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献检索教学课例研究机制探索

文献检索教学课例研究机制探索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认为开展文献检索教学课例研究将有助于提升当前文献检索教学效果。课例研究开展方式有三种模式:“模仿型”模式、反思型模式、实践创生型模式。“模仿型”模式就是发现最好的课作为教学的范本,对其他教师上课能起到示范作用,相同课程的教师可以完全照着做[6,7]。为此,笔者提出如图2的文献检索课课例研究机制。

文献检索教学课例研究机制探索

吉久明 汪人山 孙济庆

(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上海200237)

摘 要:“课例”(Lesson Study)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即“讲述教学背后的故事”。本文探索了文献检索教学课例研究机制,提出了具有逐级放大、共同选题、共同试课协作形式的联盟协作课例研究机制。

关键词:课例研究;文献检索教学;联盟协作

1 引言

2007年9月份,笔者的教学对象变成了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的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在第一节课向同学们介绍图书馆的作用。当引用艺术系的同学在图书馆借阅艺术类图书的情况来说明图书馆的作用时,一位学生当场表示了他们对图书馆的不满:“图书馆把我们的专业书都锁在橱柜里,偶尔想翻翻非常麻烦,其实那些书有不少已经过时了。我们平时根本不去图书馆,图书馆对我们根本没有用。”另一位学生说:“这个课应该是小学就开的,我们已经是大四了,才来给我讲这个。”2008年和2009年的上学期,笔者又送走了两届艺设学院的学生。第一次课,为他们准备了很多与信息有关的自认为学生会感兴趣的精彩故事:“齐根塔勒与莱曼:德国足球点球大战制胜秘诀”、“一份写着‘文献检索能力极强’的简历”、“著名儿童文学家给的作文题:‘座位’”等等。其实只要看题目,学生就能明白这是为了忽悠他们喜欢这门课的。因为是下午的课,常常是讲到一半,已经有同学开始“打钩”了。为了搞好对艺术学院的教学,笔者投入了相当的精力,参考了许多同行的课件和案例,编制了很长的课件。但是在评教活动中,但只获得良好的评价。

然而同样的教法,在其他理工专业的学生面前却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与文献检索相似,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也有技巧和策略。即使是相同的教材,但面对的教学对象不同,教师的知识背景和讲课技巧不同,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不同。教学效果是通过每一节课贯彻的,因此在文献检索教学领域,除了研究教学方法、课程内容、考核方法等宏观问题外,还应该研究具体的课例。笔者认为开展文献检索教学课例研究将有助于提升当前文献检索教学效果。但是据文献调研,在文献检索教学研究领域,实际的课例及课例研究报道很少。

2 课例及课例研究现状

“‘课例’(Lesson Study)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即‘讲述教学背后的故事’”[1]。课例与案例教学不同,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指将某个案例应用于某个教学过程,如文献[2];课例是一种教学案例,是某一次课中的某个教学过程或某节课的教学过程,如文献[3]。一个课例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案例,也包含教师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还包含讲课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及教师的心理等实际教学细节。课例不是纯粹理论思辨论文、不是使用了部分课堂教学片段的思辨型文章、不是课堂实录片段配以点评类型的文章、不是围绕一节或几节课的教学漫笔类文章。课例与教学设计也有所不同,教学设计是写在教学活动之前的,而课例则是写在教学活动之后的。

课例研究始于日本明治时期的数学教学领域[4],是教学共同体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引下,围绕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某一亟须解决的主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反复研究,提炼经验,改善教学,最终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1]。包括课例的设计、教学过程实施及数据收集、教学效果评估、教学过程问题反思与提高及分享。调查显示,开展课例研究能够从增长学科知识、增长教学知识、提高观察学生的能力、促进教师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促进,扩大校际网络、密切日常教学实践与长期教育目标之间的联系、增强教师的教学动机和效能感、提高课例设计方案的质量七个方面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5]。当前在高等教育界的课例研究相对较冷,中小学教育界则影响很大。国内外课例研究的共同特征为:课例研究被视为一种教师教育的“载体学习”方式而广泛开展、以学生的学习获得来评价课例研究的实效、课例研究的持久性和深入程度已经引起极大关注[13]

课例研究开展方式有三种模式:“模仿型”模式、反思型模式、实践创生型模式。“模仿型”模式就是发现最好的课作为教学的范本,对其他教师上课能起到示范作用,相同课程的教师可以完全照着做[6,7]。反思型模式中的课例不一定是最完美的,其中包括相对完整的课例设计,还有课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师应对各种错综复杂的教学情境的措施,课例设计失误的反思等[8]。与模仿型模式相比,反思型往往更注重对教育理论的运用与参照,这种强制性的理论规照,容易使课例研究脱离现实而流于“处方”形式。实践创生型模式则要求教师在反思课例的同时,基于现实基础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比抽象的教育理论更具可操作性,从而真正达到通过对课例的反思,启迪教育思想的目的[8]。因此实践创生型模式成为今后课例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由于课例的特殊性,课例研究更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的反差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挖掘整改措施[12],课例研究中的设计和反思是没有时限的。

课例研究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学共同体要有明确且实际的课例研究目标,遵循正确的课例研究方法。一般说来,课例研究的过程可以用图1来表示,包括确定研究主题、课例实施与改进、课例固化与发布三个部分,其中课例实施与改进的周期根据实际情况会有所不同。

img75

图1 课例研究过程

3 文献检索课课例研究机制设想

科学的研究机制是成功开展课例研究的保障。由于各高等学校文献检索课程的定位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手段不同、教学目的不同、学生的重视程度和接受能力不同,导致文献检索课的教研活动呈现出松散、不定期、成果无形化等弊端。因此,开展文献检索课例研究,应该重视教学共同体的创立,重视研究主题的选择,重视对学生接受效果的调查,重视研究成果的固化与推广。为此,笔者提出如图2的文献检索课课例研究机制。

img76

图2 文献检索课课例研究机制

基于协作的教学共同体联盟

共同体可以是自然群体里的家庭宗族等,也可能在已有的社会联合体中实现,如村庄和城市,还可能在一种思想的联合体中实现,如友谊和师徒关系。因此,可以将共同体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其中精神共同体是最高级的,精神共同体的典型特征就是其中成员在精神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共同的价值取向,是共同体的最高形式,其成员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有约束力的思想信念”[15]

教学共同体主要是以传授或学习知识的自然人及与之有关的物质或精神条件为主,属地缘和精神共同体。文献检索教学领域的教学共同体,包括教师和学生。在这个共同体里,教师和学生并不是实际的师生对应关系,而是所有参与教学的教师,为了提高文献检索教学效果这同一个目标,与学生一起共同成长,教师在共同体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共同体的参与者,一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在某种条件下与教师存在对抗性。这种教学共同体有多种形式:某教研组内小组教学共同体、某教研组教学共同体、某校教学共同体、同城或同地区教学共同体的实体和虚拟教学共同体等。教学共同体实体与虚拟教学共同体相比稳定性更强,对巩固课例研究成果更有利。

img77

图3 联盟的协作机制

基于协作的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共同体联盟是基于上述各种形式的教学共同体的联盟,联盟的协作目的是提高联盟体内文献检索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联盟体内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联盟的协作机制如图3。

联盟体的写作模式可以有以下三种形式:逐级放大式、共同选题式、共同试课式。逐级放大式是指在形成初步课例后进行逐级放大参与的共同体,由教课组内某小组教学共同发起选题—试课—形成课例—邀请教课组教学共同体共同试课—形成新的课例—邀请学校教学共同体共同试课—形成新的课例—邀请地区教学共同体共同试课—形成新的课例,此种模式最后获得一个有价值的课例;共同选题式是指由各级教学共同体同时参与选题过程,就同一选题设计不同的初始课例,在进一步的试课之后进行比较分析,指导课例修改,在继续进行试课,此种模式最后有可能获得多个有价值的课例;共同试课式是指先由某教课组小组共同体完成选题及初始课例设计工作,各级共同体同时参与试课阶段,此种模式最后获得一个有价值的课例。实际运作中,可以综合实际情况采取其中一种形式。

基于多维视角确定研究主题

每一次的课例研究都必须从特定的主题开始,这类主题应该是教学过程的某一节课的教学实践问题的体现。具体的选题视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基于教学内容的选题

文献检索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学好文献检索不但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有很大帮助,而且也将减少未来社会因其成员的信息素养低下而造成的损失。据笔者的经验,文献检索的教学必须考虑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学科专业和今后的学习或工作生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点,将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的学科专业及学习阶段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课程教学计划。因而可以依据学生的学科专业特点以及当前学习状态之后的学习或工作生涯选择各个课例主题。

(2)基于教学方法的选题

课程导入。课程导入对文献检索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成功的课程导入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热情。根据笔者的经验,课程导入方法应纳入课例选题范畴。

讲座。从某种意义上讲,讲座也是一种文献检索课的表现形式。讲座的主题相对独立,无法按照课堂的思路进行承前启后,一般以讲演为主,基本没有实际操作。因此,要提高讲座的效果,讲座的设计更重要。如何使得每次讲座更有效,也可以成为课例选题范畴。

(3)基于教学效果测评的选题

课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借助教学效果测评的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也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基于教学效果测评的选题,如:教学效果衡量指标及测评方法、师生满意度衡量指标及测评方法等。目前通用的教学效果测评方法中的小组合作完成检索作业、独立完成检索报告等,因为其主观性强、时间跨度大、学生的积极性不平衡、过程难以控制等原因,实际效果仍然处于不可控状态。这类课例选题难度大,但研究价值很高。

(4)基于教材编撰的选题

教材是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教材收录的知识内容和编排方案对教学效果的巩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和作用,可以从教材的角度选题进行课例研究。

基于规范和标准化管理的文献检索教学课例本体库

对于教学共同体而言,课例是十分重要的知识资产。为了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应该重视课例的规范化,为后续的档案化管理和再利用建立基础。因此在撰写课例之前,应该结合具体情况确定课例概念本体,在课例研究完成后,应该将课例实例录入课例本体库。

在课例研究领域,对于课例的构成有不同的观点。根据文献调研,目前多数课例的栏目组成,主要是围绕文献[8]中的主题与背景、情境与描述、问题与讨论、诠释与研究四个要素展开的。文献[9]的课例包括:教学目标(知识点、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教学过程、课后作业等项。吴秋琴设计的课例除上述特征项外,还有课例背景(包括课程目标分析及其功能定位、学生能力基础分析、项目实施条件)、学习任务描述、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资源准备、教学情景创设、项目验收及评价。文献[11]给出的课例设计参考指南中除文献[9]中的项目外,还包括教学反思、同类课例、教学资源等。

文献检索教学课例本体的构建可以参考已有的课例构成要件,形成本体原型,在教学共同体内部进行讨论,以能够表达和固化课例中所蕴涵的知识及方便后续的共享利用为衡量标准,以进一步扩充完善课例本体。

基于Web2.0的课例共享平台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Web2.0的理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应用系统,同样也适用于文献检索课程课例共享平台建设。基于上述对文献检索教学课例研究机制的分析,笔者设计了如图4所示的课例共享平台架构

img78

图4 课例共享平台架构

基于Web2.0的课例共享平台使教师可以实现选题,设计、上传课例,阅读或观摩、评论课例,甚至能在该平台上直接实施课例;同时,该平台能使学生阅读或观摩,实现自主学习,同时对课例进行评论以供教师改进,甚至可以参与到教师的选题及课例设计过程中。

4 结语

本文构建了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课例研究机制的基本模型,希望能在此模型的引导下建立真正的教学共同体联盟,以联盟协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例研究,促进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玉东.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8(2):72-75.

[2]伍雪梅.案例教学应用于文献检索课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8)

[3]龙小同.网上信息检索——大学文献检索课实例之一[J].图书馆,2002(2)

[4]Masami lsoda Japanese Lesson Study in Mathematics:Its Impect,Diversity and Potential for Educational Improvement[M].World Scientific Pub Co Inc.2007:275-278.

[5]Lewis,C.Perry R.A deeper look at lesson study[J].Educational Leadership,2004.61(5):18-23.

[6]安桂清.课例研究:信念、行动与保障[J].全球教育展望,2007,(3):42-46.

[7]余文森.校本教学研究的实践形式[J].教育研究,2005,(12):25-31.

[8]刘华.课例研究:走向实践性理论的创生[J].教育发展研究,2008,28(8):

[9]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曲一线高考网.http://gaokao.exian.cn/jazx/UploadFiles_2785/200804/2008042911330745.doc[2010-9-12]

[10]吴秋琴.课例设计:读装配图.http://site1.lyvec.net/jwcwww/upload/2010_01/10012413549249.doc[2010-9-12]

[11]湖北省中小学校本研究理论与实践总课题组.教学课例设计参考指南.校本研究网.http://xbyj.e21.edu.cn/e21web/content.php?id=5237[2010-9-12]

[12]苏国安,郑海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4:44-47.

[13]杨玉东.课例研究的国际动向与启示.校本研修网.http://xbyx.cersp.com/xxzy/tszs/200704/1408.html[2010-9-12].

[14]王星乔,占小红,滕瑛巧,等.什么是课例研究——由网上盛传的一则“课例研究”引发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5):44-46.

[15]李子健,丁道勇.课例研究及其对我国校本教研的启发[J].全球教育展望,2009,(4):29-34.

[16]裴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7]宋晔.教育共同体责任:校园伦理的目标定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1):206-2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