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方法的更新

教学方法的更新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徐光启等人对西方科学方法的推崇,科学实验方法在当时的部分学校中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明清之际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育制度、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标志着我国封建主义教育开始逐渐解体和转型。

第四节 教学方法的更新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灌输、主记诵,讲求重师承、守家法,缺乏创新性。但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使得我国的教学方法有了重要的突破。

(1)科学实验方法的引进。

发源于西方的近代科学方法论,是一种注重观察、实验和证明的经验科学的方法论。自然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世界科学发展史,自实验法创立后,才奠定了近代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因此,近代科学也可以称为是实验的科学。除了实验的重要性之外,观测在西方科学中也极为重要。艾儒略曾向国人介绍了西方教育中观测的重要性。特别是作为探究万物之理的学问的理科,必须“依显测隐,由后推前”,根据自然现象来探究其本质,根据事物变化的结果来说明其原因。为了强调观测的重要性,艾儒略又以亚里士多德和第谷为例加以说明。关于前者,《西学凡》中写道:“凡普天之下,有一奇物,不惜赀费以求得,不辞勤劳以寻究,必亲探视,而奇秘无一之不搜。”(8)关于后者,《职方外纪》中说道:“酷嗜玛得玛第加(即数学)之学。尝建一台于高山绝顶,以穷天象,究心三十余年,累黍不爽。其所制窥天之器,穷极要妙。后有大国王延之国中,以传其学,今为西土历法之宗。”(9)

这种西方的科学方法论对中国知识阶层的影响,可以说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徐光启身上。徐光启提倡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求知、治学,将各种疑问付诸实验,昼测日,夜测星,结果与利玛窦所推算的,“不无异同,而大率与天相合”。为此,在徐光启看来,这种“皆随地异测,随时异用”的科学方法较中国古典历法为优,因为并不是仅仅从文字书本中得出结论,而是以实验证明。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徐光启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认为一切实用之学,都必须予以实验证明。

通过徐光启等人对西方科学方法的推崇,科学实验方法在当时的部分学校中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例如,颜元的漳南书院所设置的课程中,倡导学生“实文,实行,实体,实用”,要“身实学之,身实行之”。这样的教育方法与西方实验方法论还存在一定距离,但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教育方法并可以说接近于科学的教育方法,是科学实验方法引进的重要一步。

(2)直观教学在教学中的运用。

所谓直观教学,就是指教学中以亲身实验或以具体事务、现象以及对事物、现象的逼真形象描述,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不同于“四书五经”的灌输,需要新的教学方法,实物教学应运而生。在我国古代教学发展史上,曾有实物教学的传统,例如,《墨子・公输》中所记载的,墨子和公输在较量攻城的器械时,两人就用了器械事物模型。我国还有医学教具针灸铜人,这种铜质人体模型不仅供教授和学习辨认俞穴之用,还用来考查医学生的针灸技术。随着西学的传入,这种实物教学在我国教学中的影响逐渐扩大。例如,明清之际的教育家陆世仪,在讲授天文学知识时,就用琉璃圆灯来代替地球仪,在上面“画道分星”,原来一些不易懂的内容,经过实物模型的讲解之后,学生“宿疑尽解”。

(3)增强实习、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传统的教育一直注重的是内心反省、修身养性,对实际能力的培养不重视。所以当时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低下、创造发明能力也极为缺乏。虽然程朱理学也对知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其“知”是封建的伦理纲常和道德规范,而所谓践行,是指本身的道德践履。而到了王夫之、颜元等人所提倡的“知”,除了道德修养之外,还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诸种实用知识。这就要求教学方法必须着力于“行”,因为天文、地理、水利等实用知识的获得,都须从“身上行出”,正如颜元所说:“天文、地志、律历、兵机数者,若洞究渊微,皆须日夜讲习之力,数年历验之功,非比理会文字,可坐而获也。”这就清楚地表明,科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验、实践。

这种对实践的重视,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明清之际的这股“西学东渐”的风潮。这股风潮使得我国教学开始重视实习和实际工作的锻炼和培养。例如,徐光启在主持改历期间,就对钦天监的天文、历法教育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让学生一边参加修历工作,一边学习天文、数学、历法知识,实施教学与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这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打破了我国传统教育的某些规范,突破了以文字为主要内容,以诵读为主要教法的传统教育模型,孕育了近代教学理论。启蒙思想家们用自然科学之理代替陈腐的理学家之理,揭开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序幕,而注重实习、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中国传统教学方法的更新,作了一定的准备。

明清之际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育制度、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标志着我国封建主义教育开始逐渐解体和转型。尽管这股冲击力量是微弱的,但毕竟给当时我国的教育领域带来新鲜的事物和合乎时代发展潮流的气息。

【注释】

(1)陈学恂.中国教育史研究(明清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17.

(2)白莉民著.西学东渐与明清之际教育思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52-55.

(3)陈学恂.中国教育史研究(明清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18-319.

(4)张践.明清实学是西学东渐的思想土壤[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16(2):57-62.

(5)白莉民著.西学东渐与明清之际教育思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85.

(6)白莉民著.西学东渐与明清之际教育思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94.

(7)容肇祖.明代思想史[M].济南:齐鲁书社,1992.1-2.

(8)田正平主编.中外教育交流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81.

(9)艾儒略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第一版)[M].北京:中华书局,1996.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