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总体而言,研究内容零散,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理论体系远未建立。这不仅与当时世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状况有关,也与当时国内研究队伍不足、研究水平有限、研究不够深入有关[8]。对于目前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人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大量的研究理论脱离实际,因而造成了管理者对研究成果的敬而远之,大量的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合法性存在也因而受到质疑。

第四节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从1895年北洋大学堂诞生算起,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由于现代大学是从西方移植的,高等教育管理并没有现成的理论和经验,所以高等教育管理的探索也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而积极地展开。

彭志越、刘献君指出,清末民初,张之洞等就提出要学习教育管理理论以补充识力,初步翻译了一批关于教育管理(包括高等教育管理)的外国著作,引进国外的管理学说和制度,尤其以日本为宗。五四运动以后,大量的西方管理学说直接被介绍到国内,众多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者本身就是大学的管理人员、领导决策人物,他们把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和研究紧密结合,提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除此以外,一些学者也写出了当时具有相当水平的教育管理著作。但总体而言,研究内容零散,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理论体系远未建立。这不仅与当时世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状况有关,也与当时国内研究队伍不足、研究水平有限、研究不够深入有关[8]

对于1949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状况,不少学者作了分析归纳,对发展的阶段有着各种不同的划分。蔡克勇以研究与政府决策的关系为视角,把建国50年来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分为3个阶段:1949年至1976年,基本上是以政治为主导的经验决策为主的阶段;1977年至1989年,是从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转移的阶段;1990年以后,则进入了注意把重大决策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的阶段[9]

彭志越、刘献君以高等教育管理学科体系建构的视角来对历史发展作区分,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1949年到1976年为一段,这一时期是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冷态时期,教育管理学不被承认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重经验总结、轻理论探究的倾向,成果不多、范围狭窄,政治泛化严重。1977年以后进入到新的时期,这一阶段又可再分为两段,其中,1977年到1987年是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准备阶段;1988年以后是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正式建立,研究继续深化和全方位发展。

臧乃青认为,我国把高等教育管理作为科研对象来研究,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并去指导教育管理实践,是从20世纪中叶开始的。他从知识形态的视角入手,把发展分为两个阶段:1978年至1983年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经验汇编与交流阶段,1984年至今作为从经验型研究向理论形态转变阶段[10]

许建领也认为可分为3个阶段:1949年至1977年这一阶段,是凭经验来指导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理论上显得非常粗糙和薄弱,所以称为经验主导阶段;1978年至1988年,人们对很多教育问题重新进行理性思考和研究,试图寻找一条振兴中国高等教育之路,因此称之为理论探索阶段;1989年至今则是理论初建阶段,这一时期不仅产出了系统的专著和文献,而且有了质的飞跃[11]

无论怎样划分阶段,学者们都看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这就是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走向了繁荣、走向了科学化;同时,它还不成熟,还在发展之中。

对于目前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人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彭湃认为有三:其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往往存在“以西律中”或简单套用和移植教育管理、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理论的倾向,对西方模式的横面移植与模仿多于纵面的继承与中国典范的创建,对高等教育管理自身理论缺乏深入的探究;其二,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中缺乏实证研究精神,理论研究滞后或脱离改革实践;其三,缺乏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争鸣的良好氛围。以上3大问题直接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缺乏突破性的原创成果,理论的创新不足;缺乏在学术上集中研究问题、聚集优秀人才、采取新颖视角、形成独特风格、提出新的理论、且有受人尊崇的领袖式高等教育管理学家自发形成的研究群体——学派[12]

臧乃青认为主要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学科体系欠规范。由于概念界定和理解不一,对同一论题的研究常常缺乏统一的立论基础,不能达成共识。第二,理论研究深度不够,且跟不上改革实践。科学性、理论性强的研究成果不多见,不能很好地指导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实践。第三,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实证研究、解释研究、意识形态批判3类研究均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第四,重大问题的研究缺乏协作,学术争鸣的氛围缺失[13]

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列出种种,我们认为最要害的就是理论脱离实际。有些研究过于看重构建理论体系,过度追求理论化,使研究成为“谈玄论机”,不能回答实践中的问题。有些研究尽管讨论的是实践中的问题,但是没有调查研究、没有科学的分析,沦为主观演绎的空论。有些研究只在文献堆里讨生活,或者只在外文资料里寻找根据,对于我们管理实践中的现象、问题缺乏真实的把握,所以只能是隔靴搔痒,发肤浅之论。由于大量的研究理论脱离实际,因而造成了管理者对研究成果的敬而远之,大量的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合法性存在也因而受到质疑。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术观念上的偏差,二是学术队伍的缺陷。从学术观念上讲,一个明显的偏差就是追求研究本身的功利性,忽视反思和批判,回避真正的问题,因而模糊了学术研究的内在价值。从学术队伍来说,研究者中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后即从事研究工作的,他们对管理缺乏起码的实践和体验,难以把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如果他们不能很好地到实践中去,不去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就不可能取得有实际价值的成果。所以,要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还须付出巨大的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