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学校的教学方法

职业学校的教学方法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全面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各项能力全面发展的有效保证。有效的教学方法必须从教学目标出发,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往往会受专业特点、学科性质与教学内容的制约。没有对教学内容的充分把握,教学方法的选用就是无的放矢。对不同年龄、年级、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一节 职业学校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称。教学方法必须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即方法要服务于目标。运用教学方法的根本目的是要促成学生有效地学习。

教学方法的本质乃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方式。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但并不是两者简单相加,也不能把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截然分开。教法制约着学法,学法也影响着教法。教师的教法要通过学生的学法加以体现,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在教师的指导或影响下的学法。尽管有时学生的学习是以自学形式进行,但它是在教师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影响下的自学活动,所以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辩证统一。

一、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方法既要符合科学性,又要符合艺术性。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对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人们总结出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综合性、替代性、局限性、启发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一)多样性

在一般的教学论著作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也不过论及几种乃至几十种。其实,实践中运用的教学方法绝不限于此。由于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和教师个性,选用的教学方法必然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选用和开发多种教学方法,以便自如地应付复杂多变的教学要求。

(二)综合性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适应教学变数。其原因:一是每堂课所传授的教学内容往往具有多种性质,因而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以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二是各种教学方法皆有利有弊,有其具体的运用条件,只有合理、恰当地运用相关教学方法,扬长避短,优化组合,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也就是说,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全面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各项能力全面发展的有效保证。

(三)替代性

一种教学方法可用另一种教学方法去代替、补偿。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面对某一课题或某一内容就必须使用某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同样的课题或内容,某位教师用此教学方法,另一位教师用彼教学方法,均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教学方法的选用不宜绝对化。只要所用教学方法具有科学性、适应性或针对性,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允许使用,应鼓励教师探索与开发适合自身特点、发挥自己特长的教学方法,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四)局限性

所有教学方法同任何原理、法则和规律一样,皆有其独特的性能、适用范围及运用条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从来就没有一种或几种适用于一切范围和条件的教学方法,超越其适用时空则不能成立或失去意义。换言之,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虽各有其千秋,各有其功能,但都有其缺陷,皆有其不足,均有其局限性。

二、教学方法的体系结构

就教学系统而言,教学方法是教学思想的外在表现,是以教学过程的内部逻辑为依据,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动态结构。作为直接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职业教育,是一种追求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本位教育,这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显著特征。也可以说,使受教育者适应社会需求、时代变化,学会生存并赢得发展,是职业学校教学功能的根本体现。因此,其方法体系,如按获取知识途径来考虑,既可看成由语言传递方法(如口授法等)、直观演示方法(如直观法等)、实际训练方法(如实践法等)和情境陶冶方法(如榜样法等)构成,更宜看成由如下四个方面构成。

(一)适应理论教学需要的方法

适应理论教学需要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提问法、讲读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等。

(二)适应实践教学需要的方法

适应实践教学需要的方法包括:模拟法、案例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研究法、专题教学法等。

(三)适应生产实习教学需要的方法

适应生产实习教学需要的方法包括:参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实习操作法、师傅带徒法、练习指导法、产教结合法等。

(四)适应创新与培养创业能力的方法

适应创新与培养创业能力的方法包括:角色扮演法、设计教学法、顶岗锻炼法、项目教学法、职业指导法以及使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各种方法等。

以上四种方法各具特色,有的强调启发,有的强调发现,有的强调反馈与自我评价等。它们大都比较明显地体现了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等系统思想。这四个层面的教学方法既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在一个动态过程中相对独立、相互作用。

三、构建、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知识积累速度的加快,为把越来越多的知识简捷而顺利地传授给受教育者,需要进一步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并创建新的教学方法体系。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以及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的新成就,为构建、选择、运用和发展教学方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此,必须清楚影响与制约教学方法的几种因素。

(一)教学目标与任务决定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是教学预期的结果,是教学必须达到的目的。它体现了师生全部活动的出发点、过程和归宿。教学方法本来就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选用什么方法,当然要由教学目标决定。从宏观的教学系统看,教师和学生都在规定的培养目标范围内活动。因此,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必须服务于培养目标的要求。从微观的具体教学看,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因而,方法的选用应根据教学目标来考虑,目标不同选用的方法也不同。有效的教学方法必须从教学目标出发,为教学目标服务。

(二)课程性质与内容制约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往往会受专业特点、学科性质与教学内容的制约。专业要求不同,课程特点不一,所选用的方法也随之而异。没有对教学内容的充分把握,教学方法的选用就是无的放矢。同时,由于课程内容具有不同的内在逻辑和特征,不同性质的学科各有自己常用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科因其性质与特点不同,常常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同一专业的不同课程中,所用方法亦有所不同。同一学科在不同教学阶段或不同教学内容中,往往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正因不同内容有其各具特色的不同方法,才使各科教学异彩纷呈。

(三)学生年龄与知识水平影响教学方法

教学是师生间错综复杂的理性活动。教师的教法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法来体现;而学生的学法又是在教师精心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学生是教育对象和学习发展的主体,是教学活动取得最后效果的决定因素。因此,得体的教学方法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相适应,这是构建与选用教学方法妥当与否的关键。对不同年龄、年级、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青年学生更多的是接受陈述、展示、模拟训练和示范操作的练习;成年人可能更喜欢讲解、讨论和通过案例教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缺乏感性认识基础或认识不够充分者,宜选用直观演示法;一些独立活动较多或要求较高的教学方法,如综合实验、毕业设计等,在初等职校中就很难选用;对已有自学能力或习惯者,在运用讲授法时可“点到为止”。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实践经验的学习者,均有不同方法的选择倾向。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时,应注意理解和照顾学习者对教学方法的心理倾向。当然,选用教学方法绝非只是消极地适应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应在调动其积极性的前提下,选择能促进其智力发展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是职业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教是为了不教”,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归根到底是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服务的。现代职业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具有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和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这既是学习方法研究目的之所在,也是教育方法运用的功能之所在。

(四)教育技术与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途径和手段。它常常表现为教学活动某个侧面的一系列操作活动。因此,利用一定的教育技术(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等)应是题中应有之义。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向纵深发展,正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教师教的方式与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它既为教学内容增添了新的内涵,更使教学方法产生了革命性变化。因此,不可回避地要研究如何恰当地借助这些手段,改进并完善教学方法。

(五)教师个性与风格支配教学方法

教师是教学方法的运用者、控制者,在选用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可以说教师支配教学方法。但是,信念、标准、风格、文化素质、个性特点等又影响着教师内在的思维过程,制约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用。因而,教学方法只有适应教师的素质条件,能为教师所掌握时,才能发挥其作用。也就是说,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来自于教师的扬长避短、发挥个人的特长与优势、采用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自身的特点也是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首先,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应成为选用教学方法的重要因素。比如,为了说明一个理论问题,形象思维水平较高者,就可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问题的事实和现象描绘得有声有色、生动具体,尔后揭示其内在规律;不善于具体形象语言者,则可在直观教具演示与讲解配合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同样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其次,教师应根据自身特点、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不可在自己熟悉的教学方法上“裹足不前”。

(六)学校环境与条件限制教学方法

构建和选用教学方法,尽管主观因素是先决条件,但不能忽视客观因素,如时间、空间、基础、设施等。因为任何一种方法的运用都是教学体系中一系列因素的有机结合,其中客观的环境与条件也是选用方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教学方法离不开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条件的支持。比如:城市与农村、工矿区与居民区……环境不同,设施有异,在此可采用参观法、实训法……在彼则只能运用讲述法、演示法。再如,讨论法、发现法的运用,需有较充裕的时间,它对复杂的教学内容来讲又往往是不现实的。又如,从硬件环境看,要展示某一实验现象时,就需要相关的实验设施和熟练的教辅人员;从软件环境看,有的需要一套好的录像材料,当然还要有能播放这些录像教材适合的教室和光线。客观条件,有些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而有些却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对教学方法的选用,应进行适当的灵活处理,以弥补客观条件之不足。

综上所述,教学方法与目标、内容、学生、教师、条件、环境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找准这种联系,也就找到了构建、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科学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方法及其体系还受科技发展和一定认识论的制约。

四、职业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

职业学校的教学方法应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重心,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依托,形成既有综合性、通用性,又有实用性、针对性,并有先进性、艺术性,有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方法体系。这里只介绍具有职业教育特色,适于职业教育的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以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新颖性的案例为教材,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判断和决策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讲解式或讨论式教学,主要是用案例激发学生,促使他们去思考和探讨,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1.案例教学的意义与功能

案例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它能在有效的时间、有限的信息和大量不确定性条件下,让学生运用智能和情感,锻炼面对复杂问题做出关键性决策的能力;它能使学生除了可以学到牢固的知识外,还能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共事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2.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皆因其自身特点所发挥功能的结果。

(1)案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或实际联系理论的典型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的重要措施。它主要是通过对生产、技术、经营、设备、疾病、事件等典型性案例或代表性问题,让学生进行认真思考、讨论和研究,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任何案例均具有供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索的许多疑点,有外露的,也有隐晦的。它们常常含有浓厚的趣味,吸引学生去观察、去分析、去体验……进而做出判断、推理和论证,故有开发学生智能的功效。

(3)案例教学可有一种结论,也可有多种结论,但通常却无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只要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分析方法对路,逻辑推理正确,就可予以肯定。

3.案例教学的种类

案例教学有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分。案例运用于课堂教学,一是理论阐述前的案例引路,引导学生在悬念中探索解决矛盾的方法和寻求问题的答案;二是在理论阐述中,举出案例佐证,以帮助学生对理论的深刻理解;三是案例运用于实践教学,主要是提供高度仿真性的模拟情景和背景资料,组织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这更能使学生得到实际锻炼,更有利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4.案例教学的一般程序

为了提高案例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精密策划、精选案例、精心安排。一般每个案例要用一至两节课。其程序大致如下:

(1)扼要介绍案例及其教学目的,使学生明确训练目标和思考方向。

(2)学生独立学习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并写出分析笔记。

(3)教师组织讨论,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学的焦点和高潮,是一种交互式的探索过程。因而,教师要认真组织指导,一般是先由一位同学发言,然后其他同学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案例。

(4)引导学生对各种见解进行评价。因案例教学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而是通过各种意见的撞击,加深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从而对学生起启迪、引导作用。

5.案例教学的要求与注意事项

(1)训练目标明确。每个案例都包含着多方面的信息,若目标不明,听任学生自由发挥,其讨论可能变成山南海北地“侃大山”,偏离主题,结果学无所得。

(2)把握师生角色。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结论代替学生分析讨论,而应以组织者的身份积极为学生服务。只有在必要时,方给以适当暗示、提示、点化和引导。

(3)创造良好气氛。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从而使讨论气氛热烈欢快。在自由讨论时,学生可能是争先恐后,甚至唇枪舌剑。此时,教师又需控制局面,使讨论沿着教学目标的方向与轨迹继续前进。

(4)不能代替理论。尽管案例教学对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际运作能力具有很大作用,但它毕竟是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来实现的,离开基础和专业理论的指导则无法进行。因而,案例教学不能完全替代系统的理论教学。

(5)坚持教材为主。案例是完成教材讲授的辅助手段,是教材内容的补充与佐证。它只有与教材内容完美地结合,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对日后的工作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二)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在接触和感受一种近似于真实的环境和条件中进行实习的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是实习教学的一种形式,它以模仿生产和各种环境让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

1.模拟教学的意义与功能

尽管模拟的环境与条件有不如真实的环境与条件的一方面,但它也具有真实情况不具备的优势,比如,模拟可人为地制造一些在日常实际工作(生产)中难以看到的故障,供学习者判断、排除;又可设置一些实际工作(生产)中不允许学生动手的“项目”,让学生进行反复演练。

(1)可使学生提早体会“岗位”,了解知识的应用;了解职业需求,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

(2)能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实际动手的能力。

(3)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与人交往、协作、沟通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等。

(4)能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和主体地位。

(5)可节省贵重和稀有的材料、设备,可保证实习的安全,可避免在真实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危险和不良后果,可减少因错误操作造成的损失。

2.模拟教学的种类与方式

根据教学需要,模拟的种类主要有:

(1)器物模拟。如模拟汽车、火车与飞机驾驶、模拟医学诊断与急症抢救以及运用计算机的多种交互模拟等。

(2)环境模拟。如模拟电站、模拟电话局、模拟法庭、模拟病房、模拟企业、模拟财务室以及模拟商店、客房、餐厅等。

(3)人物模拟。如模拟法官、模拟会计及模拟服务员、采购员、演员等。

模拟可采取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应用能力训练三种不同的形式,既可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也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演示。在模拟教学中,教师主要起“导演”作用,一个或多个学生作“演员”,扮演特定角色,其他学生作听众或观众。

3.模拟教学的特点要求和注意事项

模拟教学具有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教学“实践性”、环境“模仿性”和条件“真实性”等主要特点。

模拟教学强调学生直接实践,采用模仿、效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所以,模拟的环境和条件均应力求接近真实,以达“以假乱真”的效果,并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受;模拟训练要让学生扮演模拟环境中的角色。“假戏真唱”,使之有“进入角色”的体验。模拟教学的重点不是传授新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在实际和复杂的条件下,运用所学知识锻炼判断与决策能力,培养工作方法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模拟教学的注意事项:

模拟前,要做好模拟器物的准备与安放、模拟环境的设计与布置、模拟人物的物色与指导等,并力求接近真实;进行必要的讲解,讲清目的要求、操作要领、注意事项等。

模拟中,通过全面系统地观察或巡回检查,进行集体的或个别的指导,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模拟后,进行总结,做出必要的提示、评价和结论。

(三)演示教学法

演示教学是指教师通过陈示实物、模型、仪器、标本、挂图等进行示范性操作或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把所教的某些内容的形态、结构、特点和性质或发展变化过程展示出来,引导学生系统观察,在感知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从中获取知识、技能和培养观察能力的教学方法。

演示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常用方法,又是实际联系理论的重要方法。在演示教学中,除教师的语言外,被展示的实物或教具是第二信息源,学生的任务是看和听。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是直观性强,便于学生认识、理解、得到深刻的印象。演示教学适用于传授知识。采用演示的多是抽象性较强、可视性较差、结构复杂和学生无直接经验的内容。一般在教学开始作为克服学习障碍的辅助手段而采用之。

1.演示教学的意义与功能

演示教学的主要优点:一是通过看和听两种感官接收信息,感染力较强,学习效果较好;二是演示过程和教学媒体可减轻教师负担;三是与讲解式相比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并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提高反应速度。

演示对多种课程,尤其对专业基础和技术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方法;在各种实践性教学中,演示性实验和示范性操作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测试能力、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也是切实有效的方法。

2.演示教学的种类

(1)根据演示手段的不同可分为:传统教具的陈示或展示、传统演示实验、传统操作示范、现代教育技术的演示。

(2)根据演示材料的不同可分为:实物演示(实物、标本、模型及其他仿制品)、图片演示(图片、照片、图画、图表、地图、示意图及设计图纸)、电化演示(投影、录像、电影、网络)、实验演示和操作示范。

(3)根据演示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事物形态与构造演示;事物现象演示;现代化手段呈现事物内部情况及变化过程演示。

3.演示教学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1)应有明确目的。不仅教师进行演示应有明确目的,而且要使学生带着明确目的进行观察。同时,要使演示符合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演示。例如:在介绍外部形态、分布状况时,以选取实物、模型和标本为宜;在讲解内部结构、动作联系时,以选用剖面模型或制图为好;在进行功能、作用的理论分析时,以挂图、投影和演示为佳;在分析事物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变化过程中,大多采用演示实验形式;在观察肉眼看不到的变化过程或在短时间内不能看到的现象时,就应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当然,这些都不是绝对的,应随机而行。

(2)做好充分准备。为保证演示操作的规范、熟练和顺利进行,在课前应做好演示教具与设备的准备、选择和检查,对要做的演示实验或示范操作,一定先行试做,达到演示过程顺利、现象清晰、效果明显,以避免临时失误,影响演示效果。

(3)注意演示重点。在演示过程中,应使学生都能清晰地观察到演示的对象或过程,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演示的主要方面、主要特征;要引导学生对演示重点的感知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防止把注意力分散到细枝末节上去。

(4)做到正确规范。演示,尤其是演示性实验和示范性操作,必须在“范”字上下工夫。它要求动作标准、规范,给学生以鲜明、正确、深刻的形象,供观摩、仿效。所以,动作的正确、体态的规范、姿势的得当均应讲求到位,以防善于模仿的学生受到错误动作的影响。

(5)注重多方配合。在演示过程中应配合讲解、提问、板书等,做到边演示边讲解、边问答……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感知过程,以便形成完整而牢固的表象、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6)进行演示并总结。演示完毕后,应结合学生获得的感性知识做出明确的结论,从而使学生把获得的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四)参观教学法

参观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目的,组织与指导学生到校内外一定的场所或自然界、生产现场和社会生活场所(如农牧实验场、工矿企业现场、展览馆等),对实际事物或现象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和扩大已学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它是学习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用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的重要措施;是认识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差距,理解将来职业情况及未来岗位任务和工作环境,帮助学生做好职业选择和就业准备的有效途径。

1.参观教学的意义及作用

参观可给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事物形象,有利于调动情感、激发兴趣和求知欲;参观不仅能扩大学生眼界,而且能使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社会,受到实际的教育,还能有效地使教学与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全面地领会所学内容;参观尤可使学生了解、熟悉本专业的生产过程和今后的职业环境,逐渐适应职业要求,并可在接触社会实际过程中受到热爱专业和生动的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教育。

2.参观教学的种类

(1)准备性参观。它是在讲授内容之前,为使学生获得有关感性认识和体验,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所进行的参观。

(2)并行性参观。它是在讲授内容之中,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等内容加深认识、理解和巩固所进行的参观。

(3)总结性参观。它是在讲授内容之后,为验证、加深和开拓所学知识、技能等,即提高新认识所进行的参观。

3.参观教学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1)参观前做好准备。一是根据教学目的选择适合参观的场所,事先做好联系;二是根据教学要求确定参观重点,是整个生产工艺流程还是某台先进设备……三是使学生明确参观目的、内容及要求,同时提出应注意事项以及纪律、安全等,以免形成走马观花或出现不测之事。

(2)参观中做好指导。一是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主要事物、部位或现象,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此,或当场解答,或暂时存疑;二是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收集资料,必要时作些文字记录或绘制草图;三是邀请现场人员作必要的讲解或介绍。

(3)参观后进行总结。一是组织讨论、座谈观感;二是指导学生整理材料,写出参观小结;三是布置作业,巩固收获,使通过参观获得的知识系统化。

(五)练习教学法

练习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而进行反复训练的教学方法。职业学校的很多课程(如语文、外语、制图)和实习等实践教学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因此,练习法对职业教育来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技能、技巧的基本方法。为增强练习的效果,应认真研究如何指导学生练习的方法和艺术。

1.明确练习的目的

练习是一种侧重实践的学习活动,其目的主要是提升学生对新知识与技能的熟练水平和增强对旧知识与技能的巩固程度。各种练习和每一次练习均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和要求的,如果每个学生对练习的目的和要求都十分清楚,那么他们参加练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提高,练习效率也会提高。因此,在每次练习前应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意义、具体要求及练习程序。

2.了解练习的功能

练习的功能在于使学生巩固和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和正确的心理联想。

(1)加深知识的运用。练习是一种运用知识的形式,不仅要动脑,还要通过动口、动手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

(2)形成熟练的技能。练习是一种训练技能的形式,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形成技能,技能的自动化和运用自如,达到纯熟的地步就成为技巧。

(3)养成良好的品质。练习既可发展学生的记忆、思维和想象能力,又可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并能形成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品质。

3.清楚练习的种类

只有搞清楚练习的不同种类、性质、功用,才能更好地进行应用。

(1)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在练习中,练习方式可以集中实施,也可分为数个段落实施。所谓集中或分散是指时间分配而言。如预定每天练习两个小时,可以集中两小时一直不停地练习,也可以分成两段、三段甚至四段时间来完成。

(2)整体练习与分部练习。整体练习是就某种技能作为一个整体、全盘的练习;分部练习又称为分解练习,是将某种技能分解成若干部分,逐一练习。

(3)引导练习与独立练习。引导练习是指教师控制整个过程和指导整个团体或集体中的个人的练习;独立练习是指学生独自或在小组中练习新的技能。通常,在进行独立练习之前需有引导练习。

(4)模拟练习与实地练习。一般而言,模拟练习较经济、较安全;实地练习较真实、较有效。所以,通常是先做模拟练习,再做实地练习,但有的应尽量直接进行实地练习,以经历最具体、最直接的体验。

4.掌握练习的方法

课程的特点决定着练习的内容和方法。职业学校的各门课程几乎都需要进行练习。例如,语文课为了培养、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应安排口头和写作练习;外语课也是经常采用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式;制图课为培养绘图、识图能力,常用更多时间进行练习与测绘;至于操作技能尤需通过实训方式反复练习。

练习的效果取决于正确练习方法的运用,而任何正确练习的方法都是一定的基础知识的转化。因此,教师要首先通过讲解与示范,使学生获得练习方法和实际动作的清晰表象,然后引导学生正确地掌握练习的方法与程序。同时,要考虑练习方法的多样性,以引起学生的练习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

5.分配练习的次数

技能的形成、巩固和熟练需要足够的练习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次数和时间应根据练习内容和学生特点来确定。一般而言,练习的开始阶段速度要放慢,时距要短些,以后随时间推移逐渐加快,时距拉长;若练习的内容较复杂,练习的次数和时间就应增多。然而,并非练习次数越多、时间越长,效果就越好;相反,练习次数过多、时间过长,会使学生兴趣降低、态度消极、出现疲劳,从而降低练习效果。另外,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练习的次数和时间也应做适当调整。

6.安排练习的步骤

通常,练习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引起动机。缺乏动机的学习难以成功,尤其是技能或技术的练习,如果无强烈的动机,学生很快会产生厌烦。

(2)教师示范。学生有了动机之后,教师应提供学生学习和操作的榜样。种种方法的示范有助于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

(3)学生模仿。学生应按照示范的要领,一步一步地模仿体验,以快速而顺利地进入练习轨道,确保练习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和标准进行。

(4)多次练习。各种习惯、技能或思考反应经过正确的模仿之后,还需多次反复练习,方能达到巩固以至熟练的程度。

(5)随时指导。学生练习时,教师应巡回指导,发现错误及时指出改正,力求练习正确、规范。

(6)评鉴结果。评鉴的方法可师生共同评鉴,总结得失。

(7)鼓励发展。关键是鼓励学生持续努力,促成技能精熟化、习惯化和灵活运用。

7.反馈练习的信息

要及时检查、讲评练习的质量,并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实验研究表明,学生知道练习的结果,对学习成绩和技能的提高有着明显的影响。一般说来,反馈量越多,练习效果越好;反馈及时,练习效果更佳。因此,在每次练习之后,应及时进行小结,使学生了解自己练习的优缺点及改进意见,迅速提高练习的质量。当然,若能进一步提供出现错误的原因分析,将会使练习更为有效。

8.练习的注意事项

(1)练习之前应先求理解。对练习的要求应先求正确而后求速度。

(2)练习的材料应该精选,在一段时间内,练习要有重点。

(3)注重个别化与特殊性。练习要因材施教,要注意个别差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指导。

(4)练习时,不但要注意数量,更要重视质量。不能就题论题,而应就题论“理”,就题论“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次练习的效用。当练习的量和质发生矛盾时,要坚持“宁可少些,但要好些”的原则。

(5)尽量使现代媒体相配合。一些教学媒体对于练习教学法较为适宜,比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练习软件就既能提供大量水平不同、类型不同的习题库,又能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各种反馈和分析。再如,运用录音带进行语言教学的口语练习,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练习与复习的主要区别在于:从范围上看,练习主要适用于技能领域;复习主要适用于知识领域。从性质上看,练习的内涵较单一,具有针对性、独立性;复习的内涵较宽泛,具有条理性、系统性。从要求上看,练习侧重于动手、操作,以达熟练;复习着眼于理解、记忆,以达巩固。从目的上看,练习在于形成机械性习惯、熟练的技能和正确的心理联想;复习在于掌握知识、使理解深刻化、使知识系统化。

(六)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设备、仪器和材料进行独立操作,在一定条件控制下,人为地引起与控制事物或现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和分析这些变化中,获取直接知识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是职业学校一种极为重要而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的意义与功能

实验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可以人为地改变条件。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识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可以验证与巩固基础理论,培养学生使用仪器和工具的技能,训练学生的观察、测试、计算、数据处理、现象分析等能力,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能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增强研究探索兴趣、提高研究能力;也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2.实验教学的种类

(1)观察性实验:对一些实验过程简单、只对某一理论或现象起说明作用的实验。

(2)验证性实验:在实验教学初期安排的对定理、定律或某些理论的验证与应用,或据此得出的一些推论与验证。

(3)操作性实验:让学生学习基本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基本仪器与设备的操作技能、技巧和能力的实验。

(4)设计性实验: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目标,自己设计方案,经教师认可后独立操作、得出结论和撰写实验报告。

(5)分析性实验:让学生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归纳综合、推理判断,从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实验。

(6)综合性实验:让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和多种实验技能设计方案,实施实验。

(7)探索性实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适当安排此类实验。它要求学生根据理论课或生产生活实际中遇到的一些相关问题,自己提出实验课题、选择实验设备、仪器和设计实验过程,对某些未知因素进行探索、分析,或发现规律。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3.实验教学的构架与层次

按照统筹规划、循序渐进的原则,可把一个专业的实验课看做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把实验教学的各环节目标看做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连续过程。

(1)基础层次。基础层次即以实验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训练为主体的实验层次。以观察性、操作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学习基本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巧等,着力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计算力与操作、思考、想象等基本能力以及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等。

(2)专业层次。专业层次即以专业能力训练为主体的实验层次。以操作性、设计性和分析性实验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设计能力、分析能力等,在此基础上,运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结合专业课,逐步开设模拟实际生产过程的综合实验。

(3)综合层次。综合层次即以应用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训练为主体的实验层次。以综合性、探索性、技术性等贴近生产实际的实验项目为主,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和多种实验技能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探索和创新能力等,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处理故障,促使学生思考、分析和研究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得到全面的锻炼,为毕业后适应职业需求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框架或体系中,还必须明确各门实验课程的具体要求,形成一个由低到高,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验教学体系的整体构架。

4.实验教学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1)事先充分准备。教师应进行先行实验,对仪器、设备、实验材料仔细选择与检查,以保证实验的准确、规范、效果明显、安全无误;同时,要根据教学大纲编好实验指导书,拟订实验方案,根据实验设备条件进行分组。

(2)实验开始前,要求学生充分阅读实验指导书,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原理、仪器设备的安装及使用方法、实验操作过程等,必要时由教师进行示范。

(3)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既要及时启发引导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与科学探索精神,指导学生正确观察、测试和记录结果,学会对过程现象与结果的分析,掌握必需的数据处理方法,又要使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及时发现和纠正出现的问题。

(4)实验结束后,由师生或教师进行总结和讲评,并由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对实验报告,教师要有明确的结论。

(七)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是指通过一项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这里的“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一般而言,在生产技术领域中所有的产品几乎均可作为“项目”,如门窗(木工)、蒸汽机(机加工)、报警器(电工)等;在商业、财经和服务行业中,所有具有整体性特性并有可见成果的工作皆可作为“项目”,如销售业的商品展示、广告设计,计算机专业的应用软件开发等;在高等职业院校和中专学校教学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是“项目”教学的特例。

1.项目教学的特点

项目教学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独立性和主体性等特点。它是产教结合的一种具体实践。

2.项目教学的步骤

项目教学需要教师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主要是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困难问题。

(1)确定目标任务。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并征求学生意见,或与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2)编制项目计划。一般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根据自己情况确定分工与合作方式,然后制订实施计划、确定工作程序。

(3)项目实施。学生根据已确定的实施计划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

(4)检查评估。项目任务完成后,一般先由学生自评,再由教师对项目成果进行检查评价;亦可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工作中问题的解决方法、学习行为特征等。

(5)归档或结果应用。

3.项目教学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1)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和项目的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

(2)与企业生产过程或实际的商业活动结合在一起;

(3)应尽量让学生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或劳动行为;

(4)项目应具有一定的难度,既应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又应是运用已有知识与技能在一定范围内解决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另外,还有实习教学法、示范操作法、现场教学法、媒体教学法、远程教学法、创业教学法……不再一一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