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黄炎培先生轶闻拾遗

黄炎培先生轶闻拾遗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黄炎培先生轶闻拾遗黄京得[1]小时候,常听前辈们提到奎公公和职教社,但不知怎么回事。“文革”后,黄炎培的名字渐渐提得多了,但真正全面了解这位可敬的先辈,还是在我加入中华职业教育社后。父亲学的是国文,专长是古诗词研究,与黄炎培先生的趣味十分相合,因此两人很谈得来。[1]作者:徐汇中华职教社社务委员。

黄炎培先生轶闻拾遗

黄京得[1]

小时候,常听前辈们提到奎公公(黄炎培先生的家称)和职教社,但不知怎么回事。“文革”中,黄炎培的名字淹没在红海洋中,记得有一次,学校里开大会,工宣队说:“上海出了三个坏人,一个是陈云,一个是张闻天,一个是黄炎培。”听后吓得我一身冷汗,心想我们家又要雪上添霜了,因为邻居们都知道我家与黄炎培有亲戚关系啊。“文革”后,黄炎培的名字渐渐提得多了,但真正全面了解这位可敬的先辈,还是在我加入中华职业教育社后。

一、祖父与黄炎培先生的关系

我祖父黄镇东,又名黄震培,是黄炎培先生的堂弟,出生及其青年时代,都是在川沙内史第中。先生自幼丧父[2],由两位叔叔共同扶助生活,因此听祖父说,青少年时代,他们朝夕相处,一起成长。到了暮年,还时时念及彼此的生活习惯。譬如,祖父熟知先生自小爱吃家乡的糕点,在60年代初自然灾害时期还备料自制,托人带给先生品尝。

浦东的上川公司(经营贯通上海川沙的小火车)是当年黄炎培先生发起建造的一项利民工程。解放后,凡涉及上川公司的事务,均由祖父代先生操办。

二、父亲跟随先生办职教学校

我父亲黄清士,青年求学期间得到先生的呵护,听说父亲的好几位老师均是先生推荐的。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回家乡川沙修编县志,带了父亲同行,二十几天里,他聆听了先生的教诲,感悟了先生办事的严谨及对家乡的一颗赤诚之心。

大学毕业后,父亲立志跟着先生办职教,先是在先生办的中华职业进修学校(在今太原路)当普通教职员,后受先生委托,在万航渡路办了一所中华职业补习学校,任校长。解放后,这所学校改为上海建东中学,父亲是第一任校长。

至今我家居住的房子,当年曾是中华职业进修学校的学生宿舍,后窗面对另一条弄堂。听老邻居说,新中国成立前,进步学生遭当局追捕,就从后窗逃出,让追捕者扑了个空。

父亲学的是国文,专长是古诗词研究,与黄炎培先生的趣味十分相合,因此两人很谈得来。“文革”后,很多研究先生诗词文章的学者遇到问题,常来我家请教父亲。记得80年代,川沙县城规划建一座公园,园中很多亭台楼阁之名取自于黄炎培先生的诗句,但取名者不清楚诗句的出处,故来向父亲求教,父亲借此讲了很多的背景故事。

母亲曾跟我说,新中国成立初期,黄炎培先生赴北京后,曾欲邀父亲北上当他的秘书,但父亲没有应邀。我想,如果应邀成行,那么我家的生活之路也许会是另一种情况了。

80年代后,父亲是中华职教社上海分社复社后的第一届社务委员,他还为市社手书了社名牌。

三、孩提时与先生的三次相见

我曾见过黄炎培先生三次。第一次大约在1957年前后,祖父因骨折动手术,先生正好到上海来,听人说起后,即上我家探望。那天来前,市委统战部先派人来告知,家人为了迎接先生,把门口的垃圾箱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下午,两辆轿车驶来,孩子们都围了上去。先生进我家,祖父要把藤躺椅让给他,他却不要,就坐在旁边的沙发上。这一次给我这个7岁儿童的印象是,他面容慈祥温和,讲话语速很慢。

第二次是时隔不久,全家一起到锦江饭店小礼堂去,原来上海各界举行一个聚会,欢迎远道而来的先生。那天很热闹,大家争相上前与他打招呼,有些长者手拿陈旧的相片,指认自己是其中的某某人。直到最后,先生才来到上海亲属桌旁,问了一些人的近况。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用较长的时间,详细询问了一位那天未到场、家境最为窘迫的亲属的情况,神情很凝重。

第三次是60年代初期,先生又一次来到上海,单独约请沪上的几位弟妹相见。祖父要带我一起去,但因学校上课时间,要请假,父母亲对此很有意见,但祖父执意。于是我跟随家人来到锦江饭店,这是最近距离、也是最后一次见到了先生。

中午与先生一起吃饭,他已经忘了刚才介绍过的这个孩子是谁家的,又问我是谁的儿子啊。告诉之后,他用浓重的浦东口音说:“你们要听毛主席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这一场家宴,让我很奇怪:放了一桌的菜,先生不吃,只吃了一个布丁蛋糕,及专门为他烧的一盆豆腐。事后问祖父,他告诉我:“奎公公年轻时去过澳洲,看到当地宰牛的场面,很痛心。回国后,立志从此不再吃有生命动物的肉,只食素。”唔,原来是这么回事。

四、先生的人品始终激励着我

黄炎培先生一生关注民生,务实办学,走教育救国的道路。出于对民族对社稷的一份责任感,国难当头,他挺身仗义;社会腐败,他掏心直言。家可破碎,子可分离,官可不当,利可淡薄,但金的人格,千钧难撼。

先生的伟岸人生及身后人们对他的崇敬,将激励我们后辈立志做一个清白正直、淡泊名利的人。

【注释】

[1]作者:徐汇中华职教社社务委员。

[2]据后文黄14岁丧母17岁丧父。原文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