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献检索》课程“导入”课例

《文献检索》课程“导入”课例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的课例呈现,有助于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研究活动的水平。本文介绍笔者为艺术专业2007级3个专业的学生讲授的第一次导入课的课例与同行研讨。本次课是文献检索第一课,属于课程导入课,对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师)至今,我已经为三届艺设专业的学生开设文献检索课程。(师)但是艺设学院的院长依然坚持将文献检索作为必修课。逻辑“与”运算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去掉一些不必要的信息。

《文献检索》课程“导入”课例——以艺术专业学生教学为例

吉久明 任福兵 唐永林

(华东理工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上海200237)

摘 要:《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对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课程的课例呈现,有助于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研究活动的水平。本文介绍笔者为艺术专业2007级3个专业的学生讲授的第一次导入课的课例与同行研讨。

关键词:文献检索;课程导入;教学课例

1 教学目标

1.1 基本目标

本次课是文献检索第一课,属于课程导入课,对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次课应该至少达到以下目的:让学生明白本课程的重要性,简单介绍课程基本概念,促进学生对课程的了解,讲明课程的最终目标,交代教学方法和课程安排。

1.2 能力要求

初步理解检索技术的作用;初步理解不同的匹配模式之间的区别。

1.3 德育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本课程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学习本课程将有助于提高其检索能力,会为其解决实际问题带来方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 教材及教学对象

教材:《文献检索与知识发现指南》,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教学对象:华东理工大学艺设2007级工业设计、平面设计、视觉设计三个专业共93名同学。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揭示本课程所涉及的方法和技能培训将会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带来方便。

难点: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4 教学方法

4.1 多媒体教学

4.2 启发式

从学生使用搜索引擎找信息开始,启发学生对几种检索技术的认识。

4.3 实例演示

5 教学流程

介绍课堂纪律、考勤规则——建立师生互信关系——课程引入——学生操作——介绍基本检索技术——小结与作业

img74

图1 听课秩序

6 教学过程

6.1 纪律控制及考勤规则

打开电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出第一张PPT,如图1。

按固定座位的方式考勤,如果某同学的座位上没有人,则表示该同学缺席了。

6.2 师生互信关系建立

(师)我在本校图书馆情报部工作。

(生)“轰”的一声笑开了。

“情报”二字往往能吸引学生。

(师)很显然,同学们认为我是在说笑话,图书馆怎么会有情报部呢?我们这个情报部不是大家常听说的五角大楼里的情报部,而是科技信息情报部。

(生)有些好奇。

(师)学校和企业里的科研人员要查找资料、申报立项课题和成果验收报奖时,都要找我们这个部门的人帮忙。

(师)至今,我已经为三届艺设专业的学生开设文献检索课程。与艺设的同学接触多了,我发现你们是非常聪明的,你们具有非常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这一点让我非常佩服。因为艺设作品都是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这种能力是许多普通人所缺乏的。我校艺设学院的同学尤其出色,今年获得了世博场馆设计大赛团体一等奖。我还请以前的艺设学生帮我们教研室设计了课程教学网站。不仅是我们这个网站,在互联网上的大大小小的网站、各种家居、服装饰物、环境艺术等,无不凝聚着艺设工作者的心血。

打开艺设学生为本教研组开发的课程教学网站主页。

6.3 课程引入

(师)有不少老师和学生认为他们已经能很好地利用搜索引擎找资料了,没有必要学习文献检索了。刚刚接受排课任务时,我也有些纳闷,我认为搞设计的人只要看看画报就可以了。

(生)就~是!

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立即附和。

(师)“这位同学很大胆,很好!这才是艺术系的同学,否则就不是艺术系的同学了!”

(师)但是艺设学院的院长依然坚持将文献检索作为必修课。随着备课的深入,我才知道,艺设的学生为什么要开文献检索课程。

(师)2008年当北京奥运场馆的建设如火如荼的时候,我看到了许多关于这些由外国设计师主导的建筑设计的新闻。其中有这样几条:由瑞士的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菱花隔断和冰花纹瓷器;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师曾经想象其外形是一个闪闪发光的巨蛋,但是在尘土飞扬的北京,将难得一见这种美景;温家宝总理发表讲话说,我们需要警惕西方人的奢华作风对中国国民和谐的影响。这些案例说明现代设计必须与本土民俗文化、气候环境、物质条件相结合。搞艺术的同学都是非常聪明的,文献检索课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你们的内涵,拓宽你们的视野,激发灵感。

(生)沉默。

(师)你们知道文献检索课是讲什么的吗?

(生)不知道。

(师)你们拿到教材了吗?

(生)没有,没有人告诉我们使用什么教材。

看来,不能带着他们翻看目录了。于是打开写有艺设学院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要求和样例的PPT,翻到样例的最后一页是参考文献

(师)这是我向学院教务老师要来的,你从哪里找到这些文献?

再翻到下一页,其内容是艺设学院毕业设计之英文专业文献翻译要求。

(师)我2006年调入情报部时,曾接到几位艺设学院的学生发来的求助信。信中说,毕业设计要求翻译一篇一万字以上的英文专业论文,他不知道到哪里找。我就告诉他具体使用哪个数据库。这说明,还有很多艺设的专业资料是我们从来不知道的。

(生)沉默。

看来学生们对我的这些危言耸听似乎并不担心。坐在前排的几位男生开始歪着头趴在课桌上了。如果继续给他们讲故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6.4 学生操作

(师)下午一二节课,要想不“打钩”还挺难的呀。这样吧,我们先不讲这些了。下面我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请你们展示一下你们是如何在搜索引擎上找东西的。

(师)今年暑假,一位中国美院的大学生来上海实习,暂住我们家。以前多次来上海,对上海的名胜古迹了如指掌,已经不想出去逛了。有一天,实习指导老师给她开出了一个清单,建议她去这些地方看看。她对这些地方大为赞赏,认为搞艺术的人特别适合去。我用“上海最值得去的地方”在搜索引擎里找,结果找到的是上海最值得去的地方,很少有实习指导老师提到的那些地方。试想,如果有人事先把这些信息收集整理,并发布在某个网站上,那么这些地方就很容易被想去的人找到。

请一位认真听讲的学生到讲台利用计算机演示其使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的过程,同时提醒个别“打钩”的学生注意观看。

(生)你要我做什么?

(师)你可以试试看能否找到我刚才说的“上海最值得去的地方”,也可以找任何你想找的东西。

(生)为什么?

(师)让我看看你们是怎样在网上找资料的,然后我再告诉你们我是怎么找资料的。

(生)那我还是找我想找的。

这位学生在百度上输入了:工业设计,发现第一页有许多无用的广告信息,又改成:工业设计展览,进而改为:10工业设计展览,下面的学生提示说:“这是10年还是2010年呢?”于是又改成:2010工业设计展览。这位学生演示完毕,又让那几位“打钩”的学生上台演示,每位学生都输入了他们感兴趣的关键词,如:视觉设计、LadyGaga等,这时他们的精神又来了。

(师)你们觉得这些都是你们需要的吗?

(生)前面的都是广告,这是百度的缺点,没有办法!但是后面的基本都是相关的!Google就好些了。

看得出,学生对自己的检索水平很自信。

6.5 介绍基本检索技术

(师)那么如果我想看看2010年上海之外举办的工业设计展览的信息,你怎么办?

学生并没有听明白,说明这是他们很少遇到的问题,于是再解释一遍。请刚才演示的学生回答。

(生)那我就一条条地看,把在上海举办的去掉。

(师)这里有几百万条信息,你认为看过多少条可以停下来呢?

这回,学生被我问住了。

(师)当我进行文献检索时,常常使用数学上的减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从所有的有关“2010工业设计展览”的信息中,减去那些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工业设计展览的信息。

在Google中输入:2010年工业设计展览,前后翻页让同学们看结果页上的网页线索,接着在检索框的右边增加:-上海

(师)同学们看看,现在的结果与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生)都不包含“上海”两字。

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号。

(师)这种“减”法,我们称之为逻辑“非”运算。

在“-”的上方写下了:逻辑“非”。

(师)两个检索词组成的逻辑“非”运算,就是用来表示需要查找的信息只能含有左边的那个,不能含有右边的那个。就像刚才我们看到的,最终显示出来的网页线索中都不包含“上海”。使用逻辑“非”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去掉那些不需要的线索。

(师)在数学上有减法和加法,我们检索技术里,除了减法(逻辑“非”)外,也有加法。

在“-”号旁边画“+”号。

(师)同学们想想看,减法是从一堆信息中减去另外一堆信息,那么加法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一堆信息加上另外一堆信息。

在Google中,将刚才的检索式中的“-”号换成“+”号,并前后翻页。

(师)我们现在看到的,与刚才看到的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哪里呢?

(生)有些信息只含有“2010工业设计展览”,有些信息只含有“上海”,有些信息同时含有这两个词。

(师)那你们认为,这种加法处理在检索里称为什么呢?

(生)逻辑是~~。

(师)“+”和“-”,“是”和“非”,看起来有点道理。但是很显然,是和非的关系是对立的关系,“+”和“-”只是结果的量不同。因此,检索里把加法称为逻辑“或”,“或者”的“或”。同学们想想看,按照一堆信息加上另外一堆信息,即符合一种条件或另一种条件的信息总和,称为逻辑“或”是不是要比逻辑“是”更好呀?

(生)同学们纷纷点头。

在“+”号的上方写下了:逻辑或,并完整描述逻辑或的含义,两个检索词组成的逻辑“或”运算,就是用来表示需要查找的资料可以包含两个检索词中的任一个,使用逻辑“或”运算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找到更多的资料线索。

学生们对逻辑“非”和逻辑“或”运算及其作用领悟得很快,基本能注意听讲。我想继续把逻辑“与”运算也介绍一下。

(师)太好了,我们刚刚提到了数学里的“+”、“-”运算,那么数学里的“*”运算是不是也可以运用到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呢?如果可以,那又是逻辑什么呢?

提问了几位学生,他们都表示不知道,但都充满了好奇。

(师)我们将和数学中“*”运算相对应的是逻辑“与”运算,两个检索词组成的逻辑“与”表示需要查找的资料必须同时包含这两个词。逻辑“与”运算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去掉一些不必要的信息。

至此,我将布尔逻辑运算技术的基本作用介绍完毕。距离下课还有一些时间,我打开了图书馆主页的书目查询系统。

该页面上除了可以选择各种不同的字段外,还提供了查询模式选项,检索者可以选择“前方一致”和“任意匹配”两种模式之一。

(师)你们用过这个吗?什么时候用的?

(生)用过,去图书馆借还书时会查一下。

(师)你们在使用过程中有没有不清楚的地方?

(生)查询模式。

(师)太好了,我就是希望你们告诉我这里不明白。

这时,全班都笑了。于是使用“计算机”分别选择两种匹配模式进行检索,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区别。

(师)这里的查询模式其实是检索中“匹配模式”的一种,以后我们还会介绍更多的匹配模式。“匹配模式”是指我们希望所给的关键词在想找到的线索中具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正确地运用合适的匹配模式同样可以增强检索的效果。比如,我们在进行作者检索时,经常会有“精确”和“模糊”两种匹配模式。比如“东方”和“东方朔”,如果用“东方”做检索词,采用“精确”匹配,则“东方朔”就不符合要求,而采用“模糊”匹配,则“东方朔”也符合要求。

(师)什么是“作者检索”呢?“作者检索”就是用作者的姓名作为检索词去查找相关的信息。比如,如果你想查找你们院长发表的论文,你怎么办?

把目光投向了后排的学生。

(师)学生们常常认为,后排是最容易被遗忘的角落。你们放心好了,我是不会遗忘你们的。

话音刚落,后排的几位立即端正了坐姿,我点了其中一位学生。

(生)程建新空格论文,在Google上找。

(师)请问此时程建新和论文之间是什么逻辑运算?

(生)逻辑与。

临近下课,没有时间让学生操作了。我在Google中输入“程建新论文”,等结果出来后,前后翻页,下面突然一阵爆笑声,很是纳闷。仔细一看,其中有一条的标题是“征稽线上的排头兵——记湖北省监利县养路费征稽所所长程建新”。

这将作为后续课堂教学的引子,就让同学们记住这个可笑的时刻吧。快要下课了,还要交代最重要的事:考核方法和下节课的任务。

6.6 小结与作业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检索并不仅仅是输入关键词这么简单,有时还需要使用一些技巧。如运用逻辑“非”运算、逻辑“或”运算、逻辑“与”运算,这就是本课程要教给同学们的检索技巧之一。

(师)这将是你们大学四年生活中的最后三门课之一,期末考试是闭卷笔试,是大学里的最后一次考试。考试成绩将直接影响到你们的奖学金评比。请同学们看一下总评成绩的计算方法。

幻灯片转到课程成绩计算方法,对计算方法进行详细解释。

(师)有些同学认为这门课很难,可是我要告诉你,如果你平时按照老师的教学进度,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思考与实践作业,这门课就是最简单的了。那些认为课程难的同学,主要是因为把较多的时间花在实习上,平时根本不重视,到考试的时候才死记硬背,当然是很难的,因为考试的内容都是建立在平时认真思考与实践的基础上的。

(师)大家已经进入大四了,我了解到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外面实习。我们这门课程使用的教材中除了大量的案例外,在每节后面都有思考与实践题,非常适合自学。为了减轻同学们的学习负担,本门课程将主要采用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你们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行了。

(生)欢呼。

(师)我们对作业的时间节点有特别的规定。一般在本节课后至本周五,每提前一天,加1分,之后每推迟一天扣1分,扣完为止,没有做完、抄袭或者质量差的提前无效。

(师)下节课的学习内容是教材《文献检索与知识发现指南》第二章。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信息文化,要求同学们自学,并完成指定的思考与实践题。

7 课例讨论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点:(1)本节课程是《文献检索》课程的导入课,对顺利开展后续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大特点是由几个与艺设学院学生相关的案例得出信息组织与利用与学生密切相关。(3)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第二大特点是根据学生演示搜索引擎的过程逐步引出课程的几个有用的基本概念,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培养了课程的亲和力以及对课程的好奇心。(4)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第三大特点是使用类比和实例演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变得更容易。(5)导入课完成后,可以结合学生生涯设计以自学为主导的教学方法。

7.1 学风至上:坚持纪律控制与考勤

教育在进入21世纪后,课堂受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手机、MP3、游戏机等。几年来笔者坚持每节课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关闭手机听课,并且带头做到不把手机带进教室。由于事先关照过,在讲课过程中再次提醒那些忍不住玩弄手机的学生时,效果比较好。

笔者采用固定座位的方式考勤可以节省时间,在第一节课就让学生登记自己的座位,以后直接根据座位的空闲情况考勤。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提高出勤率非常有效。

7.2 因学设例: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案例

为了设计好第一课,我仔细分析以往的课堂设计。发现以往的第一课教学设计中所用的案例都是别人如何利用信息获得了成功。但艺设学生的成功主要是靠灵感和悟性。并且现代设计很大程度上都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实现,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计算机操作和管理水平,这些案例还不足以使他们认识到文献检索的重要性。因此本学期第一课设计的重点就是要从艺设学生的自身寻找课程教学的切入点。本课例采用的“艺术工作者最值得去的上海地方”、“外国设计师设计的中国建筑”、“艺设学院的开题报告”、“艺设学院的专业英文论文翻译”、“2010年在上海以外地区举办的工业设计展览”、“本学院院长撰写的论文”等案例都是与本次教学对象密切相关的。

7.3 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本学期,笔者除了给艺设2007级的同学开设文献检索课外,同时还给我校中德工学院德电2009级的41名同学开课,这两个教学班级的同学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时,注意考虑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本课例在第一次课用两课时的时间,给学生介绍本课程的重要性和相关概念,将第二次课的学习内容定为教材的第二章“信息文化”,由学生自学教材中的生动案例。而对德电2009级,仅用一课时介绍课程的重要性及课程安排,然后直接布置后续学习内容,安排学生到机房边自学边操练。从作业反馈看,德电2009级的同学对这种自学导向的教学方法完全能适应。

7.4 化繁为简:基本概念简明化

本次课例设计中,通过实例引出了几个检索技术的基本含义、用法和用途,但是并没有展开。比如,“2010工业设计展览-上海”实际上并不严谨,可能把不是在上海举办的,但是线索中含有“上海”二字的信息漏检。这是笔者有意而为之,因为本课例是课程导入课,且教学对象是艺设的同学,应该尽量避免过多的理论和推导。对“匹配模式”的解释也是尽量简单,更多的匹配模式留待后续的教学完成。实例“查找华理艺设学院院长程建新的论文”还没有完成,但已经让学生明白,有时候检索技巧还是很有必要的,且可以作为后续教学的伏笔。

7.5 反思与优化:教学效果与提升

(1)让学生直接参与案例以及类比方法的运用效果好。

本课例在两课时内完成了既定的教学内容,由于让学生直接参与了案例的演示并采用了数学中的加、减、乘运算与逻辑“或”、“非”、“与”运算进行类比,学生们理解起来非常容易,课堂反映很好。

许多学生在自学教材第二章“信息文化”的内容时,纷纷提到“通过第一堂课老师的介绍,认识到自身的文献检索能力还有待加强”。说明这部分的课例设计是较成功的。

(2)案例类型要兼顾教学对象的特点。

笔者认为,教学案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师生参与型,另一类是教师列举型。在德电2009年的导入课教学中,笔者仅选择了“苏州恒久的上市进程因专利失效而失败”以及“某教师由于没有使用正确的检索词而漏检了大量重要的文献对项目研究造成损失”这两个列举型案例,就激起了学生学习文献检索课程的兴趣。虽然本课例中所设计的教师列举型案例都是与教学对象自身密切相关的,但是从艺设2007年的学生对这些案例的即时反应看,远不及那些让师生共同参与的案例。因此今后在选择案例时应针对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

7.6 兴趣与引导:导入课对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笔者曾经请本校材料学院的同学设计《文献检索》第一课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不少学生认为文献检索第一课(即导入课)最好举一两个关于文献检索重要性的案例,让学生明白文献检索课程的重要性,然后就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学,选一两个课题让学生实际操作并加以指导就可以了。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信息伦理和基本检索技巧。对于我国当前的大学生而言,只要学生具有学习的主动性,选择适合自学的教材,将教学计划与学生的生涯相结合,进行适当的辅导和实践训练,学生基本能通过自学掌握所有的教学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在导入课上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自然会主动学习。因此导入课的教学效果对整个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应认真研究导入课的上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