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俄罗斯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与现状

俄罗斯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与现状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7世纪末18世纪初,彼得一世的改革可以看做俄罗斯高等教育的转折点。实科学校的开创不仅造就了俄国重视高等工程教育的传统,而且塑造了俄罗斯高等教育的专业取向。在《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的影响下,俄国高等教育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它是俄罗斯独立后第一部教育基本法,高等教育开始走上“自由化”和“办学主体多元化”的道路,由此引发了俄罗斯高等教育机构在20世纪90年代数量上的大增长。

一、俄罗斯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与现状

(一)俄罗斯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

1.17世纪—19世纪的高等教育

17世纪末18世纪初,彼得一世的改革可以看做俄罗斯高等教育的转折点。当时俄国高等教育发展迟缓,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彼得一世把创建实科学校作为社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俄国的经济振兴和国土扩张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1701年,彼得一世先后发布敕令,创办了数学及航海学校、炮兵学校、外国语学校、工程师学校、外科医学校和计算学校。这些实科学校的创建,标志着俄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诞生,为18世纪俄国经济的腾飞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实用专业技术人才。实科学校的开创不仅造就了俄国重视高等工程教育的传统,而且塑造了俄罗斯高等教育的专业取向。[1]

1724年,彼得一世颁布了创办俄国科学院的敕令以及该院章程。敕令明确指出,设立科学院旨在加快语言、科学和艺术等领域的研究,为俄罗斯的实际利益作贡献。科学院的研究内容集中在三个领域: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物理、化学、天文学、植物学等)、人文科学(历史、法学等)。科学院没有神学的位置,全部工作都具有世俗性质,其中的知名学者都具有民主思想。[2]彼得一世在敕令中强调,科学不但要研究科学领域的重大问题,而且必须与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要为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科学院附设大学和预备中学。科学院大学设置三个学部:法学部、医学部和哲学部。科学院的学者既要研究又要教学,还要关注社会发展。俄国科学院的创建是俄国高等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不但促进了18世纪俄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培养了一批科学研究精英(如罗蒙诺索夫),为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莫斯科大学的创立,作出了重大贡献。[3]

根据罗蒙诺索夫的倡议,俄国于1775年创立了莫斯科大学,这所大学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莫斯科大学坚持教育的世俗性原则,在其建校计划中没有西欧中世纪大学必有的神学院,而是根据当时的需要和可能,在大学里成立了三个院:学习历史、语言、物理、数学课程的哲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4]为了培养、发展俄国教育所需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莫斯科大学附设了师范学院;为了确保大学生源质量,莫斯科大学设立了附属中学。莫斯科大学的创立是18世纪俄国高等教育史上最伟大的事件,它是俄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为俄国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俄罗斯创建新的综合性大学提供了成功经验,对近现代俄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俄罗斯科学之父罗蒙诺索夫在创建莫斯科大学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5]

19世纪初,俄国开始了产业革命,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俄国高等教育无法适应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沙皇政府试图通过教育法令来促进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其中对俄国高等教育发挥巨大推动作用的法令有两个:一个是1804年亚历山大一世颁布的《大学附属学校章程》 ;另一个是1863年尼古拉一世颁布的《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 。[6]

1804年,颁布《大学附属学校章程》 ,以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根据《大学附属学校章程》 ,大学一方面担负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大学在学区学校的管理中处于中心地位,管理本学区的一切。为了充分发挥大学在培养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管理学区学校方面的职能,《大学附属学校章程》适当地扩大了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大学在国家法令许可的范围内成立学术团体、印刷所,允许出版报纸、杂志和教学用书,允许组建社团和举行集会。大学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校务会议,由学校各系的教授组成校务委员会,校长由校务会议从教授中选出,经国民教育部同意后任命。[7]1804年的《大学附属学校章程》是俄罗斯教育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被称为十月革命前高等学校历史上最民主的章程。

1863年,沙皇政府颁布的《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贯彻了自由主义精神,它建立了俄国以综合性大学为核心,以高等工业院校、高等农业院校、高等师范院校为支撑的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为俄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俄国崛起为世界强国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的影响下,俄国高等教育步入了快速发展期。[8]

2.苏联时期的高等教育

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造和建设。

1921年9月,列宁签署了十月革命后的第一个有关高等学校的文件,即《俄罗斯联邦高等学校条例》 。按照这一文件,高等学校必须担负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专门人才、为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培养科学工作者、向人民群众普及科学知识三项任务。1928年7月,苏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培养新专业人员的改进措施的决定》 ,要求大力发展工科类院校。[9]其后,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大力发展以工科类院校为主体的专业学院体系。由于二战的影响,苏联的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受到了极大的损失。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满足国家工业、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苏联政府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到了20世纪70年代,苏联政府逐步转向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并于1972和1979年分别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全国高等教育的措施》和《关于进一步发展高等学校和提高专家培养质量》的文件,指出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重要性和相关要求。

二战结束后的30年是苏联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苏联高等教育走向快速发展道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结构日趋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这一时期采取的主要教育改革措施有:整顿高等学校,大力发展业余高等教育;调整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3.解体后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发展

苏联解体后,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对其教育也颁布了很多的改革政策,如1992年7月10日,颁布了《俄罗斯联邦教育法》 。它是俄罗斯独立后第一部教育基本法,高等教育开始走上“自由化”和“办学主体多元化”的道路,由此引发了俄罗斯高等教育机构在20世纪90年代数量上的大增长。1996年1月,俄罗斯颁布了经过修改、补充的《俄罗斯教育法》 (以下简称新教育法)。在新教育法中对俄罗斯的办学体制有重大修改,首先是打破了由国家垄断的办学体制,实行由国家、地方、社会和公民个人等多主体的办学体制。现在,俄罗斯高等学校(军事院校除外)的办学主体不仅可以是国家权力机关,也可以是地方自治机关,还可以是本国或外国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机关以及它们的联合公司和协会。此外,已经注册的各种社会组织、宗教团体乃至俄罗斯及其他国家的公民也可以成为办学主体。但是为了防止社会团体和个人乱办学,新教育法规定,任何人、任何组织要创办学校都必须按规定程序办理有权从事教学活动的许可证。

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改革引发了俄罗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财政投入急剧下降、教师队伍流失严重、高等教育过度商品化、教育腐败现象严重等方面。伴随着问题的出现,俄联邦政府逐渐重视起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并于20世纪90年代末建立起了高等院校的综合评估制度。

(二)俄罗斯高等教育政策现状

截至2007年,俄罗斯高等院校的数量已达到1090所,其中国立高校660所,非国立高校430所。在校生达到了7 310 000人,其中81%的学生就读于国立高等院校,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54%。2006年每万人受高等教育人数达到514人,较1995年的188人增加了220.1%。

1.教育机构类型和职能

按照传统教育机构类型,俄罗斯高等教育机构划分为综合大学、专业大学和专业学院。2006年俄罗斯开始实施创新型大学发展战略,是摆脱能源依赖、建设有竞争力的经济和解决当前复杂社会状况的重要发展战略,对俄罗斯高等教育的转型发挥着重要的理念导引和组织实施的作用;也为俄罗斯跨越十余年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10]目前,《俄罗斯教育与创新经济的发展:2009—2012年教育现代化模式》国家纲要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分类和职能定位:①联邦大学是达到世界水平、具有产学研一体化功能的大学,旨在完成地缘政治任务和满足大型跨区域投资项目的人才需求;②国家研究型大学旨在保障国内经济稳定和竞争力的基础技术平台需求的人力资源;③地方大学旨在实施多专业教育大纲,保证为俄罗斯联邦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④一般大学、专科大学和学院,主要实施学士(包括应用型学士)教育大纲;⑤大型中等专科学校,实施技术学士教育大纲和具体专业模块大纲。实施职业教育基础大纲的大型中等专科学校可获得高校资格。

2.现行的学制与学位制度

现阶段是新旧两种学制同时存在,是俄罗斯高等教育的过渡时期。一种是苏联时期保存下来的旧体制,即专家—副博士—博士学位制度,培养的是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学制一般为5—6年,学生毕业后获得高等教育专家文凭,同时获得“工程师”、“经济师”、“医师”等相应专家称号,是一种独特的高等教育体制。另一种是新式的体制,即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制度。为了与国际教育接轨,加入欧洲统一的高等教育空间,俄罗斯于2003年加入博洛尼亚进程。从2007年起,俄罗斯正式实行与国际接轨的学士、硕士两级高等教育体制,于2012年高等教育向“学士—硕士—博士”培养体系过渡。这项改革有利于加强俄罗斯高校师生国际性学术的流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国际学术参与能力,提升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俄罗斯前教育与科学部前部长安德烈·富尔先科指出,这项法案的通过为消除就业市场上高等教育人才供求结构的失调创造先决条件,分级体系的实施有助于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吸引雇主参与教育需求预测,以提高企业主对人才培养,特别是硕士人才培养的资助。

3.国家统一考试制度

2001年,俄罗斯在三个联邦主体开始试行国家统一考试制度。国家统一考试的目的,一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各中学间的竞争,建立客观、独立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二是遏制高校腐败现象,维护教育公平,保障不同家庭收入的学生获得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以往住在偏远地区的学生由于经济原因,负担不起到莫斯科等大城市考试的费用,只好放弃到一些著名高校学习的机会。国家统一考试实施以后,他们只需要将统一考试成绩寄给所报考的学校,就可以在家里等待学校的录取结果。2009年,国家统一考试在全俄罗斯普及,所有普通中学的毕业生都必须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国家统一考试成绩有效期为两年。也就是说,如果在第一年考生没有进入大学学习,这一年的统一考试成绩到第二年还继续有效,考生不需要进行复考。实行国家统一考试改变了数十年来各大学自主招生的制度,也统一了中小学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成为俄罗斯深层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4.中俄高等教育交流

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已全面对外开放。目前,俄罗斯在火箭、航空、航天、地质、矿业、核能、船舶制造、生物医学新工艺、分子物理、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的科技非常发达,尤其在军工、航天航空航海、医学、基础科学方面的研究上是世界强国。俄罗斯有众多先进科技和教育项目属世界领先水平,其经济、科技潜力巨大,这些优势极大地吸引了外国留学生。

目前,俄罗斯的大学中大约有三十五万名外国留学生,其中公费生和自费生各占一半。他们分别在俄罗斯不同大学的150个专业进行学习,其教育服务在世界留学生教育服务市场上所占份额大约是3.8% (1996年为5%)。[11]进入21世纪,俄罗斯为加快高等教育同国际接轨的步伐,各大学纷纷效仿欧美走出国门开展联合办学。以2+2(外国学生2年在本国学习,2年到俄罗斯学习)、 2+3(外国学生2年在本国学习,3年到俄罗斯学习)、 3+4(外国学生3年在本国学习,4年到俄罗斯学习)等模式联合培养本科、硕士和博士。

中俄两国间的留学生交流十分密切。据了解,最近几年俄罗斯凭借航天、太空、医学、工程等传统强项专业及相对较低的留学费用重新成为中国学生的留学方向。2000年以后中国到俄罗斯留学的人数增长很快,留学层次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12]目前,在我驻俄使馆教育处注册的各类在俄留学人员两万多人,2012年留俄学生人数增长7%。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俄罗斯教育方面的交流,由过去的互派留学生发展到现在的联合办学。目前,中俄在联合办学方面已初见成效。由于中俄两国的教育有着较多的相似性和互补性,中俄联合办学日益受到两国政府和高校的重视。中国已有五十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俄罗斯的有关院校及对口单位建立了直接合作关系,进行学术及人才交流。除了民办院校的对俄合作办学之外,还出现了由政府牵头的合作项目。中俄联合办学的专业面广,科目也较为齐全。除语言专业外,还有许多其他相关专业,几乎囊括了所有文理专业。[13]

据俄新社报道,中国与俄罗斯在2013年将进一步加大两国教育合作的力度,扩大中俄两国留学生互换的规模,并搭建更多高校之间的合作平台,譬如经济类、师范类和语言类高校之间的合作平台,以期在中俄高校和学者之间的务实合作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