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的含义

教育的含义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概念,是认识世界差异的基础;同时,科学界定“教育”概念又是建立教育科学大厦的基石。夸美纽斯认为,“教育是生活的预备”。斯宾塞认为,教育是生活的准备,如何经营完美的生活是教育应教导的一件大事。关于“教育”概念的描述性定义,夸美纽斯认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其共同之处在于都把教育视为培养人的活动。

一、教育的含义

如何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概念,是认识世界差异的基础;同时,科学界定“教育”概念又是建立教育科学大厦的基石。

(一)“教育”的词源学释义

在我国古代,“教育”由“教”与“育”结合而成。甲骨文中已有了“教”;“教”篆体为“img1”,这个字左上为“爻”(卦),取自《易经》,此“双五交”示天地,即此代表《易经》等传统的人类文化经典;左下为“子”,示儿童青少年,代表受教育者;右上为“卜”,示教鞭,象征教育的权威与严肃;右下为“手”,与上结合表示组织教学活动,代表施教者。又一说认为右部上下结合表示手执棒指天地,象征巫师等教育者的施教形态。

“育”篆体为“img2”,这个字为上下结构,上部示母体、女性的身体,代表施教者;下部示逆子,代表受教者。正如《说文解字》中说“育,养子使作善也。”“育”被理解为对学生(逆子)的肉体、情感之人格熏陶、品格感化。“教”与“育”二字合成“教育”,在我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对“教”的理解就代表了对整个教育的理解,即教育就是施教者有组织、有纪律地对受教育者授以文化知识技能体系。

由此可见“教”有三层意义:一是认识到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但更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乃至支配作用的特点;二是重视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外部的系统文化经典教育,含有“学而知之”的朴素唯物观;三是重视施教者的权威性与教育过程的严肃性。

在西方,“教育”一词,英文为Education(Educate),法语为Education,德文为Erziehung,概由拉丁文Educare而来。Educare是从动词educere转换来的。Educere是由前缀“e”与词根“ducere”合成的。前缀“e”为“出”的意思,使动意义,而词根decere则为“导”,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导出”之义。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原本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在古希腊语中,“教育”一词与“教仆”(专门带领和陪送奴隶主子女上学的奴隶)有关。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基石,苏格拉底、柏拉图、德谟克利特等先圣们的思想深刻影响了西方对“教育”的理解。

由此可见,西方把教育理解为智慧的种子早在人之灵魂中,把存在于灵魂、心灵的智慧回忆、引导出来,使其成为完人的活动。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教育即为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引导,施教者是学生思想的“助产者”“引导者”;二是教育是对学生内心智慧的引导、导出,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三是教育活动是学生对自己灵魂智慧的回忆,教学过程离不开学生的自动参与,教育具有自动性的特点。

(二)多元化的教育定义

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家对“教育是什么”作过各种回答。柏拉图认为,教育使个人身心得到圆满发展。夸美纽斯认为,“教育是生活的预备”。卢梭认为,“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裴斯特洛齐认为,教育就在于“依靠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斯宾塞认为,教育是生活的准备,如何经营完美的生活是教育应教导的一件大事。福禄贝尔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内在’生长法则,使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怀特海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的天性。”等等。

马克思主义者从不同角度也给教育下过定义。加里宁认为,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正确的、有目的的和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杨贤江认为,“教育为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是社会上层建筑之一。”等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教育家视域中的教育不尽相同。

(三)教育的概念

对教育一词的理解决定着对“教育”概念的表述,决定着教育学的研究方向。教育这一概念是构建教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也是理解各种教育学说的切入口。

1.“教育”概念的界定视角

当前,我国教育学界对“教育”概念界定方法的视角主要有两大类。

(1)“描述—操作”视角界定法。关于“教育”概念的描述性定义,夸美纽斯认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卢梭认为,“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康德认为,“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其共同之处在于都把教育视为培养人的活动。这是一种经验式的描述性定义,没有认识到教育的基本矛盾与本质。

关于教育概念的操作性定义,《中国教育词典》中指出:“教育之定义,有广狭二种:从广义而言,凡是以影响人类身心之种种活动,俱可称为教育;就狭义而言,则唯用一定方法以实现一定之改善目的者,始可称为教育。”《教育大辞书》中的定义是:“广而言之,凡是感化身心之影响,俱得云教育。只称其结果,不计其方法。”“狭而言之,则唯具有目的,出以一定方案者,始云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则认为: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认为:“‘教育’不是广义的一切教育活动,而是有组织地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等等。这些定义主要从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去定义,可称为操作性定义。

(2)“社会—个体”视角界定法。一般而言,人们是从社会与个体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前苏联及我国教育学者多持前者,英美国家教育学者多持后者。

从社会角度定义“教育”,可区分为不同层次: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为狭义的教育则指思想教育活动。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一定的社会功能。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特朗里在《英汉双解英语词典》中把“教育”定义为“成功地学习(一般说借助于教学,但非必然如此)知识、技能与形成正确态度的过程”。这里的学是指值得学习者为之花费精力与时间的学,学习方式则一般应使学习者能通过所学的知识表现自己的个性,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问题的解决。定义的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而非社会的一般要求,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2.“教育”概念的界定

上述诸种定义对教育的解释说明,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现代的“教育”究竟是什么呢?一般来说,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教育概念的表述有差异,但都强调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我们认为,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还是零碎的,都是教育。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它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如今狭义的“教育”已不能充分表达现代“教育”这个概念的内在含义,因为现代教育不再只是学校教育,而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作战”的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特定情况下,更狭义的教育也指思想品德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