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内研究现状与述评

国内研究现状与述评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国内研究现状与述评实践表明,人类城乡发展的漫长历史呈现出乡村孕育城市—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融合的阶段与趋势。以上国内诸多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本书立足嘉峪关市城乡空间结构优化和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机制的特殊性问题展开特色化的整合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也为本书实现创新研究提供了可能性较大的拓展空间。

一、国内研究现状与述评

实践表明,人类城乡发展的漫长历史呈现出乡村孕育城市—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融合的阶段与趋势。[1]中国城乡发展迫切要求实现统筹协调,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传统症结及其各种矛盾,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这既是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重要步骤,又是中国城乡发展的最终目标。

(一)研究进展

如何科学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历来是我国理论和实践中亟待破解的关键与难点问题。1949年以后,国内对于城乡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内地建设、三线建设、工农关系等的角度出发,为国家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提供政策依据。

1978年以后,以费孝通、张培刚、毛汉英、覃成林、张可云等人为代表,我国有关城乡统筹发展问题在理论研究和政策主张方面,先后围绕两个大局、沿海优先发展、西部开发等国家战略,分别形成了城乡区域协调配套改革主张、城乡区域良性互动主张和统筹城乡发展等政策主张。其间,王积业对我国二元结构矛盾与工业化战略选择的研究、曾菊新提出的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周叔莲和郭克莎的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论及张国对城乡结构转换问题研究等都非常具有代表性。

21世纪以来,围绕“五个统筹”和区域“四轮驱动”协调发展问题,以林毅夫、蔡昉、樊杰、胡必亮、王景新、石忆邵等人为代表,我国经济学、地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城乡一体化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形成了诸多丰富经典的代表性成果。

特别是近10多年来,由于国家对城乡发展差距问题的持续关注和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确立,直接促进了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对于城乡差距状况、城乡发展失衡根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工业化、城市化与城乡制度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剩余劳动力转移、城乡贫困、城乡边缘区发展、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效率与公平、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大中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社会经济效益协同耦合等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特别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在不同年度分别资助立项国家重大委托/重点/一般/青年或自筹项目,就城乡发展问题进行宏观层面的理论与应用综合性、前瞻性、战略性指导研究[2]

如今,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壁垒,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已成为中国各级政府和广大城乡人民的基本共识。特别是重庆和成都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江苏常熟市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首个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固定调研联系点等以来,东南沿海发达区域和内陆欠发达区域在实施城乡一体化实践中不断创新,各具代表性的城乡一体化模式颇具区域特色,这些都为我们在新时期探索嘉峪关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和重要启示。

(二)简要评价

城乡一体化战略思想是伴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逐步确立起来的,也是中国共产党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总结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批判借鉴各种发展理论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中国城乡居民可以自由流动和迁徙,国家提倡工农联盟、城乡互助,因而城乡关系还没有出现问题,国内学者对城乡关系的研究总体上是以政策性应用研究为主的。这些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同程度地受到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那场以布哈林为代表的“协调发展派”和以普列奥布拉任斯基为代表的“超工业化派”之间的著名的工业化论战的影响。[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乡发展差距急剧扩大,城乡关系日益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研究领域,并在理论研究中先后形成了城乡协调配套改革主张、城乡良性互动主张和统筹城乡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等政策主张。

以上国内诸多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本书立足嘉峪关市城乡空间结构优化和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机制的特殊性问题展开特色化的整合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也为本书实现创新研究提供了可能性较大的拓展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