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订单式人才培养是职业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现载体,是面向基层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而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这种形式,则可以较好地解决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将岗前培训工作放在学校进行,从而可以节约大量成本。③“订单式”人才培养通过协议的形式进行,使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员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周建松 郭福春

一、引言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院校针对用人单位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引进企业的资金、设备、师资、标准和需求,学生在学校、用人单位两个不同的教学地点学习,在订单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人才培养方面,紧跟产业、依托行业、融入企业、面向职业、强化实践是对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订单式人才培养是职业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现载体,是面向基层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强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上述文件要求的核心在于推行工学结合,而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则是上述目标的重要实现载体。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分析

1.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搭建一个较好的办学平台,进行开放性办学

职业教育如何提高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吸引企业的投入以弥补学校办学资源的不足,是实现高等职业院校走向可持续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体现。通过订单培养,可以很好地为学校和企业搭建沟通与联系的桥梁,可以为高职院校构建起一个很好的开放办学管理平台,在办学上引入企业的设备、师资、培训、标准与需求,提高合作单位进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打破学校封闭式办学的樊篱。

2.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构建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要求其在办学过程中必须紧密联系实际、联系企业,构建一个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工作需要,毕业即能够顶岗,人才培养才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从我国企业目前参与高职院校教学的情况来看,大多对于参与学校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多数重视人员的岗前培训,而没有将人才需求的触角延伸到学校教学中来。解决目前企业人才培养的认识误区还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我国企业有一个较长时间的认识过程。而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这种形式,则可以较好地解决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学生以学生和企业的“准员工”双重身份出现,企业则出于自身员工培训、培养的考虑,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就高涨起来,这样就改变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过程中一方积极性较高、另一方相对比较被动的局面,构建了一个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3.可以有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岗位工作经验,熟悉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工作。然而,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建立时间普遍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学校的师资有很大一部分由刚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组成,这部分教师理论知识丰富,而指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经验则相对不足,造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脱节。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可以选派校内教师到用人单位兼职,进行实习和挂职锻炼,参与用人单位的业务实践;订单培养的合作企业则出于企业“准员工”培养的考虑,选派优秀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直接进入学校进行专业课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实训教学和业务操作。校企可以共同组建一支高水平的互渗式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4.可以有效地解决高职院校,尤其是财经类院校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难的难题

财经类院校学生面对的岗位工作具有特殊性,一般情况下,企业出于工作安全性、行业特殊性等风险控制方面的考虑,不愿意接收学生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工作。对学生实行订单培养,则是财经类院校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较好的途径。签订订单协议的学生由学校和订单企业共同培养,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进行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有效地破解了财经类专业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难题。同时,学生的订单培养可以使学校教学与企业用人标准和工作要求有机结合,解决人才培养与企业标准、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5.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实现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三赢”

(1)从学校角度。

①落实了学生的就业。高职教育的根本特征决定了就业工作在整个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业为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提出了“就业立校、合作兴校、服务强校”的非常富有时代特点、符合现代高职教育需求的办学理念。②提高教学效率,使学校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以往的教学,教学部门更多是针对用人单位对知识的共性需求制订教学计划,在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个性化需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特殊需求量体裁衣,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2)从用人单位。

①可以稳定地、有计划地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过渡到买方市场,用人单位在人才市场上拥有较多的选择机会。然而仔细观察和分析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在许多专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也存在着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毕业生的现实窘境。通过订单式培养,用人单位可以就自身的人才需求状况提前与学校进行量身打造,稳定地、有计划地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②省却了岗前培训所花费的时间及经济方面的投入。用人单位在人才市场上招聘来的大学生大多是学校基于知识共性角度培养的成果,很难考虑到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这就要求用人单位在招聘到大学生以后,必须对他们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工作。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岗前培训是员工上岗的必备程序。不同单位岗前培训时间有所不同,但大多都有1个月以上的时间,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时间、人员与投入上的支出。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将岗前培训工作放在学校进行,从而可以节约大量成本。③“订单式”人才培养通过协议的形式进行,使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员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在现在的大学生招聘现场,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手拿厚厚的求职简历,每一位大学生都在不同的用人单位面前寻求着自己的就业机会。对于学生而言,出于竞争和就业的考虑无可厚非。但是,这种学生“漫撒”和用人单位“广收”的招聘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人单位的人才寻找成本,而有大学生毁约的单位还要花费一定的成本重新进入人才市场进行搜寻。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学生就不必采取上述行为,通过与学校、用人单位和第三方签订的四方合同锁定未来的就业风险,使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得到根本上的保证。对于学生而言,可以使学生学习方向更加明确,免去了寻找工作的艰辛,可以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自高校学生就业实行学校推荐、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工作以来,大多数学生将在校期间最后一个学期、甚至是一个学年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找工作方面,而忽视了学业。目前,这种情况在我国高校非常普遍。学校面临着在就业压力下不能反对、在强调良好教学秩序下也不好提倡的两难境地。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解决了工作上的后顾之忧以后,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避免或减少了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教学资源的损失和浪费。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理论分析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高职学历教育与岗前培训有机结合的最佳契合点。其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理论

合作教育是将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工作被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之中,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合作教育思想形成于20世纪初,来源于学习和实际工作锻炼相结合的思想。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对合作教育的解释是:“合作教育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分析与思考。”(Brochure of Worl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2001)

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将合作教育界定为“把课堂学习与通过相关领域中生产性的工作经验学习结合起来的一种结构性教育策略,学生的工作领域是与其学业或职业目标相关的。合作教育是学生、教育机构和雇主间的一种伙伴关系,参与的各方都有自己特定的责任”。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在其1997年编写的《合作教育工作手册》中将人们对合作教育的不同解释概括为三种:一是合作教育,是一种将校内的学习与校外真实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的教育策略,学生在校外的工作往往与他们所学的知识有直接的联系;二是合作教育,是一种将课堂学习和与学生所学知识有关的校外工作分阶段结合起来的教育方法;三是合作教育,是一种将学生参加真实的工作作为常规,使其成为课程设置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育计划。从上述关于合作教育的基本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合作教育的核心在于将学生的校内学习和校外的工作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封闭的校园走出来,从事相应的工作,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培养学生,使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地结合。合作教育带有很深的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痕迹,其教育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强调将学校教学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把学校学习和毕业就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工作能力,毕业以后能够很快地适应职场和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合作教育理论已经具备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等方面的基本特征,为近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拓了开放性合作办学的视野,打开了现代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大门。

2.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主张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而非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企业能够全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想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主张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受教育者的从业能力,以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提倡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系。到80年代末期,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日趋成熟,并被广泛地应用于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强调对职业活动和工作任务进行全面分析,以确定受教育者在工作中必须掌握的职业工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工作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开发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能力本位之所以能够得到教育界的认可并盛行,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企业界认为职业教育与受教育者的岗位工作相关性不大,职业教育更多地侧重于知识与理论的传授,而非实际的操作能力,而企业迫切需要的是受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工作能力。

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以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需要的具有实际职业能力的劳动者为根本目的,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职业教育不但要注重受教育者当前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更要注重对其后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良好的后续发展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过硬的岗位工作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内在要求是十分吻合的。

3.“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思想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论及教学做的关系时,他讲道:“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比如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就要在田里学,也就要在田里教。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教学做都要在‘必有事焉’上用功。”他还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教学做合一”强调教育必须与社会生产实践有机结合,教师的教学要有实践基础,要结合实际工作进行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从这个角度而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继承了陶行知实践教育的思想。通过校企双方签订合作“订单”这种形式,实现教学和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根据学生毕业以后所从事的实际工作,明确其岗位工作能力与技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岗位针对性和知识应用性等问题。同时,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能够充分发挥科学研究的作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各项难题,促进生产技术的应用和知识、技术的创新,从而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强化社会服务能力。从这一角度来说,订单式培养模式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又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进一步深化。

4.“双元制”的教育理念

“双元制”概念是1964年由德国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双元制”是一种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形式,是将传统的学徒制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进入职业学院的高中毕业生,必须先与对口的培训企业签订学习合同,然后才能在学校注册。学院的理论学习和企业的实践训练比例为1∶1。具体而言,职业学院的教育教学就是根据入学者与企业签订的合同,入学者在学院以大学生的身份、在企业以准员工的身份接受工学交替的双元制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订单式人才培养将学校教学和岗位培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学历教育与岗前培训的有机结合,受教育者以学生和企业的准员工双重身份接受教育,在学校和企业分别接受教育,这与培训和德国“双元制”教育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四、不同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1.定向委托培养模式

这是针对一些经济欠发达、人才需求迫切的地区或艰苦行业、艰苦工种所采取的一种委托培养模式。这种定向委托培养可以理解为一种广义上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部分学生在知识学习上与其他的学生并没有太多的不同,学生在接受完相应的高等教育后回到定向委托培养单位工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好处在于,可以使经济欠发达且人才需求强烈的地区或某些行业、岗位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急需的人才。缺点在于:①体现的是三四年前的人才需求,时间较长,在培养期间,随着用人单位和学生本人各方面情况的变化,毕业时发生违约的概率较大;②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用人单位在经营管理理念上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某种情况下,这种变化本身会不可避免地造成人才培养的损失;③定向委托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要求很高,要与企业紧密联系,一些高等院校在很多情况下达不到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2.以企业为核心模式

这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为主,借鉴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准“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一入学就到企业中去进行学习和实践活动,全面融入企业文化,接受企业的培养和系统化训练,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将学校搬进企业,学生以实践活动和从事具体的工作任务为主要内容,每天根据工作项目安排少量的理论课知识学习,围绕理论课开展有针对性的生产活动,在生产活动中学习与运用理论知识,学教结合,学以致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是以企业为中心,理论和实践完全统一,学生学习与岗位工作高度吻合,与就业紧密结合。缺点是:①顶岗实习时间过长,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学习的时间不够,后续能力培养与教育不够;②学生学习受企业管理者个人偏好的影响较大,在理论知识与实践体系的系统化学习方面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③对于一个单位而言,由于这种订单培养的学生都来自于同一所学校,相互之间的文化冲突与交流较少,在人才的学缘结构上不是很合理。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于经济发达地区不是很实用。

3.松散型订单培养模式

松散型的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中,用人单位根据自己的人才需求情况,随机选择相应的职业院校进行订单人才培养,在订单人才培养的选择时间和人才培养规模上都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订单人才培养在校企合作方面也处于一种初级阶段;在订单人才培养方面,一般采用“虚拟”班级的形式进行教学,不打破学校原有的班级建制,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接受企业文化教育和实践活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使学生能够提前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和训练。不足之处在于,订单培养的随意性太大,订单式人才培养处于一种松散状态,人才培养效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4.“2+1”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与岗位培训有机结合,企业提前一年进入学校和学生签订订单,对签订订单的学生单独组班或者通过“虚拟班”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中,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双方选派优秀教师共同教学,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接受校企双方的共同培养。这种订单人才培养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学生接受用人单位的系统训练,实现职业教育与岗位工作的有机结合,满足企业上岗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能够解决学生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一系列难题,实现学生毕业至上岗的“零过渡”,解决企业人才需求短缺问题。这种模式的缺点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订单的选择时间上和在人才需求的规模上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将对学校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冲击和挑战。

在实践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条件制约和限制,上述四种模式都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通过多年的对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克服了上述订单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实现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有机融合,成功地探索了文化订单的新型订单人才培养模式。

五、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分析——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文化+订单”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文化+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有效的、系统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克服上述各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的基础上,将学院文化植入订单人才培养系统之中,形成了一种新的具有普适性和极大推广价值的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将金融文化、校友文化、诚信文化三维文化育人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在三维文化育人体系中,学校以金融文化为核心,以校友文化和诚信文化为两翼,与金融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培育优质金融“银领”人才。

在具体的人才培养上,一年级,淡化专业和系部划分,全院的学生学习金融类通识课程和商业银行从业基本技能,成为金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简称)学子;二年级,根据系部和专业情况进行课程设置,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成为系部学友;三年级,为订单人才培养预留接口,学生由学校和行业共同进行订单培养,成为行业学徒。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积极加强与行业的沟通和联络工作,为第三年的订单人才培养做好铺垫和准备,第三年构建起一个全程式、立体化、大规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系统。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从2001年开始订单式人才培养。2004年,学校先后与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中国建设银行宁波市分行、中国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浙江省分公司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2005年各家用人单位在分享到订单式人才培养所带来的各个方面的好处之后,又纷纷和学校签订了下一批的订单式培养协议。在当时学生人数既定的情况下,还出现了竞相提前入校签订协议、争抢毕业生的局面。2009年,近30家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学校签订订单,订单班级学生数量占毕业生比例已经超过50%,订单式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学院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了加强订单人才培养,由学校和商业银行共同组建了“银领学院”,对订单学生进行大规模、全程式、岗位型金融“银领”人才培养,并进行集中化管理。银领学院和商业银行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选派师资、共同进行实验实训室建设、共同开展人才培养与培训。订单培养的金融“银领”人才毕业岗位对应商业银行一线柜员岗位,教学管理过程中对这部分学生实行职业化教育、员工化管理,实行订单培养的金融“银领”人才毕业即就业,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岗位适应快、综合素质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img79

图1 银领学院订单人才培养规模

实行订单培养的金融“银领”人才,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新生从入学后的第一至第四学期,以学校专业教育为主,学习专业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职业能力和基本通用技能。在第四学期,学校邀请各家金融机构同时进入学校,学院召开订单人才培养信息发布会,金融机构介绍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人才需求标准,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金融机构和学校、学生签订订单,学校将金融机构选中的学生单独组班,根据行业的要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第五学期,根据金融机构和学校共同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师资力量以金融企业为主,金融机构选派业务能手和业务骨干负责专业课程的教学,学校教师负责学生学习组织和课后辅导等工作。学生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要求,在学校和银行交替进行学习,教、学、做合一,教学空间延伸到金融机构,形成一种“大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零距离地学习和了解金融企业文化,掌握金融企业岗位业务技能,提高岗位工作操作能力。第六学期,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各家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系统不同部门的人才需求情况,将自己培养出来的订单班学生送到各家分支机构,进行顶岗实习,从事具体的银行工作业务。学生实习所在的分支机构同时也是其毕业以后的工作单位,每一位订单班的学生都有一位师傅进行业务指导。一般情况下,学生和师傅共用一个工号进行工作;在一些人员非常紧张的银行营业网点,也有一些学生在师傅指导一段时间以后就有了独立的工号,实现了身份的转换,由一名学生转化成为一名银行行员。

银领学院的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①以订单培养为始点。银领学院的学生是从全校的二年级学生中,在用人单位和学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以金融企业命名独立组班,在三年级由银领学院统一培养。银领学院的学生全部是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培养的订单班级学生,订单式人才培养是银领学院工作的始点。②以双师团队为依托。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组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是对高职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银领学院在教师队伍组成上,以商业银行领导和业务骨干为核心,专业课程均由商业银行业务骨干完成,学院教师只负责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和教学组织等工作任务,一支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学队伍使银领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业务素质高、手快、动手能力强。③以工学结合为载体。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已经成为银领学院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常态。银领学院学生的学习地点在学院和商业银行业务网点之间交替,学生在学院学习一段时间以后,到订单单位的营业网点进行具体的实训和实践活动;学生经过实训网点的实践活动,可以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专业技能、职业礼仪和业务素质等方面的差距和不足,这样可以使学生回到学校后学习更加用心、更加刻苦。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的运行,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业务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养成了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学校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④以校企合作为平台。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由用人单位和学院共同完成,银领学院各个订单班级的教学计划及日常管理根据签约金融机构的不同要求而有所区别,不同订单班级的学生毕业以后就成为相应商业银行的员工,因此,为了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准员工,所有参与银领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银行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反复与学校推敲人才培养方案,选派最优秀的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对自己的订单班级学生进行授课,对订单班级的学生进行企业价值理念教育和业务培训;学校为行业提供教学组织和基础课的教学等工作。订单班级的学生培养已经不是学校单方工作,订单企业对订单人才的关注度甚至比学校还要高,用人单位和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校企合作成为银领学院人才培养的良好平台。⑤以开放办学为特征。兼包并蓄、开放办学是一所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办学上,银领学院紧密依托金融行业,充分发挥校友优势,整合集团资源,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水平。开放式办学是银领学院的根本特征。⑥以优质“银领”为目标。学校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优质人才。银领学院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培养面向商业银行业务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将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作为学院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为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文化订单人才培养优势在于:①解决了财经类院校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难的难题,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②解决了学生培养与企业标准和需求脱节的问题,使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③解决了学校专业教师脱离实践问题,以及教学过程中容易发生的教与学相脱节问题;④解决了高职教育办学的封闭性问题,通过订单培养平台,可以引进企业设备、师资、培训、标准和需求,形成一个开放式的高职教育模式;⑤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难题,实现了学生顺利就业、对口就业、优质就业,解决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机制问题。

总之,订单人才培养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一项具有很高借鉴价值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Nancy Chiang.A Guide to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s in Post Secondary Institutions[C]//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1988.

[3]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

[4]王世杰,等.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5]马术超,郭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周建松,郭福春.寻求高职学历教育与岗前培训的最佳契合点[J].浙江金融,2008(3).

(作者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文章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