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模式创新“读写议”之效果分析

教学模式创新“读写议”之效果分析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读写议”已经由最初学校组织在文科类专业课程中推行,发展到包括部分理工类专业课程在内的800多门课程、600多名教师参与、涉及全校学生的广泛的群体性教学实践活动。2009年10月,本研究就“读写议”在对学生学习成长的影响、学生的反应及执行情况展开问卷调查。此外,各科教师在进行“读写议”教学时,对于学生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学生对教学模式的理解也存在一定偏差。图1反映了学生对于“读写议”教学模式的认可态度。

教学模式创新“读写议”之效果分析——基于浙江工商大学师生的调查[1]

苑韶峰[2]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 要:“读写议”是浙江工商大学针对本科生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一项重要探索,为了不断完善“读写议”这一教学模式,本文就“读写议”的实施效果,对学生进行了问卷及访谈调查。通过对400份问卷的统计分析,不仅量化分析了“读写议”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优化这一教学模式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读写议;教学;调查;创新

一、引 言

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成败得失的关键,也是进入21世纪以来各所高校努力探索的方向。始于1993年的“读写议”是浙江工商大学的一项重要教学模式创新,其将文科教学由传统的灌输式转为教、学、议相结合的形式,把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的教学融为一体,通过指导学生联系课堂教学的内容去阅读一些课外资料;在课堂上对所阅读的资料结合课本知识展开讨论;并在课堂老师讲解、课外阅读和讨论基础上练习写作带有一定学术性的小论文。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很强的自学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积累,浙江工商大学“读写议”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被其他高校运用到学生培养中。如1993年和1994年两年,学校本科学生公开发表的论文仅有7篇,而从1995年到2003年,公开发表论文1093篇,平均每年超过100多篇,2009年,公开发表论文超过600多篇。“读写议”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发挥了基础、途径、深化的作用。目前,“读写议”已经由最初学校组织在文科类专业课程中推行,发展到包括部分理工类专业课程在内的800多门课程、600多名教师参与、涉及全校学生的广泛的群体性教学实践活动。

在充分肯定“读写议”教学模式所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试图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完善“读写议”这一教学模式,为此,本文基于对学生问卷及访谈调查,通过统计分析,不仅量化分析了“读写议”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优化这一教学模式的建议和措施。

二、问卷和访谈调查的设计

2009年10月,本研究就“读写议”在对学生学习成长的影响、学生的反应及执行情况展开问卷调查。此次调查主要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调查在学生集中就餐点和自习场所进行,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433份,回收问卷398份,回收率91.9%,其中有效问卷379份,有效率95.2%。有效问卷调查对象中大一学生52人、大二学生124人、大三学生129人、大四学生74人。

此次问卷共设计了17个问题,其中16个为封闭式问题,最后1个为开放式问题。调查包括学生年级,以分析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读写议”行为反应,学生的“读”“写”“议”时间分配,“读写议”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三、“读写议”实施效果的统计分析

(一)对“读写议”教学模式的认知情况

在对“读写议”教学模式的了解程度调查中(见表1),表示“非常了解”的同学占20.6%,主要集中在大三、大四高年级;半数学生表示“基本清楚”;同时有将近30%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和“完全不知道”,主要集中在低年级,且年级越低所占比例越大。这种情况与学校“读写议”课程安排相印证,调查期间大一学生对“读写议”的了解仅仅来源于少数开设“读写议”教学的课程、专业导论课堂上教师的介绍及与学长的交流,而大四学生则有可能已经经过多门课程的“读写议”训练。此外,各科教师在进行“读写议”教学时,对于学生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学生对教学模式的理解也存在一定偏差。

表1 学生对“读写议”教学模式的了解程度

图1反映了学生对于“读写议”教学模式的认可态度。总体上看,认为这种教学模式“非常好”与“好”的达到48%,认为“一般”的同学占到39%,认为“差”和“很差”的同学占到13%。从某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读写议”这种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有待提高。这说明“读写议”这种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老师对“读写议”论文的批改反馈情况、书目的推荐,等等。

图1 学生对“读写议”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

(二)“读写议”对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成效分析

从每学期平均阅读量来看(见表2),88%的同学少于四本书籍,其中49%的同学少于两本,随着书籍数量的增加,阅读的人数是逐渐减少的;其中大一到大三年级有半数同学阅读量在两本以下,而大四年级则有半数以上同学阅读量在2—4本。这一方面由于,随着年级的增高开设“读写议”的课程比例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大四同学面临考研、就业、实习等现实问题,相关的“读写议”阅读材料正好可以满足此类需求。从阅读频度来看,59%的同学只读一遍,35%的同学部分阅读。从阅读方式来看,只有10%的同学能够达到精读,88%的同学是进行泛读和选择性阅读。这与大学生课业压力、平时学生活动较多不无关系,没有太多的时间用于阅读。随机访问的结果显示,在组织中担任干部的学生读书时间与其他学生相比明显减少。根据不同的年级,选择“精读”同学的比例也有所不同,大一到大三年级间,随着年级上升,比例也逐渐下降,相对来说,大四精读的比例较其他年级高,这与各类相关考试有关系。所读的文献中国内专著所占比重最大,占到41%,专业教材和国外专著分别占到27%和24%。关于文献来源,超过半数的学生向图书馆借阅。由于网络的普及,加上寝室可以连接到学校图书馆内网,有21%的学生会采用网络资源进行相应的阅读。

根据调查数据可知,多数学生因“读写议”每天用于读书的时间在半小时到1小时之间,占了37%,其次是1到2小时,占25%,两者累计占到6成以上,说明大部分同学的读书时间集中在半小时到两小时。而少于半小时的占20%,说明这部分同学或者是由于时间不够,或者是由于对读书根本就没有兴趣等原因,几乎不读书。相应地,有近两成同学喜欢读书或者特别好学,其读书时间在2小时以上,这种情况随着年级的增高,比例增加,高年级的学生更注重于为未来的工作生活做准备,如四年级的被调查的同学中,读书时间超过2小时的占31%。偏向学习方面的学生,经过一定时间,已经适应了这里的学习氛围,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了,所以平时读书的时间比较多。而偏向工作实践方面的学生,有的自己着手创业,有的打工兼职挣钱,空余时间比较少,所以看书不到半小时的学生也有很多。

从写作时间来看,有3成同学不到一周内完成写作,有4成同学1月之内完成写作,近两成同学1—2月完成写作。这表明3成同学只是为了交作品而应付,近3成同学比较认真努力完成作品的写作,这与作品较少得到反馈与约束有关。从课堂讨论准备时间来看,有36%的同学不准备,有35%的同学只用1—3天准备,只有两成多同学用1—2周准备。这种情况与“读写议”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有关,在讨论环节,由于时间关系,只有少数同学主题发言,这部分同学和感兴趣的同学会认真准备,其他同学只是抱着有需要时即兴讨论的想法。

表2 学生阅读情况调查

(三)“读写议”对提高学生其他能力的成效分析

为了全面评价“读写议”对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在调查分析“读写议”对学生读写能力影响基础上,我们也就读写议对提高学生其他能力的成效进行了调查,表3结果显示,只有少数人认为“读写议”教学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起着很大的作用,有3成同学认为作用较大,4成学生认为作用一般,有15%的学生认为“读写议”对自学能力的培养不起作用,占到大一学生的34%。而多数的高年级学生认为“读写议”对自学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方面,大一新生对“读写议”教学模式不了解,热情也不高,只是完成任务式地去读书去写文章,再去讨论、演讲,所以收获不多;另一方面,大一学生知识面不广,能力也有所欠缺,对“读写议”的任务有些力不从心。而高年级学生对“读写议”教学模式已有一定的认识,并已经掌握了许多知识,能够从容地完成任务并且从中学到许多学习方法、锻炼自己的能力。所以,“读写议”教学模式对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比大一新生作用明显。认为“读写议”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和较大作用的同学占48%,认为作用一般的占34%,随着年级的增高比例增加。

有4成的同学认为,“读写议”可以激起对专业文献的兴趣,有超过3成的同学说不清,有超过1/4的同学认为不能激起对专业文献的兴趣。表明“读写议”教学模式对于激发专业兴趣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读写议”教学模式中,认为对读书和讨论影响最大的均占34%,认为对写作影响最大的占21%。根据调查显示,“议”是整个“读写议”教学过程中最精彩的部分,小组评议、本人自评、交流提问讨论是学生接受品评的好机会,“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品味教材中未提及的理论与案例等精彩内容。然而对于“写”不少同学认为影响不大,一方面,由于“写”的过程本身就比较枯燥,相应的课程时间又难以完成好的作品,不少同学产生了应付的心理;另一方面,当作品提交时,已经接近学期末,授课教师对多数作品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

表3 “读写议”对提高学生其他能力的影响

(四)关于老师指导作用的调查

图2反映了学生对老师批改“读写议”论文态度的评价。有45%的同学认为老师的批改粗略,认为老师对论文批改精心和不表明态度的同学的比例相当。其中,大一的同学中有近4成认为老师是以认真的态度批改论文的。或许是因为随着同学们思想日益不断进步,对老师批改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

图2 学生对教师批改论文态度的评价

在教师指导方面,8成以上学生需要讨论方面的指导,近6成学生需要写作方面的指导,3成的学生希望在阅读方面得到指导。在访谈中发现学生对讨论兴趣浓厚,更愿意在讨论中等到老师的点评。此外,不少同学对于写作存在疑问,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部分上进心强的同学希望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论文公开发表。

(五)对于“读写议”教学方法的改进建议

多数同学提出增加讨论次数(见图3)、建立“读写议”跟踪反馈机制、解决图书馆指定书目短缺问题等,还有的同学建议“读写议”课程的开设不要过于集中于某一学期、不能仅注重“量”更要注重“质”。不少同学建议加大“读写议”的考核比重等。

图3 学生对教师指导的需求

四、“读写议”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读写议”作为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改革的一项创新,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其教学现状已呈现出崭新的局面,但是在制度和操作上还存在着许多不成熟的地方。

(一)课程设置

目前关于“读写议”,学校或者学院并没有什么课程可以设置“读写议”、一个学期可以有几门课程同时开设“读写议”等统一规定。这样可能会出现,同一学期同一班级多门课程同时进行“读写议”,从而使同学们疲于奔命,甚至产生应付和反感的心理。另外,就课程本身设置来说,讨论的时间过于有限,通常只设置一次讨论,最多不超过两次,无法对不同的论题深入讨论。采用分组讨论时,部分同学常有搭便车的心理。

(二)学生考核

目前对学生的考核,仅仅限于课堂的平时成绩,平时成绩通常占30%,其中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读写议”等。整个“读写议”所占的分数比重很小,这也是不少同学不重视的原因之一。此外,现行的“读写议”仅仅对写作和课堂讨论进行评价和打分,而对“读”的过程却没有很详细很规范的评价标准。要想在一部名著中读出思想,读出自己的见解,就必须精读,而在调查中发现只有大概10%的被调查者会精读文献。比较详细有效的考核可以促进学生对专业的入门。

(三)教师奖惩

“读写议”对于教师来说,在激励与惩罚两方面均没有有效的机制,对学生的指导与监督,基本上源于教师的责任心。此外,真正要做好“读写议”中一个环节对一个教师来说也是力不从心,所以多数教师把精力放在指导那些主动与教师沟通的两成同学身上。对于“写”,有的老师从选题、提纲、格式以及论证等过程层层指导,收效良好,但这样可能直接影响到课程的进度。再如,论文上交后,课程基本结束,也没有太多时间与机会进行修改意见的反馈。

(四)设施配套

图书馆藏书有限,虽然针对“读写议”书目的藏量已加大,但仍只能满足小部分同学的需求。虽然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但是普遍学生表示偏爱纸质书。而且按照学校规定,大一学生不能带电脑,这就使得网络下载与阅读有了较大的局限性。

五、优化“读写议”实施效果的对策与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在“读写议”教学模式推行过程中,切不可急于求成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为了有效推行这种有益的教学模式,应当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基础工作:

1.从整个学校层面出发,协调好“读写议”课程的设置。这包括“读写议”课程的设置范围、设置学期、每学期“读写议”课程的数量限制等。关于讨论时间可以适当放宽,适当增加授课教师的自由决定权。

2.优化“读写议”对于学生的考核与管理。提高“读写议”环节在课程考核中的分数比重,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在打分过程中,引入分部评分(笔记、论文和课堂讨论)、教师打分、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另外,在书目选择上,可以根据教学的不同特点,给学生布置大致的范围,使学生有广泛的选择余地,而不要局限于所推荐书目。以及增强写作的可延续性,同一主题的论文可以在相近的课程中延续下去,以便不断提高,写出精品。

3.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制度建设。加快建立“读写议”事后跟踪评价机制、论文反馈机制、有效的奖惩制度。为“读写议”教学模式的有效推行,提供制度平台。

4.加强相应设施配套。学校通过设立一些固定的“读写议”课程,加大购置推荐书目的藏书量,以便保证这部分图书有效使用的情况下,更多同学也可以借出阅读,从而不必要局限于“读写议”阅览室。另外,对于大一新生全用电脑,也要采用有效引导的方式,而不应当采用“一刀切”的“堵”策略。

相信能够在以上方面做到完善,“读写议”教学模式也会更加成熟,更加有效地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胡弼成,陈小尘.高等教育质量评议与提升路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2):6—11,42.

[2]马廷奇.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进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4):87—92.

[3]何晓威.“读写议”与创造性人才培养[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7,82(1):92—95.

[4]付金柱.政治学原理课程“读写议”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7(2):126—128.

[5]郁笑春.“读写议”特色教学与图书馆服务创新[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81(6):91—94.

【注释】

[1]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0YJA630197)和浙江工商大学教改项目。

[2]苑韶峰,土地资源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理论经济学博士后,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土地管理及教学改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