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这是黄炎培办的学校

这是黄炎培办的学校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爱在“学校”前加上修饰,亲切地称这里是“黄炎培办的学校”。这次大会可以说是本市社会力量办学史上一次空前的盛会。

这是黄炎培办的学校

杨嘉禧[1]

具有悠久历史和在海内外享有佳誉的上海中华职业补习学校(简称补校)于1930年职教社大楼落成时即迁入雁荡路80号办学。半个世纪后,1988年在补校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华职业进修学院(简称学院)继续在这里开班,两校长期在此办学,成千上万的学生都曾在楼内求学,给人们留下深深的印象。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爱在“学校”前加上修饰,亲切地称这里是“黄炎培办的学校”。补校一度停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几年后学院也应运而生。学生仍旧川流不息地出入大楼,这里又重现昔日的景象。

一、老树逢春,重现风采

翻开30多年前的1980年八九月的人民、光明、解放、文汇各报的合订本,能够找到多篇有关上海中华职业补习学校复校、招生、上课的报道。流逝的时光使报纸的纸质已经变黄,但在那些字里行间依然鲜明生动地在你眼前显现出一幅幅当时的情景;在你耳边传递来迫切要求学习的学子心声和社会对学校的期望。

“8月27日开始报名的第一天,校门口就排起长队。从雁荡路80号校门口往北差不多一直排到淮海中路,第二天不得不将报名点迁到有操场的比乐中学内。”(1980年9月17日解放日报)“在两天报名期间,报名人数就达4 200余人。该校原来计划招收200名学员;后来千方百计挖潜力,扩大招生名额,择优录取了979人,开设了4个英语班、3个日语班、6个会计班、3个文书班、2个珠算班和1个速记班。”(1980年9月23日文汇报)……

当时补校能有如此盛况,正如人民日报(1980年9月30日)所述“停办多年的中华职业补习学校所以受欢迎,除了这所学校在职业教育方面较有经验之外,主要是因为学校办的各个专业符合当前的社会需要。”这篇报道还用醒目的标题“令人鼓舞、发人深思,上海欢迎中华职业补习学校”。

为响应党和政府广开学路多方办学的号召,在当时职教社上海工作组及多位老社员的筹备下,中华职业补习学校终于得到了新生。首任校长杨善继,具体由副校长王芷坤主持校务,27位教师大部分是职教社老社友或退休教师。几次招生,陆续开设了24个班,学生1 200余人。此后开设学科和班级逐年增多,1981年后又设中文专修班、中学生高复班,并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合办动画班,另接受单位委托办学。1985年英语进修开始设高层次班级:GRE、TOETL、VOA、研究生班和剑桥第一证书班等。至1987年8月全校共有86个班,学生4 500人。

补校复校后发展很快,除了是由于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科开班,也与学校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声誉有关。学校早于1929年8月设立,原名中华职业教育社附设职业专修学校,翌年迁入职教社新楼,改称职业专修补习学校,后又更名为中华职业教育社附设第一中华职业补习学校。抗战胜利后职教社返沪,指定学校为本部研究实验单位。新中国成立前夕社会动荡,学生大量减少,全校仅500余人,但此时校内民主空气活跃,学生进步活动渐多,学校在星期天邀请民主人士、学者作形势与学术报告。1946年秋学生中就有中共地下党支部组织,曾出版由黄炎培先生亲笔题写刊名的《星火》,揭露国民党的反动面目。新中国成立之初全校师生共400余人,“二六”轰炸时,教师自愿暂不支薪。学校以一个半月即招生一次争取生源,终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逐步恢复,学生渐多,渡过难关。1950年职教社响应国家注重业余教育的政策,将补习学校改称中华业余学校,当时就读财会的学生较多,后来文化学科兴起,1954年学校白天改为启文初级中学,晚上改成启文初中文化补习班。两年后学校改归公立成为建庆中学和22中学。学校几次变动,校长也因各种原因更换多位。但“中华”办学在社会上已有很大影响和良好的口碑。

1987年9月王芷坤再度来校任职,决定发展外语班级,稳定财会、中文班;改革招生制度,随时招生满员开班。并接受企业委托办班,又与上海师大联合办学。鉴于高层次班级迅速增加,学校于1988年8月保留补校的称谓,在补校的基础上建立中华职业业余进修学院(后去掉“业余”)。职教社分社主任陈穗九任名誉院长,王芷坤担任院长。两所学校,一套班子。建院不久,全校开班最高的一个学期达135个班,学生有6 000余人,学校面貌一新,欣欣向荣。

二、百舸争渡,力争上游

1994年10月11日,市教育局社会力量办学评估组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华职业进修学院和沪东科技进修学院经评估为A级(优秀)学院,同时颁发评估证书。出席的有市、区教育部门有关领导和电视台及多家报社的记者,国家教委政策法规司也有领导与会。特别是来宾中有全市64家社会办学进修学院的几十位领导,会后还举行座谈。这次大会可以说是本市社会力量办学史上一次空前的盛会。会前的3天,市评估组进入学院,听取学院的自查报告,查阅办学资料,深入课堂听课,察看校容校貌,召开师生和委托办学单位以及学校主办单位领导座谈,最后形成评估的意见。如此认真全面的评估在本市是第一次,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力量办学院校的工作。

在学院建立后,学校的办学工作确有长足的发展,规模日益扩大,在1990年前后3年中建立了静安、杨浦(区)两所分院,总院借中学校舍设立了建庆、李惠利等6个教学点。建院后更进一步发展了外语学科,不断增开高层次班级,培养社会紧缺人才;投资修建了电脑房开设办公计算机应用班等。因经评估为A级(优秀)学院,市教委批准举办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大专班,一举开设了“商务管理”和“会计”两个专业,并建立学校党支部在大专班学生中发展党员。

历史来补校和学院累计举办了财经、贸易、管理、语言(中文、英、日、法、德等语种)、计算机、建筑、营销、针灸、珠宝鉴定等职业技术和文化类(史、地、高数等)专业约150门课程。在建院后的10年中开设了2 600余个班,学生有12万人次,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培养了多方面的人才,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

教学的形式也多样化,在课堂教学外,学校还为外语班学生创造学习和提高的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市、区举办的英、日语演讲比赛。1990年参加卢湾区社会办学英语演讲比赛,三位学员各获高级组一等、三等奖。学员多次参加本市与日本大阪府举办的业余日语学习者演讲赛。曾获得大阪市市长奖、大阪府日中友协会长奖和上海市市长奖、大阪府知事奖等,多位学员获得殊荣,不少参赛的学员都从中提高了语言水平。

学院认真接受本市创业委托办学,培养专业性、复合型人才,如受中美合资上海施乐复印机公司委托,为该公司各部门经理开办英语和财会知识班,使管理人员学会当家理财,还为施乐公司和上海汽车拖拉机公司派往美国学习的人员开办英语口语训练班,采取一对一面授、封闭式的强化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日语教学和委托办班形成学院的办学特色。

学院和补校先后有9次获得市、区(卢湾)职工教育、成人教育和社会力量办学和先进单位,1994年10月被评为上海市社会力量办学的A级优秀学院。学院与社会力量办学的兄弟院校互访、交流频繁。本市、外地经常有教育团体、各类学校来院访问,促进学院努力办出特色,开拓创新。1986年后,国外教育机构、文化团体、学者名流与学院交往甚多,来访的有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一些团体学校和个人,他们对学院工作和取得的业绩给予高度的赞扬。在本市社会力量院校日益竞争激烈的大潮中,学院奋力拼搏,力争上游,一直在“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三、温暖工程,光洒申城

学院经市评估荣获A级(优秀)学院的称号,全院人员得到极大鼓舞,倍增信心与动力,欣然响应职教社理事会孙起孟先生倡导“温暖工程”的号召,努力为下岗职工举办各种职业培训并尽力推荐他们重新就业

1995年2月18日,上海职教社以中华职业进修学院为基地,依托学院的办学资源,建立温暖工程上海培训中心,为在上海启动、推广温暖工程开展调研、联络、专业设计、教学安排及其后的就业推荐进行一系列工作。成立仪式在上海六百实业公司举行,国家教委副主任、职教社副理事长王明达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教社理事长孙起孟的委托专程来沪祝贺。他和上海市副市长谢丽娟在致词中希望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温暖工程,使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有接受培训掌握新的技能重新就业的机会。有关市、区、局领导和相关方面及媒体都有人参加,盛况空前。中心的活动迅速开展,首期陆续开办了BP机寻呼台电脑操作话务,冰箱、空调机、助动车维修,计算机五笔字型打字,医院护工和宾馆客房服务等7个班。经个人面试和单位推荐,首批择优录取学员240名,其中约有三分之二是纺织系统的下岗女工。在总结一期培训的基础上,中心又与仪表、轻工、化工各局和长江轮船公司等十几个机构挂钩,为他们所属单位的下岗人员培训。市、区妇联也协助组织社会上的下岗职工来院培训,此时又增加了会计、电梯驾驶、营业员、家政等培训门类,建立更多的就业通道。学院这时除有一部分工作人员从事日常的招生、开班工作,另集中一定力量安排人员投入“温暖工程”的活动。他们花大力气聘请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和职校的技术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并千方百计寻找门路与各大宾馆、医院、寻呼台和有关的政府部门挂钩,如:劳动局、人事局联系,推荐经过培训取得合格证书的学员能及早踏上新的岗位。这些工作对学院来说都是新的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各方面的支持,不少单位设法帮助下岗人员重新就业。如寻呼台话务员班第一期30位学员,在开班时已找到婆家——上海山河寻呼台安排她们上岗。经过家政培训的学员周玲玲,从辅助工做起,由于她热爱工作,积极争取,被升为新民大酒店的事务部主管,并被评为市三八红旗手,媒体及时进行报道。中心引导学员自主择业走创业之路,协助他们向市、区劳动、工商部门取得开业执照。上海锻压机厂下岗工人乐金刚成为本市第一个经温暖工程培训而获得营业证书的助动车修理的个体户。由于热心服务、价格公道,生意火红。

中心还接受委托进行“对口”培训。1995年9月受上海不夜城商厦委托进行营业员培训,230名学员考核合格,由商厦安排上岗。“商嫂”的上岗仪式在商厦举行,职教社致信祝贺,市人大、政协、市委统战部、市总工会等有关领导出席。这次培训的成果显著,影响很大。中心还为新落成的上海市民主党派大厦培训15名安房服务员,她们来自纺织系统,平均年龄33岁。参加两个月104个课时的培训,学习了宾馆服务C级英语、法律与道德、客房服务与实习、礼仪礼貌等必修课程,经考核合格顺利上岗。

1996年中心与市劳改、劳教局联系,把温暖送进“大墙”,在上海市监狱内举办空调、助动车维修和英文打字三个培训班,30名学员是在即将服刑期满的人中选拔出来的,考核合格后发给劳动局的有关上岗证书,在他们回归社会时能掌握谋生的一技之长。中心还对远在苏北的大丰农场“送教上门”。1997年开始,中心为上海劳务合作公司的劳务输出进行培训,共办38期培训1 280人。培训内容有船员、水手、洗烫、缝纫等等。这些培训人员均由该公司招生后送中心培训,再由公司办理手续出境务工。中心自1995年3月起运作,包括劳务输出38期培训,共有5 156人接受各类技术培训约有70%,成绩相当可观。

在温暖工程培训初期,还得到各方热忱地捐助。办学经费在第一期开学典礼上宝大祥商厦捐赠了一天的利润5万元。随后也有不少企业界人士伸出援助之手,当时生产名牌“飞鱼”打字机的上海打字机厂捐赠了40台打字机为教学器材。媒体记者们的大力宣传也为推广“温暖工程”作出很大贡献。经过学院同志们的辛勤劳动,温暖工程在上海初步取得可喜的成果。学院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在实施温暖工程这一社会系统工程中,进一步理解了黄炎培先生阐明的职业教育的目的:“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它(指职业教育——作者注)所提出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增添了举办职业教育的智慧和力量。

四、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在补校建校60周年、学院建院一周年的纪念册上,市教育局长袁采同志题词“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职业教育,大有可为”。重复的语句饱含着深意。其中的关键词是“为”。“为”一般是做(事)、干(事)的意思,这就是说举办职业教育会有“做什么”、“怎么做”和“谁来做”、“为谁做”等问题。学院在长期的办学中,以“服务社会,按需施教,学用一致,讲究实效”为宗旨,认真办学,切实地对“为”字作出解答,交出令国家、社会满意的答卷。其实,学院在办学上能有所作为,还做了两件“大事”。首先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教书育人,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学院无论是办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都非常注重进行包括职业道德的思想教育工作,这在办学人员的管理工作和兼职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能得到证实。我们可以在他们的工作总结和个人体会中找到记载,沈定慧老师在《结合财会专业教学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戴云云老师在《成人业余教育教书育人的点滴体会》和颜莲青老师在《要做学员的严师益友》等文章中写出不少心得体会。管理人员在办学中重视学习党的政策法令,还努力学习黄炎培先生的思想和职业教育理念,认真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一分耕耘取得一分收获,学院办学严谨,成绩斐然并非偶然得之。

学院做的另一“大事”是继续“中华”的传统——“敬业乐群”和“团结、切实、坚韧、勤俭”。事在人为,贵在领导。学院领导班子成员都有多年从事教育或成人教育的工作经验,他们勤奋、踏实、实干肯干,更能抓好管理人员和教师(包括教授、高级教师等)两支队伍,团结他们和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发扬团队的协作精神。王芷坤院长身为学校领导能带好这个群体,做好日常业务工作,并致力开拓创新,群策群力完成一个个任务。她提出“质量第一、管理第一、服务第一、信誉第一”作为工作准则,律己律人。她的执著追求和不懈拼搏的精神,在社会力量办学的院校中是一位佼佼者。职教社领导对学校的关心、支持也是令人难忘,孙起孟理事长认真审阅学校送上的汇报、总结,多次在上面写上批语、意见指导和鼓励学校工作更上一层楼。沪社主任陈穗九先生有疾,步履维艰,在任时经常从其二楼办公室一步步迈上楼来看望学校同志;后任的多位领导都十分关心办学,常为学校“出谋献策”,有事常亲自“上门”来找校长或工作人员了解和商量,为解决难题做了不少工作。老领导庞翔勋、孙宗英、施惠群、任民鉴、程豪、张丞等对学校都极其关心。在他们生前,学院领导也常去看望他们,聆听他们的谆谆教导。

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补校、学院的办学是一个有力的佐证。2001年为适应学校发展,学院迁至普陀区设校继续办学。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2012年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工作总体部署中提出要“加强继续教育”、“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些工作无疑都是“大有可为”,也能“大有作为”的“黄炎培办的学校”服务社会,严谨办学;“中华牌”办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注释】

[1]作者:就职于徐汇中华职业教育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