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述评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述评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国内外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相关资料进行梳理、归纳,有助于从教师职业认同的现有研究中借鉴有益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启发研究思路。教师职业认同是对教师这一特定的群体进行的职业认同研究,是与教师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相关的研究。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述评

陈 辉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管理学院,浙江宁波315100)

摘 要: 加强教师职业认同研究有助于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对国内外教师职业认同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当前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界定还不够清晰,研究方法也应该注重量化与质化研究相结合,教师职业认同相关因素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 教师;职业认同;综述

作者简介:陈 辉,山西长治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管理学院辅导员,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对国内外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相关资料进行梳理、归纳,有助于从教师职业认同的现有研究中借鉴有益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启发研究思路。文章将从职业认同相关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对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不同方法论和不同问题研究领域、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等方面进行系统归纳,具体如下:

一、教师职业认同概念界定

1.关于认同

对认同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说法:«现代汉语大辞典(上)»中对“认”有5个解释:(1)认识;辨别。(2)认为;看作。(3)同意;承认。(4)应允承担;愿意承受。(5)认命;认吃亏。对“认同”的解释是:(1)指承认是同一的。(2)认可,赞同。[1](P503)在«辞海»中对“认”有3个解释:(1)认识;辨别。(2)认为;当作。(3)承认。并对“认同”作出了定义:在社会学中泛指个人与他人有共同的想法。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为他人的感情和经验所同化,或者自己的感情和经验足以同化他人,彼此间产生内心的默契。分有意的和无意的两者。[2](P1094)在«汉英大词典»中,对认同的解释是:(1)(认为有共同之处)identify(with)。(2)见“认可”。对“认可”的解释是:approve;accept; confirm。[3](P1267)“认同”即赞成、接受、使……更坚定的意思。笔者认为从上述对“认同”的词义解释可以看出,认同一词有明显的主体与客体的联系,认同的主体是人,认同的对象可以是人、是物、是观点或是行为等。认同是一个主体主观能动性很强烈的词语,所以认同的发生必然有程度的区别。认同有浅有深,有积极与消极的分别等。

分析了“认同”的词义后,不同的学者对认同的定义、理解角度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主体对认同客体范围的不断深化和认同客体与主体的相互作用两方面。从认同主体对认同客体的深化角度看,可以归纳为从“自我”到“团体”、“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人类必须认识自身,所以“我是谁?”“从哪里来?”“往何处去?”这一涉及人的安身立命的思索自古以来,不仅是哲学中认同问题的核心,而且促进了人类社会各门学科的发展。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命题[4](P75),可以说是关于人类认同问题的经典哲学命题,这也是人类认同“自我”的体现。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人们的认识能力也越来越强,人类不仅改造着客观世界,同时客观世界如社会环境对人的思维、行为也发生着反作用。随着人类交往的频繁,人与人之间、人与集团之间都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人类个体此时的认知不仅受客观世界的影响,同时也与周围人发生着联系。在西方,较早对“认同”概念作出解释的代表人物有威廉·詹姆斯和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把认同看作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是个人对他人或团体的外貌、规范及价值等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5](P68)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认同”的内涵已从最初的“认识自己”开始向“自我-团体”转变,但侧重点还是在自身人格或自身意识的构建。如美国«心理学百科全书»中认为认同是指主体同化、吸收其他的人或事,不断建构自身人格的过程。[6](P147)艾里克森用“同一性”来描述认同的形成过程。他认为认同是个体对自己的身份或角色的确认,并且将认同的主观层面解释为认同对象之间的自我统合过程与确认自己在团体、社会中所承担角色的过程。并认为人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就会使个人的方向迷失,产生同一性危机。假如产生同一性危机后,没能得到积极有效的解决,人就会因感觉不到自身的存在而处于混乱状态,从而导致诸多心理问题。[7](P110~118)顾明远在其主编的«教育大词典»中对认同做了如下定义:“认同即自居作用,是把自己亲近的人或尊重的人作为行为榜样进行模仿或内投自身的过程。”[8](P390)

社会学和心理学派对认同的研究充分体现了认同中“自我—社会”的互相作用机制。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认为,“自我”源于社会互动,认同是主体有意识的选择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的统一,个体只有融入某社会团体并与该团体的成员进行互动交往,才能实现个人的认同。[9](P107~128)

综上所述,认同是认同主体与认同客体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认同客体可以是“自我”(指自我意识、自我概念或自我人格等),可以是“团体”或“社会”(指团体或社会角色等),认同不仅受自身因素的影响,还与主体生活于其间的团体、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2.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

教师职业认同是对教师这一特定的群体进行的职业认同研究,是与教师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相关的研究。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存在不同的解释,有的研究用“教师认同(teacher identity)”;有的研究用“教师职业认同(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从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职业认同的不同定义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一种观点侧重于从教师主体自身的认知出发,强调认同主体(如教师)对职业不同程度的认知及发展,比如Dworet,D.(1996)指出教师“认同”即指教师个体对自己作为教师的整体看法,以及这些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何变化、发展。[10](P67~68) Kelchtermans,G.(2000)认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指教师个人对自己身为教师的理解,是一种具有高度自我意识、自我涉入的职业。[11](P209~211)我国学者吴慎慎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个人对自己作为教师的概念,是教师认知工作情境,赋予意义并采取行动的动力与核心。[12]另外还有于慧慧提出的观点:“教师职业认同是指教师从心底接受这个职业,并能对职业的各个方面作出积极的认知和正面的评价。”[13](P9)

另一种观点侧重于从认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出发,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这里面又有两种情况:一种侧重于强调认同是建立在主体与客体共同的基础上,是认同主体与客体达成的共识。如Goodson& Cole(1994)认为教师认同及其发展是确立在个体和职业两者的共同基础之上的。[14](P85~105)Sachs, J.(2001)指出教师的职业认同是由他人、社会及教师自己共同赋予教师职业的一系列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作为区分教师和其他群体的标准。[15](P149~161)另一种是强调教师认同主体与认同客体(包括职业、环境、社会等)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既是一种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状态。如Kerby,A.(1991)指出职业认同是对实践经验进行解释和再解释的反复的、动态的过程。[16](P201~209) Melucci, A.(1996)认为认同永远处在重建和磋商中。教师的职业认同会依据个体因素、情境及紧急事件而多次改变。[17](P78~90) Van den Berg(2002)认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教师的个体经验与其所处的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及制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18](P577~625)我国学者魏淑华(2005)提出:“教师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过程’是说,教师职业认同是个体自我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状态’是说,教师职业认同是当前教师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19](P18)

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学者、专家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定义,笔者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主体与职业客体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教师对自身的认同(如对自己能力的认同等),对职业的认知、对职业环境(包括学校与社会)的满意程度,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情感等,是一种认同状态;同时教师职业认同又是教师主体与职业客体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教师对职业、职业环境的认知、情感或意志影响到教师的职业认同,反过来教师的职业认同度对教师的行为具有反作用。

二、教师职业认同研究方法论

笔者查阅了国内外有关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教师职业认同及相关研究就已经开始,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两种研究方法。质化方法主要有理论分析法、教师访谈法、教师个人生活史的研究方法等,量化方法主要从不同维度、模式进行职业认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国外教师职业认同研究方法分析

通过对国外教师职业认同相关研究资料的收集、分析,笔者认为国外教师职业认同研究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通过质化方法研究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过程、特征及其相关因素。这里的质化方法主要包括:

第一,理论分析法。如Coldron and Smith通过理论分析和推论的方法,得出如下观点: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对其自身所处的各种环境的有效反射;职业认同的程度集中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从一定意义上讲,课堂实践是唯一的途径。[20](P711~726)Dillabough通过理论分析和自身的反思,认为现代教师由于工作的要求,承担理性和指导性的角色,掩盖了原本真实的、松散的自我,对教师的自我认同有影响作用。[21](P373~394)

第二,教师访谈法,即对有限数量的教师作结构性或半结构性的访谈。如Gardner(1995)对44位1888年至1917年出生的退休教师的开放或封闭式的访谈,认为:教师通过训练后,职业生活会趋于稳定,即专门的训练对教师的职业认同有影响;教师对最初学得的技能的不断精致化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容和要求。[22](P107~128) Mawhinney and Xu通过对7位教师的观察、现场记录和访谈,结果认为:教师建立一个新的职业认同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一定长的时间;预备教师在工作中必须主动投入到提高职业技能上去。[23](P632~639)

第三,采用教师个人生活史的研究方法。如Goodson and Cole对7个教师进行生活史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职业团体的观念对教师的职业认同形成有重要作用;教师教育需要促进教师职业潜能和人格实现。[14](P85~105)

Antonek, McCormick and Donato通过对两位师范生个人生活史的分析,认为:虽然两个师范生都很成功,但是每个人有不同的成长轨迹;教师对自我的形成和发展是独特的和复杂的;教师职业认同受许多不同来源的知识的共同影响而形成;对人格进行研究(类似于人格分析)可以作为建构职业认同的合适工具。[24](P15~27) Samuel and Srephens通过对两个南非师范教师的个案研究,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职业成长的动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所能够达到的阶段;教师对角色和职业的认同会受到来自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的许多挑战和影响;师范生的实习经历对他们职业认同的形成有影响。[25](P475~491)

(2)运用量化的方法,通过职业认同量表等方式,从不同的维度、结构对教师职业认同进行研究。在为数不多的涉及教师职业认同结构研究中,框架比较清晰的有Kremer& Hofman(1981)和Brickson(2000)的研究。

Kremer& Hofman认为教师职业认同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中心性(centrality),即指教师职业认同本身的意义、重要性;价值(valence),即指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师产生的作用和吸引力;同一(solidarity),即指教师个体与其周围环境对教师职业产生共鸣;自我表现(selfpresentation),即指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认同的意志、行为表现。[26](P89~93)

Brickson提出了教师认同的三因素模式,认为教师认同的形成和确立从理论上可以分为个人的、集体的、相互的三大因素,每个因素又包含了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4个方面:个人因素即指教师认同要以教师的自我意识为出发点,对教师个体来讲要在知、情、意、行方面有充分的自我意识,不仅能意识到自我的独立性,更要发挥个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与社会环境互动;集体因素即指教师的认同受到集体因素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来讲要在知、情、意、行上有集体意识,并且受集体意识的影响,个体与集体和周围环境是密切联系的;相互因素即教师的认同是教师个人意识与集体意识在互动中的相互统一。[27](P82~101)简言之,教师的职业认同是受到教师个人、教师所处的集体或社会环境、教师个体与所处环境的互动情况等因素影响的。

2.国内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主要问题领域

(1)对有关教师职业认同的国外文献进行分析、归纳,主要以文献综述的方式出现,如魏淑华、宋广文(2005)的«国外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沈之菲(2005)的«近十年西方教师认同问题研究及启示»,严玉梅(2007)的«国外教师职业认同研究概述»,韩效辉(2010)的«教师职业认同文献述评»等。

(2)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不同维度、结构对教师职业认同进行研究,制定教师认同的有关量表,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已有的对教师职业认同结构建构主要从以下两种角度去建构:第一,从心理学和认知学的角度来建构教师职业认同所包含结构,比如Brickson[25](P475~491)和魏淑华[19]的研究;第二,从教师职业认同的对象所包含的不同方面来建构职业认同结构,如Kremer[26](P89~93)& Hofman和于慧慧[13]的研究。国内有代表性的学者有于慧慧(2006)在对湖南省小城市中学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的研究中,根据文献综述和访谈结果,定出职业认同的9个维度:职业能力:对于自己从事这个职业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的认同情况,即对当前凭自我的能力是否胜任职业的判断;职业意义:对教师职业给个人带来的意义、价值的认知;职业特征的认识:包括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特征的认识;对领导的认同;对同事的认同;对学生的认同;对工作回报的认同;对工作背景的认同;对所在学校有归属感或集体感的判断。[13](P9)魏淑华(2008)的«教师职业认同研究»,在文中作者通过理论与实证结合的方法,提出了教师职业认同是一个由职业价值观、角色价值观、职业归属感、职业行为倾向四个因子构成的多维度结构。在此基础上编制的«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测量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工具。[19]周珂(2010)在«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研究»中将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的结果相互支持、相互验证得出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是一个由价值认同、情感认同、能力认同、持续认同和投入认同5个因子构成的多维度结构,编制的«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8]孙利、佐斌(2010)在«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与测量»中,对湖北地区1353名中小学教师作为有效被试参与了研究,从半结构访谈入手,经过预测、正式施测,提出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量三个维度,它们分别是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价值;本研究以社会认同理论为理论基础,把“教师职业认同”定义为“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内化态度,包括积极的信念,情感和行为倾向”。[29](P80~83)

(3)对不同学科、群体的教师进行职业认同研究,试图找到不同学科、群体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及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分析。如温红艳(2009)的«山西省成人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研究»,通过对山西省3所成人高校的188名成人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访谈的方法,作者发现从整体上看,山西省成人高校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基本认同,但是现有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工作却让他们感到从事成人高校教师这一职业并不能完全实现自身价值,因此职业的意志并不坚定,离职和离岗的倾向也比较大。针对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作者通过对现状的反思,从社会、学校、教师个人3个层面对提升山西省成人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水平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30]丁洁(2009)«中学政治教师职业认同及其相关研究»以连云港市市区不同性质的幼儿园教师为研究对象,发现中学政治教师职业认同在不同群体人口学变量(年龄、教龄、职称、工资水平、幼儿园性质、是否担任行政职务、婚姻状况、职业动机、工资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学历”、“班级”、“班级人数”这三方面上没有差异等情况。[31]贾盈楠(2010)«小学男教师职业认同研究»中对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内的5所小学的男教师187名和女教师68名的职业认同状况的调查发现,总体来说这187名小学男教师基本认同自己的职业,但是在认同的各个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教龄职称等方面)中存在差异等。[32]

此外,还有学者对中学政治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与职业幸福感问题进行研究。有代表性的如宁晚玫的«中学政治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通过MBI-ES调查问卷对C市的120名中学政治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从总体看,中学政治教师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但从总体上看,还没有达到严重的地步。[33]陈梅英在«中学政治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中通过调查得出从总体来看,中学政治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不容乐观,他们在工作中经常有挫折感,存在人际关系不融洽和身体健康状况下降等幸福感缺失的现象,并探讨了影响政治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主客观原因。[34]

三、国内外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不足

通过对国内外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总结、归纳,笔者认为国内外教师职业认同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定义界定还不够清晰。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有的研究用“教师认同(teacher identity)”有的研究用“教师职业认同(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有代表性的观点如Mayer, D(1999)认为:教师认同是建立在教师个体对教学的认识和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核心信念基础之上,这种认同会随着经验而不断被塑造和再塑造。[35](P161~179)Sachs, J.(2001)指出教师的职业认同是由他人、社会及教师自己共同赋予教师职业的一系列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作为区分教师和其他群体的标准。[15](P149~161)

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定义界定角度不同。如一种观点侧重于从教师主体自身的认知出发,强调认同主体(如教师)对职业不同程度的认知及发展;另一种观点侧重于从认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出发,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里面又有两种情况:一种侧重于强调认同是建立在主体与客体共同的基础上,是认同主体与客体达成的共识;一种是强调教师认同主体与认同客体(包括职业、环境、社会等)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既是一种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状态。

(2)目前我国教师职业认同研究在理论上多数还是基于对国外相关研究介绍综述的基础上,但可以看到的是实证研究正在受到学者的重视。在研究中注重了从人口学变量的角度对教师职业认同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多基于基础教育领域,分学科、群体的教师职业认同研究还不够多,而以中学政治教师职业认同为研究的实证研究更是凤毛麟角。这很可能是因为,目前国内尚没有专门用于测试中学政治教师职业认同的量表。本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制定相应的研究工具。本次中学政治教师职业认同问卷可以作为中学政治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测量工具,同时也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测量工具。中学政治教师职业认同问卷的编制以期为我国中学政治教师管理、中学政治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教育等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加强我们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及职业认同对教师生活、工作的影响。

(3)教师职业认同相关因素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大部分学者都注重从人口学变量上(性别、年龄、教龄等)进行教师职业认同研究:如国外Beijaard和Bloom等人的研究,国内主要有魏淑华、于慧慧等人的研究,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其他相关因素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关于教师相关因素的研究如。Gaziel[36](P331~338)、Kremer-Hayon[37](P149~162)等人通过研究发现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还有研究表明职业认同影响教师的动机、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国内学者魏淑华在研究中发现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工作价值观、教师工作满意度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与教师离职倾向存在显著负相关。本文在对教师职业认同进行人口学变量分析后,还对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从业动机、教师职业意志、教师对学校管理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深化教师职业认同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大辞典(上)[S].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2]辞海[S].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3]汉英大词典[S].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让·布伦.苏格拉底[M].傅勇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引论新讲[M].苏晓离,刘福堂,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6]Alan E.Kazdin.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7]Erikson E H.Childhood and Society.W.W Norton& Company, 1968.

[8]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词典[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9]Beijaard,D.Meijer,P.C.,& Verloop N.Reconsidering research on teachers’professional identity[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4,(20).

[10] Dworet, Don.Teachers’identities: overview.In Michael Kompf, W.Richard Bond,Don Dworet& R.Terrance Boak(eds).Chang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Teachers’professionalism identities and knowledge[M].Falmer Press, 1996.

[11] Kelchtermans, G.Telling dreams: A commentary to Newman from a European contex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0,(33).

[12]吴慎慎.教师专业认同与终身学习:生命史叙述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3]于慧慧.中学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研究-来自湖南省小城市中学的调查[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14]Goodson I.F.Cole A.L.Exploring the teacher’Professional knowledge: Construction identity and community[J].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1994,21(1).

[15] Sachs, Judyth.Teacher professional identity: competing discourses, competing outcomes[J].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2001,16(2).

[16] Kerby, A.Narrative and the self[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1.

[17] Melucci, A.The Playing Self:Person and meaning in the planetary societ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18] Van den Berg, R.Teacher’s meanings regarding educational practice[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2,72(4).

[19]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0]Coldron,John& Smith, Robin.Active location in teachers’construction of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ies[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991,31(6).

[21] Dillabough, J.A.Gender politics and conceptions of the modern teacher: Women, identity and professionalism[J].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99,20(3).

[22] Douwe Beijaard, Pauline C.Meijer, Nico Verloop, Reconsidering research on teachers’Professional identity[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4,(20).

[23] Mawhinney, H.& Xu, F.Restructuring the identity of foreign-trained teachers in Ontario schools[J].TFSOL Quarterly, 1997,31(3).

[24] Antonek, J.L.McCormick D.E.& Donato,R.The student teacher portfolio as autobiography: Developing a professional identity[J].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7, 81(1).

[25]Samuel,M.& Stephens, D.Critical dialogues with self:Developing teacher identities and roles-a case study of South Afric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0,33(5).

[26] Kremer, L.and Hof man,J.E.Teachers’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burnout[J].Research in Education, 1981,34.

[27] Denver, Brickson.S.The impact of identity orientation on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outcomes in demographically diverse setting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0,25(1).转引自沈之菲.近十年西方教师认同问题研究及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5,(11):10-13.

[28]周珂.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河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9]孙利,佐斌.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与测量[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5).

[30]温艳红.山西省成人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1]丁洁.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及其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2]贾盈楠.小学男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3]宁晚枚.中学政治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D].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4]陈梅英.中学政治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5] Mayer, D.Building teaching identities:implications for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M].Paper presented to the Australian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 1999.

[36] Gaziel, H.H.Sabbatical leave, Job burnout and turnover intentions among teach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1995, 14(4).

[37] Kremer-Hayon, Burn-out among Israeli Arab school principals as a function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with teach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dership in Education, 2002, 5(2).

Research Review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CHEN Hui

(School of Management, Ningbo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100)

Abstract: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will benefit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effec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Reviewing related researches about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home and abroad, the author found that current definition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is not clear enough.Research methods should be the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and the related factors to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should be further deepened.

Key words:teacher, professional identity, research review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