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管理思路的更新

高校管理思路的更新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大学内部管理的价值取向上,要充分认可学术权力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以此确立管理的标准。高校管理体制的创新,必须建立在一个科学、完善的法制化管理平台上,这里所说的“法”,既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规定,也包括学校通过法定程序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

一、高校管理思路的更新

针对当前的新形势,许多高校已对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原有的弊端,在内部管理改革方面进行诸多有力的探索。在管理思路和观念更新方面做出了许多有借鉴意义的探索,在内部管理模式改革的方向和途径上也做了大胆的尝试。

(一)针对科层式管理体制弊端进行的探索与实践

进入21世纪后,教育民主化思潮日益深入人心,传统的科层式的管理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对科层式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打破高度集中的科层式管理体制,赋予广大教授、学者和教师应有的与学校命运休戚相关的管理权和决策权,才能真正提高管理效能,真正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才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在新形势下,只有与时俱进、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管理体制,高校才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管理体制才能真正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升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才能真正引导、促进高校迈向高效率、高效益的办学道路。

高校管理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如下:

1.简化高校的组织层次,提高运转速度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力军,一般来说规模都比较大,层次结构比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运转速度,为此,需要精简高校的组织层次。

第一,在组织结构的设置上,高校应只保留最低限度的行政管理机构,精简那些不必要的组织机构,以避免机构的重叠与膨胀。

第二,在行政人员的配备上,学校要严格控制数量,挑选精干的人员组成学校的管理队伍,剔除那些“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懒散人员,以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在管理工作的操作上,学校必须简化管理程序,减少不必要的管理活动,让教职工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避免受到过多的行政命令的干扰。在这几项改革措施中,简化行政机构是关键,因为行政机构是开展行政管理的组织依托。众多的行政机构极易滋生官僚习气、繁文缛节、效率低下等“官场病”,在客观上强化科层式管理。

2.将管理重心下移,放在院(系)一级

院(系)一级是高等学校管理的基础。将管理的重心放在院(系)一级,尽量避免采取整齐划一的行政措施实行高度集中的垂直控制,较多地注意发挥各基层的主动性,使之建立起自我调节的机制,加强协调和信息交流,更好地调动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高等学校应该建立“两级管理,重心在院(系)”的管理体制,把管理的重心下放在院(系)一级。

3.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适当分离

针对当前高校学术管理弱化的状况,提高学术权力是加强学术管理的关键。学校在将管理重心下移的同时,应给予院(系)相应的学术权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尤其是教授是院(系)教学、科研活动的主导者,只有他们在院(系)组织内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充分的机会去施展才能,才有利于院(系)发展目标的实现。

在西方国家的大学中,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都是有所分离的。学术事务的管理和非学术事务的管理,分别由两套系统、不同的人员来运作。大学学术活动的内在逻辑决定了教授在大学学术事务中的权力和权威。教授参与学校的管理,无疑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权威作用,提高管理的绩效,同时有利于创设高校学术自由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学者参与学校的管理事务,提高了学校决策特别是在学术性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在大学内部管理的价值取向上,要充分认可学术权力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以此确立管理的标准。学术权力价值强调学术导向,注重学科专业自身内在规律性和教师专业人员在学术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行政权力价值强调行政权力在学术事务管理中的作用。

在管理上,必须把传统的党政部门对高校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协商、合作的管理模式,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两权的适当分离。

另一方面,只有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适当分离,才能够发挥教授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学术事务和非学术事务的管理,分别由两套系统、不同的人员来运作。实行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分离,是今后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

4.决策民主化,实现依法治校、依法行政的高校管理新模式

高校管理体制的创新,必须建立在一个科学、完善的法制化管理平台上,这里所说的“法”,既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规定,也包括学校通过法定程序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对于学校自己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尤其是涉及广大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学校应通过专家咨询、群众参政议政,切实保证规章制度的合理性、代表性、可操作性。

5.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

高校管理体制的创新,必须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和出发点,营造师者乐于业、精于业、敬于业,学者好于学、勤于学、善于学的校园环境,否则,高校管理体制创新工作就会成为无水之源。

6.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思想教育,切实转变管理观念,从思想上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管理质量意识,通过适当的制度设计和谨慎的革新策略,督促管理人员由被动地改变向主动地适应转变,这是做好高校管理体制创新工作的根本办法。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是高校管理体制创新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7.保证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互补性

加强职能部门的学术色彩和学术组织的行政色彩,以保证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相互渗透。

在高校管理中,没有脱离学术的纯粹行政或党务管理,只有懂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的专家、教授执掌管理权力,才能把教授治校的方略落到实处,才有可能实现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相互渗透。为此,应提高党政领导班子的学术水平,使管理权力和学术能力相结合。因此,对领导班子和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应该提出学历、学位、学术水平方面的要求。

8.落实既有制度,拓展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渠道

在高校管理工作中,要改进既有制度,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得教代会和工会等组织的作用能够在校党政领导的决策中得到真正的体现,还要把校务委员会变成校方重大决策的审议与批准机构,重点要有教师参与,并吸收一定比例的学生参加。各方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建议或意见,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要拓展教师和学生参与渠道,校方的重大决策应及时通过公示栏、校园网等各种方式公布,同时由职能部门解释与决策相关的问题,并注意教师、学生对决策的反馈意见。

(二)在高校实行目标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目标管理最早是应用在企业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学校目标管理是学校管理对企业管理思想的引进和应用。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将目标管理引入教育领域。20世纪80年代,我国一些学校管理者开始运用目标管理思想来指导管理实践,目标管理这一现代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逐渐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当今世界各国普遍流行的学校管理模式。

高校推行目标管理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管理的本质体现高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科学的管理方式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向科学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必须改进管理方法。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思想的束缚,加上近年来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管理难度逐渐增大,一些高校管理者只注重制度的约束力,注重政策的传达,忽视对自身特点的挖掘,所以,在管理上方法简单,重堵轻疏、重罚轻奖、重规矩轻创新、重眼前轻长远等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要走出这种困境,就必须在管理方式上下工夫,立足本校,探寻一条情理交融的新型的学校管理之路。

目标管理是建立在“人性”假设基础上的一种管理理论,非常重视人的管理,重视人在管理中的作用。高校教职工绝大多数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自身对科学管理理念的认识相对较深,自我管理能力较强,这些都为目标管理在高校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实施的过程也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2.目标管理理论的价值判断符合高校实现对院(系)管理的目标追求

在高校推行院(系)目标管理,可以更好地强化各院(系)的管理意识,规范教职工的管理行为,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管理中“分工难合作、权责难统一、奖惩难把握”的弊端,促使院(系)领导提高管理水平,积极主动地谋求目标实现。

3.目标管理评估的科学性能为高校管理带来一定的成果效应

根据学校整体目标和任务转化分解而成的各院(系)成果目标,既是院(系)工作的努力方向,又是学校指导、检查和考核各院(系)工作的依据。一方面,通过目标分权体制,学校根据分解目标内容在一定范围内给院(系)以办学自主权,使各院(系)充分实施自主管理,发挥潜能,谋求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目标管理,定期检查目标进度,考核目标完成情况,据以评价院(系)的工作绩效。这种管理方法有利于形成院(系)独特的成果效应,有利于充分调动每个管理者乃至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目标管理能更好地提高管理效率

管理工作主要有统一思想观念、协调人际关系、开发人力资源三种目标模式。统一模式建立在教育与被教育的等级差序关系之上;协调模式更强调在尊重人格基础上的双向交流;而开发模式则以现代信息社会为时代背景和前提假设,以培养和激发创造力,开发利用人才为目标,着力于纵横网络中的共同参与。通过各种要素的结构优化,加深了对要素的准确把握,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

5.目标模式的建立,使管理工作的目标具体化、规范化,有利于有效的目标调控

建立目标管理模式理论,首先就是要指导人们从具体实际出发,确定可行的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确立战略部署,选择有效的途径和方式方法,制定评价标准,收集反馈信息,并不断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调整,从而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目标模式调控系统。

6.目标管理适应了高校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的要求

作为科学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目标的制订、任务的分解、职责的分工、督促检查等流程,达到目标的实现。这种强调结果,淡化过程的管理模式,较好地适应了高校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