旧产业

例如,第一次科技革命产生了现代纺织、炼焦和钢铁业,使人类社会进入机械时代。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则催生出一大批以微电子等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这些产业逐渐在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从而引起新一轮主导产业的变更。与此同时,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的开发与利用,又使得某些传统产业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利用高分子合成技术生产的化学合成纤维,就减少了纺织工业对农业的依赖,是基于农业的某些纺织业规模不断缩减,等等。这种新旧产业交替过程,一方面使农业、工业地位下降,使服务业地位上升;另一方面则使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向知识技术集约化过渡。

5.科技创新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并使产业出现融合趋势

这种现象在新的基于ICT的技术—经济范式下,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果说旧的技术—经济范式的特点是“用机器制造机器”,那么基于ICT的新范式则以“用芯片制造机器”及随后的“用机器创造芯片”为显著特征。这种现象一方面使产业结构出现“软化”,即高技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更为突出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ICT的高渗透性和高扩散性,也使得某些传统产业不像传统产业了。电子系统现在占到一辆高级轿车总成本的70%,普通汽车的1/3,难怪WTO前总干事鲁杰罗感叹道,现在的汽车工业已不像是传统的制造业,更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业。所以,科技创新不仅使产业结构呈现出知识技术集约化的趋势,而且也使得产业界限日趋模糊。这样,产业结构就会不断地向高级化、现代化阶段迈进。

(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

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从本质上讲,产业结构变动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也是通过需求这一媒介起作用的,即产业结构影响需求,需求拉动技术创新。这种过程与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有些许相似,只不过它属于一种逆向关系而已。由于需求诱导,某一产业可能会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为了使整个产业的总产出水平能够保持适当的规模,为了提高或改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再加上竞争影响,这一产业中的企业一定会加大技术投入,改善工艺流程,重新组合现有技术,并有可能掀起新一轮固定资产投资或更新高潮(也可能渊源于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这种过程必将对科技创新形成强大的需求,从而推动科技创新。施穆克勒曾经对此做出如下解释:最主要的发明导致投资急剧膨胀,投资增加又促使产生更多改进的发明,而且需求力量促进了发明,即投资越多,就要有越来越多的发明来满足这些行业所需要的资本货币需求(F.M.谢勒,2001年)。相反,如果某个产业处于落后状态或进入衰退期,该产业将“自然”地选择(假设没有其他外力作用)退出或重生。很明显,前一种选择可能会延迟科技创新进程,因为它不会对科技创新构成需求或所形成的需求规模较小,而需求却是科学和发明之母。相比而言,后一种选择将促使这些“落后”产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进行重组和改造,这无疑会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反过来讲,这也意味着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将为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因此,产业结构将对科技创新的方向、速度和规模产生很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产业结构将“内生”地决定着技术进步(当然,两者也将“内生”地决定于更基本的市场因素,如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等),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变动的结果。

从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看,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正在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急剧改变。这次革命的突出特点就是缩短了新技术从发明到商业化的周期,加快了信息技术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15]在这种条件下,谁抓住了机遇,谁就获得了未来制胜的法宝。况且有些技术的跨越又比较容易实现,如生物技术等,这无疑为中国缩短与国外技术差距、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时机。

三、基于知识的新一轮产业革命

知识经济时代的出现意味着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周期。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都相对应着一种新的科技基础和新的产业。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和增长的差异,不再取决于其资源禀赋状况,而在于人力资本投资与积累,以及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这标志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酝酿与形成。新一轮产业革命是以生产、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技术革命为初始基础。这些新技术最早出现于5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应用而迅速普及,潜力无穷。[16]

(一)现代技术发展日益重要

20世纪中叶,信息通信技术(ICT)的重大突破、快速更新及其扩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使人类社会发展正在告别传统工业化阶段而步入信息化时代。以生产、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技术革命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基础。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融合,产生了以信息技术创新群以及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产业群。在这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推动下,灵活生产、清洁生产、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等新事物,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信息革命引发的信息技术创新与扩散、发展与融合,为人类提供了社会和经济发展新的途径与技术范式。与此同时,整个世界也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发展周期,信息技术及其产业成为主导力量。经济史学家保罗·戴维发现,美国经济充分利用电气化的潜力整整花了40年(1880~1920年),他认为信息技术“可能类似这么长久”。如果将信息技术的大规模使用界定在90年代,照此推算,新一轮产业革命至少还可以持续20~30年,潜力无穷。经过90年代的辉煌发展后,目前信息技术处于关键转折阶段,正在向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过渡,如何更有效地利用ICT或者促使ICT技术更大范围地扩散成为财富创造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这意味着地区之间的经济优势和经济力量将会有革命性的转换。那些能够重视知识资本战略价值并将它与本地经济有机结合的国家和地区将会繁荣起来,那些不开发人们智力资本的地区,则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二)知识资本作用增强

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知识资本成为一种战略资源。纵观人类现代化文明进程,各种资源及其组合一直是其发展基础。在工业化时代之初,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三个动力。到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科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新的动力源泉。随着信息革命影响的日益增大,教育、创新与软件等知识资本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基础性力量。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和增长的差异,不再取决于其资源禀赋状况,而在于人力资本投资与积累,以及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当今社会进步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和知识的力量,但不是依赖人的数量,而是依赖人的知识水平,依赖高度专业化的人才”。所以,进入20世纪以来,教育、培训、研究开发、信息和协调等无形资本增长速度,以及健康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在多数OECD国家,专业和技术人员在就业总人数中的比例在20%~35%。20世纪70年代之初,美国上述无形资本投资所占比重开始超过基础设施和设备、自然资源等有形资本份额。另外,社会生产与协作对劳动者的教育水平与技术熟练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就业机会与其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例如,在OECD国家的就业人口中,28.2%的就业者拥有高等教育学位,1997~2001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人数以年均2%~6%的速度持续递增,其中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平均失业率高达10.5%,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失业率只有3.8%。

(三)知识型产业发展壮大

信息技术渗透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知识型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最重要构成部门之一。主导产业变化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点。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信息通信制造及软件等信息服务业,逐渐取代传统的钢铁、石油化工、汽车等成为主导和支柱产业,使得整个国民经济结构呈现出“资源耗费少、资源效率高和新型服务业发达”的新格局。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与其他知识含量低的部门相比,计算机、电子和航天等知识高度密集产业的产值和就业增加得最快。1970~1993年,OECD国家的知识高度密集产品在制造业中份额翻了一番多,达到20%~25%,而教育、通信、信息等知识密集型服务部门发展更为迅速。据估计,主要OECD国家GDP的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四)传统产业知识化

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知识型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信息通信技术在变革前者的同时又催生出一批新兴产业,如光学电子、医疗电子器械、汽车电子、航空电子等行业。产业部门结构的变化,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2000年,根据21个OECD国家的统计,ICT产业占全部就业量的6.6%。1995~2000年,OECD国家的ICT产业新增就业300多万人,平均年增长超过4.3%,超过全部企业新增就业岗位的两倍多,ICT服务是就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正在替代传统制造业成为创造新增就业机会的重要渠道。此外,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由于许多企业采用了网上销售方式,如网上购物、电子支付等带来的便利和效率,既增加了价格信息透明度,又减少了信息搜寻成本,从而使得人们有更多的空闲时间用于学习与工作。

(五)政府积极推动

新一轮产业革命之所以能够发生于美国,政府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行动。1993年,美国政府制订并实施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从宏观上勾画出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框架;1997年,克林顿签署了“全球电子商务框架”,明确了美国政府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的原则和政策措施,并要求政府各部门在一年内制订相应的行动计划,从法律建设、市场开发、科技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为互联网络发展营造有利环境。美国重新夺回经济强国以及维持住领先地位,主要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带动。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网络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13%,是同期GDP增长的60倍左右。在美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影响下,其他国家也在积极采取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新一轮产业革命所带来的新机会,抢占战略制高点。21世纪初,德国政府提出了“2006年信息技术研究计划”,其目的是提高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质量,并拓展德国作为国际伙伴和竞争者在信息技术研究中的作用,为维持和创造工作岗位打下基础。爱尔兰在2000~2006年的国家发展计划中明确指出,科研、技术发展和创新确是保持经济增长、维持其在知识经济中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专栏10-2 以色列科技产业的繁荣之道

2005年是自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以来,以色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好的一年。世界最大的芯片生产商英特尔2005年12月宣布,将在以色列建造一家新工厂。目前,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以色列公司有70多家,仅次于美国。以色列高新技术产业之所以大获成功,其原因有三个:①军民两用技术协调发展。以色列的军队在采用新技术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并与民用工业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例如,生产夜间观察设备的埃尔比特系统公司,其客户包括美国军队。②高素质人才。以色列无论男女都必须在中学毕业后服兵役。许多人由此了解了各种高技术系统,则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职业。③与美国关系密切。这种特殊关系使得以色列新创办公司在寻找投资者、谋求股票上市时很自然地选择美国。此外,以色列政府一直努力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某些区域发展。

资料来源:格雷格·迈尔:“以色列高科技产业从低迷走向繁荣”,美国《纽约时报》,2005年12月26日,转引自《参考消息》,2005年12月28日,第4版。

(六)亚洲地区孕育着巨大成长机会

可以把基于ICT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大体区划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晶体管和微处理机是主导技术力量,产生了微电子、计算机、程控交换机、空间通信、移动通信、外部设备、多媒体、信息服务等产业。另一个阶段是90年代之后将进入以通信宽带(网络技术)和软件为主导技术的新一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基本上以美国为主导,第二个阶段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美国、欧洲、亚洲一些国家的ICT产业实力日益接近,而且亚洲有可能成为ICT生产与应用的新中心。90年代进入高潮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整个世界的资源配置方式,并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与其他人相处的方式发生着显著变化。史无前例的科学技术进展正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基础,现代化将越来越依赖于信息和知识。能否抓住机遇,实现一个民族的伟大繁荣与振兴,关键取决于能否制定一个充分利用新一轮产业革命机会的战略,取决于能否对下一轮产业革命科技基础的构建与强化。 [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