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行为效果分析

教学行为效果分析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应该表现在教学结果的有效性上,表现在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上。再次,教学行为的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意志过程施加影响更是缓慢的,等到我们测定滞后的教学效果,再来改进教学行为时,往往已经为期晚矣。有效的教学行为应该引发上述学生积极的课堂行为。这些教学行为规范可以用做区别有效行为和无效教学行为的直接依据。

第三节 教学行为效果分析

一、按照教学结果评估教学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应该表现在教学结果的有效性上,表现在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上。根据结果来评估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要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客观的教学效果作为检验教学行为的标准,教学行为对不对,要看它的实际效果好不好,上文介绍的“过程—结果模式”就是依据教学结果(主要依据学生智商的学习成绩)来区别有效教学行为和无效教学行为的。不仅研究人员,而且公众、行政人员都乐于这样做,认为这样做是最合情合理的。

但是,真正按照教学结果来评估教学,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容易。

首先,必须取得有关学习结果全面情况的记录,不仅应准确地衡量学生功课学习情况,而且应掌握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情况。因为如果不对整个教学结果予以关注,就无法在评价时鉴别出这样的无效教学行为:教师靠牺牲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来换取学科考试的高分。事实上,这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是极为普遍的。

其次,要把因为教学引起学生成绩的变化与其他因素引起的学习变化区别开来。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理论上讲,我们只有排除了教学因素之外的一切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的干扰,才能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归因于特定的教学行为。

如果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对教学有效性的评估进行严格的设计,如把学生随机分班,设立控制组,进行必要的前测和后测等。再次,教学行为的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意志过程施加影响更是缓慢的,等到我们测定滞后的教学效果,再来改进教学行为时,往往已经为期晚矣。不良效应一旦形成,又难以矫治。看来,根据结果评估教学,有效性虽好,但在一般的教学实践中却难以做到。乍一看,很容易,其实十分困难。课堂教学指导在分析教学行为时,常常无法完全依据教学结果来评估其优劣。

二、按照学生行为评估教学有效性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比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容易直接把握。既然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行为,根据他们会不会学习来评估教学行为。比如,依据学生的应答行为(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深度、创造性等)来评价问题教学的有效性,区别哪些是有效提问,哪些是无效提问;根据学生课堂参与学习的情况(参与学习的时间、参与的积极性等)来评估组织管理行为的有效性,区别哪些是成功的课堂调控,哪些是失败的课堂管理等等。绝大多数教育家和家长们对学生在课堂上应有什么样的表现这一问题都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如:学生在课堂上应专心听课,认真作业,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对所学的功课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态度,以较大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对同学和教师表现一种友好态度,没有捣乱行为;在各门功课学习时表现独立自主的行为和能力等。有效的教学行为应该引发上述学生积极的课堂行为。

在按照学生的行为来评估教学时,有时还可把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作为辅助,将学生的评估意见作为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参考依据。如可以通过对学生听讲、理解情况的调查,来评估教师言语讲授的优劣。许多人对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可靠性持怀疑态度。研究表明,评估意见本身的可靠性首先取决于班级中参与评估的人数,学生评估的数量足够多时(20人以上),其评估的可靠性可能胜过最好的客观性测验。

也有很多学者指出:尽管课程内容本身可能并不丰富,但是一位激情洋溢的授课人,有可能赢得学生很好的评价,学生的评估往往较多为教师讲课时的丰富表情所左右,即所谓的“福克斯(Fox)效应”。尽管如此,学生的评估对于改进教学行为和课程内容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有的大学甚至根据学生评估来决定教师的任职与提升。

三、按照教学行为规范评估教学有效性

按照教师教学行为本身是否规范来评估教学,比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来评估更为直接。前者有两个优点:所得到的评估结果具有较强的诊断性,而且很及时。基于教育心理学、学生智商心理学、教学论等等教育科学的理论及长期以来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积累,人们制订了一系列的教学行为规范,如课堂反馈必须准确、及时,多作积极性的强化;课堂板书必须注意概括性、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布局合理、条理清楚,富有一定的启发性、示范性等等。这些教学行为规范可以用做区别有效行为和无效教学行为的直接依据。

按照教学行为本身的规范评估教学的有效性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规范需要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

规范需要经过客观的教学实践的检验,表明其是正确的,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作依据;必须是合理的,与教育方针要求、培养目标相适应,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相适应。有的约定俗成的规范或许是一种陈规,既不科学,也不合理。经常看到小学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听讲时双手必须垂直放下,甚至叉在背后,不得动弹,这便不是科学的听讲规范(有效听讲时,要求边听边作笔记),而是一种对学生智商学习自主性、积极性的束缚。

(二)规范不是始终如一的

规范并不是总也没有变化的,它有一个随时代的要求而不断更新的过程;也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必须遵循的,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作适当的变通。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教学行为效果会因具体的教学时间、场合、所依赖的具体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是有效的教学行为,到了另一种条件下可能变成消极的教学行为。不了解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意图,不根据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就无法辨别某种教学行为是否得当、是否科学。有效的教学行为应该是用最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取得相对于具体的教学场合、条件来说是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行为分析

从老师的角色行为和教学行为效果这两个维度的教学行为分析,可以作如下综合:

img2

有效的教学交往推进双向理解,重建学生智商的生活世界,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体验“交往的美”。

无效的教学交往往往是教师一人的“独白”,传达权威者的声音,学生被视为知识的容器,在成人的灌输中丧失了应有的主体性

有效的课堂管理是以特定的管理情境——课堂出发,遵循民主与科学的原则,有效地实施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协调、控制,提高了班集体活动效率和班级凝聚力,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无效的课堂管理离开了民主与科学的准则,或者放任自流,或者把学生视为对立面,严加看管,形成相对于特定的教学情境来说是高消耗、低水平的整体活动效率和松散的凝聚力,阻碍着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