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院校“双证书”制度的分析

高职院校“双证书”制度的分析

时间:2022-1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采用对接教育,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一教两证”的教育制度。例如,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部分专业进行对接教育的“双证书”制度改革试点,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教学计划,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课程考试,按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要求安排了相应的实训活动。

第四节 “双证书”制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人才市场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高级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更讲究“适用”、“效率”和“效益”,要求应聘者的职业能力要强,上岗要快。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所必需的职业能力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毕业生就业的“零等待”。因此,许多高职院校选择了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的所谓“对接教育”,[3]使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实行高职教育的“双证书”制度。这种“双证书”使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得到一种制度上的保障,有利于高职院校实训文化的形成。

目前,职业资格体系正在各行各业逐步推行,可以预见今后大凡要进入某一特定行业都必须具备某种资格,方才允许执业。在人才市场上,许多用人单位虚席以待,抱着宁缺毋滥的思想,静候那些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应用型人才的到来。这样,在生存危机的驱动下,许多在校大学生开始热衷于“考证”,主要是参加那些诸如注册会计师考试、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秘书资格考试、全国旅游人员考试等。面对学生们这种蜂拥而上的行为,作为学校的教育者,是听之任之,还是加以约束,或者进行善意有效的指导呢?

既然就业环境的严峻性使人们不得不将注意力转移到职业资格方面,那么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应当主动地对此做出积极的反应。用“学识(或学历)加上务实的资格(职业能力)”来增加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应当是高职院校需要考虑的决策。

职业能力是贯穿于劳动者职业生涯的生存与发展能力。职业资格证书则是由国家有关部门针对不同行业中不同岗位资格的不同要求,通过对有关能力标准进行组合而开发出相应的专业课程,对学习合格者可授予相应的执业资格认证的一种市场准入制度。因此,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把教育、培训、就业和企业制度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同时也是把个人和社会、个人和企业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高职学生毕业后有绝大部分要就业,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就业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只有“出口畅”,“进口”才能旺。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实行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教育是必要的。

采用对接教育,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一教两证”的教育制度。所谓“一教两证”,是指一种教育方式同时颁发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让学生在毕业的同时获得职业准入资格,帮助其顺利就业。[4]这是一项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深化就业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对接教育有望解决“两证”分离、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僵化、高职院校招生困难、就业渠道不畅、办学效益不好等问题。企业对人才的引进常常不唯文凭,但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应变能力,能较好地处理实际问题,能帮助企业解决比较棘手的难题。这也正是高职教育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宗旨,实施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制”就能切实体现高职教育面向企业,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目标。

实施对接教育,建立“双证制”,关键在能否让学生在学习期间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实训,而且是严格按照劳动和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职业资格要求进行实训。也只有从制度上和技术上给予保证,才有可能形成高职院校“对接教育”的实训文化。

例如,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部分专业进行对接教育的“双证书”制度改革试点,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教学计划,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课程考试,按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要求安排了相应的实训活动。通过这一措施,使各专业的实训教学得到了很好的保障,也促进了学院实训文化的建设,如表6-1所示。

表6-1 常德职院部分专业职业考试证书一览表

img9

【注释】

[1] 聂毅,黄云章:《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式的探索与实践》。机械职业教育,2000年第2期,第50~51页

[2] 姚洪略:《略论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21~23页

[3] 蒋德喜《试论高职院校的对接教育》。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3期,第89~91页

[4] 郭扬,黄芳:《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的初步分析》。职教论坛2006年第12期,第17~2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