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炎培(—)

黄炎培(—)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炎培,字任之,号楚南,江苏川沙县人,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黄炎培提出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黄炎培从青年时代即投身于资产阶级革命,立志教育救国,毕生从事职业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职业教育之父”。他倡导的职业教育对中国现代学制的演进和旧教育的改造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培养了一批管理和技术人才。

黄炎培(1878—1965)

瀚 青

img21

黄炎培,字任之,号楚南,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1899年中秀才,不久入南洋公学特班,受教于蔡元培,萌生教育救国思想。1902年中举人。因学潮归故里,创办川沙小学堂,任校长。不久创办开群女学。因鼓吹反清,被捕入狱,出狱后赴日本。后加入中国同盟会,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归国后创办、主持上海广明小学、广明师范讲习所、浦东中学,并在上海城东女学、丽泽书院执教。后担任川沙县视学、劝学所总董,江苏学务总会评议员等职。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对推动江苏新教育发展有所贡献。

1913年,黄炎培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首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的实用主义。同年被推举为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长期主持会务。1917年5月,他联络当时文教界、实业界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严修、张元济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这是中国第一个研究、倡导、实验、推广职业教育的全国性教育组织。同时创办《教育与职业》月刊,作为提倡、宣传职教理论的阵地,标志着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次年在上海创办中华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实验。自1917年至1931年,先后参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河海工程学校、暨南学校、上海商科大学、厦门大学的筹办工作,与蒋梦麟、陶行知主持《新教育》月刊,任东南大学、私立青岛大学校董,并任中华教育改进社董事、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华董等职。他是这一时期活跃在教育领域的最重要人物之一。

1941年3月,参与筹创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民主同盟前身),任主席。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等职。

黄炎培提出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他认为职业教育就是职业技能的教授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训练,其目的在于“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他把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他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和科学化,这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所谓社会化,是指教育与职业沟通,以社会需要为转移,既包括为社会办职业教育,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也包括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这就是“大职业教育主义”。所谓科学化,就是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包括从学校管理到课程设置、教材选编、教学方法的选择等均用科学方法来解决。针对当时学校的弊病,提出了“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职业教育原则和“手脑联合训练”、“学习一贯互进”等教学方法。对于职业教育从虚浮走向实际,从少数走向大众,从残缺走向健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职业道德教育上,黄炎培提出“敬业乐群”的基本道德规范。“敬业”指对所学专业要专心致志,对所做之事要高度负责;“乐群”是指学生要具备优美和乐的高尚情操和共同协作的合作精神;为此黄炎培提出培养“金的人格,铁的纪律”,使学生达到“爱国、爱人、自爱”的境界,养成敬业、勤劳、互助的习惯。

黄炎培从青年时代即投身于资产阶级革命,立志教育救国,毕生从事职业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职业教育之父”。一生发表论文近五百篇,专著、诗集二十余种。他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曾有会员三万多人。他倡导的职业教育对中国现代学制的演进和旧教育的改造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培养了一批管理和技术人才。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是他50年职业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批判地吸收借鉴欧美、日本等国的职业教育理论、制度,又结合我国教育实际而逐步形成的一套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对今天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仍不乏指导和借鉴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