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消费问题研究现状述评

消费问题研究现状述评

时间:2022-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国内消费问题研究现状(一)关于消费问题研究在我国兴起的原因学者们认为消费问题在当代中国凸显的根源在于社会转型的社会背景。处理好消费问题才能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与异化消费研究相联系,人们研究了消费与大众传媒,特别是与广告的关系。

一、国内消费问题研究现状

(一)关于消费问题研究在我国兴起的原因

学者们认为消费问题在当代中国凸显的根源在于社会转型的社会背景。有论者指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也就是从供给导向型经济逐渐转变为需求导向型经济,或者说从生产导向型经济转变为消费导向型经济。从社会发展趋势看,消费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物质生产,它也成为生产发展的标志。处理好消费问题才能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

社会的转型不仅是制度的转型,也是观念的转变。有论者指出,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消费观念是重积累,轻消费,重贡献,轻享受的消费观念,那时认为生产是财富创造过程,消费是财富消耗过程,积累是善,消费是恶,生产姓公,消费姓私,人为地抑制人们的消费。[12]实际上,消费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天然合理的行为,消费是再生产循环的一个必要环节,这个环节为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我们不能人为地限制它的发展。根本性的认识应该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消费需要而生产,从这个意义上,消费是根本意义上的善。

社会的转型还包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表现在消费观念上就是从“人的依赖关系”社会的消费观念到“物的依赖关系”社会的消费观念的转变。传统社会消费观念的特点是重节俭,轻物欲,精打细算,知足常乐,这有积极的一面,但它与过去物质匮乏、生产力低下相联系,也与统治阶级的倡导,传统道德观的约束有关。在现代社会,随着技术的更新、分期付款,信贷消费以及广告术和市场营销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转变。能挣会花,寅吃卯粮,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等,这些观念都极大地刺激了消费。

(二)关于消费的含义

最早关注消费问题的是经济学,这是因为消费是经济活动过程中与生产、分配、交换相并列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凯恩斯所言,它是“一切经济活动之唯一目的,唯一对象”。所以,最初关于消费的定义,是经济学的定义,即消费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消耗和使用,用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欲望。但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消费还有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的含义。有论者指出,消费不只是受生物因素驱动的,也不纯然是由经济决定的,而是更带有社会、象征和心理的意味,并且自身成为一种地位和身份的建构手段,如为了蔽体防寒而穿衣不一定称为象征消费,但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地位而穿名牌服装才是这种象征消费的含义。消费是一种符号运作的系统行为,实物是符号象征的媒介,两者的结合才构成完整的消费对象。消费还应该有第三种含义,有的学者认为应该考察消费现象背后的人的存在状态,即人的价值存在状态。[13]但还没有明确地提出一个关于消费的哲学定义。我们认为应进一步把消费的含义上升到哲学、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高度上来研究。

(三)消费异化和消费与大众传媒特别是与广告关系的研究

有论者指出,工业文明往往通过刺激消费来维持和扩大生产,结果把消费者引向崇拜物的方向上去,使人陷入了在异化消费中认识不到自己真正需求的境地,使人成了消费机器。片面追求物质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畸形发展--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相对低下的精神状态。

与异化消费研究相联系,人们研究了消费与大众传媒,特别是与广告的关系。有论者认为广告是生产经营者把自己的销售意志转变为消费者的消费意志的一种社会机制,是生产经营者推销消费者并不需要的消费品的阴谋诡计。有论者把广告对人们的影响概括为制造欲望和时尚的机器,日常消费中的匿名权威,认为广告导致商品的符号崇拜,导致人们更多地追求商品提供声望和表现消费者的个性、特征、社会地位以及权力的功能。

(四)关于消费主义的研究

有论者指出盛行于全球的消费主义虽然与经济现象密切相联,但它更主要的是一种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决定消费者欲望需求的已不再是经济领域里的因素,而是由文化或意识形态领域下的控制,实际上,商品的消费过程变成了灌输与操纵过程,消费主义所承载的已经不仅是百姓居家度日的伦理,它通过反映特定意识形态在人们日常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中行使着对大众道德、思想、观念的控制与主宰,消费文化必将造成一个全球同质的西方文化的社会。[14]消费主义实际上是一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反映的意识形态,消费者不仅受产品制约,实际上受产品生产者制约,被他们的广告所左右,为他们人为制造的虚假需求和意识形态所控制,消费不仅是一种物质交流,而且是一种社会与文化交流,交流主体不仅获得一种物质产品,也获得一种精神产品,即观念,所以商品流通的过程实质上是意识和思想的流通过程,对一种商品的认同,暗含了对一种观念的认同。资本主义通过商品流通来达到文化殖民的目的,为西方文明普世化创造条件。西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造成一种文化霸权和文化帝国主义倾向。[15]

(五)可持续消费问题

有论者指出,工业文明以来所形成的,我们现在正在极力追求的消费方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挥霍型的消费方式。具体表现在它追求的是一次性的消费方式,对深加工消费品的追求,过度包装,远距离运输造成的资源浪费等方面。[16]

关于可持续消费的含义,学者们普遍认为可持续消费应该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消费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需求的消费,即符合代际公正的消费,它意味着提供满足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和有关产品,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资源和有毒物质的使用以及在这些服务或产品的寿命周期内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17]

有学者从生态伦理角度研究可持续消费,指出,消费不仅取决于经济承受力,而且也应取决于伦理承受力;整个社会都应放弃片面的消费观念与增长模式,把注意力集中到生活质量的问题上来,从而进入自我生活的时代,这样就要区分消极性消费与自主性消费,自主性消费是指无需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而又能推进人的自我实现的消费方式。有学者指出可持续消费的意义,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善国际关系,缓和南北矛盾,有利于人类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等。

有论者把可持续消费的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它首先应具有公平性,适度性、生态性、理性、主体自觉性等特征。要改变以不可持续的消费为前提的传统工业生产方式。以可持续消费为前提的经济运行方式,应该是新的信息技术经济、生态经济运行方式,因为它们都能节约能源、防止环境污染。

(六)关于消费与休闲关系的研究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国家假日经济政策的实行,以及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向往,人们有了更多的休闲活动,休闲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休闲与消费是相伴而生的,休闲是消费的条件和诱导,休闲是消费的对象,人们对消费与休闲的关系问题更加关注。[18]

综上所述,目前消费理论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消费在现代社会的内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第二,结合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背景,对消费问题研究兴起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三,探讨了消费主义潮流对全球文化的影响。第四,研究了异化消费和消费与广告的关系问题。第五,探讨了可持续消费的内涵、特征、意义以及与可持续消费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方式等问题。第六,探讨了休闲消费问题。

二、国外消费问题研究现状

在国外,最早对消费进行研究的是消费经济学,而且它取得的成果也最丰硕。消费心理学科的诞生是与消费经济学、心理学及其他分支学科的生成有直接关系的,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心理科学理论在实证研究中不断向消费领域渗透,与消费有关的社会经济文化问题又反作用于应用心理学的结果。1895年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家盖尔首先把心理学原理引入消费者从看广告到购买过程的实验研究,1901年斯科特首先提出消费心理学的术语。消费心理学研究消费者在消费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

消费文化学把消费定义为是文化的一种,它指的是通过社会成员的消费行为而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如酒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还有物质消费文化、精神消费文化、象征符号消费文化、规范消费文化等。

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营销学等应用消费学科主要研究不同群体消费模式,目的是帮助市场决策和制定市场策略,实现销售增长。

消费社会学研究社会成员的消费行为过程(包括购买行为、使用行为、以及使用后行为)和行为规律,而且研究社会成员扮演消费者角色所发生的社会行为。

国外对消费具有哲学意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异化消费、快乐主义、生活风格、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视角,最主要的是后现代主义的消费理论。

异化消费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研究的主要内容。他们的消费理论建立在关于真实个体与虚假个体、正确需求与错误需求的区分基础之上,对“消费主义”采取“精英主义”的批判立场。

“快乐主义”发源于英国的“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从大众主义立场出发,对包括消费主义在内的大众文化进行了价值中立的分析。“快乐主义”范式把消费主义看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寻求新奇的、想象性的快乐活动和浪漫伦理。

生活风格视角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布迪厄,强调消费生活是一种风格的体现,是一种结构性条件内化为主体的“惯习”的结果,是不同阶层的“品位”在消费领域的实践。

后现代主义消费研究源于鲍德里亚、詹明信和费瑟斯通,他们认为,在后现代社会,消费不再是工具性活动,而是符号性活动;消费越来越涉及失去了固定“所指”的“自由的”和“被解放了的”“能指”,成为“对符号进行操纵的系统性行动”。

女性主义视角揭示了消费所隐藏的男权社会中男女不平等关系以及消费购物作为女性“反叛”的符号意义,其代表人物是露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