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

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参观、调查、练习、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形式。根据专业与学科的不同,实践教学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和评价方法。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往往是通过专业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性教学,而实践性教学又验证和扩展了专业理论知识,因而两者是相互开放的。实践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不能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节 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指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获得包括职业技能、技巧和职业道德的职业从业能力,并具有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活动,是职业技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实践教学任务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以获得职业实践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以获得实际知识为主的实践教学;以验证或运用理论知识并使学生形成一定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它们是在实验室或生产现场,根据生产和教学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做结合、手脑并用,获得感性知识与技能和提高综合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形式。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参观、调查、练习、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形式。这些形式与课堂理论教学的形式相比,更体现着:学生的主体性、进行的开放性、指导的个体性和目标的多样性。职业教育的明显特征是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当今,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正在改变着过分依赖理论教学的状况,建立和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联系,但又具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已在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和地位,并及时地、不断地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以构成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通过不断地改革正在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职业实践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有机结合,并通过技能鉴定取得技术等级证书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践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是实现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形成办学特色的主要途径;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使学生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与适应能力的实用性人才的主要手段。其具体意义主要体现如下。

(一)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

实践教学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并开发人的潜能,从而形成多种能力,特别是职业能力——从业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实践教学是形成和发展学生动作技能的基本途径,是使学生达到形成动作技能这一目的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也是形成和发展学生心智技能的重要手段,它可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并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多种职业能力。

(二)巩固专业理论知识

实践教学不仅可为学习专业理论提供感性认识,而且通过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还可重温、验证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从而能加深、巩固和强化所学理论知识。同时,还能了解、学习和掌握课堂上没有和难以学到的职业实践知识。

(三)帮助学生获得最新知识

一般教材均有滞后性,其内容多是若干年前总结出来的,而当今世界上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皆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通过实践教学,可使学生在生产、科研单位的工程现场向各种业务行家学习,获得教材中没有的最新知识、最新思想……

(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总会碰到一些问题促使学生产生探索某些原理的需要,从而提高其思维积极性或增进其学习某些专业课和基础课的兴趣。这种积极性和兴趣比课堂理论教学时由语言或教具所激发的热情更具有持久性、深刻性。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职业道德

欲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学生需付出艰巨的劳动。比如,为掌握一个准确得体的动作需排除多种干扰因素进行多次训练,除细心、耐心和信心外,还需坚忍的毅力和勇气,更需经受起失败与挫折。因而,它会使学生的意志得到锻炼,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实践教学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职业的含义,认识职业的意义,增强职业的情感,感受工作的价值,从而形成敬业、乐业和爱业精神,而且能使学生懂得职业纪律,遵守职业公德,爱护公共财产,形成特定的职业道德,并能养成尊重别人、热爱集体、学会与他人合作与协调、获得与人共处的良好品德。

(六)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益

通过实践教学,很可能将其实习成果转化为有一定价值的产品或商品,使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实践教学为社会服务还可使其所在班级、专业和学校获得良好信誉,从而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

总之,只有认真地组织实践教学的每个阶段,精心安排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才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职业实践所要求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持续发展能力,从而能顺利地进入人才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坐标点,并在各自的职业中获得发展。

二、实践教学的特点

根据专业与学科的不同,实践教学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和评价方法。但它们却均存在着系统性、开放性、主体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点。

(一)全面性

实践教学既重视对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求知和劳动等一般能力的培养,也关注对学生操作技能、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以使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职业知识和过硬的职业技能,还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同时具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和健全人格以及与人交往和协作的能力。

(二)开放性

开放性一是面向专业开放。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往往是通过专业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性教学,而实践性教学又验证和扩展了专业理论知识,因而两者是相互开放的。二是面向同行开放。实践教学因各专业特点不同,无统一、规范的教学大纲可循,因而,同专业的教师应相互切磋、不断交流、共同探讨和完善实践教学的方法、管理及评价体系。三是向行业向社会开放。实践教学的成果最终要服务于社会,接受社会的检验与评判,因而需关注行业与社会的需求,使实践性教学的目标、方法和评定标准能与社会需求与行业标准接轨。

(三)主体性

实践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不能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的实践活动是学生职业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主体的实践活动是实践教学的固有特征,主体性还体现在学生对实践教学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努力获得发展上。

(四)创造性

实践性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对学生而言,所谓创造性不在于发现了多少未知领域,创造了多少人间奇迹,而在于他们用已有的知识和智慧,主动认识一件新事物,获得一种新体验,提出一种新见解,进行一项新设计……这种低层次的创造,正是未来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另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1)教学任务不同。理论教学是传授某一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以及对该职业的规律性的认识;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技巧和职业经验等。(2)教学环境不同。教学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物质环境、社会信息、人际关系、校风班风等。两者的教学环境不同体现在以上各项内容中。如实践教学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信息来源等都比理论教学复杂;实践教学的人际关系也较理论教学复杂等。(3)组织形式不同。理论教学大多采用课堂教学;而实践教学则主要采用现场教学。(4)教学方法不同。理论教学常常采用视觉、听觉参与的方法;而实践教学在此基础上,还广泛采用通过四肢这一动觉和触觉器官来获得实践能力的方法。

三、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

实践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这里只介绍常见和较重要的几种。

(一)实验教学

1.实验的概念

实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设备、仪器和材料,在一定的条件控制下,引起实验现象或过程的变化,从观察、测定和分析这些变化而获得直接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而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途径,是形成、发展、检验理论知识的实践基础。实验可把一定的直接知识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还可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可见,实验是职业学校教学中培养实验技能、改变能力结构的重要环节。

2.实验的类型

实验按目的和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学习理论知识前取得感性认识的实验、学习理论知识后验证性实验和巩固知识的实验以及培养实验技能和提高实验能力的实验;按其目标分类,还可分成:定性实验、定量实验、析因实验、模拟实验、模型实验等。在现代教学中,为加强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学生独立操作和设计的实验。所以,职业学校的实验教学也可分为如下几种:

(1)演示性实验。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表演性或示范性实验。

(2)验证性实验。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体现,可使学生深入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3)观察性实验。它是通过细微、系统、反复地观察研究对象的位置、分布、状态和运动等现象,寻求其特有规律和本质的实验。

(4)分析性实验。它是侧重于训练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实验。

(5)设计性实验。它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进行实验设计(确定方案、安排步骤、选择方法)并独立操作,直至完成全部实验,处理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

(6)操作性实验。它使学生在学会各类参数的测试方法的同时,能正确而熟练地使用、检验最基本的仪器设备,能独立安装和调试一定的仪器、设备,能排除一般故障,维修一般仪器。

(7)综合性实验。它是蕴含多方面知识、多学科内容、多因素要求的复杂程度较高的教学实验。

(8)研究性实验。它虽不是中等职业学校的重点实验,但某些高材生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也应具有从事相关研究的基本能力。

3.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是:增进学生的直接知识和掌握实验技能;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促进某些心理品质的发展。如较精细、敏锐的感知和观察力以及持久的注意力,概括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认真、细致、耐心、踏实的良好品质等。

4.实验的准备

实验的准备一是编写实验指导书。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编写实验指导书,其内容包括实验的目的任务、原理提示、设备器材、方法指导以及对实验报告的要求等。但实验指导书不宜过于具体,否则学生只需按图索骥就可完成,达不到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的要求。二是做好充分准备。进行先行实验,对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仔细检查,以保证实验的效果、安全和顺利进行。

5.实验的指导

实验教学的全程指导应着重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在实验开始前,一是对实验的目的要求、依据原理、仪器设备安装及使用方法、实验的操作过程等进行必要的说明,必要时进行示范。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不仅是实验的直接动力,而且会形成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永久兴趣,甚至成为爱好和志愿。三是划分小组实验。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

(2)在实验进行中,一是教师应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出现的问题,并进行个别指导。二是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实验的设备、器材、仪器,养成科学的工作方法;防止学生鲁莽操作,甚至多次错误尝试,以致损坏设备、器材。

(3)实验结束后,师生或教师进行小结,并编写实验报告。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必须编写实验报告,简述所依据的原理、实验程序、实验方法及使用的主要设备;叙述观察和测定的结果,进行数据处理,绘制图表或建立数据模型,并做出分析。实验报告由学生独立完成,不许互相抄袭。三是认真批阅实验报告。凡实验态度不认真乃至有明显错误者,应指示学生重做。

(二)教学实习

1.教学实习的概念

教学实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运用某一技术基础或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以增强感性认识、验证某些理论、提高某些技能、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在生产劳动中接受思想教育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它为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供基础。它通常是在学校的实习工厂(场)中进行。各学校的实习工厂都担负了双重任务,既培养人才又出产品;既重经济效益又重社会效益,故有的学校把教学实习称为专业劳动。

2.教学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教学实习的目的与任务主要有:(1)使学生掌握本专业中某一主要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正确地调整和使用该工种(或工序)的通用设备及其附件等,能根据零件图和工艺文件独立地进行中等复杂程度的加工;同时,也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几个工种(或工序)的基本操作方法。(2)使学生获得本专业基础知识,为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做准备。(3)组织学生严格地执行生产计划,保质保量,注意安全,文明生产,完成规定的任务,为国家创造财富。(4)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道德以及尊重他人、学习他人和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3.教学实习的组织

(1)时间的安排。时间安排可因学习年限、专业要求而异。进行的顺序一般按生产流程的顺序进行,或依模块结构考虑。

(2)分散与集中。分散安排,如学生每周有一天或两天在工厂实习,效仿德国双元制的做法,几年中细水长流。其好处是不致使课堂教学中断,学习的进程容易安排,同时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缺点是在工厂的实习缺乏连续性,不利于提高技能的熟练程度,更不利于工厂组织生产。所以,很多学校都采用相对集中的办法,即把每个学期的实习时间集中在数周连续进行,但各学期的实习时间不是均匀分布的,集中的程度需考虑专业的特点和其他因素。

(3)实习的指导。教师要执行实习大纲,兼顾教学和生产两个方面;传授技术与训练技能要循序渐进,讲究实习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合理安排劳动强度,尤需照顾女生的生理特点;要管教管导,寓德育于教学实习之中;要进行安全教育,采取切实的防护措施。

(4)成绩的考核。教学实习的成绩应以平时考核为主,必要时也可在完成一定阶段或全部实习后进行考核。

4.教学实习的环节

教学实习的基本环节一般由下列五个程序组成。

(1)实习准备。一是教师教学准备:编写课题授课计划、课日授课计划和教学方案;做好实习备课和熟练有关技能;了解学生水平、特点和个性差异,以便因材施教,安排岗位,重点指导。二是学生实习前准备:在思想上、知识上、物质上做好预习和准备。三是物质条件准备:设计与布置好实习现场、实习环境,准备好设备、工具、材料和教具。

(2)讲解示范。一是讲清实习课题的意义、任务和要求以及设备、工具、材料使用方法、操作要点、注意事项等。二是做好示范,包括正常示范、慢速示范、分解示范、重点重复示范、纠错示范、边讲解边示范和单项工序示范等,且能把握要领、动作准确、操作规范、技能熟练。

(3)操作训练。学生动手操作练习是实习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培养学生技能技巧的关键阶段。为搞好基本训练,应倡导“苦、严、硬”三字精神,即在训练过程中强调一个“苦”字、坚持一个“严”字、达到一个“硬”字,以使学生练就一身过硬的操作本领。

(4)巡回指导。教师应以巡回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检查和指导。着重检查操作姿势和操作要领,注意检查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注意发现典型带动全体,采取个别纠正、集体指导以及典型表演等多种灵活的指导方式。

(5)总结讲评。实习结束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对实习中操作技能的掌握、实习产品及工作质量、实习设备的维护保养、实习纪律的遵守和文明生产等进行综合总结和讲评,提出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

上述五个程序是相辅相成的,在实习教学实践中,要结合专业特点和课题内容,随机应变,灵活运用。

(三)生产实习

1.生产实习的概念

生产实习是指在基本上完成教学实习和学过大部分基础技术课之后,到专业对口的现场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并进一步获得感性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学习企业管理,养成正确劳动态度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生产实习有顶岗实习和轮岗实习两种。这是职业学校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形式,它是教学实习的继续、扩展和提高。它与教学实习不同之点在于两者的身份、活动范围和要求不同:(1)学生在教学实习中是以劳动者的后备身份出现,而在生产实习中是以劳动者的身份出现。(2)教学实习所要掌握的是某一工作(职业岗位)的基本操作技能,它通常是单个的、零碎的;而生产实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这些单个、零碎的基本操作技能,使其在运用中成为整体,进而能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3)教学实习不要求学生掌握生产过程和辅助生产过程,而生产实习则要求学生了解以上内容。(4)教学实习可在学校练功房,也可在生产现场进行;而生产实习则只能在生产现场进行。

不同科类和专业的生产实习,其内容、方式、次数、时间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应用科类和专业的生产实习,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生产实际情况、掌握生产技术,因而时间较长;理论科类和专业的生产实习,其目的在于了解生产现场的一般情况,侧重验证所学理论,因而一般时间较短。工科类专业的生产实习体系比较完整,一般包括三个阶段: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

2.生产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生产实习的目的与任务主要有:(1)了解企业的基本生产过程和辅助生产流程,了解产品的设计程序和生产工艺的内容和步骤。(2)对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先进的或典型的工艺过程,进行深入了解其所用设备、工艺装备、加工方法、检测技术等;深入了解其设计思想、主要性能、关键材料、安装工艺、调试技术等。(3)了解企业的管理情况,如组织机构、人员构成及其主要职责,学习企业管理特别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制度及运行机制。(4)学习企业员工的社会主义劳动态度、职业道德及优秀品质等。

3.生产实习的组织指导

生产实习的组织指导一是生产实习之前,首先确定指导教师、选好实习基地或实习场所,争取到专业对口、技术先进和管理现代化的企业去实习;然后,根据教学大纲和企业实际情况,在征求实习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生产实习计划,其内容一般应包括:实习的目的和任务、实习的程序和时间安排、实习的主要内容和活动方式、实习的领导和组织,以及实习纪律、经费预算和注意事项等。二是生产实习的指导,由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定的负责人共同负责;一般情况下,生产技术的指导,原则上由实习单位技术人员负责;指导教师的任务是随时给学生必要的辅导,指导学生写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总结实习经验,组织交流,邀请工程技术人员和先进模范人物向学生作报告、组织座谈等;思想教育、安全教育和生活指导由双方共同负责。三是生产实习的重要方法是做调查研究。因而要求学生写生产实习日记,逐日记录实习内容,包括: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各种重要的资料和数据,实习的收获和心得,需待解决的问题,还要记录重要的零部件草图、重要的施工草图和工艺规程,并要有自己的分析意见……为写实习报告积累资料。四是生产实习结束时,学生要在整理实习日记的基础上独立地编写生产实习报告。其内容应包括技术报告和实习总结两部分。教师要认真批阅实习报告,必要时可向学生提问,并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实习表现等给予恰当的评价。

(四)毕业实习

1.毕业实习的概念

毕业实习是指学生在毕业之前,即在学完全部课程之后到实习现场参与一定实际工作,通过综合运用全部专业知识及有关基础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获取独立工作能力,在思想上、业务上得到全面锻炼,并进一步掌握专业技术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它是职业学校教学过程的又一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它往往又是与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相联系的一个准备性教学环节。

2.毕业实习的主要任务

通过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使学生获得独立工作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目的的围绕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进行毕业实习,以便在实践中获得有关资料,为进行毕业设计或撰写毕业论文做好准备。

(五)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门(或几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具有一定综合性问题筹划过程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职业学校部分基础技术课、专业课规定有课程设计,它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或某一部件的技术基础能力的训练。一般安排在相关理论教学结束之后集中两周左右的时间,以不同于课堂教学形式进行的。职业学校除了课程设计之外,还有接近于课程设计的制图测绘和大型作业。它尽管不如课程设计那么全面,但从教学形式上看,却和课程设计大体相同,可称为课程设计的初级形式。

2.课程设计的目的与任务

课程设计是使学生综合运用本门课的知识,学会使用工具书,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的具体任务因课程的需求而异,一般包括三部分:(1)进行设计和计算;(2)绘图和编制工艺文件;(3)编写说明书——说明设计思想、依据,分析给定条件,评比不同的方案和作技术—经济效果论证等。亦即,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运用有关的知识技术处理好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创造性地完成符合生产实际要求的设计任务,并主要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能力:(1)独立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际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2)组织参考书和其他有关文献所提供的论点和材料的能力;(3)用通顺的文字或准确的图表系统地表达设计成果的能力。

3.课程设计的选题

课程设计的题目应满足教学性、实用性和可能性的要求。即设计任务要便于综合应用所学知识,不偏离专业知识范围;要联系生产实际,使学生受到对今后工作有实用价值的训练;设计难度和工作量大小要合适,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因此,设计题目常常是到工厂进行初选,然后加以调整,使之既符合教学要求又接近生产实际,并有适当的难度和工作量。

4.课程设计的组织

课程设计由任课教师为主要指导教师,必要时再配备一至两名教师协助。指导教师应编写设计任务书,并根据每个学生的水平适当分配设计任务。通常,每个班只有几个题,但也可改变技术条件(或参数)转化为几组题,尽量使每个学生的任务各不相同,以免互相抄袭。设计任务书应提前发给每个学生,以便他们搜集材料,早做准备。

5.课程设计的指导

教师的指导主要是思路上的启发和指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少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可协助学生分析、比较,让学生自己作结论,切忌把教师参考用的设计图纸、工艺文件出示给学生。设计开始阶段,应着重启发、引导、鼓励和支持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设想,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设计方案。设计进行到中间阶段,要注意每个学生的进度和质量,对有原则错误的方案要及时指出;对设计任务“吃不饱”者要酌情增加任务;对能力弱者,要加强辅导,或酌情减免某些任务。对不顾实际需要,片面追求工艺先进、结构新颖者,既可肯定其不落俗套的创新精神,又要鼓励求实态度,讲清设计的可行性、可靠性、经济性和先进性必须统一的道理。有些学生使用手册不求甚解,盲目照抄现成材料,教师必须提出问题,启发他们独立思考。指导学生学会查阅资料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设计进入后期,应对学生的设计进行全面审查,并指导学生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及组织答辩。

(六)毕业设计

1.毕业设计的概念

毕业设计是指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技能和技术,有一定创建地做出解决实际问题而设计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毕业设计是技术类专业,以及需要培养设计能力的专业或学科的应届毕业生的总结性独立作业。从教学形式上看,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相似,但毕业设计是综合应用学生所学的各科理论知识和技能,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规定的业务要求,进行全面的、系统的、严格的、综合的能力训练;它更强调结合生产,具有实用性;它是对学习成绩的总的检查,对改进教学工作起反馈调控作用。毕业设计具有综合性、独立性和探索性等特点,是锻炼学生实际独立工作能力的综合检查,也是评定毕业成绩的主要依据。

2.毕业设计的任务

毕业设计的任务也有课程设计任务的几个方面,但要求比课程设计更高,更重视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技术问题,对重要环节尽量做定量分析,把设计方案建立在更科学的基础上。如绘图,更重视遵守国家标准和我国已采用的国际通用标准,一切图形、文字、符号的标注都更规范化;再如,说明部分还要注意生产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

3.毕业设计的选题

正确、合理地选好题目是搞好毕业设计的重要前提,选题当否将影响毕业设计的全局。选题应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任务要求来考虑;应遵循教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典型性、先进性和综合性的原则;应坚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坚持对学生进行全面锻炼。据此,一是可结合学校的实验室建设和学校生产任务进行设计;二是结合科研,选择适宜部分作为课题;三是选题尽量来自企业的生产实际,接受企业的任务,进行“真刀真枪”的设计,或选择经过教师按教学要求进行加工的课题。这样,既使师生感受到实际的需要,自然萌发出责任心和成果欲;又能得到企业的支持和帮助,有丰富的技术资料;还可使教学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

4.毕业设计的组织

毕业设计是重要的、周期较长的教学活动,学校必须进行严密的组织。一是协调有关部门的力量,提供人、财、物的保证。二是要求参加指导工作的教师除精通本专业课程并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外,还应熟悉生产现场或社会实际,并有较强的责任感。通常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15人。指导教师应定期开会、交流情况,统一对重要问题的认识;应在毕业设计前研究毕业设计大纲和任务书;应同学生一起参加实习,了解同类题目的设计和工艺资料;同时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在指导毕业设计时能有的放矢,如果是第一次指导这类题目,自己应先做一遍,做到心中有数。三是学生的分组要根据题目内容、分量进行分组,既考虑个人智慧的发挥,又考虑集体力量的分工合作,还要照顾学生的特长,并注意避免忙闲不均。

5.毕业设计的指导

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较一般课程的辅导有所不同,要侧重于引导和启发,应体现主要是学生的独立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

(1)引导上路。一是介绍课题情况,使学生获得对课题的总体认识;二是指导学生拟定设计进度表,使学生明确具体的程序与内容;三是适时展示历届学生毕业设计图纸、文件,使学生从中博采众长,加以借鉴。

(2)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及能力,分配不同的任务,以及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前提下增加不同的任务;在设计指导上,对能力强与弱者分别给予“粗”和“细”的“处方”。

(3)启发深入。教师的讲解不宜“多而细”,应“少而粗”;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区别情况做出不同处理。对讲授过的问题不宜直接作答,可引而不发;对未涉及过的问题可提供参考文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4)组织指导。教师主要起组织、指点和诱导作用。指导学生正确利用技术资料,注意设计方法。当师生意见不一致时,要耐心听取学生意见,作科学分析。

(5)鼓励创新。一是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讨论;二是鼓励学生求异,不轻易否定或强行拉入教师设想的“框架”。

6.毕业设计的答辩

答辩是对毕业设计进行最后的审查,是全面考核学生知识水平及综合能力的手段,也是对毕业设计成绩的检阅。为使每个学生都有答辩的机会,又不致拉长时间,一般采用学生个别(小型)答辩和公开(大型)答辩相结合的方法。前者,单独由指导教师向被指导学生提问,以考核其成绩,犹如口试一样,多数学生采用此法;后者,由本校教师和企业、科研单位工程技术人员(通常是用人单位或课题来源单位)和权威人士及学校领导组成答辩委员会(或小组),由专业科主持,选少数成绩较好、设计任务有典型性的学生进行公开答辩,并吸收本专业或全班学生参加旁听,允许他们提问。为使答辩进行有序,应制定答辩要求和考核标准。一般先由答辩学生简介后,即进行提问。提问的范围除直接与设计内容有关以外,还可涉及与此课题有关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灵活运用能力方面的问题。提问者应事先拟好提纲,恰当地把握问题的深广度,防止现想现问,漫无边际,要提到点子上,问在要害处。无论是小型个别答辩还是大型公开答辩,一般都不当场宣布成绩,而是在全班学生答辩结束并把他们的答辩成绩经过平衡斟酌之后,再由指导教师或答辩委员会做出决定,予以公布,同时写出评语。

【思考题】

1.概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

2.如何上好一堂课?

3.概述实践教学的地位与作用。

4.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及其意义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